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3-11-26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不整合类型及其控油特征

高长海,彭浦,李本琼

2013, Vol.25(6): 1–7    摘要 ( 523 )    HTML( ) PDF (617 KB)  ( 74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01

惠州凹陷西江-惠州转换带文昌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陈淑慧,张晓宇

2013, Vol.25(6): 8–14    摘要 ( 695 )    HTML( ) PDF (505 KB)  ( 29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02

昆北油田切16 井区路乐河组下段沉积相研究

莫冯阳,牟中海,常琳,由超,徐乐

2013, Vol.25(6): 14–19    摘要 ( 520 )    HTML( ) PDF (768 KB)  ( 28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03

安塞油田长10 油藏初期产能地质影响因素分析

李涛,张怀光,曲春霞,杨卫国

2013, Vol.25(6): 20–24    摘要 ( 453 )    HTML( ) PDF (585 KB)  ( 27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04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长4+5 油层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杨杰

2013, Vol.25(6): 25–29    摘要 ( 640 )    HTML( ) PDF (495 KB)  ( 39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05

不规则地质体隐蔽圈闭识别模式与关键技术应用尝试———以扇体圈闭为例

罗群,王崇孝,唐敏,黄捍东

2013, Vol.25(6): 30–34    摘要 ( 551 )    HTML( ) PDF (665 KB)  ( 2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06

非常规油气勘探、评价和开发新方法

王拓,朱如凯,白斌,吴松涛

2013, Vol.25(6): 35–39    摘要 ( 483 )    HTML( ) PDF (800 KB)  ( 77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07

基于孔隙分形特征的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评价

张宪国,张涛,林承焰

2013, Vol.25(6): 40–45    摘要 ( 703 )    HTML( ) PDF (525 KB)  ( 39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08

歧口凹陷歧南斜坡深部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

张晶,李双文,刘化清,袁淑琴,牛海清,刘志刚

2013, Vol.25(6): 46–52    摘要 ( 601 )    HTML( ) PDF (913 KB)  ( 28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09

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沙三段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孙红华,李旭平,钟建华,范伟,刘磊,周娇

2013, Vol.25(6): 53–61    摘要 ( 525 )    HTML( ) PDF (826 KB)  ( 6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10

准噶尔盆地东部阜东斜坡区侏罗系岩性圈闭识别

王俊怀,吴俊军,尹昌霞,吴涛,卞保力

2013, Vol.25(6): 62–66    摘要 ( 528 )    HTML( ) PDF (602 KB)  ( 42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11

地震多属性优选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韩长城,林承焰,马存飞

2013, Vol.25(6): 67–70    摘要 ( 633 )    HTML( ) PDF (533 KB)  ( 39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12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致密砂岩储层地质特征及控制因素

王伟力,高海仁

2013, Vol.25(6): 71–78    摘要 ( 579 )    HTML( ) PDF (679 KB)  ( 45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13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9 油层组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藏时间

郑卉,白玉彬,郝孝荣,曹青,刘鹏

2013, Vol.25(6): 79–83    摘要 ( 529 )    HTML( ) PDF (429 KB)  ( 3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14

技术方法

M 地区致密砂岩储层预测方法研究

陈超,刘韵,缪志伟

2013, Vol.25(6): 84–88    摘要 ( 540 )    HTML( ) PDF (696 KB)  ( 3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15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大型缝洞集合体定量描述

杨鹏飞,张丽娟,郑多明,李国会,罗浩渝,徐雷

2013, Vol.25(6): 89–94    摘要 ( 570 )    HTML( ) PDF (564 KB)  ( 4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16

两种转换波共转换点道集抽取方法的对比分析与应用

杨维,王小卫,边冬辉

2013, Vol.25(6): 95–97    摘要 ( 578 )    HTML( ) PDF (357 KB)  ( 32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17

碳酸盐岩气藏储量参数测井评价方法

王庆如,李敬功

2013, Vol.25(6): 98–102    摘要 ( 476 )    HTML( ) PDF (604 KB)  ( 3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18

