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1, Vol. 23 ›› Issue (3): 1922.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3.004
曲春霞1,2,3,张永强2,3,林艳波4,王选茹2,3,杨卫国2,3
QU Chunxia 1,2,3, ZHANG Yongqiang 2,3, LIN Yanbo4, WANG Xuanru 2,3, YANG Weiguo 2,3
摘要:
镇53 井区长8 段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勘探、评价以及开发的重点地区及层系之一。通 过岩心描述和测井资料分析,认为该油层组为长石质岩屑砂岩,并确定了其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 主要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等,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相对发育。同时,通过分析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储层物性受沉积微相控制,并认为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的有 利沉积微相。
[1] 刘化清,袁剑英,李相博,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湖盆演化及其成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7,19(1):52-56. [2] 郑荣才,王昌勇,李虹,等.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6油层组物源区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7,19(1):32-38. [3] 李凤杰,王多云,张庆龙,等.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相特征与层序地层分析[J].沉积学报,2006,24(4):549-554. [4] 南珺祥,王素荣,姚卫华,等.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6—8 特低渗透储层微裂缝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7,19(4):40-44. [5] 王芳,牛小兵,甄静,等.镇北地区长8 储层差异性分析[J].低渗透油气田,2009,14(53-54):42-47. [6] 石雪峰,杜海峰.姬塬地区长3—长4+5 油层组沉积相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8,20(1):59-63. [7] 王成玉,韩永林,王海红,等.西峰、镇北地区长8 沉积相再认识[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28(5):28-31. [8] 雷建安,张志国.西峰油田长8 砂体沉积微相探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S3):41-43. [9] 刘自亮,王多云,王峰,等.陕甘宁盆地西峰油田主要产层储层油砂体沉积微相组合及特征[J].沉积学报,2005,23(2):248-254. [10] 曲春霞,杨秋莲,刘登飞,等. 长庆油田延长组特低渗透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8,20(2):43-47. |
[1] | 张昌民, 张祥辉, 朱锐, 冯文杰, 尹太举, 尹艳树, Adrian J. HARTLEY. 分支河流体系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展望[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11-25. |
[2] | 李秉繁,潘 振,商丽艳,马贵阳,韦丽娃,马培民.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天然气水合物温度场分布影响因素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2): 127-132. |
[3] | 桂志先,朱广生. 微震监测研究进展[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4): 68-76. |
[4] | 杨杰,卫平生,李相博. 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新进展———“2011年石油地震地质学学术研讨会”侧记[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1): 1-6. |
[5] | 任德刚. 利用CO2 开采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影响因素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6): 124-127. |
[6] | 唐瑞玲,孙忠军,张富贵. 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技术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4): 20-24. |
[7] | 王大为,李晓平. 水平井产能分析理论研究进展[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2): 118-123. |
[8] | 刘云, 卢渊,伊向艺,张俊良,张锦良,王振喜. 天然气水合物预测模型及其影响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3): 124-1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