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1-08-20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论坛与综述

世界物探技术现状及中国石油物探技术发展的思考

杜金虎,熊金良,王喜双,王西文,王学军

2011, Vol.23(4): 1–8    摘要 ( 479 )    HTML( ) PDF (1606 KB)  ( 8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1

煤层气的开采机理研究

李传亮,彭朝阳

2011, Vol.23(4): 9–11    摘要 ( 569 )    HTML( ) PDF (306 KB)  ( 5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2

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

郭秋麟,周长迁,陈宁生,胡俊文,谢红兵

2011, Vol.23(4): 12–19    摘要 ( 539 )    HTML( ) PDF (795 KB)  ( 78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3

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技术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唐瑞玲,孙忠军,张富贵

2011, Vol.23(4): 20–24    摘要 ( 433 )    HTML( ) PDF (722 KB)  ( 58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4

美国致密油开发现状及启示

林森虎,邹才能,袁选俊,杨智

2011, Vol.23(4): 25–32    摘要 ( 799 )    HTML( ) PDF (807 KB)  ( 12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5

油气地质

辽河冷家—雷家地区深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周琦,刘旭龙,聂爽,焦建军

2011, Vol.23(4): 31–34    摘要 ( 537 )    HTML( ) PDF (562 KB)  ( 54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6

走滑断裂作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以歧口凹陷新生代断裂为例

王芝尧, 苏俊青,钱茂路,刘志英

2011, Vol.23(4): 35–40    摘要 ( 530 )    HTML( ) PDF (1072 KB)  ( 5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7

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演化特征

郭川,李国蓉,杨莹莹,解发川,董文玉,唐锰

2011, Vol.23(4): 41–47    摘要 ( 547 )    HTML( ) PDF (1187 KB)  ( 64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8

东营凹陷太古界岩浆岩储层特征研究

葛志丹,王兴志,朱萌,濮瑞,王伟,张金友

2011, Vol.23(4): 48–32    摘要 ( 501 )    HTML( ) PDF (804 KB)  ( 5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9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3 亚段储集层与成岩相研究

刘晓英,李廷艳,张居增,尤源,马继业

2011, Vol.23(4): 53–57    摘要 ( 464 )    HTML( ) PDF (759 KB)  ( 8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0

利用东营凹陷典型剖面分析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

李继亭,曾溅辉,吴嘉鹏

2011, Vol.23(4): 58–64    摘要 ( 507 )    HTML( ) PDF (1022 KB)  ( 67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1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长8 油层组碳酸盐胶结物成因分析

钟金银,何苗,周韬,黄浩

2011, Vol.23(4): 65–69    摘要 ( 438 )    HTML( ) PDF (596 KB)  ( 4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2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长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赵鹤森,陈义才,唐波,林航杰,刘玉峰,张雁

2011, Vol.23(4): 70–74    摘要 ( 396 )    HTML( ) PDF (674 KB)  ( 5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2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6 区E1+2 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李乐,牟中海,汪立群,徐峰

2011, Vol.23(4): 75–80    摘要 ( 500 )    HTML( ) PDF (874 KB)  ( 6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3

米仓山构造带逆冲-走滑变形序列的节理研究

汤聪,刘树根,李智武,孙东,孙玮,李金玺

2011, Vol.23(4): 81–87    摘要 ( 429 )    HTML( ) PDF (1143 KB)  ( 5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5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延长组长8 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周静萍,汤军,周晓阳

2011, Vol.23(4): 88–93    摘要 ( 433 )    HTML( ) PDF (1009 KB)  ( 3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6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8 段沉积相研究

赵小强,万友利,易超,张世懋,贺勇

2011, Vol.23(4): 94–99    摘要 ( 596 )    HTML( ) PDF (850 KB)  ( 8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7

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合兴场地区须二段天然气气源判定及成藏分析

王睿婧,刘树根,张贵生,孙玮

2011, Vol.23(4): 100–105    摘要 ( 488 )    HTML( ) PDF (666 KB)  ( 4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8

技术方法

正演模拟技术在碳酸盐岩溶洞响应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李胜军,刘伟方,高建虎

2011, Vol.23(4): 106–109    摘要 ( 528 )    HTML( ) PDF (485 KB)  ( 41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9

