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1-04-20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论坛与综述

砂岩侵入体———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新领域

张昌民,张尚锋,朱锐,杜家元

2011, Vol.23(2): 1–9    摘要 ( 453 )    HTML( ) PDF (1461 KB)  ( 4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01

油气地质

牛驼镇凸起南段潜山勘探潜力分析

查明,尉亚民,高长海,崔永谦

2011, Vol.23(2): 10–14    摘要 ( 499 )    HTML( ) PDF (501 KB)  ( 62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02

吐哈盆地柯柯亚—鄯勒地区致密砂岩气形成机制与分布预测

黄志龙,柳波,闫玉魁,张代生,涂小仙,陈建琪

2011, Vol.23(2): 15–20    摘要 ( 466 )    HTML( ) PDF (946 KB)  ( 52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03

柴西南地区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储层特征分析

李建明,史玲玲,汪立群,吴光大

2011, Vol.23(2): 20–23    摘要 ( 423 )    HTML( ) PDF (596 KB)  ( 36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04

阿尔及利亚BEL 构造泥盆系油藏描述

李国斌,沙雪梅,方光建,张静,王建功

2011, Vol.23(2): 24–29    摘要 ( 420 )    HTML( ) PDF (1307 KB)  ( 5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05

川西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大隆组沉积特征研究

刘康林,吴熙纯,刘树根,林杰,李金玺

2011, Vol.23(2): 30–34    摘要 ( 474 )    HTML( ) PDF (1058 KB)  ( 44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06

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地区三工河组储层孔隙结构及影响因素

连小翠,王振奇,叶春,刘作强,李士涛

2011, Vol.23(2): 35–40    摘要 ( 417 )    HTML( ) PDF (1591 KB)  ( 35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07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超低渗透储层评价

李南星,刘林玉,郑锐,卢德根,朱钰卿,孙运彬

2011, Vol.23(2): 41–45    摘要 ( 418 )    HTML( ) PDF (788 KB)  ( 35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0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五八区二叠系—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研究

姚卫江,李兵,张顺存,史基安

2011, Vol.23(2): 46–53    摘要 ( 457 )    HTML( ) PDF (1060 KB)  ( 55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09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油田延长组长4+52 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

刁帆,文志刚

2011, Vol.23(2): 53–58    摘要 ( 348 )    HTML( ) PDF (1171 KB)  ( 39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0

珠江口盆地浅水区和深水区重力流沉积特征对比

乔博,张昌民,杜家元,朱锐

2011, Vol.23(2): 59–63    摘要 ( 447 )    HTML( ) PDF (956 KB)  ( 39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1

浊沸石溶解过程的热力学计算及地质意义

张雪花,黄思静,兰叶芳,黄可可,梁瑞

2011, Vol.23(2): 64–69    摘要 ( 519 )    HTML( ) PDF (403 KB)  ( 33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2

横山双城油区长6 油层组主要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刘秀婵,刘林玉,陈西泮

2011, Vol.23(2): 70–74    摘要 ( 365 )    HTML( ) PDF (790 KB)  ( 41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3

技术方法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礁滩相储层地震识别与勘探效果

曾令帮,段玉顺,毕明波,朱望明,何争光

2011, Vol.23(2): 75–79    摘要 ( 343 )    HTML( ) PDF (1244 KB)  ( 5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4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测井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探讨

曲彦胜,钟宁宁,刘岩,李园园,彭波

2011, Vol.23(2): 80–84    摘要 ( 401 )    HTML( ) PDF (725 KB)  ( 5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5

牛圈湖油田水淹层测井评价方法

潘有军,徐赢,张中劲,吴美娥,谢军,文静

2011, Vol.23(2): 85–89    摘要 ( 349 )    HTML( ) PDF (608 KB)  ( 47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6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盒3 段辫状河道沉积相预测

许杰,董宁,宁俊瑞,张永贵,周小鹰,佘刚

2011, Vol.23(2): 90–94    摘要 ( 388 )    HTML( ) PDF (1449 KB)  ( 3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7

利用地震资料时频特征分析沉积旋回

冯磊

2011, Vol.23(2): 95–99    摘要 ( 416 )    HTML( ) PDF (976 KB)  ( 4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8

