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豪飞1,马宏伟2,尹相荣2,赵旭斌2,刘学功2,赖南君1
XU Haofei1, MA Hongwei2, YIN Xiangrong2, ZHAO Xubin2, LIU Xuegong2, LAI Nanjun1
摘要:
超低渗透储层由于其特殊的孔喉特性,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对外来流体的悬浮物含量与结垢性等都 有很严格的要求,如何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降低储层损害与有效保护储层孔喉成为高效开发超低渗透油藏 的关键。以新疆油田某区块为例,通过储层敏感性评价与注入水结垢分析,明确了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的 损害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块储层具有中等偏强的水敏、较强的盐敏以及中等偏强的碱敏性损害;混合注 入水容易产生以Ca2+ 为主的不溶性结垢,导致堵塞注水管线及储层孔喉。因此,超低渗透油藏在注水开 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储层保护措施,更要严格控制注入水水质,从而有效地保护储层,为长期高效的开 发奠定基础。
[1] 黄战卫,李书静,林刚,等.超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开井时机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32(5):308-310. [2] 李亮,胡建国,阎纪辉.超前注水是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重要途径———以长庆油田三叠系延长组油藏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01,22(3):232-234. [3] 王道富,付金华,雷启鸿,等.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与展望[J].岩性油气藏,2007,19(3):126-130. [4] 朱胜利,王文刚,毛建文,等.吴旗油田吴410 区超低渗油藏超前注水技术量化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0,29(10):34-37. [5] 张绍槐,罗平亚.保护储集层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2-69. [6] 朱德武,刘文臣,朱正刚.低渗油田注水过程中储层保护技术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8,15(1):101-104. [7] Wan Jun,Sui Xinguang,Liu Bing et al. Reinjection of Finely Disposed produced-water reduces formation damage in low permeability Zones[R]. SPE 82234,2003. [8] 夏长淮,周海彬,邹士雷.下寺湾李家塔油田长2 段储层敏感性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31(4):219-222. [9] 吴亚红,赵仁保,刘清华.低渗储层敏感性实验方法及评价研究[J].钻采工艺,2009,32(5):87-90. [10] 曹全芳,姚峰,许涛,等.特低渗断块油藏注水实验评价及矿场试验分析[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27(1):48-51. [11] 朱斌.地层矿物与速敏性[J].油田化学,1994,11(1):1-4. [12] 王海军,邓媛,段春节,等.大牛地气田储层伤害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0,22(4):125-129. [13] 彭仕宓,尹旭,张继春,等.注水开发中粘土矿物及其岩石敏感性的演化模式[J].石油学报,2006,27(4):71-75. [14] 高淑梅,范绍雷,梅启亮,等.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储层粘土矿物分析[J].特种油气藏,2009,16(3):15-17. [15] 何文祥,杨亿前,马超亚,等.特低渗透砂岩储层伤害的实验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1,18(2):96-98. [16] 油气田开发专业标注化委员会.SY/T5358-2002 储层敏感性流动实验评价方法[S].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22. [17] 刘岩,唐洪明,姚峰,等.注水对沙20 东储层损害机理综合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9,16(1):95-98. [18] 王自力,唐洪明,孟祥燕,等. 288 断块砾岩油藏注水过程中储层损害机理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7,14(1):38-40. [19] 欧阳传湘,邓志颖,张伟.轮古7 井区三叠系砂岩储层黏土矿物特征及敏感性损害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1,23(5):111-114. [20] 杨旭,李刚.油田注入水配伍性及阻垢实验研究[J].油田化学,1992,9(4):337-341. [21] 张光明,尹先清,姚红星.纯2 块注入水结垢理论预测与试验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4,26(1):52-55. [22]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规划设计总院. SY/T0600-1997 油田水结垢趋势预测[S].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12. [23] 油气田开发专业标注化委员会. SY/T5329-94 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S].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29. [24] Stenger B A,Al Katheeri A B,Al Kendi S H,et al. Management of water injection quality in a giant carbonate onshore oil field,Abu Dhabi, U.A.E[R]. SPE 137061,2010. |
[1] | 李盛谦, 曾溅辉, 刘亚洲, 李淼, 焦盼盼.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古近系平湖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49-61. |
[2] | 冯明友, 高瑞琪, 王兴志, 徐亮, 赵金, 刘小洪, 尚俊鑫. 川西南宝兴地区二叠系栖霞组一段白云岩储层充填序列及流体指示[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11-20. |
[3] | 肖玲, 陈曦, 雷宁, 易涛, 郭文杰.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80-93. |
[4] | 曾治平, 柳忠泉, 赵乐强, 李艳丽, 王超, 高平.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地区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25-35. |
[5] | 文志刚, 罗雨舒, 刘江艳, 赵春雨, 李士祥, 田伟超, 樊云鹏, 高和婷. 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因机制[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47-59. |
[6] | 吕正祥, 廖哲渊, 李岳峰, 宋修章, 李响, 何文军, 黄立良, 卿元华.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碱湖云质岩储层成岩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5): 26-37. |
[7] | 魏钦廉, 王翀峘, 刘军峰, 胡榕, 刘美荣, 吕玉娟. 鄂尔多斯盆地樊家川地区三叠系长63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31-44. |
[8] | 张玉晔, 高建武, 赵靖舟, 张恒, 吴和源, 韩载华, 毛朝瑞, 杨晓.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油层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孔隙度定量恢复[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29-38. |
[9] | 许璟, 贺永红, 马芳侠, 杜彦军, 马浪, 葛云锦, 王瑞生, 郭睿, 段亮.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油田主力油层有效储层厚度[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07-119. |
[10] | 柴毓, 王贵文, 柴新. 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及成因[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4): 29-40. |
[11] | 郑荣臣, 李宏涛, 史云清, 肖开华. 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须三段沉积特征及成岩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13-26. |
[12] | 王朋, 孙灵辉, 王核, 李自安.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5): 63-72. |
[13] | 王继伟, 朱玉双, 饶欣久, 周树勋, 吴英强, 杨红梅.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61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特征与孔隙度定量恢复[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3): 34-43. |
[14] | 庞小军, 王清斌, 解婷, 赵梦, 冯冲. 黄河口凹陷北缘古近系物源及其对优质储层的控制[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2): 1-13. |
[15] | 陈怡婷, 刘洛夫, 王梦尧, 窦文超, 徐正建.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6、长7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1): 51-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