“两步法”相控随机建模在延长油田储层描述中的应用

王宏,王蓓蕾,王成俊

2011, Vol.23(4): 110–114    摘要 ( 426 )    HTML( ) PDF (737 KB)  ( 5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20

利用Kohonen 神经网络划分二维地震相———以柴达木盆地E区风险勘探为例

刘小洪,冯明友,杨午阳,孙辉,魏新建,刘哲

2011, Vol.23(4): 115–118    摘要 ( 510 )    HTML( ) PDF (773 KB)  ( 4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21

油气田开发

吉林油田高含蜡稠油油藏有效开发方式研究

程静波

2011, Vol.23(4): 119–123    摘要 ( 454 )    HTML( ) PDF (506 KB)  ( 6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22

分支井渗流-应力耦合场分析

魏臣兴,练章华,丁亮亮,郭衍茹,韩涛

2011, Vol.23(4): 124–128    摘要 ( 518 )    HTML( ) PDF (574 KB)  ( 63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23

辽河油田边顶水超稠油油藏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才业,樊佐春

2011, Vol.23(4): 129–132    摘要 ( 442 )    HTML( ) PDF (418 KB)  ( 7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24

论坛与综述

世界物探技术现状及中国石油物探技术发展的思考

杜金虎,熊金良,王喜双,王西文,王学军

2011, Vol.23(4): 1–8    摘要 ( 479 )    PDF (1606 KB) ( 8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物探技术发展可归结为三大趋势:陆地装备已具备15 万道带 道能力,海上装备已具备26 缆的能力,未来装备向百万道发展;采集技术向宽方位、高密度、宽带可控震源、双检电缆等技术发展;处理技术向叠前深度、逆时偏移,全波形反演等技术发展。“十一五”以来,中国 石油坚持走技术发展之路,立足四大领域,持续开展技术攻关,物探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石油物探技术与国际大公司相比,在装备制造、计算机硬件能力、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在分析世界物探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石油各探区的勘探现状,就中国石油物探技术应用与未来发展作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意见与建议,以期推动中国石油物探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

煤层气的开采机理研究

李传亮,彭朝阳

2011, Vol.23(4): 9–11    摘要 ( 569 )    PDF (306 KB) ( 5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2

煤层气为自生自储型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为了更好地开发煤层气,需要深入研究煤层气的开采机 理。煤层气赋存于煤岩层的割理和基质孔隙中,以吸附状态为主,且与地层水共存。煤层气从孔隙壁面上 解吸下来之后,才能被开采。开采地层水导致地层压力下降,进而导致煤层气解吸成为自由气,解吸后的 煤层气沿割理渗流至井底后被采出地面。煤层气的开采过程包括脱气、解吸和渗流3 个阶段。扩散不是 煤层气的开采机理。

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

郭秋麟,周长迁,陈宁生,胡俊文,谢红兵

2011, Vol.23(4): 12–19    摘要 ( 539 )    PDF (795 KB) ( 78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3

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指在成藏机理、赋存状态、分布规律以及勘探开发方式等方面有别于常规油气 藏的油气资源。现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重视,且已成为常规油气资源的战略性补充。 目前,国内对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评价,还未形成一个较为明确和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基于非常规油气 聚集的成藏机制和分布特征,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内外5 种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评价方法:美国地质勘探局 的主流方法———类比法和新推出的随机模拟法,以单井储量估算法为代表的典型统计法,以油气资源空 间分布预测法为代表的特殊统计法,以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预测法为代表的特殊成因法。上述方法为我 国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及新一轮的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技术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唐瑞玲,孙忠军,张富贵

2011, Vol.23(4): 20–24    摘要 ( 433 )    PDF (722 KB) ( 58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4

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和水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透明的冰状结晶体,是一种新型非常规能 源,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勘探领域和良好的勘探前景。文中对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和环境效应进行了归 纳总结,勘探技术包括地震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和其它方法(直接钻孔法、地形地貌识 别标志法),环境效应包括引发海底滑塌、加剧温室效应及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等,并对天然气水合物勘探 及环境效应的研究现状作了综合评述。

美国致密油开发现状及启示

林森虎,邹才能,袁选俊,杨智

2011, Vol.23(4): 25–32    摘要 ( 799 )    PDF (807 KB) ( 12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5

