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1, Vol. 23 ›› Issue (3): 1518.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3
郭素华,袁云福,郑小杰
GUO Suhua, YUAN Yunfu, ZHENG Xiaojie
摘要:
雅开气田为低孔、低渗,受构造-岩性控制的复合型砂岩气藏,具有气-水倒置、地层压力异常等特殊的地质特征。综合研究认为,该类气藏的气-水关系因受到构造、砂体尖灭以及储层物性变化的影响,形成了流体系统较为复杂的特殊类型气藏。分析认为该气藏存在2 种异常的气-水关系,通过研究这2 种气-水关系的形成原因及分布区域,认为在该气藏西北部区域存在有利的地层-岩性圈闭。在雅开气田西北部区域所部署的2 口井均获得了工业油气流,同时确定了该气田下一步滚动扩边的方向。
[1] 李富恒,皱才能,侯连华,等.地层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研究综述[J].岩性油气藏,2009,21(4):32-36. [2] 李君,林世国,黄志龙,等.吐哈盆地西部岩性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及分布模式[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20(6):879-883. [3] 付广,张云峰,杜春国,等.松辽盆地北部岩性油藏形成机制及主控因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5):22-24. [4] 庞雄奇,陈冬霞,张俊.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岩性油气藏,2007,19(1):1-8. [5] 万晓龙,邱楠生,张善文,等.岩性油气藏成藏的微观控制因素探讨———以东营凹陷牛 35砂体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5(3):261-265. [6] 林承焰,谭丽娟,于翠玲.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Ⅰ)———非均质控油理论的由来[J].岩性油气藏,2007,19(2):16-21. [7] 李传亮.毛管压力是油气运移的动力吗?———与李明诚教授商榷[J].岩性油气藏,2008,20(3):17-20. [8] 曾溅辉,张善文,邱楠生,等.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及其主控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3):219-222. [9] 张厚福,徐兆辉.从油气藏研究的历史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J].岩性油气藏,2008,20(1):114-123. [10] 李景明,李东旭,杨冬,等.中国岩性地层气藏的勘探前景[J].岩性油气藏,2007,19(4):1-8. |
[1] | 严伟, 刘帅, 冯明刚, 张冲, 范树平. 四川盆地丁山区块页岩气储层关键参数测井评价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3): 95-104. |
[2] | 郭秋麟,周长迁,陈宁生,胡俊文,谢红兵. 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4): 12-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