一种新的回归分析方法———响应曲面法在数值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王涛,颜明,郭海波

2011, Vol.23(2): 100–104    摘要 ( 581 )    HTML( ) PDF (475 KB)  ( 158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9

S 区块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分析与评价

李俊,张占松

2011, Vol.23(2): 105–108    摘要 ( 373 )    HTML( ) PDF (397 KB)  ( 37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20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确定黏土矿物含量的方法研究

陈钢花,杨叶

2011, Vol.23(2): 109–113    摘要 ( 513 )    HTML( ) PDF (645 KB)  ( 155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21

油气田开发

渗吸的动力不是毛管压力

李传亮,李冬梅

2011, Vol.23(2): 114–117    摘要 ( 500 )    HTML( ) PDF (395 KB)  ( 60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22

水平井产能分析理论研究进展

王大为,李晓平

2011, Vol.23(2): 118–123    摘要 ( 638 )    HTML( ) PDF (425 KB)  ( 75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23

综合求取地应力剖面新方法及其应用

邓燕,郭建春,赵金洲

2011, Vol.23(2): 124–127    摘要 ( 422 )    HTML( ) PDF (360 KB)  ( 34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24

龙虎泡油田活性水驱油室内实验研究

车洪昌,任耀宇,刘汉平,刘钊

2011, Vol.23(2): 128–132    摘要 ( 423 )    HTML( ) PDF (388 KB)  ( 3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25

论坛与综述

砂岩侵入体———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新领域

张昌民,张尚锋,朱锐,杜家元

2011, Vol.23(2): 1–9    摘要 ( 453 )    PDF (1461 KB) ( 4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01

砂岩侵入体是由沉积后的砂岩再活动并侵入到周围地层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砂体。从20 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对砂岩侵入体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目前业已发现砂岩侵入体岩性油气藏。文中介绍了国际上有关砂岩侵入体的研究现状,概括了砂岩侵入体的结构模式、露头特征以及岩心、测井与地震识别标志,总结了砂岩侵入体的触发机制和流动机理,并对砂岩侵入体的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砂岩侵入体对油气藏的形成和油气勘探开发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应当注意的一个新领域。

油气地质

牛驼镇凸起南段潜山勘探潜力分析

查明,尉亚民,高长海,崔永谦

2011, Vol.23(2): 10–14    摘要 ( 499 )    PDF (501 KB) ( 62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02

冀中坳陷牛驼镇凸起南段潜山具有含油层系少、勘探程度低的特点。对潜山油源、储盖组合、油气输导体系、圈闭类型等的研究结果表明,牛驼镇凸起南段潜山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发育有潜山风化壳和潜山内幕2 种类型的油气成藏模式,不同的模式具有不同的油气运聚特征。分析认为,牛驼镇凸起南段潜山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其中雄11 井北潜山残丘圈闭和霸28 井潜山内幕圈闭是该区下步扩大潜山残丘勘探规模和获得潜山内幕勘探突破的首选目标。

吐哈盆地柯柯亚—鄯勒地区致密砂岩气形成机制与分布预测

黄志龙,柳波,闫玉魁,张代生,涂小仙,陈建琪

2011, Vol.23(2): 15–20    摘要 ( 466 )    PDF (946 KB) ( 52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03

柯柯亚地区具有形成致密砂岩气的条件,即有利于形成致密砂岩气藏的异常压力封隔层、良好的气源条件以及特低孔、低渗储层的广覆式分布。由于该区独特的地质条件,在3 000 m 附近发育了一套封隔层,形成了上、下2 种压力系统,且各系统内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不同。致密砂岩气藏上部为正常压力系统,具有边底水构造。下部压力系统内的气藏具有以下特点:①深部典型的自生自储式组合,具有良好的气源条件;②普遍含气,且甜点具有工业价值;③含气砂岩与甜点之间没有分隔界面,在高陡构造部位产生一定的气水分异;④气层具有异常高压,封隔层的存在有利于气藏的保存。根据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特点,对柯柯亚—鄯勒地区有利于形成致密砂岩气藏的范围进行了预测。

柴西南地区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储层特征分析

李建明,史玲玲,汪立群,吴光大

2011, Vol.23(2): 20–23    摘要 ( 423 )    PDF (596 KB) ( 36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04

