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1-06-20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学科前缘

石油地震地质学若干问题探讨

卫平生,李相博,雍学善,刘化清,陈启林,高建虎

2011, Vol.23(3): 1–6    摘要 ( 336 )    HTML( ) PDF (325 KB)  ( 37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1

油气地质

柴达木盆地高原复合油气系统多源生烃和复式成藏

袁剑英,付锁堂,曹正林,阎存凤,张水昌,马达德

2011, Vol.23(3): 7–14    摘要 ( 398 )    HTML( ) PDF (1050 KB)  ( 39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2

塔河油田雅开气田特殊类型气藏地质特征研究

郭素华,袁云福,郑小杰

2011, Vol.23(3): 15–18    摘要 ( 357 )    HTML( ) PDF (686 KB)  ( 5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3

镇53 井区长81 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曲春霞,张永强,林艳波,王选茹,杨卫国

2011, Vol.23(3): 19–22    摘要 ( 454 )    HTML( ) PDF (670 KB)  ( 37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4

辽河坳陷陆上深层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

周旭红,李军,王延山,赵佳,李德星

2011, Vol.23(3): 23–28    摘要 ( 375 )    HTML( ) PDF (632 KB)  ( 37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5

基准面旋回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2段为例

李君文

2011, Vol.23(3): 29–34    摘要 ( 432 )    HTML( ) PDF (1038 KB)  ( 4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6

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分析

杨莹莹,李国蓉,郭川,李文茂

2011, Vol.23(3): 35–39    摘要 ( 432 )    HTML( ) PDF (875 KB)  ( 46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7

左旋走滑对十屋油田构造形态的影响及石油地质意义

甘学启,秦启荣,苏培东,樊佐春,宋文燕,才业

2011, Vol.23(3): 40–43    摘要 ( 422 )    HTML( ) PDF (1432 KB)  ( 3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8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二叠系梧桐沟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孙靖,王斌,薛晶晶

2011, Vol.23(3): 44–48    摘要 ( 381 )    HTML( ) PDF (1367 KB)  ( 5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9

冀中坳陷碳酸盐岩潜山内幕盖层特征与评价

吴兴宁,吕玉珍,田继强,郭永军

2011, Vol.23(3): 49–54    摘要 ( 461 )    HTML( ) PDF (717 KB)  ( 46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10

安塞油田王窑地区长611 储层物性研究

王芳,张春生,肖梦华,李莉,赵恩璋

2011, Vol.23(3): 55–59    摘要 ( 471 )    HTML( ) PDF (760 KB)  ( 3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11

川东五百梯长兴组台缘生物礁储层沉积学特征

郑博,郑荣才,周刚,文华国

2011, Vol.23(3): 60–69    摘要 ( 413 )    HTML( ) PDF (1999 KB)  ( 3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12

安岳—合川地区低阻气层形成机理研究

耿燕飞,张春生,韩校锋,杨大超

2011, Vol.23(3): 70–74    摘要 ( 380 )    HTML( ) PDF (379 KB)  ( 49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13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马五段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

王小芬,杨欣

2011, Vol.23(3): 75–79    摘要 ( 407 )    HTML( ) PDF (1007 KB)  ( 45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14

川西南部嘉陵江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张本健,裴森奇,尹宏,杨毅

2011, Vol.23(3): 80–83    摘要 ( 421 )    HTML( ) PDF (626 KB)  ( 5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15

下刚果盆地A 区块下白垩统阿尔布阶混积相研究

赵灿,郑荣才,于水,郝立华,罗清林,雷光明

2011, Vol.23(3): 84–90    摘要 ( 478 )    HTML( ) PDF (1520 KB)  ( 3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16

技术方法

井间弹性波波场散射特征数值模拟分析

陈可洋

2011, Vol.23(3): 91–96    摘要 ( 424 )    HTML( ) PDF (705 KB)  ( 61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17

LZ 地区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综合预测方法及应用

王志萍,秦启荣,苏培东,范晓丽

2011, Vol.23(3): 97–101    摘要 ( 439 )    HTML( ) PDF (737 KB)  ( 3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18