油气田开发

非环状流气井两相流机理模型

刘通,任桂蓉,赵容怀

2013, Vol.25(6): 103–106    摘要 ( 490 )    HTML( ) PDF (365 KB)  ( 3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19

超低渗透油田降压增注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薛建强,覃孝平,赖南君,叶仲斌,李函

2013, Vol.25(6): 107–111    摘要 ( 609 )    HTML( ) PDF (350 KB)  ( 34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20

微悬浮乳液堵调剂性能研究

张黎黎,谢刚,巨登峰,谢娟,郝惠军,郝国永

2013, Vol.25(6): 112–116    摘要 ( 621 )    HTML( ) PDF (326 KB)  ( 2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21

多层复合油藏产能预测及主力层优选技术

成良丙,杨军,冯顺彦,丁黎,马静

2013, Vol.25(6): 117–121    摘要 ( 539 )    HTML( ) PDF (538 KB)  ( 3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22

低渗透油藏变导流垂直裂缝井产能模型

熊健,曾山,王绍平

2013, Vol.25(6): 122–126    摘要 ( 558 )    HTML( ) PDF (381 KB)  ( 29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23

水平井稳态产能公式对比与分析

袁淋,李晓平,张璐,杜连龙,孙飞

2013, Vol.25(6): 127–132    摘要 ( 668 )    HTML( ) PDF (385 KB)  ( 55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24

油气地质

不整合类型及其控油特征

高长海,彭浦,李本琼

2013, Vol.25(6): 1–7    摘要 ( 523 )    PDF (617 KB) ( 74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01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地层学和现代油气成藏理论,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剖面形态以及界面两侧地震反射终端组合关系,提出了一种较为统一的不整合类型划分方案。 该方案将不整合划分为平行-褶皱型、平行-削截型、平行-平行型、超覆-褶皱型、超覆-削截型及超覆-平行型等 6 种类型。 其中,平行-褶皱型和平行-削截型不整合面之上有利于油气的运移,不整合面之下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平行-平行型不整合面上、下对油气运移有利,只有在断层与褶皱的配合下,才有利于油气的聚集;超覆褶皱型和超覆-削截型不整合面上、下对油气聚集最有利;超覆-平行型不整合面之上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不整合面之下有利于油气的运移。 该划分方案将不整合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较好地解决了不整合与油气运聚评价之间的有机联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惠州凹陷西江-惠州转换带文昌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陈淑慧,张晓宇

2013, Vol.25(6): 8–14    摘要 ( 695 )    PDF (505 KB) ( 29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02

惠州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储层是近年来珠江口盆地的重点勘探层系。 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等资料,对西江-惠州转换带文昌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孔隙类型以粒间溶蚀扩大孔和原生粒间孔为主,部分层位大量高岭石沉淀在溶蚀孔和原生孔中,产生较多高岭石晶间微孔;显孔发育的储层孔隙结构相对较好;填隙物中泥质、碳酸盐含量及长石含量的高低对储层影响较大;压实作用产生的压碎缝对深部储层的渗透率贡献较大;早期形成的伊/蒙混层黏土膜有抗压实作用,在保存粒间孔的同时也抑制了颗粒溶蚀作用的发生。

昆北油田切16 井区路乐河组下段沉积相研究

莫冯阳,牟中海,常琳,由超,徐乐

2013, Vol.25(6): 14–19    摘要 ( 520 )    PDF (768 KB) ( 28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03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以岩心特征、测井资料等为依据,通过系统分析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及测井解释 结果,对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 16 井区路乐河组下段(Ⅰ-6—Ⅱ-2 小层)沉积相进行了研究,认为目的 层段发育冲积扇相,并进一步识别出扇根、扇中 2 个亚相及泥石流、流沟、沟间滩、辫流线、辫流砂岛及漫 流带 6 个微相。 通过编绘单井沉积相柱状图及沉积相平面展布图,揭示了沉积相纵向及平面的展布特征, 认为目的层段表现出退积式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相模式,对有利微相 带展开了评价,为切 16 井区目的层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安塞油田长10 油藏初期产能地质影响因素分析