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也带动了页岩地层内致密油的开发。文中所 指的致密油,是指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赋存于渗透率极低的暗色页岩、泥质粉砂岩和砂岩夹层系统中的自 生自储、连续分布的石油聚集。目前,美国致密油的开发集中在Bakken,Eagle Ford 和Barnett 页岩区带 内。其中Bakken 致密油资源量为230×108 t,可采资源量为5.9×108 t,待发现资源量为3.7×108 t 油及相近 数量的伴生气,2000 年至今累计产油约2 800×104 t;Eagle Ford 致密油赋存于区带北部,年产油约20×104 t;Barnett 待发现石油平均资源量为1 400×104 t,待发现致密油资源量为480×104 t,其北区主要产油、 南区主要产气,目前拥有8 000 余口生产井,截至2009 年底,“致密油带”累计产油量达770×104 t。我国 广泛发育富有机质页岩,致密油的勘探潜力较大。

油气地质

辽河冷家—雷家地区深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周琦,刘旭龙,聂爽,焦建军

2011, Vol.23(4): 31–34    摘要 ( 537 )    PDF (562 KB) ( 54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6

冷家—雷家地区沙三段以下的深层勘探程度非常低。文章在精细地震构造解释和沉积学研究的 基础上,利用该区与邻区的现有资料,对深层油气藏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冷家—雷 家地区北东向的主干断层控制了区域构造与沉积格局,影响了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深部层系的石油地质 条件十分优越。在陈家洼陷发育有沙四段和沙三段2 套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生烃强度大于500×104 t/km2, 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油源;沙三下亚段、沙四段、中生界和太古宇都具有良好的储集岩;沙三中亚段 发育良好的区域盖层;深层的圈闭成因多样,油气运聚条件有利,勘探潜力巨大。但该区油气藏形成的影 响因素比较复杂,油气藏多为复合型,应该以潜山、岩性油气藏作为下一步的主要勘探目标。

走滑断裂作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以歧口凹陷新生代断裂为例

王芝尧, 苏俊青,钱茂路,刘志英

2011, Vol.23(4): 35–40    摘要 ( 530 )    PDF (1072 KB) ( 5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7

大港油田的歧口富油气凹陷形成于新生代右旋张扭应力背景下,发育北北东—北东向和北北 西—东西向为主的2 组断裂带,并伴生有雁行模式的帚状断裂。走滑断裂作用引起断块走滑位移量变 化,使得拉张断陷作用和挤压抬升作用并存,导致沉积中心由凹陷外区向凹陷内区迁移,且与凹陷外区抬 升、侵蚀作用同时发生,形成“凹中隆”的模式,易于形成自生自储油气藏。由走滑断裂作用形成的断裂坡 折带,构成古构造单元和沉积相域的分界,并控制着沉积体系的总体展布。该文应用层序地层学的沉积体系域概念,将走滑断裂控制的沉积相类型,归为一个体系域进行分析,论述了歧口凹陷陡坡带、缓坡带、洼 陷带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结果表明,走滑断裂控制着岩性-构造圈闭的形成。

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演化特征

郭川,李国蓉,杨莹莹,解发川,董文玉,唐锰

2011, Vol.23(4): 41–47    摘要 ( 547 )    PDF (1187 KB) ( 64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8

在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沉积构造背景认识的基础上,以Vail 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和Cross 的高 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为指导,采用野外露头、岩心及测井等多种分析手段,通过对层序界面、相序、 叠置结构、测井曲线等的综合识别分析,将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划分为2 个三级层序。进一步研究了 涪陵地区层序格架内长兴组沉积相垂向及平面上的分布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从层序演化的角度研究了长兴组沉积时期礁滩体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长兴组下部三级层序海侵体系域(TST)时期涪陵地区礁滩体不发育,高水位体系域(HST)时期礁滩体较发育;上部三级层序沉积时期礁滩体均有发育,TST时期礁滩体的发育规模明显小于HST 时期的礁滩体规模。

东营凹陷太古界岩浆岩储层特征研究

葛志丹,王兴志,朱萌,濮瑞,王伟,张金友

2011, Vol.23(4): 48–32    摘要 ( 501 )    PDF (804 KB) ( 5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9

该文根据大量的岩心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压汞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太古界岩浆岩储层的岩石类 型、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古界岩浆岩储层主要以脆性的花岗岩类、闪长岩 类和脉岩类为主要储集岩;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其次为溶孔和溶洞,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低,总体属于 低孔、低渗的孔隙-裂缝型储层;岩浆岩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受岩性、构造破裂作用和大气淡水淋滤等因 素的控制。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3 亚段储集层与成岩相研究

