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0, Vol. 22 ›› Issue (4): 8994.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6
雷涛1,周文1,2,杨艺1,邓虎成1,2,张光辉3,赵安坤1
LEI Tao1, ZHOU Wen 1,2, YANG Yi1, DENG Hucheng 1,2, ZHANG Guanghui3, ZHAO Ankun1
摘要:
测井评价烃源岩具有分析费用低、纵向连续性好、实用性强等特点。文中以烃源岩理论模型和有机质物理性质为基础,分析了塔中地区奥陶系烃源岩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研究发现该区烃源岩的弹性参数、铀钍含量比、ΔGR 等3 个参数与有机质丰度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并建立了定量识别烃源岩的声波-电阻率和密度-电阻率2 类交会图版。在有机质丰度评价方面,用Δlog R 法和BP 网络法2 种方法相互印证,较好地反映出烃源岩垂向非均质性,为有效烃源岩划分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1] 张水昌,张宝民,边立曾,等.中国海相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J].地学前缘,2005,12(3):39-48. [2] 陈践发,张水昌,孙省利,等.海相碳酸盐岩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J].地质学报,2006,80(3):467-472. [3] 胡九珍,冉启贵,刘树根,等.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相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9,21(2):70-75. [4] 朱光有,金强.烃源岩的非均质性研究———以东营凹陷牛 38井为例[J].石油学报,2002,23(5):34-39. [5] Passey Q R,Creaney S,Ulla J B,et al. A practical model for organic richness from porosity and resistivity logs[J]. AAPG Bulletin,1990,74:1 777-1 794. [6] 梁巧峰,庄升,盛兰敏.常规测井资料在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程度中的应用[J].国外测井技术,2002,17(3):13-16. [7] 马正.油气测井地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59-61. [8] 陈嵘,高楚桥,金云智.交会图技术在识别三塘湖盆地火成岩岩性中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09,21(3):94-97. [9] 张立鹏,边瑞雪,杨双彦,等.用测井资料识别烃源岩[J].测井技术,2001,25(2):146-152. [10] 李联新,胡红,罗泽松.川东高峰场构造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测井评价[J].岩性油气藏,2008,20(4):118-122. [11] 张娟,周文,邓虎成,等.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延长组储层裂缝特征及识别[J].岩性油气藏,2009,21(4):53-57. [12] 王方雄,侯英姿,夏季,等.烃源岩测井评价新进展[J].测井技术,2002,26(2):89-93. [13] 朱振宇,刘洪,李幼铭.ΔlogR 技术在烃源岩识别中的应用与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18(4):647-649. [14] 赵军,海川,张承森.测井储层描述在塔中Ⅰ号礁滩体中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08,20(2):86-90. [15] 张水昌,梁狄刚,张大江.关于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标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2):8-12. |
[1] | 周洪锋, 吴海红, 杨禹希, 向红英, 高吉宏, 贺昊文, 赵旭.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B51井区白垩系阿四段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85-97. |
[2] | 罗贝维, 尹继全, 胡广成, 陈华, 康敬程, 肖萌, 朱秋影, 段海岗. 阿联酋西部地区白垩系森诺曼阶高孔渗灰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63-71. |
[3] | 武小宁, 邓勇, 林煜, 钟厚财, 康晓宁, 汪钰婷, 屈琳.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石炭系有利岩相预测及勘探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125-136. |
[4] | 李凌, 张照坤, 李明隆, 倪佳, 耿超, 唐思哲, 杨文杰, 谭秀成. 四川盆地威远—高石梯地区二叠系栖霞阶层序地层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32-46. |
[5] | 刘永立, 李国蓉, 何钊, 田家奇, 李肖肖. 塔北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与台缘带展布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80-91. |
[6] | 文华国, 梁金同, 周刚, 邱玉超, 刘四兵, 李堃宇, 和源, 陈浩如. 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洗象池组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与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带[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1-16. |
[7] | 王乔, 宋立新, 韩亚杰, 赵会民, 刘颖. 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古近系沙三段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102-113. |
[8] | 张文文, 韩长城, 田继军, 张治恒, 张楠, 李正强.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层序地层划分及演化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45-58. |
[9] | 王建君, 李井亮, 李林, 马光春, 杜悦, 姜逸明, 刘晓, 于银华. 基于叠后地震数据的裂缝预测与建模——以太阳—大寨地区浅层页岩气储层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5): 122-132. |
[10] | 罗晓彤, 文华国, 彭才, 李云, 赵研. 巴西桑托斯盆地L油田BV组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高精度层序划分[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3): 68-81. |
[11] | 赵汉卿, 温慧芸, 穆朋飞, 李超, 吴穹螈. 垦利A油田沙三上段近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3): 37-44. |
[12] | 芮志锋, 林畅松, 杜家元, 丁琳, 李潇. 关键层序界面识别及其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意义——以惠州凹陷珠江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1): 96-105. |
[13] | 苑雅轩, 樊太亮, 苑学军, 张赫航, 汪佳蓓, 罗成, 闫昕宇. 塔河油田蓬莱坝组异常地震特征及地质成因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6): 98-108. |
[14] | 张建坤, 吴鑫, 方度, 王方鲁, 高文中, 陈小军. 马头营凸起馆二段窄薄河道砂体地震识别[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6): 89-97. |
[15] | 杨应, 杨巍, 朱仕军. 基于EEMD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5): 59-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