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的发现是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油气勘探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录井资料、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成像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的岩性和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岩储层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板岩,储集空间可分为构造缝、溶蚀缝和溶蚀孔三大类,储集层类型为裂缝-溶蚀型。基岩薄片和物性分析数据表明基岩储集空间复杂,渗透率低,沿裂缝发育的溶蚀孔隙物性较好。最后分析认为影响储集空间发育的因素主要有基岩岩性、构造运动、成岩作用等。

阿尔及利亚BEL 构造泥盆系油藏描述

李国斌,沙雪梅,方光建,张静,王建功

2011, Vol.23(2): 24–29    摘要 ( 420 )    PDF (1307 KB) ( 5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05

阿尔及利亚某区块BEL 构造泥盆系储层属中孔特低渗裂缝致密型储层,非均质性强、相变快,储层预测难度大。通过对沉积、构造及含油气性等特征分析,认为Siegenian-Low 组砂体发育,连续性好,可形成有利储层;Siegenian-Med 组砂体不发育,连续性差,局部地段可形成好储层;Siegenian-Up 组砂体较发育,连续性较好,可形成有利储层。运用地震-沉积相分析,结合多属性优化、储层多参数随机模拟、叠前裂缝预测和叠前地震属性含油气性检测等技术,对有利区带进行了综合预测,提出了钻探井位,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该技术系列已成为阿尔及利亚乃至利比亚、突尼斯等地区泥盆系储层预测及描述的核心技术。

川西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大隆组沉积特征研究

刘康林,吴熙纯,刘树根,林杰,李金玺

2011, Vol.23(2): 30–34    摘要 ( 474 )    PDF (1058 KB) ( 44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06

基于实测剖面资料,对川西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大隆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晚二叠世长兴组初期以来,广元—梁平海湾属于上扬子台地内部产生的裂谷型同沉积拉张性断裂形成的海湾,鱼洞梁和坪上长兴组剖面发育浅水潮坪-开阔台地相,其间有生屑滩沉积,在坪上剖面见有尚未发育成熟的海绵生物礁;研究区北部的长江沟剖面则发育与长兴组同时异相的大隆组深水沉积,富含海绵骨针和放射虫。长兴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溶孔、晶间孔、裂缝型洞穴、构造缝及溶蚀缝等。综合而言,川西北广元—旺苍海湾边缘礁位于江油二郎庙与广元下寺之间,长兴组深埋地腹,是勘探地下生物礁-滩组合的有利地区。

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地区三工河组储层孔隙结构及影响因素

连小翠,王振奇,叶春,刘作强,李士涛

2011, Vol.23(2): 35–40    摘要 ( 417 )    PDF (1591 KB) ( 35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07

白家海凸起三工河组一段(J1 s1)及二段(J1s2)是侏罗系重要的勘探目的层。文中利用铸体薄片图像分析、扫描电镜、压汞分析等技术手段,对J1s1、J1s2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J1s 孔隙类型以剩余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为主,喉道类型以片状、弯片状及管束状为主。根据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统计结果,将喉道划分为5 类,J1s2储层以Ⅱ类、Ⅲ类喉道为主;J1s1储层以Ⅲ类喉道为主。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影响研究区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且成岩作用中的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的影响最大。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超低渗透储层评价

李南星,刘林玉,郑锐,卢德根,朱钰卿,孙运彬

2011, Vol.23(2): 41–45    摘要 ( 418 )    PDF (788 KB) ( 35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08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勘探开发前景,为寻找有利储层,利用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恒速压汞等技术对取心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偏低;储集空间以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储集性能差到中等,原始产能低,非均质性强。结合生产动态,选用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启动压力梯度和有效孔隙度等低渗透储层评价参数,将长81储层划分为3 类:Ⅰ类为较好储层;Ⅱ类为中等储层;Ⅲ类为较差储层。研究区主要发育Ⅱ类和Ⅲ类储层,有少量的Ⅰ类储层,分类结果符合该地区实际。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五八区二叠系—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研究

