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5): 6570.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5.012
李哲1,汤军1,张云鹏2,张凤博2,杨争光1,吴雪超1
LI Zhe1, TANG Jun1, ZHANG Yunpeng2, ZHANG Fengbo2, YANG Zhengguang1, WU Xuechao1
摘要:
下寺湾地区延长组长8 储层属典型的低孔、低渗砂岩储层。裂缝可作为低渗透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 和主要渗流通道,对油气聚集成藏及开发具有重要作用。裂缝特征及识别是该区储层评价研究的重要内 容。基于下寺湾地区的区域地质、测井、钻井和岩心等资料,从构造应力场研究、薄片观察、常规测井识别 等方面对该区长8 储层的裂缝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古构造应力场与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对比, 确定了研究区裂缝发育的优势方位为北偏东70°;通过岩心薄片分析,认为研究区长8 储层微裂缝发育,连 通性较好;应用“深侧向电阻率与声波时差交会图”与“常规测井裂缝响应特征”相结合的裂缝识别方法,对 该区单井裂缝进行识别,认为常规测井资料识别的裂缝多发育在泥岩段。
[1] 梁英.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西组天然气储集条件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0. [2] 张杰,赵玉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层序地层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7,19(4):71-74. [3] 张磊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特征及宏观非均质性[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8,30(5):211-214. [4] 杨华,刘显阳,张才利,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主控因素及其分布规律[J].岩性油气藏,2007,19(3):1-6. [5] 周静萍,汤军,周晓阳.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延长组长8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1,23(4):88-93. [6] 王道富,付金华,雷启鸿,等.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与展望[J].岩性油气藏,2007,19(3):126-130. [7] 曾联波,康永尚,肖淑容.吐哈盆地北部凹陷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成因[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1):22-26. [8] 贾文瑞,李福恺,肖敬修.低渗透油田开发部署中几个问题的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4):47-52. [9] 蒋凌志,顾家裕,郭彬程.中国含油气盆地碎屑岩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及形成机理[J].沉积学报,2004,22(11):13-18. [10] 蒲静,秦启荣.油气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综述[J].特种油气藏,2008,15(3):9-14. [11] 苏培东,秦启荣,黄润秋.储层裂缝预测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27(5):14-18. [12] 周新桂,张林炎,黄臣军,等.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探区低渗储层长61构造裂缝主要形成期应力环境判识[J].现代地质,2009,23(5):843-851. [13] 李松泉,唐曾熊.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合理井网[J].石油学报,1998,19(3):52-56. [14] 张莉,岳乐平,杨亚娟.鄯善油田地应力、裂缝系统与油田开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4):330-332. [15] 彭钧亮.不同地质时期地应力场演化过程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10. [16] 汤锡元,郭忠铭,王定一.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逆冲推覆构造带特征及其演化与油气勘探[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9(1):1-10. [17] 王锡勇,张庆龙,王良书,等.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分析[J].地质通报,2010,29(8):1168-1176. [18] 王双明.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和构造控煤作用[J].地质通报,2011,30(4):544-552. [19] 党犇.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下古生界天然气聚集关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3. [20] 李道品.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257-260. [21] 袁士义,宋新民,冉启权.裂缝性油藏开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73-84. [22] 穆龙新,赵国良,田中元,等.储层裂缝预测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7-162. [23] 张娟,周文,邓虎成,等.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延长组储层裂缝特征及识别[J].岩性油气藏,2009,21(4):53-57. [24] 王志刚,李忠平,龚银忠.安棚特低孔特低渗油气藏裂缝特征研究及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2,9(6):45-48. [25] 谭海芳,师桂祥,申梅英,等.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识别砂泥岩中裂缝的方法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4,11(6):81-83. [26] 王奇.陕北低渗油藏早期降压开采后的油藏精细描述[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0. [27] 黄建东.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裂缝识别与预测研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8. |
[1] | 关蕴文, 苏思羽, 蒲仁海, 王启超, 闫肃杰, 张仲培, 陈硕, 梁东歌.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宜地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77-88. |
[2] | 白玉彬, 李梦瑶, 朱涛, 赵靖舟, 任海姣, 吴伟涛, 吴和源.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页岩油“甜点”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10-121. |
[3] | 肖博雅. 二连盆地阿南凹陷白垩系凝灰岩类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分布[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35-148. |
[4] | 洪智宾, 吴嘉, 方朋, 余进洋, 伍正宇, 于佳琦. 纳米限域下页岩中可溶有机质的非均质性及页岩油赋存状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60-168. |
[5] | 王子昕, 柳广弟, 袁光杰, 杨恒林, 付利, 王元, 陈刚, 张恒.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33-144. |
[6] | 尹虎, 屈红军, 孙晓晗, 杨博, 张磊岗, 朱荣幸.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45-155. |
[7] | 杨为华. 松辽盆地双城断陷白垩系营城组四段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25-34. |
[8] | 徐田录, 吴承美, 张金凤, 曹爱琼, 张腾.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特征与压裂模拟[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35-43. |
[9] | 牟蜚声, 尹相东, 胡琮, 张海峰, 陈世加, 代林锋, 陆奕帆.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致密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71-84. |
[10] | 曹江骏, 王茜, 王刘伟, 李诚, 石坚, 陈朝兵.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58-171. |
[11] | 钟会影, 余承挚, 沈文霞, 毕永斌, 伊然, 倪浩铭.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致密油藏水平井裂缝干扰渗流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72-179. |
[12] | 王宏波, 张雷, 曹茜, 张建伍, 潘星.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河流扇沉积模式及勘探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17-126. |
[13] | 邵威, 周道容, 李建青, 章诚诚, 刘桃. 下扬子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油气富集关键要素及有利勘探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61-71. |
[14] | 段逸飞, 赵卫卫, 杨天祥, 李富康, 李慧, 王嘉楠, 刘钰晨.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二叠系山西组页岩气源储特征及聚集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72-83. |
[15] | 何文渊, 赵莹, 钟建华, 孙宁亮.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中微米孔缝特征及油气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