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宇宙动力因素及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是引起地球排气作用即深部流体上升的外部原因。从太古代至新生代,深部流体的势能不断下降,石油、天然气是晚近期深部流体上升的产物。深部流体上升产生的流体动力学形成流体动力学构造。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低密带、环状构造及地貌构造结等,几乎所有的油气田均与此有关。基于这样的认识,涌现出了寻找油气藏的新方法,其中有张量分析法、遥感的光学景观模型、岩石放射性法、形态构造模拟技术等。
[1] 库德梁采夫H A,克鲁泡特金П H.反对石油有机起源假说[M].赵霞飞,王燮培、卢松年,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174-178. [2] 基达尔H П.西西伯利亚早侏罗世、前侏罗纪岩组断面中断裂带和动力集中带及其在形成烃藏中的作用[M]∥黄学,牛彦良,陈树耀,编译.地球排气作用:地球动力学、地球流体、石油与天然气.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189. [3] 杜乐天.搜索学—“找”的辩证法[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104,109. [4] 杜乐天.从新世纪独联体有关地球排气和油气成因理论进展所得到的启示[J].岩性油气藏,2009,21(4):1-10. [5] 张景廉.论石油的无机成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6] 张世英,张景廉,张平中.胜利油田孤岛原油中有机硅化合物的发现及石油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1997,15(1):7-12. [7] 郭占谦.关于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如何突破的思考[J].大庆油田地质与开发,1998,17(5):1-7. [8] Пopфиpbeв B Б,Клoчko B П. Гeoлorичeсkиe aспekты нeфтe гaзoнoснoсти фундмeнтa(на примере зaпaднoй cибири)[C]∥Bkн.Особинности глубинного строення земной коры и тeope-тичeсkиe oбoснoвaния нeoргaничeсkoгo гeнeзиca нeфти. Киeв,Haykoвa Дyмка,1982. [9] 比科夫斯基ЮИ.岩石圈油气生成的热液缕:时空观和找矿观[M]∥黄学,牛彦良,陈树耀,编译.地球排气作用:地球动力学、地球流体、石油与天然气.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215. [10] 列特尼柯夫Ф A.地球排气乃是全球性自组织过程[M]∥黄学,牛彦良,陈树耀,编译.地球排气作用:地球动力学、地球流体、石油与天然气.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3. [11] 李四光.地质力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12] 阿斯塔弗耶夫Д A. 沉积盆地的壳内地球动力学与预测油气存储带的新希望[M]∥黄学,牛彦良,陈树耀,编译.地球排气作用:地球动力学、地球流体、石油与天然气.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1-56. [13] 别列尔娃Б M.岩石圈的地球流体动力学结构[M]∥黄学,牛彦良,陈树耀,编译.地球排气作用:地球动力学、地球流体、石油与天然气.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118. [14] 索赞斯基B И.石油地质学中排气概念的实际应用[M]∥郭万奎,编译.地球排气作用与大地构造.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64. [15] 斯米尔诺娃M H.控制油气通道的环状构造[M]∥黄学,牛彦良,陈树耀,编译.地球排气作用:地球动力学、地球流体、石油与天然气.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226. [16] 古别尔曼Щ A,比科夫斯基Ю И,兰茨曼E Я.地球排气和地貌构造结[M]∥郭万奎,编译.地球排气作用与大地构造.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63. [17] Мигурскии A Б,Hoскoвa E C. Гeoдинaмика фopмирoвaния нижнеангарсkoй зoны нeфтeгaзoнakoплeния нaюгo-зaпa дeсибиpсkой плaтфopмы[J]. Гeoлoгия Heфти и Гaзa,2007,51(4):14-18. [18] 方乐华,张景廉.油气是可以再生的[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4):508-512. [19] 库奇玛Л M. 从地球排气的概念看第聂伯—顿涅茨盆地含油气性的特征[M]∥黄学,牛彦良,陈树耀,编译.地球排气作用:地球动力学、地球流体、石油与天然气.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207. [20] 列伊斯涅尔Г И,涅恰耶夫Ю B,罗戈任E A,等.评估含油气前景的新技术[M]∥黄学,牛彦良,陈树耀,编译.地球排气作用:地球动力学、地球流体、石油与天然气.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220. [21] 科罗特科夫Б C. 在更大深度上局部预测和探寻天然气藏的新途径[M]∥黄学,牛彦良,陈树耀,编译.地球排气作用:地球动力学、地球流体、石油与天然气.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196. [22] 穆斯里莫夫P X,戈特季赫P П,皮索茨基Б И,等.地质介质异常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参数中生成作用的反映以及烃聚集预测的新方法和探查的新策略[M]∥黄学,牛彦良,陈树 耀,编译.地球排气作用:地球动力学、地球流体、石油与天然气.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210. |
[1] | 关蕴文, 苏思羽, 蒲仁海, 王启超, 闫肃杰, 张仲培, 陈硕, 梁东歌.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宜地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77-88. |
[2] | 王子昕, 柳广弟, 袁光杰, 杨恒林, 付利, 王元, 陈刚, 张恒.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33-144. |
[3] | 尹虎, 屈红军, 孙晓晗, 杨博, 张磊岗, 朱荣幸.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45-155. |
[4] | 牟蜚声, 尹相东, 胡琮, 张海峰, 陈世加, 代林锋, 陆奕帆.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致密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71-84. |
[5] | 段逸飞, 赵卫卫, 杨天祥, 李富康, 李慧, 王嘉楠, 刘钰晨.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二叠系山西组页岩气源储特征及聚集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72-83. |
[6] | 王宏波, 张雷, 曹茜, 张建伍, 潘星.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河流扇沉积模式及勘探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17-126. |
[7] | 曹江骏, 王茜, 王刘伟, 李诚, 石坚, 陈朝兵.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58-171. |
[8] | 李启晖, 任大忠, 甯波, 孙振, 李天, 万慈眩, 杨甫, 张世铭.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76-88. |
[9] | 雷涛, 莫松宇, 李晓慧, 姜楠, 朱朝彬, 王桥, 瞿雪姣, 王佳.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山西组砂体叠置模式及油气开发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47-159. |
[10] | 翟咏荷, 何登发, 开百泽. 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晚二叠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32-44. |
[11] | 王小娟, 陈双玲, 谢继容, 马华灵, 朱德宇, 庞小婷, 杨田, 吕雪莹. 川西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78-87. |
[12] | 龙盛芳, 侯云超, 杨超, 郭懿萱, 张杰, 曾亚丽, 高楠, 李尚洪.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长3段层序地层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45-156. |
[13] | 杜江民, 崔子豪, 贾志伟, 张毅, 聂万才, 龙鹏宇, 刘泊远.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5亚段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37-48. |
[14] | 魏嘉怡, 王红伟, 刘刚, 李涵, 曹茜.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石炭系羊虎沟组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120-130. |
[15] | 尹艳树, 丁文刚, 安小平, 徐振华.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塞160井区三叠系长611储层构型表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37-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