刘晓英,李廷艳,张居增,尤源,马继业

2011, Vol.23(4): 53–57    摘要 ( 464 )    PDF (759 KB) ( 8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0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亚段湖底扇砂质碎屑流水道沉积来自不同的物源 区,可划分出北东部和南西部2 个主物源沉积区和介于其间的混源沉积区。依据长63亚段砂岩储层的物 质组分、成岩作用和成岩相平面分布的差异性和区带性特征,提出不同物源区是控制该地区长63亚段砂 岩储层分布的主要因素,受北东部物源区控制的绿泥石膜胶结-粒间孔成岩相以及受混源区西部物源区控 制的绿泥石膜胶结-粒间孔+长石溶蚀成岩相,是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沉积-成岩相。研究结果为该区储层 预测、评价和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利用东营凹陷典型剖面分析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

李继亭,曾溅辉,吴嘉鹏

2011, Vol.23(4): 58–64    摘要 ( 507 )    PDF (1022 KB) ( 67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1

运用盆地模拟方法对东营凹陷新生界地层异常压力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油气成藏期次分 析对异常压力演化与油气藏分布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显示: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Es4上)和沙三 下亚段(Es3下)烃源岩地层中普遍发育异常压力,并以超压为主;异常压力演化具有波动性,总体上经历了 早期形成、中期下降调整、晚期再次增大3 个阶段,分别对应沙河街组—东营组沉积期、沉积间断构造抬 升期和馆陶组—第四纪沉积期。通过超压演化与油气成藏期次分析发现,现今处于超压环境中的油藏,在 成藏过程中未必处于超压环境。早期形成的异常压力为Es4上和Es3下部分烃源岩中油气向邻近的圈闭运 移聚集提供了充足的成藏动力,并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长8 油层组碳酸盐胶结物成因分析

钟金银,何苗,周韬,黄浩

2011, Vol.23(4): 65–69    摘要 ( 438 )    PDF (596 KB) ( 4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2

碳酸盐胶结物是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长8 油层组最重要的自生矿物,主要类型为铁方解石,另有 少量的白云石和铁白云石。镜下观察、包裹体测温、碳氧同位素分析及铁氰化钾染色实验分析证实,方解 石胶结作用从早成岩阶段持续到晚成岩B 期。早成岩阶段形成少量的无铁方解石,到晚成岩期,因有机 质在热催化作用下脱羧而形成大量铁方解石。这种后期形成的铁方解石以半基底式—基底式胶结充填剩 余粒间孔隙,大大降低了储层的储集性能。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长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赵鹤森,陈义才,唐波,林航杰,刘玉峰,张雁

2011, Vol.23(4): 70–74    摘要 ( 396 )    PDF (674 KB) ( 5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2

在岩心资料和测井数据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定量计算定边地区长2 储层的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 系数和级差等参数,对储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长2 储层各砂层组主要为三角洲平 原的分流河道砂体,层内非均质性较弱;储层内部单砂层数多,泥质夹层和隔层发育,层间非均质性较强; 在平面上,分流河道砂体的非均质性较弱,天然堤、决口扇和沼泽砂体的非均质性较强。综合分析认为,定 边地区长2 储层为中等非均质性储层。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6 区E1+2 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李乐,牟中海,汪立群,徐峰

2011, Vol.23(4): 75–80    摘要 ( 500 )    PDF (874 KB) ( 6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3

根据铸体薄片、岩心、扫描电镜、压汞、物性等资料,对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6 区E1+2碎屑岩储 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昆北油田切6 区E1+2碎屑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成分成熟 度较低和结构成熟度中—好的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以及长石岩屑砂岩;砂岩主要储集空间为原生粒间孔;孔隙结构具有高排驱压力、细喉道、连通差、分选差的特点;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微相及压实、胶结、溶蚀等成岩作用的控制,其中,压实作用在一定深度以下为主要影响因素。

米仓山构造带逆冲-走滑变形序列的节理研究

汤聪,刘树根,李智武,孙东,孙玮,李金玺

2011, Vol.23(4): 81–87    摘要 ( 429 )    PDF (1143 KB) ( 5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5