姚卫江,李兵,张顺存,史基安

2011, Vol.23(2): 46–53    摘要 ( 457 )    PDF (1060 KB) ( 55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09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五八区火山岩主要发育于盆地基底的石炭系以及下二叠统佳木河组, 火山岩岩性主要有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火山角砾熔岩、流纹岩等,少见部分侵入岩(如花岗岩)。火山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分原生和次生两大类,并以后者占主要地位,原生储集空间相互连通性较 差,部分次生储集空间由于受后期的风化、剥蚀、淋滤等作用,发育连通性较好的储层。研究区储集岩存在2 类储层孔隙结构:Ⅰ类孔隙结构的孔隙分选性较差;Ⅱ类孔隙结构的孔隙分选性相对较好,储层物性较好,总体来讲,研究区火山岩主要发育低孔、低渗储层。由于研究区火山岩埋藏较深,勘探难度较大,储层物性随时代的变新而逐渐变好。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油田延长组长4+52 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

刁帆,文志刚

2011, Vol.23(2): 53–58    摘要 ( 348 )    PDF (1171 KB) ( 39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0

根据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及压汞曲线等资料,对胡尖山油田长4+52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喉特征及成岩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胡尖山油田长4+52储层岩性主要为极细—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片状和弯片状喉道为主要渗流通道,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长4+52储层类型以Ⅱ类和 Ⅲ类为主,为典型的低孔、超低渗储层。

珠江口盆地浅水区和深水区重力流沉积特征对比

乔博,张昌民,杜家元,朱锐

2011, Vol.23(2): 59–63    摘要 ( 447 )    PDF (956 KB) ( 39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1

通过岩心观察,从层理构造、生物活动、特殊构造和鲍马序列4 个方面分析了浅水区和深水区重力流内部不同的构造特征,并从重力流类型、沉积动力机制和相模式3 个方面进行了外部特征的对比,分析了2 种重力流沉积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浅水区重力流各种层理发育,生物活动频繁,可见潮汐层理,重力流类型丰富,河流、波浪和潮汐影响显著;而深水区重力流层理单一,生物活动贫乏,鲍马序列明显,重力流类型简单,各种作用微弱,有完整的扇和槽模式。通过对2 种重力流成因机制分析,认为深水区重力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坡度,而浅水区重力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沉积物的供给。

浊沸石溶解过程的热力学计算及地质意义

张雪花,黄思静,兰叶芳,黄可可,梁瑞

2011, Vol.23(2): 64–69    摘要 ( 519 )    PDF (403 KB) ( 33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2

通过热力学计算,探讨了浊沸石在不同成岩流体中溶解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①浊沸石溶解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ΔG)在埋藏成岩条件下都小于0,因此浊沸石溶解反应在埋藏成岩的温度和 压力条件下可以自行发生;②浊沸石溶解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ΔG) 与埋藏深度呈正相关,深埋藏条件下的浊沸石溶解反应趋势弱于浅埋藏或地表条件;③在较高的PCO2条件、酸性环境、流体中Ca2+ 被移走、存在大量K+ 的情况下,浊沸石容易溶解形成次生孔隙;④浊沸石溶解反应具有减体积效应,其中在K+存在的流体中,Lm-Ill 反应的体积减少最多,同时该反应消耗了K+,克服了钾长石溶解的动力学障碍,使得更多的钾长石溶解形成次生孔隙。因此,浊沸石溶解生成伊利石和石英有利于储层的形成。

横山双城油区长6 油层组主要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刘秀婵,刘林玉,陈西泮

2011, Vol.23(2): 70–74    摘要 ( 365 )    PDF (790 KB) ( 41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3

双城油区延长组长6 油层组是横山地区主要的产油层。在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相和孔隙结构研究,确定导致横山双城油区储层致密化的主要成岩作用是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原生孔隙的大量丧失和胶结物大量充填粒间残余孔是造成储层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成岩早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形成复杂的低孔、低渗储层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划分出5 个成岩相类型,对研究油气的分布与富集起到了辅助作用。