一种基于EMD 和GHT 的储层识别方法

石战战,贺振华,文晓涛,唐湘蓉

2011, Vol.23(3): 102–105    摘要 ( 472 )    HTML( ) PDF (704 KB)  ( 4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19

油气田开发

水平井气润湿反转堵水实验研究

欧阳传湘,左晨晓,张智君,袁海龙

2011, Vol.23(3): 106–109    摘要 ( 471 )    HTML( ) PDF (411 KB)  ( 4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20

注水油田开发指标优选体系与方法研究

李武广,杨胜来,邵先杰,郭瑾,孟虎,廖长霖

2011, Vol.23(3): 110–114    摘要 ( 362 )    HTML( ) PDF (313 KB)  ( 44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21

二氧化碳含量对天然气性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王锦昌,杜建芬,曾铮,郭平,袁立鹤

2011, Vol.23(3): 115–118    摘要 ( 417 )    HTML( ) PDF (376 KB)  ( 6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22

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计算的微观模拟研究

周丛丛

2011, Vol.23(3): 119–123    摘要 ( 390 )    HTML( ) PDF (474 KB)  ( 4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23

江37 稠油油田注降黏剂驱油实验研究

车洪昌

2011, Vol.23(3): 124–128    摘要 ( 449 )    HTML( ) PDF (352 KB)  ( 4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24

堡子湾耿43 井区长4+5 段开发调整方案设计及优选

聂海峰,董立全,董伟,谢爽,谭蓓

2011, Vol.23(3): 129–132    摘要 ( 474 )    HTML( ) PDF (475 KB)  ( 5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25

学科前缘

石油地震地质学若干问题探讨

卫平生,李相博,雍学善,刘化清,陈启林,高建虎

2011, Vol.23(3): 1–6    摘要 ( 336 )    PDF (325 KB) ( 37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1

针对当前石油地质研究中的地震-地质一体化研究思路及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现状,该文重点对石油地震地质学的学科概念、分支学科及其界定、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关键技术、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尺度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六大科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指出,随着地球物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利用石油地震地质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较为准确地发现油气藏并实现高效开发或许会成为现实。

油气地质

柴达木盆地高原复合油气系统多源生烃和复式成藏

袁剑英,付锁堂,曹正林,阎存凤,张水昌,马达德

2011, Vol.23(3): 7–14    摘要 ( 398 )    PDF (1050 KB) ( 39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2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古生代“地块-海槽”和中、新生代“盆地-造山带”演化旋回,发育了石炭系海陆 过渡相、侏罗系湖沼相、第三系咸化湖相、第四系盐湖相4 套不同类型的烃源岩,形成了“多源-多凹-多 灶”的复合油气系统,具有“多因素联合控藏、多期油气充注、多层系和多类型圈闭成藏”的“复式成藏”特征。通过深化盆地油气成藏规律认识,提出了“源外成藏与源外找油、斜坡成藏与下坡找油、晚期成藏与源 上找油、动态成藏与深层找气”等新的地质认识,有效地指导了盆地油气勘探部署,实现了油气勘探新突破和新进展。

塔河油田雅开气田特殊类型气藏地质特征研究

郭素华,袁云福,郑小杰

2011, Vol.23(3): 15–18    摘要 ( 357 )    PDF (686 KB) ( 5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3

雅开气田为低孔、低渗,受构造-岩性控制的复合型砂岩气藏,具有气-水倒置、地层压力异常等特殊的地质特征。综合研究认为,该类气藏的气-水关系因受到构造、砂体尖灭以及储层物性变化的影响,形成了流体系统较为复杂的特殊类型气藏。分析认为该气藏存在2 种异常的气-水关系,通过研究这2 种气-水关系的形成原因及分布区域,认为在该气藏西北部区域存在有利的地层-岩性圈闭。在雅开气田西北部区域所部署的2 口井均获得了工业油气流,同时确定了该气田下一步滚动扩边的方向。

镇53 井区长81 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曲春霞,张永强,林艳波,王选茹,杨卫国

2011, Vol.23(3): 19–22    摘要 ( 454 )    PDF (670 KB) ( 37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4

