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国的石油勘探已进入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阶段。在岩性油气藏勘探过程中, 遇到了一些新的、令人困惑的难题。该文对地震反射同相轴与沉积等时面的关系作了讨论,认为在岩性油气藏勘探追踪砂体时必须重视波阻抗反演, 并对钙质致密砂岩的波阻抗解释也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 1] 贾承造, 赵文智, 邹才能, 等.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34( 3) : 257- 272. [ 2] 贾承造, 池英柳.中国岩性地层油气藏资源潜力与勘探技术[C] ∥李丕龙, 庞雄奇.第三届隐蔽油气藏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1- 10. [ 3] 胡见义.石油地质学理论若干热点问题的探讨[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34( 1) : 1- 4. [ 4] 凌云, 高军, 孙德胜.隐蔽油气藏地震勘探实例研究[ J] .华东油气勘查, 2005, 23( 4) : 1- 9. [ 5] 史松群, 王宇超.有关岩性地震勘探的讨论与思考[ 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 3) : 131- 134. [ 6] 佩顿C E 主编.地震地层学[M] .牛毓荃, 徐怀大, 等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0. [ 7] Vail P R.地震反射的地层学意义[M] ∥佩顿C E 主编.地震地层学. 牛毓荃, 徐怀大, 等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0. [ 8] 李庆忠.陆相沉积地震地层学若干问题[ 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7, 22( 5) : 489- 511. [ 9] 李庆忠著. 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高分辨系统工程剖析[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 [ 10] 王西文, 石兰亭, 雍学善, 等.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研究[ 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 3) : 80- 88. |
[1] | 薄尚尚, 田继先, 李曜良, 王晔桐, 王昊, 孙国强. 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物源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99-112. |
[2] | 谢青,王建民.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安塞地区长6 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及识别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3): 106-111. |
[3] | 王宏波,李相博,廖建波.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 油层组超低渗砂体成因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5): 61-64. |
[4] | 牛小兵,梁晓伟,辛红刚,李廷艳,淡卫东,王昌勇.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9 油层组物源区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5): 71-75. |
[5] | 周桦,黄思静,兰叶芳. 华庆地区长6 油层组黏土矿物类型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3): 66-73. |
[6] | 张莹莹,黄思静. 华庆地区长6 油层组方解石胶结物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2): 48-52. |
[7] | 罗军梅,罗顺社,陈小军,朱俊强. 鄂尔多斯盆地冯地坑—洪德地区长6 油层组成岩作用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6): 44-49. |
[8] | 郑艳荣,屈红军,冯杨伟,王云,王力,李敏. 安塞油田H 区长6 油层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5): 28-32. |
[9] | 刘秀婵,刘林玉,陈西泮. 横山双城油区长6 油层组主要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2): 70-74. |
[10] | 武春英,韩会平,蒋继辉,王宝清,季海锟,赵小会,陈娟萍. 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地区长6 油层组沉积相特征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09, 21(3): 35-39. |
[11] | 郑荣才, 王昌勇, 李 虹, 雷光明, 谢春红.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6 油层组物源区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1): 32-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