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5): 7175.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5.013
牛小兵1,2,梁晓伟1,2,辛红刚1,2,李廷艳1,2,淡卫东1,2,王昌勇3
NIU Xiaobing 1,2, LIANGXiaowei 1,2, XIN Honggang 1,2, LI Tingyan 1,2,DAN Weidong 1,2, WANGChangyong3
摘要:
长9 油层组沉积时期陇东地区可能存在多个物源供给区。物源分析是研究长9 油层组三角洲发育 特征的基础,也是对砂体进行评价和预测的依据。通过石英含量相对变化、重矿物组合特征、石英阴极 发光分析、岩屑组分分析及古盐度恢复等研究发现,陇东地区同时受西南、西北、南部及东北等多个方向物 源的影响和控制,其中主要物源来自陇东地区西南部,次要物源来自陇东地区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西南 部主物源母岩为祁连构造带的中—高级变质岩与火山岩,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次要物源分别来自南秦岭 构造带、阿拉善古陆和阴山古陆的花岗岩及低—中级变质岩,以上几个方向的物源在元城—华池—马家 砭—太白一带交汇。
[1] 陈洪德,倪新锋.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沉积层序及充填响应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2):143-151. [2] 李凤杰,王多云,张庆龙,等.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相特征与层序地层分析[J].沉积学报,2006,24(4):549-554. [3] 王昌勇,郑荣才,田永强,等.陇东地区长9 油层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成藏条件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33(8):11-15. [4] 郭艳琴,李文厚,胡友洲,等.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早中期物源分析与沉积体系[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6,34(1):1-4. [5] 李士春,冯朝荣,殷世江.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沉积体系与油气富集[J].岩性油气藏,2010,22(2):79-83. [6] 郑荣才,王昌勇,李虹,等.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6油层组物源区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7,19(1):32-38. [7] 王纹婷,郑荣才,王成玉,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 油层组物源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9,21(4):41-46. [8] 王昌勇,郑荣才,王海红,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 油层组物源分析[J].沉积学报,2008,26(6):52-58. [9] 张绍平,顿铁军.阴极发光显微镜在岩矿鉴定方面的应用[J].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89,11(1):40-49. [10] 张本琪,余宏忠,姜在兴,等.应用阴极发光技术研究母岩性质及成岩环境[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3):117-120. [11] 徐惠芬,崔京钢,邱小平.阴极发光技术在岩石学和矿床学中的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42. [12] 郑荣才,柳眉清.鄂尔多斯盆地长6 油层组古盐度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1):20-25. [13] Couch E L. Calculation of paleosalinities fromboron and claymineral data[J]. AAPG Bulletin,1971,55(10):1829-1837. |
[1] | 姚秀田, 王超, 闫森, 王明鹏, 李婉.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新生界断层精细表征及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50-60. |
[2] | 张凤奇, 李宜浓, 罗菊兰, 任小锋, 张兰馨, 张芥瑜.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乌拉力克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5): 50-62. |
[3] | 张皓宇, 李茂, 康永梅, 吴泽民, 王广.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长3油层组储层构型及剩余油精细表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177-188. |
[4] | 王静怡, 周志军, 魏华彬, 崔春雪. 基于页岩孔隙网络模型的油水两相流动模拟[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48-154. |
[5] | 王昌进, 张赛, 徐静磊. 基于渗透率修正因子的气体有效扩散系数分形模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162-168. |
[6] | 王立辉, 夏惠芬, 韩培慧, 曹瑞波, 孙先达, 张思琪. 剩余油分布的微观特征及其可动用程度的定量表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2): 147-154. |
[7] | 梁志凯, 李卓, 李连霞, 姜振学, 刘冬冬, 高凤琳, 刘晓庆, 肖磊, 杨有东.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沙河子组页岩孔径多重分形特征与岩相的关系[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6): 22-35. |
[8] | 邓猛, 邵英博, 赵军寿, 廖辉, 邓琪. 渤海A油田明化镇组下段河-坝砂体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6): 154-163. |
[9] | 周瑞, 苏玉亮, 马兵, 张琪, 王文东. 随机分形体积压裂水平井CO2吞吐模拟[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1): 161-168. |
[10] | 姜瑞忠, 张春光, 郜益华, 耿艳宏, 余辉, 李昊远.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平井分形非线性渗流[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6): 118-126. |
[11] | 邓浩阳, 司马立强, 吴玟, 刘方霖, 王馨, 王超, 杨国栋.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研究与渗透率计算——以川西坳陷蓬莱镇组、沙溪庙组储层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6): 76-82. |
[12] | 印森林, 陈恭洋, 陈玉琨, 吴小军. 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模态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克下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5): 91-102. |
[13] | 赖书敏. 特高含水后期油藏细分注水界限研究——以胜利油田整装油藏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5): 124-130. |
[14] | 常海燕, 严耀祖, 陈更新, 郭宁, 项燚伟, 杨会洁. 近岸水下扇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1油藏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3): 143-152. |
[15] | 曹涛涛, 邓模, 刘虎, 宋之光, 曹清古, 黄俨然. 可溶有机质对泥页岩储集物性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3): 43-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