镇53 井区长8 段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勘探、评价以及开发的重点地区及层系之一。通 过岩心描述和测井资料分析,认为该油层组为长石质岩屑砂岩,并确定了其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 主要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等,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相对发育。同时,通过分析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储层物性受沉积微相控制,并认为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的有 利沉积微相。

辽河坳陷陆上深层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

周旭红,李军,王延山,赵佳,李德星

2011, Vol.23(3): 23–28    摘要 ( 375 )    PDF (632 KB) ( 37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5

对辽河坳陷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生气性能和生气强度进行研究后认为,区内已探明的天然气主要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和低温热解气,而高温热解气和裂解气很少,这与辽河坳陷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不相称;热演化程度高、生烃强度大的洼陷带深层应该蕴藏着丰富的、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天然气。在分析了几个重点地区深层构造背景、储集条件的基础上,认为这些地区或处于气源灶内或与气源岩直接接触,成藏条件优越,是下一步勘探的重要领域。

基准面旋回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2段为例

李君文

2011, Vol.23(3): 29–34    摘要 ( 432 )    PDF (1038 KB) ( 4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6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山2 段为一套砂岩、泥岩及薄煤层互层组合,储层非均质性强,明显受地层基准面旋回升降过程中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比值的影响。通过对山2 段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划分与对比,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根据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与储集物性关系的分析,分别建立了物性向上变差、物性向上变差复变好、物性变化不大等3 种储层非均质模式;利用砂岩密度、砂体钻遇率和渗透率变异系数等参数描述了各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变化。结果表明,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的早期、中期形成的中期旋回层序储层非均质性弱,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晚期到下降期储层非均质性强。

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分析

杨莹莹,李国蓉,郭川,李文茂

2011, Vol.23(3): 35–39    摘要 ( 432 )    PDF (875 KB) ( 46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7

依据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结合研究区岩石类型和测井曲线所反映的沉积旋回以及叠置结构 等的综合分析识别,将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2 个三级层序、11 个四级层序及20 个五级层 序。通过关键界面的控制作用,以及低频层序对高频层序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区内飞仙关组三级层序及高频层序地层格架。

左旋走滑对十屋油田构造形态的影响及石油地质意义

甘学启,秦启荣,苏培东,樊佐春,宋文燕,才业

2011, Vol.23(3): 40–43    摘要 ( 422 )    PDF (1432 KB) ( 3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8

十屋油田左旋走滑构造运动开始于沙河子—营城组沉积末期,至登娄库组沉积末期时最为强烈,形成了小宽走滑带等3 个NE 向挤压走滑带。三维地震研究表明,十屋油田走滑构造样式并非单纯走滑,而是呈前期走滑后期伸展或前期走滑后期挤压的发育状态,出现了负花状、“F”型、反“Y”字型和正花状等构造样式。左旋走滑运动产生的构造样式不仅控制着十屋油田沉积沉降中心的发育,而且对油气的运聚也有着重要意义。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二叠系梧桐沟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孙靖,王斌,薛晶晶

2011, Vol.23(3): 44–48    摘要 ( 381 )    PDF (1367 KB) ( 5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9

依据储层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综合运用钻井、测井以及分析化验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二叠系梧桐沟组进行了储层特征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储层孔隙度相对较高,而渗透率相对较低;孔喉类型主要为中孔-细喉型,且连通性相对较差;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为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其中压实作用是最主要的减孔因素,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渗透率低的主要原因;相对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的辫状河道砂体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冀中坳陷碳酸盐岩潜山内幕盖层特征与评价

吴兴宁,吕玉珍,田继强,郭永军

2011, Vol.23(3): 49–54    摘要 ( 461 )    PDF (717 KB) ( 46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10

根据岩心及薄片观察、实验分析、录井及测井解释,认为杨庄组、洪水庄组和馒头组是冀中坳陷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内幕最主要的盖层。盖层岩性以泥质岩为主,其次为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及致密白云岩或灰岩,孔、渗性普遍较差。盖层在宏观上受岩性、泥质含量、分布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微观上受突破压力、物性、遮盖系数等的约束。依据上述因素,将冀中坳陷碳酸盐岩潜山内幕盖层划分为4 类。综合评价得出,杨庄组为Ⅲ类(中等)盖层、洪水庄组为Ⅱ类(较好)盖层、馒头组为Ⅰ类(好)盖层。

