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1, Vol. 23 ›› Issue (6): 3743.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7
赵卫卫1,2,査明2
ZHAO Weiwei 1,2, ZHA Ming2
摘要:
岩性油气藏是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储量增长的主体,但目前对其成藏过程和机理的认识 还存在较大分歧。文中根据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成藏特征,针对性地建立了岩性圈闭模型,对其油气运聚 成藏过程进行了物理模拟并深入研究了其成藏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同条件下,岩性油气藏在成藏过程、 成藏特征、成藏效率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幕式成藏具有成藏效率高、速度快的特征,油气源条件、充注方 式、充注压力、断层断穿及砂体自身物性是岩性油气藏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是否有断层断穿的运移 通道是岩性油气藏成藏的关键。该研究结果对于断裂发育的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的研究具 有重要意义。
[1]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的两项核心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3):3-9. [2]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3):257-272. [3] 邹才能,陶士振.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岩性地层油气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J].科学通报,2007,52(增刊Ⅰ):32-39. [4] 邹才能,陶士振,袁选俊,等.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J].石油学报,2009,30(3):324-331. [5] 邹才能,徐春春,李伟,等.川东石炭系大型岩性地层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J].石油学报,2010,31(1):18-24. [6] 贾承造,赵政璋,杜金虎,等.中国石油重点勘探领域———地质认识、核心技术、勘探成效及勘探方向[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4):385-396. [7] 杨万芹.济阳坳陷石油资源勘探潜力及增储领域分析[J].中国石油勘探,2010,15(4):36-39. [8] 曾溅辉,金之钧.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物理模拟[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25-27. [9] Dembicki H Jr,Anderson M J. Secondary mrigration of oil phase along limited conduits [J]. AAPG Bulletin,1989,73(8):1 018-1 021. [10] Catalan L,Xiaowen F,Chatzis I,et al. An experiment study of secondary oil migration[J]. AAPG Bulletin,1992,73(3):638-650. [11] Thomas M M,Ciouse J A. Scaled physical model of secondary oil migration[J]. AAPG Bulletin,1995,79(1):19-29. [12] 陈章明,张云峰,韩有信,等.凸镜状砂体聚油模拟实验及其机理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1998,20(2):166-170. [13] 曾溅辉,王洪玉.输导层和岩性圈闭中石油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9,24(2):193-196. [14] 姜振学,陈冬霞,苗胜,等.济阳坳陷透镜状砂岩成藏模拟实验[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3):223-227. [15] 姜振学,庞雄奇,曾溅辉,等.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类型及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地学前缘,2005,12(4):507-516. [16] 陈冬霞,庞雄奇,姜振学,等.利用核磁共振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J].地质学报,2006,80(3):432-438. [17] 陈冬霞,庞雄奇,张俊,等.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研究岩性油气藏的隐蔽输导通道[J].地质学报,2007,81(2):250-254. [18] 王永卓,董春晖,姜振学,等.围岩含油饱和度控制岩性油藏成藏的物理模拟[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6):330-334. [19] 高永进,田美荣,贾光华.砂体物性对岩性油藏成藏控制作用物理模拟[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32(2):273-278. [20] 赵文智,邹才能,谷志东,等.砂岩透镜体油气成藏机理初探[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3):273-284. [21] 姜福杰,庞雄奇,姜振学,等.致密砂岩气藏成藏过程的物理模拟实验[J].地质论评,2007,53(6):844-849. [22] 张立宽,王震亮,曲志浩,等.砂岩孔隙介质内天然气运移的微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地质学报,2007,81(4):539-544. [23] 马中良,曾溅辉,张善文,等.砂岩透镜体油运移过程模拟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8,20(1):69-74. [24] 李元昊,刘建平,梁艳,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成藏物理模拟[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30(6):706-712. |
[1] | 关蕴文, 苏思羽, 蒲仁海, 王启超, 闫肃杰, 张仲培, 陈硕, 梁东歌.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宜地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77-88. |
[2] | 易珍丽, 石放, 尹太举, 李斌, 李猛, 刘柳, 王铸坤, 余烨.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物源转换及沉积充填响应[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56-66. |
[3] | 王子昕, 柳广弟, 袁光杰, 杨恒林, 付利, 王元, 陈刚, 张恒.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33-144. |
[4] | 尹虎, 屈红军, 孙晓晗, 杨博, 张磊岗, 朱荣幸.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45-155. |
[5] | 牟蜚声, 尹相东, 胡琮, 张海峰, 陈世加, 代林锋, 陆奕帆.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致密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71-84. |
[6] | 段逸飞, 赵卫卫, 杨天祥, 李富康, 李慧, 王嘉楠, 刘钰晨.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二叠系山西组页岩气源储特征及聚集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72-83. |
[7] | 王宏波, 张雷, 曹茜, 张建伍, 潘星.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河流扇沉积模式及勘探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17-126. |
[8] | 曹江骏, 王茜, 王刘伟, 李诚, 石坚, 陈朝兵.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58-171. |
[9] | 李启晖, 任大忠, 甯波, 孙振, 李天, 万慈眩, 杨甫, 张世铭.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76-88. |
[10] | 薄尚尚, 田继先, 李曜良, 王晔桐, 王昊, 孙国强. 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物源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99-112. |
[11] | 雷涛, 莫松宇, 李晓慧, 姜楠, 朱朝彬, 王桥, 瞿雪姣, 王佳.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山西组砂体叠置模式及油气开发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47-159. |
[12] | 翟咏荷, 何登发, 开百泽. 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晚二叠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32-44. |
[13] | 王天海, 许多年, 吴涛, 关新, 谢再波, 陶辉飞.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沉积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98-110. |
[14] | 龙盛芳, 侯云超, 杨超, 郭懿萱, 张杰, 曾亚丽, 高楠, 李尚洪.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长3段层序地层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45-156. |
[15] | 杜江民, 崔子豪, 贾志伟, 张毅, 聂万才, 龙鹏宇, 刘泊远.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5亚段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37-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