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出日期:2024-09-01
2024, Vol.36(5): 00
摘要
(
90 )
HTML( )
PDF
(6537 KB)
(
159
)
闫建平, 来思俣, 郭伟, 石学文, 廖茂杰, 唐洪明, 胡钦红, 黄毅
2024, Vol.36(5): 114
摘要
(
220 )
HTML( )
PDF
(2339 KB)
(
204
)
孔令峰, 徐加放, 刘丁
2024, Vol.36(5): 1524
摘要
(
111 )
HTML( )
PDF
(17351 KB)
(
208
)
周刚, 杨岱林, 孙奕婷, 严威, 张亚, 文华国, 和源, 刘四兵
2024, Vol.36(5): 2534
摘要
(
184 )
HTML( )
PDF
(20970 KB)
(
265
)
王洪星, 韩诗文, 胡佳, 潘志浩
2024, Vol.36(5): 3545
摘要
(
118 )
HTML( )
PDF
(25072 KB)
(
155
)
程焱, 王波, 张铜耀, 齐玉民, 杨纪磊, 郝鹏, 李阔, 王晓东
2024, Vol.36(5): 4655
摘要
(
111 )
HTML( )
PDF
(7384 KB)
(
120
)
易珍丽, 石放, 尹太举, 李斌, 李猛, 刘柳, 王铸坤, 余烨
2024, Vol.36(5): 5666
摘要
(
139 )
HTML( )
PDF
(14336 KB)
(
122
)
黄向胜, 闫琢玉, 张东峰, 黄合庭, 罗程飞
2024, Vol.36(5): 6776
摘要
(
86 )
HTML( )
PDF
(15357 KB)
(
143
)
周自强, 朱正平, 潘仁芳, 董於, 金吉能
2024, Vol.36(5): 7786
摘要
(
122 )
HTML( )
PDF
(8001 KB)
(
135
)
张晓丽, 王小娟, 张航, 陈沁, 关旭, 赵正望, 王昌勇, 谈曜杰
2024, Vol.36(5): 8798
摘要
(
125 )
HTML( )
PDF
(12441 KB)
(
153
)
杨学锋, 赵圣贤, 刘勇, 刘绍军, 夏自强, 徐飞, 范存辉, 李雨桐
2024, Vol.36(5): 99110
摘要
(
109 )
HTML( )
PDF
(15305 KB)
(
168
)
陈康, 戴隽成, 魏玮, 刘伟方, 闫媛媛, 郗诚, 吕龑, 杨广广
2024, Vol.36(5): 111121
摘要
(
137 )
HTML( )
PDF
(25910 KB)
(
190
)
邱玉超, 李亚丁, 文龙, 罗冰, 姚军, 许强, 文华国, 谭秀成
2024, Vol.36(5): 122132
摘要
(
135 )
HTML( )
PDF
(22074 KB)
(
141
)
王子昕, 柳广弟, 袁光杰, 杨恒林, 付利, 王元, 陈刚, 张恒
2024, Vol.36(5): 133144
摘要
(
111 )
HTML( )
PDF
(12286 KB)
(
140
)
尹虎, 屈红军, 孙晓晗, 杨博, 张磊岗, 朱荣幸
2024, Vol.36(5): 145155
摘要
(
95 )
HTML( )
PDF
(8564 KB)
(
130
)
杨海波, 冯德浩, 杨小艺, 郭文建, 韩杨, 苏加佳, 杨皩, 刘成林
2024, Vol.36(5): 156166
摘要
(
95 )
HTML( )
PDF
(9415 KB)
(
146
)
魏成林, 张凤奇, 江青春, 鲁雪松, 刘刚, 卫延召, 李树博, 蒋文龙
2024, Vol.36(5): 167177
摘要
(
115 )
HTML( )
PDF
(3530 KB)
(
134
)
苏皓, 郭艳东, 曹立迎, 喻宸, 崔书岳, 卢婷, 张云, 李俊超
2024, Vol.36(5): 178188
摘要
(
164 )
HTML( )
PDF
(3381 KB)
(
169
)
闫建平, 来思俣, 郭伟, 石学文, 廖茂杰, 唐洪明, 胡钦红, 黄毅
2024, Vol.36(5): 114
摘要
(
220 )
PDF (2339 KB) (
20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501
通过调研国内外大量页岩气井套管变形方面的文献,总结了页岩气井套管变形的类型,探讨了深、浅层页岩气套管变形影响因素差异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及下一步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页岩气井套管变形类型主要包括挤压缩径变形和剪切变形,深层页岩气井出现套管变形的概率较中浅层更大,主要为剪切变形。②造成套管变形的工程因素包括井筒降温、固井质量、套管疲劳、套管质量以及井眼狗腿度等,地质因素包括岩石力学特性、非均匀地应力以及天然裂缝/断层滑移等;深层页岩气井套管变形主要受天然裂缝/断层滑移的影响。③页岩气井套管变形风险防治措施包括控制井筒温度及注入强度,采用水泥环力学性能参数较低的水泥进行固井作业,适当减小套管外径、增大壁厚、提升钢级等提高套管质量,以及尽量让井轨迹平滑等;对深层页岩气井可通过将井眼水平段延伸方向与岩层层理方向设计为一致,掌握裂缝分布情况、尽量避开高风险剪切滑移层段,对不同级别滑移风险层段合理降低压裂规模、调整井筒方位等措施来降低套管剪切变形的风险。④页岩气井套管变形防治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优选岩石力学特性好的压裂层段、最优井轨迹与地应力的关系分析、裂缝识别与评价、断层滑移量与套变量计算等方面。