安塞油田王窑地区长611 储层物性研究

王芳,张春生,肖梦华,李莉,赵恩璋

2011, Vol.23(3): 55–59    摘要 ( 471 )    PDF (760 KB) ( 3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11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压汞曲线等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安塞油田王窑地区长611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指出了有利的勘探目标区。综合评价认为:研究区长611 储层砂岩类型以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孔隙、溶蚀粒间孔隙、溶蚀粒内孔隙、微裂缝等,砂岩储层的铸体薄片面孔率为0.98%~1.37%,平均孔喉半径较小,为典型的中—低孔、低渗储层;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主要为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

川东五百梯长兴组台缘生物礁储层沉积学特征

郑博,郑荣才,周刚,文华国

2011, Vol.23(3): 60–69    摘要 ( 413 )    PDF (1999 KB) ( 3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12

川东五百梯地区长兴组发育台内海槽、台地前缘缓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滩和开阔台地4 个相带,其中环海槽发育的台地边缘相带贯穿整个川东地区并绵延数百公里,是寻找生物礁滩型气藏最有利的相带。以五百梯地区长兴组台地边缘生物礁滩为例,可将其划分为礁基、礁核、礁顶、礁前和礁后等诸亚相,其中最有利储层发育的亚相为礁核和礁顶亚相,储集岩主要为礁滩相白云岩及晶粒白云岩。在地震剖面中利用丘状杂乱反射和气烟囱效应可对礁相储层进行有效预测,白云岩化和溶蚀作用是控制礁型气藏形成的关键因素,也是形成优质礁相储层的基础,而裂缝则大大提高了储层的孔、渗性。

安岳—合川地区低阻气层形成机理研究

耿燕飞,张春生,韩校锋,杨大超

2011, Vol.23(3): 70–74    摘要 ( 380 )    PDF (379 KB) ( 49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13

安岳—合川地区储层属于低孔、低渗砂岩储层,其复杂的微孔隙系统以及较大的水膜厚度使其具有高束缚水饱和度,且高矿化度的地层水形成了异常发达的导电网络,形成低阻特征。文中结合储层的岩性、物性及水质等进行了相关计算和实验分析,探索了研究区低阻气层的成因。结果表明,导致研究区气层低阻的因素包括粒度大小、高矿化度地层水、高束缚水饱和度。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马五段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

王小芬,杨欣

2011, Vol.23(3): 75–79    摘要 ( 407 )    PDF (1007 KB) ( 45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14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马家沟组沉积了一套以蒸发潮坪相为主的白云岩、含膏云岩等碳酸盐岩沉积物。利用宏观岩心、微观常规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氧碳同位素等资料,并结合物性资料,系统研究了富县地区马五段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环境。结果表明:马五段碳酸盐岩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海水、混合水和大气淡水成岩环境;成岩作用复杂多样,其中溶蚀作用和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对储层孔隙发育有利,各种矿物的充填作用、去白云石化作用、去膏化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对储层孔隙发育不利。

川西南部嘉陵江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张本健,裴森奇,尹宏,杨毅

2011, Vol.23(3): 80–83    摘要 ( 421 )    PDF (626 KB) ( 5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15

对四川盆地川西南部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储集空间特征、储层性质及储层主控因素研究认为: 嘉陵江组纵向上具多产层、多储盖组合特征,因孔、洞、缝发育程度的差异,使嘉五1、嘉四1、嘉二1—嘉一各段以发育裂缝-孔隙型储层为主,嘉四3 亚段、嘉三段主要发育裂缝-孔隙型或裂缝型储层;沉积相控制了有利岩相带的时空分布、储层物性、储层次生孔隙的发育和储层的几何形态,白云石化、溶蚀作用控制了次生孔、洞的形成和分布,而构造作用影响了裂缝的发育程度。汉王场、大兴场等构造处于加里东古隆起的斜坡带,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下刚果盆地A 区块下白垩统阿尔布阶混积相研究