技术方法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礁滩相储层地震识别与勘探效果

曾令帮,段玉顺,毕明波,朱望明,何争光

2011, Vol.23(2): 75–79    摘要 ( 343 )    PDF (1244 KB) ( 5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4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古生界属祁连海域沉积区,从区域地质上推断存在台地边缘相,早期的钻探证实克里摩里组的碳酸盐岩储层可能存在礁滩相沉积,但目前对于该区礁滩相的地震特征、分布规模缺乏足够的认识。根据已知井礁滩相的地震特征和外探区的勘探经验,总结出了该区礁滩相的地震特征主要为较强振幅的丘形反射,应用地震相分析、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反演等多种技术预测了该区礁滩相的平面分布。在此基础上提供的风险探井———棋探1 井,在克里摩里组钻遇礁滩相的生物碎屑灰岩、藻黏结灰岩和亮晶砂屑灰岩,并见含气显示。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测井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探讨

曲彦胜,钟宁宁,刘岩,李园园,彭波

2011, Vol.23(2): 80–84    摘要 ( 401 )    PDF (725 KB) ( 5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5

近年来,结合丰富的地球物理信息和地球化学实验数据来研究烃源岩,可有效克服常规岩样分析资料连续性差、成本高的难题,且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其准确性并非很高。文中以辽河西部凹陷为例,结合取心井SG1 的烃源岩地球化学和测井资料,重点对比了不同成熟度范围的烃源岩的测井响应差异。通过讨论影响烃源岩TOC 测井计算方法准确性的各种因素,对比了最小二乘法与Δlg R 方法的优缺点,认为最小二乘法拟合公式的3 个常数(A,B,C)包含了多种影响计算结果的因素,因此,最小二乘法更能反映烃源岩层TOC 的变化,且在应用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牛圈湖油田水淹层测井评价方法

潘有军,徐赢,张中劲,吴美娥,谢军,文静

2011, Vol.23(2): 85–89    摘要 ( 349 )    PDF (608 KB) ( 47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6

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属于低孔、低渗、低压的“三低”油藏。由于注入水为淡水,且原始含油饱和度较低,使水淹层的电阻率较高。利用常规测井解释方法,易把水淹层解释为油层,导致射孔投产后的生产井高含水。文中利用常规测井资料,结合试油试采、岩心分析等资料,研究了水淹层地球物理变化特征与定量解释模型,建立了适合牛圈湖油田的水淹层解释方法,现场应用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盒3 段辫状河道沉积相预测

许杰,董宁,宁俊瑞,张永贵,周小鹰,佘刚

2011, Vol.23(2): 90–94    摘要 ( 388 )    PDF (1449 KB) ( 3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7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3 段属于辫状河道沉积,地震属性及反演预测受地震分辨率限制以及上覆的上石盒子组底砂岩的影响,造成河道砂岩储层预测的多解性。该文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通过合成记录对比及地震反射特征剖析,归纳出盒3 段顶界面地震反射波T9 f 的4 种地质含义,在此基础上,应用波形地震相分析方法,通过地震相、测井相及沉积相综合研究,较好地预测出辫状河道沉积微相展布及河道砂岩发育的有利区。在大牛地气田D66 井区的砂岩预测结果中与 实际钻探吻合率达90%。由此表明,以沉积相、沉积特征约束下的波形地震相划分,能实现对复杂地质体的准确预测和描述。

利用地震资料时频特征分析沉积旋回

冯磊

2011, Vol.23(2): 95–99    摘要 ( 416 )    PDF (976 KB) ( 4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8

地震资料中蕴含了丰富的地下沉积体信息,采用小波变换时频分析技术可以使一维的时间域地震波信号拓展到二维的时间-频率域,从而在频谱图中更清楚地刻画沉积体内部的旋回结构特征。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沉积模型,分析了进积、退积、加积沉积环境下,沉积体对应地震信号时频图中的变化规律。实际资料验证表明,时频图中能量团移动方向与岩石物性变化趋势一致。该方法为无钻井地区分析沉积旋回特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种新的回归分析方法———响应曲面法在数值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王涛,颜明,郭海波

2011, Vol.23(2): 100–104    摘要 ( 581 )    PDF (475 KB) ( 158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9

响应曲面回归分析法是一种优化过程的综合方法,利用该方法不仅可以建立连续变量曲面模型, 还能形成响应曲面,对影响过程的因子及其交互作用进行评价,弥补了传统的单变量优化实验的不足。文中将该方法应用于二氧化碳驱油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中,对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及交互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研究表明,响应曲面回归分析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数学分析方法,可以运用到石油领域的实验设计分析中,为科学研究和现场生产服务。

