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4, Vol. 26 ›› Issue (5): 6974.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5.013
蔡玥1,2,熊琦1,李勇1,2,丁迎超1,许文杰1
CAI Yue 1,2,XIONG Qi1,LI Yong 1,2,DING Yingchao1,XU Wenjie1
摘要:
应用常规压汞、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岩石薄片等资料,结合恒速压汞实验,综合研究了鄂尔多斯盆 地姬塬地区长 8 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储层质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长 8 储层孔隙类 型多样, 孔隙结构可划分为 4 种类型:Ⅰ类低排驱压力-中喉型、Ⅱ类较低排驱压力-细喉型、Ⅲ 类中排驱 压力-微细喉型和 Ⅳ 类高排驱压力-微喉型。 储层物性与平均孔喉半径、中值孔喉半径、分选系数及最大 进汞饱和度均具有正相关性,与结构系数均具有负相关性,而与均值系数、歪度及退汞效率均无明显相关 性。 恒速压汞测试进一步表明,储层物性与孔隙参数相关性不明显,储层质量主要受喉道的控制。 在低渗 透储层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对喉道的有效保护,进而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
[1]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2-75. [2]韩永林,王成玉,王海红,等.姬塬地区长 8 油层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J].沉积学报,2009,27(6):1057-1064. [3]胡作维,黄思静,李小宁,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 2 油层组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对储层质量影响[J].新疆地质,2012,30(4):438-441. [4]杜海峰,于兴河.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 3 油组成岩作用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7,19(3):38-43. [5]徐波,孙卫.姬塬油田长 4+5 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与成岩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38(6):953-958. [6]公繁浩,鲍志东,季汉成,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长 6 段储层成岩非均质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41(3):639-645. [7]银晓,罗顺社,李鑫,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 8 时期物源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8,20(3):59-63. [8]廖一,郑荣才,王成玉,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 8 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分析[J].沉积学报,2010,28(3):481-488. [9]罗顺社,银晓.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 8 沉积相的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学报,2008,30(4):5-9. [10]赵小强,万友利,易超,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 8 段沉积相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1,23(4):94-99. [11]马海勇,周立发,张小刚,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 8 储层成岩作用与有利成岩相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3,35(4):378-383. [12]唐俊,庞国印,唐丽,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 8 段孔隙度演化定量模拟[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3,35(1):58-65. [13]刘涛.姬塬地区长 8 油层组砂岩中自生高岭石对储层发育的影响[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14]叶兰芳.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华庆地区长 8 油层组砂岩中自生绿泥石对储层质量的影响[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15]范勇刚.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 8 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16]史建南,郑荣才,韩永林,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 8 油层组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21(3):129-133. [17]蒲秀刚,黄志龙,周建生,等.孔隙结构对碎屑储集岩物性控制作用的定量描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21(2):15-18. [18]胡志明.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 [19]蔡玥,赵乐,肖淑萍,等.基于恒速压汞的特低—超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长 3 油层组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3,20(1):32-35. [20]高辉,解伟,杨健鹏,等.基于恒速压汞技术的特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11,33(2):206-212. [21]王瑞飞,陈明强,孙卫.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J].地质评论,2008,54(2):270-278. |
[1] | 窦立荣, 李志, 杨紫, 张兴阳, 康海亮, 张明军, 张良杰, 丁梁波. 中国石油海外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进展与前景展望[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9. |
[2] | 徐兴荣, 苏勤, 王劲松, 寇龙江, 文一华, 王靖. 加权MPFI方法及其在三维连片处理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1): 122-129. |
[3] | 刘振峰. 油气地震地质模型述评[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1): 19-29. |
[4] | 陈可洋,陈树民,李来林,吴清岭,范兴才,刘振宽. 地震波动方程方向行波波场分离正演数值模拟与逆时成像[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4): 130-136. |
[5] | 刘爱群, 赫建伟,陈殿远,王丽君,鲁统祥. 近海复杂断块区地震成像及储层精细描述关键技术研究————以南海西部北部湾盆地涠 12-1 油田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1): 100-104. |
[6] | 陈可洋,吴沛熹,杨微. 扩散滤波方法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1): 117-122. |
[7] | 冯玉苹,刁瑞,徐维秀,杨晶,宋建国. 井间地震纵横波分离方法研究及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5): 94-99. |
[8] | 庞锐,刘百红,孙成龙. 时频分析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综述[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3): 92-96. |
[9] | 陈可洋,杨微,吴清岭,范兴才,李来林,刘振宽. 地震反射波与散射波波场分离方法初探[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2): 76-81. |
[10] | 陈可洋. 高精度地震纯波震源数值模拟[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1): 84-91. |
[11] | 陈可洋. 井间弹性波波场散射特征数值模拟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3): 91-96. |
[12] | 窦伟坦,杜玉斌,于波. 全数字地震叠前储层预测技术在苏里格天然气勘探中的研究与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09, 21(4): 63-68. |
[13] | 李庆忠. 岩性油气藏地震勘探若干问题的讨论(Ⅱ)——关于垂向分辨率的认识[J]. 岩性油气藏, 2008, 20(3): 1-5. |
[14] | 商昌亮,付守献. 黄土塬山地三维地震勘探应用实例[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3): 106-110. |
[15] | 史松群,王宇超. 有关岩性地震勘探的讨论与思考[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3): 131-1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