李涛,张怀光,曲春霞,杨卫国

2013, Vol.25(6): 20–24    摘要 ( 453 )    PDF (585 KB) ( 27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04

基于安塞油田G52 井区长10 油藏初期产能分布特点,从沉积微相、成岩作用(成岩相)等地质因 素的角度分析了其对初期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初期产能的分布与沉积微相关系密切,即分流河道 微相砂体厚度大,油层较厚,物性较好,初期产能较高;河道边缘微相砂体厚度小,油层薄,物性差,初期 产能较低。②初期产能的大小受成岩作用(成岩相)影响明显,即强溶蚀成岩相储层物性最好,初期产能 最高;溶蚀成岩相储层物性较好,初期产能较高;长石溶蚀-绿泥石薄膜胶结成岩相储层物性较差,初期 产能较低;沿西南方向,由于破坏性成岩作用逐渐增强,储层物性变差,导致部分油层厚度较大且位于分 流河道主体部位井的初期产能很低甚至无产能。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长4+5 油层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杨杰

2013, Vol.25(6): 25–29    摘要 ( 640 )    PDF (495 KB) ( 39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05

根据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 射线衍射、压汞和物性分析等资料,对延安地区长 4+5 油层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延安地区长4+5 油层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 长石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6.0%~10.0% 和0.2~2.0 mD,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 为残余粒间孔,其次为长石和浊沸石溶孔;孔隙结构以小孔细喉型为主,其次为小孔中细喉型和细孔微细 喉型;压实作用及绿泥石、方解石和浊沸石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因素,而溶蚀作用在一定 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该研究成果为延安地区长4+5 油层组致密砂岩油藏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 依据。

不规则地质体隐蔽圈闭识别模式与关键技术应用尝试———以扇体圈闭为例

罗群,王崇孝,唐敏,黄捍东

2013, Vol.25(6): 30–34    摘要 ( 551 )    PDF (665 KB) ( 2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06

不规则地质体隐蔽性强、识别难度大,用常规的理论与技术难以对其进行有效预测。 地震沉积学的 引入和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为有效识别不规则地质体隐蔽圈闭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技术支 撑。 建立地震属性、沉积微相和隐蔽圈闭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对隐蔽圈闭进行有效识别的基础,地震相分 析、小波分频特殊处理和相控随机非线性高精度储层反演等技术则是不规则地质体隐蔽圈闭识别的关键 技术。 对济阳坳陷车镇凹陷车 15 井区沙三下亚段各种扇体隐蔽圈闭的预测和勘探效果表明,“地震-地 质一体化、理论-技术一体化”的不规则地质体隐蔽圈闭识别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模式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非常规油气勘探、评价和开发新方法

王拓,朱如凯,白斌,吴松涛

2013, Vol.25(6): 35–39    摘要 ( 483 )    PDF (800 KB) ( 77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07

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商业开采潜力大,北美页岩油气已经实现工业化和商业化成功开采。 因不同 于常规储层的低孔、低渗等特征,非常规储层的勘探、评价和开发需要一套新的技术和方法。 在对北美已 经商业化生产的 Eagle Ford,Marcellus 和 Hawkville 等区块的页岩勘探、评价和开发技术调研的基础上, 总结出一套针对非常规油气勘探、评价及开发的方法。 首先通过二维和三维地震技术以及试验井勘探,识 别盆地形态和边界、储层厚度和面积;其次通过岩心数据对测井曲线进行校正,获取包含测井资料、岩石 物理分析成果和“七性关系”处理的测井解释综合成果图,并结合地震识别技术,对有利储层及“甜点”区 分布进行预测;最后,应用地质导向技术,引导水平井钻井在相对高品质储层中持续安全稳定的进行,并 结合三维地震技术,针对不同地质储层情况设计不同的压裂增产方案,达到有效增产效果。 这些新方法的 成功探索,能为中国致密油气、页岩油气及煤层气的勘探、评价和开发提供参考。

