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1, Vol. 23 ›› Issue (3): 714.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2
袁剑英1,付锁堂2,曹正林1,阎存凤1,张水昌3,马达德2
YUAN Jianying1, FU Suotang2, CAO Zhenglin1, YAN Cunfeng1,ZHANG Shuichang3, MA Dade2
摘要: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古生代“地块-海槽”和中、新生代“盆地-造山带”演化旋回,发育了石炭系海陆 过渡相、侏罗系湖沼相、第三系咸化湖相、第四系盐湖相4 套不同类型的烃源岩,形成了“多源-多凹-多 灶”的复合油气系统,具有“多因素联合控藏、多期油气充注、多层系和多类型圈闭成藏”的“复式成藏”特征。通过深化盆地油气成藏规律认识,提出了“源外成藏与源外找油、斜坡成藏与下坡找油、晚期成藏与源 上找油、动态成藏与深层找气”等新的地质认识,有效地指导了盆地油气勘探部署,实现了油气勘探新突破和新进展。
[1] 袁剑英,陈启林,陈迎宾,等.柴达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有利勘探领域[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5):640-644. [2] Royden L H,Burchfiel B C,King R W,et al. Surface deformation and lower crustal flow in eastern Tibet [J]. Sciense,1997,276(5 313):788-790. [3] 许志琴,曾令森,杨经绥,等.走滑断裂、“挤压性盆-山构造”与油气资源关系的探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29(6):631-643. [4] 朱筱敏,康安,韩德馨,等.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环境演变、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J].地质科学,2003,38(3):413-424. [5] 李相博,袁剑英,陈启林,等.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成盆动力学模式[J].石油学报,2006,27(3):6-10. [6] 金之钧,张明利,汤良杰,等.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6):603-608. [7] 翟光明,宋建国,靳久强,等.板块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和评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276-287. [8] 汤良杰,金之钧,张明利,等.柴达木震旦纪—三叠纪盆地演化研究[J].地质科学,1999,34(3):289-300. [9] 胡受权,曹运江,黄继祥,等.柴达木盆地侏罗纪盆地原型及其形成与演化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1999,21(3):189-195. [10] 孙国强,郑建京,胡慧芳,等.关于压陷型沉降拗陷盆地的讨论———以柴达木盆地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5(4):395-400. [11] 王成善,朱利东,刘志飞.青藏高原北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高原向北生长过程[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3):373-381. [12] 金强,查明,赵磊.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有效生油岩的识别[J].沉积学报,2001,19(1):125-129. [13] 李洪波,张敏,张春明,等.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19(4):519-523. [14] 刘洛夫,妥进才,于会娟,等.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侏罗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1):65-75. [15] 阎存凤,袁剑英,陈启林,等.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大煤沟组一段优质烃源岩[J].石油学报,2011,32(1):49-53. [16] 魏国齐,刘德来,张英,等.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形成机理、分布规律与勘探前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4):84-89. [17] 段宏亮,钟建华,王志坤,等.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评价[J].地质通报,2006,25(9/10):1135-1142. [18] 文志刚,王正允,何幼斌,等.柴达木盆地北缘上石炭统烃源岩评价[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5(2):125-127. [19] 陈琰,张敏,马立协,等.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石炭系烃源岩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8,30(5):512-521. [20] 邵文斌,彭立才,汪立群,等.柴达木盆地北缘井下石炭系烃源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石油学报,2006,27(4):36-44. [21] 党玉琪,张道伟,徐子远,等.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沉积相与生物气成藏[J].古地理学报, 2004,6(1):110-119. [22] 王力,金强.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烃源灶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4):467-472. [23] 王永卓,徐景祯.柴北缘中、下侏罗统生、排烃史模拟[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1):49-53. [24] 万传治,乐幸福,陈迎宾.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分布规律与生烃潜力评价[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5):663-667. [25] 王永卓,孙德君,徐景祯.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含油气系统划分与成藏历史分析[J].石油学报,2003,24(5):21-25. [26] 姜正龙,孙德君,秦建中,等.柴达木盆地北缘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6):9-11. [27] 李宏义,姜振学,庞雄奇,等.柴北缘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31(2):214-220. [28] 段毅,彭德华,张辉,等.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油田E31 油藏成藏条件与机制[J].沉积学报,2005,23(1):150-206. [29] 万传治,李红哲,陈迎宾.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油气成藏机理与有利勘探方向[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5):653-658. [30] 李玉喜,庞雄奇,汤良杰,等.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系统及其控油作用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1):65-68. [31] 曹海防,夏斌,范立勇,等.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裂缝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1):71-83. [32] 门相勇,赵文智,余辉龙.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研究与勘探建议[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4):4-7. [33] 刘震,党玉琪,李鹤永,等.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气晚期成藏特征[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1):1-6. [34] 高先志,陈发景.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气成藏期次———以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田第三系储层为例[J].地学前缘,2000,7(4):548-554. |
[1] | 余琪祥, 罗宇, 段铁军, 李勇, 宋在超, 韦庆亮. 准噶尔盆地环东道海子凹陷侏罗系煤层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45-55. |
[2] | 崔传智, 李静, 吴忠维. 扩散吸附作用下CO2非混相驱微观渗流特征模拟[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81-188. |
[3] | 邵威, 周道容, 李建青, 章诚诚, 刘桃. 下扬子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油气富集关键要素及有利勘探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61-71. |
[4] | 段逸飞, 赵卫卫, 杨天祥, 李富康, 李慧, 王嘉楠, 刘钰晨.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二叠系山西组页岩气源储特征及聚集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72-83. |
[5] | 窦立荣, 刘化清, 李博, 齐雯, 孙东, 尹路, 韩双彪. 全球天然氢气勘探开发利用进展及中国的勘探前景[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14. |
[6] | 李启晖, 任大忠, 甯波, 孙振, 李天, 万慈眩, 杨甫, 张世铭.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76-88. |
[7] | 夏青松, 陆江, 杨鹏, 张昆, 杨朝屹, 聂俊杰, 朱云舫, 李立芳.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132-144. |
[8] | 余海波. 东濮凹陷构造特征及古生界有利勘探区带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72-79. |
[9] | 张凤奇, 李宜浓, 罗菊兰, 任小锋, 张兰馨, 张芥瑜.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乌拉力克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5): 50-62. |
[10] | 朱志良, 高小明. 陇东煤田侏罗系煤层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86-94. |
[11] | 温康, 闫建平, 钟光海, 井翠, 唐洪明, 王敏, 王军, 胡钦红, 李志鹏. 川南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评价新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95-105. |
[12] | 未志杰, 康晓东. 煤层气藏强化采收全流固耦合模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81-188. |
[13] | 李志远, 杨仁超, 张吉, 王一, 杨特波, 董亮. 天然气扩散散失率定量评价——以苏里格气田苏X区块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4): 76-84. |
[14] | 王昌进, 张赛, 徐静磊. 基于渗透率修正因子的气体有效扩散系数分形模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162-168. |
[15] | 姚海鹏, 于东方, 李玲, 林海涛. 内蒙古地区典型煤储层吸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2): 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