S 区块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分析与评价

李俊,张占松

2011, Vol.23(2): 105–108    摘要 ( 373 )    PDF (397 KB) ( 37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20

在S 区块发现了一批低电阻率油层(电阻率最低达1.7 Ω·m),与水层电阻率相当,用常规测井解释方法识别油水层极为困难。以岩心扫描电镜、黏土矿物分析、毛管压力、地层水分析资料为基础,对S区块低电阻率油层成因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油层低电阻率的主要成因是高矿化度地层水和低含油饱和度。针对不同成因的低电阻率油层,提出了视地层水电阻率与可动流体分析相结合的低电阻率油层评价方法。通过该区36 口井实际资料的处理,其应用效果较好。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确定黏土矿物含量的方法研究

陈钢花,杨叶

2011, Vol.23(2): 109–113    摘要 ( 513 )    PDF (645 KB) ( 155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21

针对缺少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的地区,以X 衍射黏土矿物分析数据为基础,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应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借助灰色理论综合预测技术来确定黏土矿物含量。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准确确定黏土矿物含量,可为储层评价及储层敏感性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油气田开发

渗吸的动力不是毛管压力

李传亮,李冬梅

2011, Vol.23(2): 114–117    摘要 ( 500 )    PDF (395 KB) ( 60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22

渗吸作用是开采基质孔隙原油的有效方法,但渗吸作用的动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文中应用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了渗吸作用的动力问题。渗吸作用的动力不是毛管压力,而是浮力。毛管压力是渗吸作用的阻力,加入表面活性剂可减小毛管压力,从而提高驱油效果。渗吸作用的驱油机理是重力分异,需要的时间较长,间歇注水、周期注水及低速注水均可提高开发效果。

水平井产能分析理论研究进展

王大为,李晓平

2011, Vol.23(2): 118–123    摘要 ( 638 )    PDF (425 KB) ( 75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23

水平井产能分析是水平井技术取得经济效益的基础,也是水平井优化设计、制定合理开发方案、 开发动态分析和调整的重要依据。目前,水平井产能计算的方法主要有解析法和模拟法。文中分别对常规水平井、分支水平井、压裂水平井以及水平井井网的产能预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回顾了水平井产能分析理论的诞生及其发展过程,介绍了水平井产能分析理论与方法的国内外最新进展,阐述了现有理论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为进一步完善水平井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综合求取地应力剖面新方法及其应用

邓燕,郭建春,赵金洲

2011, Vol.23(2): 124–127    摘要 ( 422 )    PDF (360 KB) ( 34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24

测井方法可以连续测量岩石力学特性,但用于模拟计算应力时,数据误差则较大;岩心测试方法测量的力学特性准确,但数据有限;压裂测试被认为是直接测量就地应力的最佳方法,但受条件限制,该方法较少运用,而且不能获得连续的地应力剖面。文中提出了运用高温高压三轴应力试验测试岩石静态力学特性,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岩层动态力学特性,建立起动、静态力学参数的关系,然后获得静态岩石力学参数的纵向连续数据,并结合压裂施工数据来确定分层地应力模型,从而获得地应力剖面的新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对二连盆地XX 区块建立了分层地应力剖面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证明了该方法正确、可靠,为该区的下一步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参数。

龙虎泡油田活性水驱油室内实验研究

车洪昌,任耀宇,刘汉平,刘钊

2011, Vol.23(2): 128–132    摘要 ( 423 )    PDF (388 KB) ( 3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25

针对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注水压力高、吸水能力差以及水驱采收率低等问题,选取龙虎泡油田进行活性水驱油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表面活性剂筛选实验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配制的活性水溶液/原油体系界面张力可达0.2041 mN/m,且与地层水配伍性良好,比水驱采收率提高16.6%。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水驱速度、活性水浓度、活性水注入量、注入时机均对驱油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水驱速度为1.0 mL/min、活性水浓度为0.3%、活性水注入量为0.3 PV 时驱油效果最佳。现场实验应选取低含水井进行活性水驱油,当含水率较高时,适当提高活性水浓度以保持开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