基于孔隙分形特征的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评价

张宪国,张涛,林承焰

2013, Vol.25(6): 40–45    摘要 ( 703 )    PDF (525 KB) ( 39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08

储层孔隙结构对低渗透储层的渗流能力和油气产能有重要影响,是低渗透储层研究的热点。 目前,急需一种在储层宏观尺度上反映强非均质性储层孔隙结构优劣的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评价方法。 以塔南凹陷白垩系低渗透储层为例,在薄片观察、孔渗测试和毛管压力测试的基础上,将分形算法应用于储层孔隙结构评价,建立了利用压汞测试求取孔隙分形维数,进而定量评价储层孔隙结构的方法。 研究认为,该区发育粗态型、偏粗态型、偏细态型和细态型 4 种类型孔隙结构。 利用毛管压力对数与润湿相饱和度对数的线性关系可求取孔隙分形维数,且分形维数越小,孔隙结构越好。 结合薄片和试油资料建立了该区孔隙结构分类的分形维数标准,同时发现该区储层非均质性强,部分样品整体分形特征不明显,储层中的大孔隙和小孔隙均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但是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特点,表现为毛管压力与润湿相饱和度关系的分段性。

歧口凹陷歧南斜坡深部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

张晶,李双文,刘化清,袁淑琴,牛海清,刘志刚

2013, Vol.25(6): 46–52    摘要 ( 601 )    PDF (913 KB) ( 28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09

运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物性分析等资料,对歧口凹陷歧南斜坡深部储层特征及影响 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储层属特低孔、低孔-特低渗型,纵向上发育3 个次生孔隙发育 带;沉积相带、溶蚀作用和异常高压是影响深层次生孔隙发育的三大主要因素;裂缝的发育对深部储层也 具有改造作用。根据储层物性、砂岩厚度和压力系数等,将研究区储层分为4 类,其中Ⅰ,Ⅱ类储层物性较 好,是今后增储上产的主要储层。

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沙三段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孙红华,李旭平,钟建华,范伟,刘磊,周娇

2013, Vol.25(6): 53–61    摘要 ( 525 )    PDF (826 KB) ( 6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10

致密砂岩优质储层预测与评价研究的难度较大。通过对大量岩心、铸体薄片及普通薄片的观察鉴 定,结合录、测井资料,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 射线衍射分析,对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沙三段致密砂岩储层 的岩石学特征和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影响该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该储层岩石为 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致密砂岩;碎屑颗粒以岩屑和长石为主,具有较低的成分成熟度;颗粒接触 关系主要为线接触和点—线接触;孔隙度与渗透率在储层内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较大,储层的非均质 性强;控制储层物性的因素主要为物源、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沉积体系、构造条件和异常压力。通过对 该储层物性特征的主控因素的分析,可为致密砂岩优质储层的预测与评价及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 提供依据。

准噶尔盆地东部阜东斜坡区侏罗系岩性圈闭识别

王俊怀,吴俊军,尹昌霞,吴涛,卞保力

2013, Vol.25(6): 62–66    摘要 ( 528 )    PDF (602 KB) ( 42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11

依据地震沉积学的理论与方法,针对准噶尔盆地东部阜东斜坡区侏罗系头屯河组河道砂体,综合运 用地震属性分析、相干体分析、频谱分解、三维可视化及全三维数据体解释等技术进行了岩性圈闭识别和 新技术的探索。用单一地震属性对岩性目标的刻画具有较强的多解性。为了减少多解性,提高地震属性 的预测精度,采用了多种地震属性进行联合分析、相互验证,以提高预测精度,降低勘探风险。通过应用多 种地震解释新技术对研究区河道砂体进行识别,从多方面清晰地展示了河道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识别 出了多个岩性目标。经多年的勘探,在该区发现了阜东2 井、阜东5 井及阜东16 井等头屯河组岩性油 藏,为准噶尔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勘探目标类型。

