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3, Vol. 25 ›› Issue (3): 4347.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3.007
段金宝1,李平平2,陈丹1,冯冲2
DUAN Jinbao1, LI Pingping2, CHEN Dan1, FENG Chong2
摘要:
运用地质、地球化学正反演相互印证的方法,对元坝气田长兴组礁滩相岩性气藏天然气的成因与来源及形成演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元坝气田长兴组礁滩相岩性气藏天然气主要为古油藏原油裂解气,部分气源直接来自烃源岩;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原油沿层间缝和节理缝运移至储集层,形成古油藏;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古油藏裂解,天然气沿裂缝-孔隙型储层二次运移与聚集,形成古气藏;晚白垩世以来,天然气进一步调整运移,现今气藏形成。现今气藏经历了物理调整改造与天然气组分的化学改造,元坝气田西北部小幅度抬升,埋藏深度相对较浅,TSR 反应程度较东部变弱。
[1] 段金宝,黄仁春,程胜辉,等.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期—飞仙关期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及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6):663-669. [2] 周刚,郑荣才,罗韧,等.环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生物礁类型及储层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3,25(1):81-87. [3] 文华国,郑荣才,党录瑞,等.四川盆地东部五百梯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特征[J]. 岩性油气藏,2010,22(2):24-29. [4] 范小军.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与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差异性成因[J].天然气工业,2012,32(6):15-20. [5] 马永生.四川盆地普光超大型气田的形成机制[J].石油学报,2007,28(2):9-14. [6] 朱扬明,李颖,郝芳,等.四川盆地东北部海、陆相储层沥青组成特征及来源[J].岩石学报,2012,28(3):870-878. [7] 郭彤楼.元坝深层礁滩气田基本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J].天然气工业,2011,31(10):12-16. [8] 朱扬明,顾圣啸,李颖,等.四川盆地龙潭组高热演化烃源岩有机质生源及沉积环境探讨[J].地球化学,2012,41(1):35-40. [9] 张元春,邹华耀,李平平,等.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史[J].新疆石油地质,2010,31(3):250-251. [10] 杜春国,郝芳,邹华耀,等.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油气运聚和调整、改造机理与过程[J].中国科学(D 辑:地球科学),2009,39(12):1721-1731. [11] 杜春国,郝芳,邹华耀,等.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对碳酸盐岩气藏的化学改造———以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为例[J].地质学报,2007,81(1):120-126. |
[1] | 窦立荣, 李志, 杨紫, 张兴阳, 康海亮, 张明军, 张良杰, 丁梁波. 中国石油海外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进展与前景展望[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9. |
[2] | 杨占龙, 沙雪梅, 魏立花, 黄军平, 肖冬生. 地震隐性层序界面识别、高频层序格架建立与岩性圈闭勘探——以吐哈盆地西缘侏罗系—白垩系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6): 1-13. |
[3] | 杨应, 杨巍, 朱仕军. 基于EEMD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5): 59-67. |
[4] | 石战战, 王元君, 唐湘蓉, 庞溯, 池跃龙. 一种基于时频域波形分类的储层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4): 98-104. |
[5] | 刘腾, 王军, 张京思, 张藜, 蔡少武. 地震Wheeler域变换结合时频分析技术用于渤海油田岩性油气藏描述[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3): 124-132. |
[6] | 刘振峰. 油气地震地质模型述评[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1): 19-29. |
[7] | 熊 冉,杨 存,罗宪婴,乔占峰,曹 鹏. 地震沉积学在白云岩油藏隔夹层预测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英买 32 区块蓬莱坝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5): 116-121. |
[8] | 石战战,庞溯,唐湘蓉,贺振华. 基于匹配追踪算法的碳酸盐岩储层低频伴影识别方法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3): 114-118. |
[9] | 陈可洋,吴沛熹,杨微. 扩散滤波方法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1): 117-122. |
[10] | 王俊怀,吴俊军,尹昌霞,吴涛,卞保力. 准噶尔盆地东部阜东斜坡区侏罗系岩性圈闭识别[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6): 62-66. |
[11] | 付 斌,杨映洲,邹丽蓉. 时频分析方法在识别河流相层序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4): 89-94. |
[12] | 庞锐,刘百红,孙成龙. 时频分析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综述[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3): 92-96. |
[13] | 史忠生,王天琦,王建功,潘树新,杨荣军,王革. 地震沉积学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砂体识别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西斜坡和长垣地区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3): 5-10. |
[14] | 付勋勋,徐峰,秦启荣,刘福烈,姜自然. 利用伪Margenau-Hill分布提取地震波能量衰减梯度[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6): 106-110. |
[15] | 冯磊. 利用地震资料时频特征分析沉积旋回[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2): 95-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