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1,刘韵2,缪志伟1
CHEN Chao1, LIU Yun2, MIAO Zhiwei1
摘要:
M 地区在晚三叠世须二段沉积时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有大套较厚的砂岩,同时夹有 薄层泥岩,为典型的砂包泥沉积,储层为孔隙度与渗透率均很低的致密砂岩孔隙型储层。有效剔除泥岩夹 层与致密非储层砂岩是M 地区储层预测的重点。提出利用自然伽马反演剔除薄层泥岩的影响,再结合孔 隙度曲线进行拟声波波阻抗反演,凸显孔隙型储层响应,从而进行综合储层预测。研究结果表明,M 地区 西北部为主河道发育区,储层相对发育。
[1] 柯光明,郑荣才,高红灿,等.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6):630-638. [2] 郭正吾,邓康龄,韩永辉,等.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35-138. [3] 邓康龄.四川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领域[J].天然气工业,1992,12(5):7- 12. [4] 郑荣才,李国晖,雷光明,等.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分析与地层对比[J].天然气工业,2011,31(6):12-20. [5] 申艳,谢继容,唐大海.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相划分及展布[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29(3):21-25. [6] 张健,李国辉,谢继容,等.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划分对比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6,26(1):12-15. [7] 谢继容,李国辉,罗凤姿.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集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1):13-18. [8] 杨秋莲,李爱琴,孙燕妮,等.超低渗储层分类方法探讨[J].岩性油气藏,2007,19(4):51-56. [9] 张富贵,刘家铎,孟万斌.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0,22(1):30-36. [10] 许正龙.曲线重构技术在储层横向预测工作中的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4):377-380. [11] 刘淑华,张宗和,刘建武,等.声波曲线重构反演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7,27(增刊):394-396. [12] 郭朝斌,杨小波,陈红岳,等.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6,45(4):397-400. |
[1] | 代波, 王磊飞, 庄建, 袁维彬, 王学生. 超低渗透油藏CO2驱最小混相压力实验[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2): 129-133. |
[2] | 黄春霞,汤瑞佳,余华贵,江绍静. 高压悬滴法测定 CO 2 -原油最小混相压力[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1): 127-130. |
[3] | 薛建强,覃孝平,赖南君,叶仲斌,李函. 超低渗透油田降压增注体系的研究与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6): 107-111. |
[4] | 徐豪飞,马宏伟,尹相荣,赵旭斌,刘学功,赖南君. 新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储层损害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2): 100-106. |
[5] | 李书恒,方国庆,杨金龙,廖建波,樊建明. 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储层成因研究及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6): 32-37. |
[6] | 于雷,陈建文,李元,李伟华,陈振波. 姬塬油田堡子湾南长4+5 储层裂缝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6): 69-72. |
[7] | 聂海峰,董立全,董伟,谢爽,谭蓓. 堡子湾耿43 井区长4+5 段开发调整方案设计及优选[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3): 129-132. |
[8] | 李书恒, 赵继勇, 崔攀峰, 杨金龙, 陈文龙. 超低渗透储层开发技术对策[J]. 岩性油气藏, 2008, 20(3): 128-1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