地震多属性优选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韩长城,林承焰,马存飞

2013, Vol.25(6): 67–70    摘要 ( 633 )    PDF (533 KB) ( 39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12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横向变化快,给地震储层预测带来很大困难。首先从地震单属 性出发,筛选出与储层对应关系较好的时间、振幅、频率和吸收衰减属性;其次对筛选出的地震属性作相关 系数分析和交会分析,对相关系数较高的地震属性保留其中1 种,减少冗余性;然后对保留的地震属性与 缝洞型储层参数作聚类和灰色关联度分析,优选出与缝洞型储层参数灰色关联度高的振幅变化、弧长和 有效带宽等3 种地震属性;最后利用三维交会分析及神经网络分析进行储层识别与预测。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致密砂岩储层地质特征及控制因素

王伟力,高海仁

2013, Vol.25(6): 71–78    摘要 ( 579 )    PDF (679 KB) ( 45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13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地质特征和储层控制因素研究尚属空白。在岩心描述、 分析化验和成岩演化分析等基础上,对该储层的微观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并对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盒8 段和山2 段储层毛管压力曲线为陡斜式,孔、渗条件较差,平均孔隙度分别为6.14% 和 4.49%,平均渗透率分别为0.389 mD 和0.749 mD,属致密砂岩储层。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控制,盒8 段和山2 段储层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且普遍进入晚成岩阶段B 亚期,部分地区山2 段储层 甚至进入晚成岩阶段C 亚期。压实作用及硅质、碳酸盐和黏土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溶蚀作用改善 了储层的孔、渗条件,使储层物性变好。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9 油层组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藏时间

郑卉,白玉彬,郝孝荣,曹青,刘鹏

2013, Vol.25(6): 79–83    摘要 ( 529 )    PDF (429 KB) ( 3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14

为了确定安塞地区延长组长9 油层组的石油充注成藏时间,对该区储层样品进行了包裹体镜下 显微观察、荧光分析及石英次生加大边中伴生盐水包裹体显微测温,并结合长9 油层组埋藏-热演化史 模拟,确定了该区油气运移成藏的时间。结果表明:安塞地区长9 油层组主要发育盐水包裹体和含液态 烃包裹体,大多分布在石英次生加大边和溶蚀微裂隙中,包裹体形态以近圆形和不规则形为主,大小一 般为2~6 μm,其均一温度呈明显的单峰分布,主要为100~110 ℃。长9 油层组主要发生过一期油气 充注,对应的地质历史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晚期(100~120 Ma)。

技术方法

M 地区致密砂岩储层预测方法研究

陈超,刘韵,缪志伟

2013, Vol.25(6): 84–88    摘要 ( 540 )    PDF (696 KB) ( 3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15

M 地区在晚三叠世须二段沉积时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有大套较厚的砂岩,同时夹有 薄层泥岩,为典型的砂包泥沉积,储层为孔隙度与渗透率均很低的致密砂岩孔隙型储层。有效剔除泥岩夹 层与致密非储层砂岩是M 地区储层预测的重点。提出利用自然伽马反演剔除薄层泥岩的影响,再结合孔 隙度曲线进行拟声波波阻抗反演,凸显孔隙型储层响应,从而进行综合储层预测。研究结果表明,M 地区 西北部为主河道发育区,储层相对发育。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大型缝洞集合体定量描述

杨鹏飞,张丽娟,郑多明,李国会,罗浩渝,徐雷

2013, Vol.25(6): 89–94    摘要 ( 570 )    PDF (564 KB) ( 4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16