米仓山构造带位于扬子板块北缘,东西两侧分别同龙门山、南大巴山冲断带交接过渡,由于受到 多个造山带的影响,所以对其构造复合过程的研究至关重要。文中通过测量米仓山构造带的节理面和擦 痕,采用吴氏网对古应力场进行恢复,同时依据节理缝的交切关系以及节理面所在地层时代,结合已有年 代学资料和断层特征,首次重建了米仓山构造带的构造期次。米仓山构造带共经历了5 期构造运动: ① 200~160 Ma,S—N 向(σ3直立)逆冲性质挤压运动;② 120~100 Ma,S—N 向(σ3 E—W 向)走滑性质 挤压运动;③ 95 Ma,NW—SE 向挤压运动;④ 50~40 Ma,NE—SW 向挤压运动;⑤ 15 Ma,E—W 向挤压 运动。第一期、第二期应力场形成了米仓山隆起和米仓山前缘的东西向构造,第三期、第四期应力场对米 仓山构造带进行改造,形成了米仓山前缘的叠加构造,第五期应力场使米仓山构造带最终成型。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延长组长8 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周静萍,汤军,周晓阳

2011, Vol.23(4): 88–93    摘要 ( 433 )    PDF (1009 KB) ( 3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6

基于下寺湾地区的区域地质、沉积相、测井、钻井和岩心资料,以Cross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及其方法为指导,采用多级旋回层序划分方案,结合测井相分析技术,将研究区长8 段划分为中期、短期和超短期3 个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又可进一步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向上 “变浅”的非对称型和对称型3 种结构类型。该文重点论述了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沉积背景、叠加式样和沉积动力学过程, 并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作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 建立了长8 段高分辨率地层-时间格架,为本区砂体纵、横向展布规律的认识及下一步勘探开发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8 段沉积相研究

赵小强,万友利,易超,张世懋,贺勇

2011, Vol.23(4): 94–99    摘要 ( 596 )    PDF (850 KB) ( 8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7

延长组长8 段是姬塬油田开发的主力油层,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其储层的平面非 均质性已成为当前勘探开发的制约因素,因此对沉积相展布的精细描述显得非常重要。文中通过物源及 相标志分析,认为延长组长8 段受西北和东北2 个方向物源的控制,经历了三角洲平原向三角洲前缘的 过渡,沉积了纵向上叠置、横向上连片的分流河道砂体。在此基础上,对长81层不同亚相及不同物源控制下的砂体物性进行了对比,得出长81层三角洲平原的砂体物性比三角洲前缘的砂体物性好,受西北物源控制的砂体物性比受东北物源控制的砂体物性好。最后,对长8 段有利储集相带进行了预测,认为姬塬油 田西北方向的储集物性较好,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合兴场地区须二段天然气气源判定及成藏分析

王睿婧,刘树根,张贵生,孙玮

2011, Vol.23(4): 100–105    摘要 ( 488 )    PDF (666 KB) ( 4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8

对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合兴场地区须二段天然气组成及碳同位素的分析表明,须二段天然气 为煤型气和油裂解气的混合成因气,其气源有3 种:①马鞍塘组—小塘子组烃源岩,腐殖-腐泥混合型有 机质生油生气,而后油在高温下裂解成气;②须二段内部烃源岩,以生气为主,自生自储;③须三段烃源岩 对须二段天然气聚集也有贡献,但贡献极小。在对须二段气藏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天然气充注史与岩石 致密演化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判定,认为须二段气藏属于典型的“后成型”致密气藏,其成藏过程符 合“早聚、中封、晚活化”的成藏模式。

技术方法

正演模拟技术在碳酸盐岩溶洞响应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李胜军,刘伟方,高建虎

2011, Vol.23(4): 106–109    摘要 ( 528 )    PDF (485 KB) ( 41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9

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识别中,“串珠状”反射是十分重要的地震响应特征之一。文中利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设计了不同的溶洞模型,分析了溶洞宽度和高度变化时对“串珠状”响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洞宽度增加时,“串珠”响应振幅增强,但响应时间长度不变;溶洞高度增加时,“串珠”振幅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响应时间长度变长。模型正演为进一步研究溶洞的响应机理、溶洞形状与“串珠”特征的关系提供了手段,从而为碳酸盐岩储层的半定量或定量预测提供了依据。