赵灿,郑荣才,于水,郝立华,罗清林,雷光明

2011, Vol.23(3): 84–90    摘要 ( 478 )    PDF (1520 KB) ( 3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16

下刚果盆地A 区块下白垩统阿尔布阶为一套碳酸盐物质混杂陆源砂、泥沉积,具有典型的混合沉积特征。依据研究区地质背景、测井地质、地震资料和岩石薄片鉴定等资料,对阿尔布阶混合沉积作用进行了精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①研究区混合沉积特征在剖面结构上表现为由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物质交互沉积、陆源碎屑与混积物交互沉积、碳酸盐物质与混积物交互沉积和混积物本身的交互沉积等4 种类型;②提出了适合该区的“间断-交叉”型碳酸盐物质夹陆源碎屑混积机理,并建立了该区的混积模式;③ 随着该时期海水的进入、海侵的扩大,整体上阿尔布阶依次经历了混积缓坡、混积局限台地、混积开阔台地和混积陆棚的演化,发育了灰泥丘、砂质浅滩、鲕粒滩、生屑滩、藻屑滩、潮下静水泥、风暴流等众多微相。

技术方法

井间弹性波波场散射特征数值模拟分析

陈可洋

2011, Vol.23(3): 91–96    摘要 ( 424 )    PDF (705 KB) ( 61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17

地震波正演数值模拟是实现井间弹性波波场分析的重要手段。文中采用弹性波波场分离数值模拟技术对层状含孔洞的速度模型进行了井间波场观测和波场特征分析,通过改变孔洞尺寸及其纵横波速度来研究井间地震波波场的散射特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孔洞的存在增加了井间地震波波场的复杂性,且其尺寸与纵横波波长之间的差异将产生诸如以多次散射和反射等为主的复杂波场特征;横波波长较短,比纵波更易引起波场散射。

LZ 地区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综合预测方法及应用

王志萍,秦启荣,苏培东,范晓丽

2011, Vol.23(3): 97–101    摘要 ( 439 )    PDF (737 KB) ( 3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18

LZ 地区储层为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裂缝控制了储层的储渗空间和井的产能。通过对LZ 地区的构造特征及演化分析,并结合野外露头资料对裂缝产状进行分期配套,认为该区主要发育横张缝、剪切缝以及断层伴生缝和派生缝等构造成因裂缝。针对以上3 种构造裂缝类型,分别采用构造曲率法、古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模拟法、地震不连续性检测法等对该区不同类型裂缝的分布进行了预测,并采用权重评价方法综合这3 种预测成果进行裂缝的综合预测,即建立各预测方法的准确率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回归函数,再根据预测方法的准确率确定权重系数,将不同方法的预测成果进行综合权重计算,从而对研究区致密储层的裂缝发育情况进行综合预测,经钻井资料证实其预测效果较好。

一种基于EMD 和GHT 的储层识别方法

石战战,贺振华,文晓涛,唐湘蓉

2011, Vol.23(3): 102–105    摘要 ( 472 )    PDF (704 KB) ( 4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19

针对地震信号是具有一定带宽的非平稳信号,波形受这个带宽内所有频率影响,提出结合经验模态分解和广义希尔伯特的储层预测方法,并通过经验模态分解将地震信号分解为频率由高到低的一系列本征模函数,对分解后的每一个本征模函数分量作广义希尔伯特计算。通过与已知井储层发育情况对比,从中优选出了对储层响应敏感的本征模函数分量进行储层预测。实际资料计算结果表明,结合经验模态分解和广义希尔伯特的储层识别方法,具有较强的噪音压制能力,能够精确刻画储层形态。

油气田开发

水平井气润湿反转堵水实验研究

欧阳传湘,左晨晓,张智君,袁海龙

2011, Vol.23(3): 106–109    摘要 ( 471 )    PDF (411 KB) ( 4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20

在油气采收过程中,水平井比直井更容易出现产出液含水率过高的现象。水平井在低渗透率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而针对水平井的特点,成熟的堵水方法和技术较少。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岩样进行气润湿反转实验,确定适用的气润湿反转化学剂,并对其进行热稳定性及地层配伍性实验评价,建立可视水平井堵水物理模型,进行气润湿反转剂使用前后的对比实验研究,得到水侵量、水侵速度及含水率的变化特征曲线。研究表明,气润湿反转剂堵水技术可用于水平井,可延缓见水时间,提高无水采收率,降低含水率。