大型缝洞集合体的定量描述是在中低丰度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中实现少井高效开发的重要手段。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复杂、多期的地质成因及其内部强烈的非均质性,使得常规建模手段难以直接应用 于该类储层。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典型区块为例,结合地质体特征和地震相分析,运用聚类分析 方法,实现了大型缝洞集合体的几何结构建模;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资料少、内部结构复杂和 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将地质统计学地震反演技术应用于储层岩相和孔隙度建模中,建立了哈拉哈塘油田 缝洞集合体静态模型,实现了对其的定量地震描述;进一步利用单井与井组内动态数据,修正大型缝洞 集合体模型的规模、边界和连通性,完成了对大型缝洞集合体的动静态精细刻画。研究成果指导了基于 大型缝洞集合体的井位部署及开发。

两种转换波共转换点道集抽取方法的对比分析与应用

杨维,王小卫,边冬辉

2013, Vol.25(6): 95–97    摘要 ( 578 )    PDF (357 KB) ( 32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17

转换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路径是不对称的,常规的共中心点道集抽取方法并不能满足共转换点叠加 的需求,因此,针对转换波研究共转换点(CCP)道集的抽取方法十分必要。目前应用的共转换点道集抽 取方法主要有渐近线方法和目的层方法。在对这2 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某工区转换波 地震数据,进行了共转换点道集的抽取,并对所得到的叠加剖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目的层共 转换点道集抽取方法优于渐近线方法,该方法能够灵活针对任一深度的目的层位计算转换点位置,在转 换波数据处理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碳酸盐岩气藏储量参数测井评价方法

王庆如,李敬功

2013, Vol.25(6): 98–102    摘要 ( 476 )    PDF (604 KB) ( 3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18

碳酸盐岩油气藏所蕴藏的油气储量和产量均超过油气总产量的一半,因此对其开展储量参数评价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由于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岩性复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次生孔隙变化明显和非均质性强等特征,导致在储量计算中难以评价孔隙度和渗透率。 以某海上碳酸盐岩气田为例,基于常规测井资料,从岩性识别、储层孔渗参数计算和裂缝识别等方面对双重介质储层进行了测井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常规测井资料能有效识别碳酸盐岩储层的岩性和裂缝,能定量计算双重介质储层原生(基质)孔隙、溶蚀收缩(次生)孔隙、裂缝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并且能建立裂缝定量判别标准。 该项研究可在缺少钻井取心和成像测井等资料的情况下为双重介质储层研究提供借鉴。

油气田开发

非环状流气井两相流机理模型

刘通,任桂蓉,赵容怀

2013, Vol.25(6): 103–106    摘要 ( 490 )    PDF (365 KB) ( 3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19

针对目前气井两相流模型难以正确预测非环状流气井井筒压降和微观流动参数的问题,建立了非 环状流气井两相流机理模型。首先基于液滴受力平衡和液膜桥接原理,提出了气井非环状流流型判别方 法;其次根据非环状流中泰勒泡和液塞交替上升的流动特征,建立了单元体压降模型,封闭关系式中泰勒 泡上升速度基于漂移模型得到,液塞含气率由Schmidt 实验数据得到。38 口非环状流气井数据评价表 明,非环状流模型预测压降的相对误差仅为-1.464%。该模型能够精细描述非环状流气井多个微观参数, 且计算简单。

超低渗透油田降压增注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薛建强,覃孝平,赖南君,叶仲斌,李函

2013, Vol.25(6): 107–111    摘要 ( 609 )    PDF (350 KB) ( 34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20

为了降低超低渗透油田的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研制出由质量浓度为320~850 mg/L 的双子表 面活性剂G12-3、质量浓度为60~200 mg/L 的防膨剂NNR、质量浓度为16~50 mg/L 的阻垢剂YJ 以 及质量浓度为4~20 mg/L 的铁离子稳定剂QA 组成的降压增注体系。当降压增注体系溶液的质量浓 度为400~1 200 mg/L 时,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 mN/m,防膨率为81.2%~89.3%,Ca2+,Ba2+ 和Fe3+ 的 阻垢率分别为84.7%,83.5% 和81.7%;降压增注体系溶液能够使亲油的云母表面向弱亲水转变;从油水 相对渗透率曲线可看出,降压增注体系溶液能够改善地层中油水的渗流能力。现场试验表明,降压增注 体系溶液使欠注井(T214-16 井)的注入压力平均降低了3.5 MPa,且能够按照配注量注水,有效期达6 个月以上,在该区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微悬浮乳液堵调剂性能研究