“两步法”相控随机建模在延长油田储层描述中的应用

王宏,王蓓蕾,王成俊

2011, Vol.23(4): 110–114    摘要 ( 426 )    PDF (737 KB) ( 5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20

延长油田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地质建模具有储层描述资料少、精度低、不确定性因素多的特点。文 中采用“两步法”相控随机建模技术,以密井网测井解释资料为基础,结合岩心分析、生产动态等已知信 息,先建立相控岩相模型,再以此为约束条件进行孔、渗属性建模,来减少储层描述的不确定性。以延长油 田BLC 油区为例,应用“两步法”相控随机建模技术,建立了符合该油区实际生产状态的低渗透砂岩地质模型,为区块合理开发决策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地质依据。

利用Kohonen 神经网络划分二维地震相———以柴达木盆地E区风险勘探为例

刘小洪,冯明友,杨午阳,孙辉,魏新建,刘哲

2011, Vol.23(4): 115–118    摘要 ( 510 )    PDF (773 KB) ( 4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21

为研究柴达木盆地E 区大型背斜构造沉积相及砂体展布规律,在二维地震数据闭合差校正、邻区 井标定引入及精细层位解释基础上,利用改进算法的Kohonen 神经网络技术开展二维地震相划分研究, 识别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及滩坝等微相。本文研究认为,研究区古流向为南东—北西 向,储集砂体较发育,主要富集于研究区中部,现今构造东高点位于有利沉积相带。改进算法的Kohonen 神经网络二维地震相划分技术补充了沉积相研究成果,适合于西部二维地震资料覆盖的风险探区,具较 强的推广价值。

油气田开发

吉林油田高含蜡稠油油藏有效开发方式研究

程静波

2011, Vol.23(4): 119–123    摘要 ( 454 )    PDF (506 KB) ( 6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22

C 油田为吉林油田新发现的浅层稠油油田,由于埋藏浅而引起油层低温、低压,油层条件下原油 流动性差,开采过程中储层易受析蜡冷伤害,造成常规开采产能低,甚至无产能,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 生产,制约了该区储量的有效动用。针对这一现状,对该油田重点开展了原油析蜡实验、热采物理模拟实 验、热采数值模拟研究,从理论上明确了提高地层温度、保持地层压力、预防原油析蜡是实现C 油田有效 开发的关键。结合现场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等多种热采试验的开发效果,明确了主体资源可采用 热水驱开发,局部低温、高含蜡区可采用火烧油层的开发方式。

分支井渗流-应力耦合场分析

魏臣兴,练章华,丁亮亮,郭衍茹,韩涛

2011, Vol.23(4): 124–128    摘要 ( 518 )    PDF (574 KB) ( 63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23

在多孔介质的渗流过程中,存在着极强的流固耦合作用。针对广泛使用的分支井型,在利用 COMSOL Multiphysics 软件时充分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分析耦合渗流场和应力场的分布特点,同时通过运 用三维库伦准则计算失效系数fail 值来判断井壁岩石的危险截面,并进一步计算出不同造斜率情况下失 效系数fail 的最小值和失效系数fail≤-2.5 MPa 区域的体积积分值,从而研究采用不同造斜率侧钻分支 井眼对井壁失效区域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渗流场分析中采用定压缩系数方法得到的孔隙度其变化微乎其微,而耦合渗流场中的孔隙度、渗透率在井底附近区域变化明显。因此,考虑流固耦合作用下的 渗流场能更真实地反映地下渗流情况。在耦合应力场分析中,Von Mises 等效应力的最大值和失效系数 fail 最小值均出现在侧钻分支井窗口处,即窗口处井壁岩石为危险截面,进而得出在取造斜率为15°/30 m 进行侧钻分支井眼的情况下井壁岩石失效范围最小的结论,为分支井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辽河油田边顶水超稠油油藏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才业,樊佐春

2011, Vol.23(4): 129–132    摘要 ( 442 )    PDF (418 KB) ( 7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24

辽河油田边顶水超稠油油藏具有构造平缓、岩石颗粒粗、物性好、成岩作用弱、非均质性较弱、油 水关系复杂的特征。通过对该类油藏的成因探讨,认为生物降解作用是形成边顶水超稠油油藏的物质基 础;水动力和水洗作用使浮力对原油运动力的影响变得极小;氧化作用形成的“沥青壳”阻止了地层水的 下渗,有利于油藏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