注水油田开发指标优选体系与方法研究

李武广,杨胜来,邵先杰,郭瑾,孟虎,廖长霖

2011, Vol.23(3): 110–114    摘要 ( 362 )    PDF (313 KB) ( 44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21

注水油田开发需要确定多个指标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油田实际开发效果只受到与注水油田开发密切相关的少数指标的影响,这样就要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指标优选问题。该文从多元回归分析理论和复相关原理出发,并根据注水油田开发指标与采收率的依存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优选注水油田开发过程的重要指标。最终,选出了依存性好、相关性弱(独立性强)的指标作为优选指标。

二氧化碳含量对天然气性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王锦昌,杜建芬,曾铮,郭平,袁立鹤

2011, Vol.23(3): 115–118    摘要 ( 417 )    PDF (376 KB) ( 6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22

采用室内研究的方法,对CO2 含量分别为10%,30%,50%,70%,90%,100% 的天然气样品做了3 个 不同温度(20 ℃,30 ℃,40 ℃)下的恒组成膨胀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随CO2含量由10% 增大到100%, 天然气样品的临界温度由-69.86 ℃ 增高到31.4 ℃,临界压力由4.85 MPa 增高到7.38 MPa;温度不变, 压力一定时,随着天然气中CO2含量的增高,天然气样品的相对体积呈增大的趋势,不同CO2含量的天然 气样品随压力降低其体积膨胀规律表现出了类似CO2超临界状态的特征。以上认识对CO2和天然气混 合气体驱油施工及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计算的微观模拟研究

周丛丛

2011, Vol.23(3): 119–123    摘要 ( 390 )    PDF (474 KB) ( 4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23

聚驱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油田聚驱开发指标计算和预测的重要资料。文中建立了基于油水两相流的三维准静态孔隙网络模型,模拟了以Carreau 模型为基础的黏弹性聚合物驱微观渗流过程。用孔隙网络模型模拟了水驱、聚驱的渗流过程,得到了水驱和聚驱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变化趋势相吻合,验证了采用孔隙网络模型预测聚驱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孔隙网络模型能充分体现毛管压力的作用,在相同水饱和度下,聚合物驱的相对渗透率低于常规油/水的水相相对渗透率,聚合物驱残余油饱和度比常规水驱低,说明采用孔隙网络模型模拟聚驱相对渗透率曲线具有可行性。

江37 稠油油田注降黏剂驱油实验研究

车洪昌

2011, Vol.23(3): 124–128    摘要 ( 449 )    PDF (352 KB) ( 4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24

针对江37 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开采稠油过程中出砂严重的情况,进行了注表面活性剂降黏驱油室内实验研究。表面活性剂筛选实验表明,FPS-H 分散型稠油降黏剂与江37 稠油油田采出污水具有较好的配伍性,可使油/水界面张力下降到0.05 mN/m,稠油乳化降黏率达到92.1%。驱油实验结果表明,FPSH降黏剂驱最佳注入量为0.5 PV,最佳注入速度为1.0 mL /min,注入方式应选择0.5 PV 段塞-后续水驱方式,注入水温度不宜超过50 ℃。

堡子湾耿43 井区长4+5 段开发调整方案设计及优选

聂海峰,董立全,董伟,谢爽,谭蓓

2011, Vol.23(3): 129–132    摘要 ( 474 )    PDF (475 KB) ( 5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25

堡子湾耿43 井区长4+5 段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存在部分油井产能下降较快、水淹严重、注采井网不完善和局部无井网控制等问题。为了有效控制产能下降,完善注采井网,通过对本区块的动态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综合治理对象是剩余油富集区和层系。因此对开发层系、井网分布、加密新井等作出了相应调整,并提出了最优方案:对位于各层可动剩余储量较高、油层有效厚度较厚的部位的部分井进行补孔和堵孔;转注低产高含水油井;在剩余油密集区钻探加密井。对方案效果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最优方案下预测产油量显著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