张黎黎,谢刚,巨登峰,谢娟,郝惠军,郝国永

2013, Vol.25(6): 112–116    摘要 ( 621 )    PDF (326 KB) ( 2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21

生产实践证实,常规化学堵调剂对层间渗透率级差大于 3 的地层不能达到理想的调剖和堵水效果。以油溶性树脂为主剂,并添加乳化剂、稳定剂及其他助剂,经乳化机剪切和乳化后,制备成粒径为 1~5 μm 且性能稳定的水包油微悬浮乳液堵调剂。 通过实验确定了该堵调剂的最佳配方:50%~60%(表示质量浓度,以下同)树脂 + 0.35%~0.40%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或 0.35%~0.4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 0.1%羟甲基纤维素 + 0.10%~0.15%氯化钙 + 1%~5%石蜡 + 水;同时还确定了针对该堵调剂的破乳配方,即当乳化剂为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时,破乳剂宜选用质量浓度为 2%~3%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当乳化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时,破乳剂宜选用质量浓度为 3%~5%的氯化钙水溶液。 通过对微悬浮乳液堵调剂的油溶率、酸溶率和粒径等各项指标进行性能测试,结果反映出该堵调剂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及注入性。 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该堵调剂的突破压力梯度达 26 MPa/m,堵水率大于 97%,耐水冲刷性能优于常规凝胶,并且适用于渗透率级差为 7 的岩心。

多层复合油藏产能预测及主力层优选技术

成良丙,杨军,冯顺彦,丁黎,马静

2013, Vol.25(6): 117–121    摘要 ( 539 )    PDF (538 KB) ( 3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22

影响特低渗油田油井产能的因素较多,核心因素为储层孔隙空间、渗透率和含油性。以姬塬油田 H195 井区为例,通过初期产能与各测井参数相关性分析,寻找能反映储层特征的测井参数,建立产能系 数法和综合指数法产能预测模型。通过对2 种方法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将产能预测技术从单井转向 单砂层,得到层内连续的产能评价参数,以此优选主力层及主力贡献段,指导水平井轨迹设计。

低渗透油藏变导流垂直裂缝井产能模型

熊健,曾山,王绍平

2013, Vol.25(6): 122–126    摘要 ( 558 )    PDF (381 KB) ( 29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23

针对水力压裂后油井形成的垂直裂缝中不同位置导流能力不同的特点,根据压裂后流体渗流规律 的变化,推导出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低渗透油藏变导流垂直裂缝井产能预测模型,并分析研究了各 因素对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裂缝导流能力衰减系数对油井产量的影响程度随生产压差的增大而 增强,随裂缝长度的增加而减弱;当裂缝导流能力较小时,裂缝长度越长,裂缝导流能力衰减系数越大,油 井产量越低,反之,裂缝长度越短,裂缝导流能力衰减系数越小,油井产量越高。

水平井稳态产能公式对比与分析

袁淋,李晓平,张璐,杜连龙,孙飞

2013, Vol.25(6): 127–132    摘要 ( 668 )    PDF (385 KB) ( 55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24

近年来,水平井稳态产能理论研究日趋成熟,不同求解方法下的水平井稳态产能公式应运而生,但 并不是每个产能公式均适用于所有类型油藏中水平井产能的预测,合理选择产能公式至关重要。以水平 井稳态产能公式研究过程中的拟三维方法、保角变换法以及其他相关方法为基础,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水 平井稳态产能分析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各水平井稳态产能公式在已知油藏中 的适用性。分析表明,Borisov 公式(郎兆新公式)、Giger 公式、Renard-Dupuy 公式(郭肖公式与李真祥 公式)、Fuirui 公式以及陈元千公式适用性较强。该研究为油藏开发过程中合理选择水平井产能公式提供 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