孔令峰, 徐加放, 刘丁
2024, Vol.36(5): 1524
摘要
(
111 )
PDF (17351 KB) (
20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502
查明干燥前后煤孔隙结构差异及演化规律有助于准确预测煤炭地下气化炉运行效果。通过选择水、煤油作为饱和流体进行低场核磁共振实验,测试并对比同一样品分别在饱水和干燥状态下的孔隙结构差异;通过X-CT技术观察了煤样孔隙结构的脱水演化过程并建立了演化模式;通过脉冲衰减渗透率测试与低温液氮吸附实验评估了煤样的传质能力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褐煤干燥发生孔隙收缩的同时会产生裂缝,总孔容由0.630 cm3/g降至0.481 cm3/g,而大孔体积显著增加,由0.070 cm3/g增加至0.420 cm3/g,脱水导致孔隙集中,大孔体积占比达88%。②褐煤干燥时的孔隙收缩受基质收缩程度控制,不同煤岩组分脱水的孔隙结构演化模式不同,易收缩的基质煤脱水时,其组分边缘或内部产生大量裂隙,而木质煤或丝质煤脱水收缩较弱,保留大量原生孔隙,裂隙发育较少。③褐煤干燥后,水分脱除、空孔体积增加,渗流状态由单相水向气水两相、单相气流转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连通孔隙网络,煤层渗流能力显著改善,渗透率由0.248 mD增加至48.080 mD,扩散传质贡献增大,干燥褐煤在温度为200℃、压力为0.5 MPa时中孔及大孔的扩散系数约为0.09 cm2/s。
周刚, 杨岱林, 孙奕婷, 严威, 张亚, 文华国, 和源, 刘四兵
2024, Vol.36(5): 2534
摘要
(
184 )
PDF (20970 KB) (
26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503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分析、测录井及地震剖面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充填过程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寒武系沧一段的沉积构造格局整体表现为“一隆、四洼、两高带”,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沧二段地层厚度差异性较小,区域地貌趋于均一,岩性以碎屑岩为主。②研究区寒武系沧一段沉积时期,平面上具有东西分异的沉积特征,主要受德阳—安岳古裂陷槽隔挡作用影响。裂陷槽西侧靠近物源区,主要发育混积潮坪沉积,裂陷槽东侧则广泛发育清水碳酸盐岩沉积;沧二段沉积时期,因裂陷槽隔挡作用减弱,全盆陆源碎屑沉积大幅增加,整体上以碎屑岩浅水陆棚沉积为主。③研究区寒武系沧一段优质白云岩储层以残余鲕粒云岩、砂屑云岩和粉晶云岩为主,宏观上颗粒滩的分布主要受到水下低隆和台洼边缘相对高部位控制,微观上储集空间主要受白云石化作用及溶蚀改造作用控制,发育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和晶间孔等孔隙类型,紧邻下伏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具有近源充注成藏的天然优势。
王洪星, 韩诗文, 胡佳, 潘志浩
2024, Vol.36(5): 3545
摘要
(
118 )
PDF (25072 KB) (
1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504
基于钻井岩心分析、测井曲线、地震等资料,运用模型正演、多参数反演体融合技术等,对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白垩系火石岭组凝灰岩储层分布特征及油气富集条件进行了研究,预测了优质储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白垩系火石岭组凝灰岩为裂隙式喷发形成的火山碎屑岩,主要为含角砾熔结凝灰岩、含角砾晶屑凝灰岩和沉凝灰岩。地震反射特征总体表现为低频、差连续、中强振幅或弱振幅,多参数反演体融合体技术预测的凝灰岩储层“甜点”分布与钻井证实结果的符合率高,凝灰岩储层平均钻遇率达92.8%,气层平均钻遇率为81.0%,其中12口井获得了工业气流;华家构造带与郭家断阶带储层岩性分别以含角砾熔结凝灰岩和含角砾晶屑凝灰岩为主,断裂发育,是2个优质储层发育区。②研究区凝灰岩的测井和地震相特征相匹配形成的岩性-岩相模板可有效指导凝灰岩的地震相识别,振幅属性刻画出的火山口相、近火山岩相为有利岩性分布区。③研究区发育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3套优质烃源岩厚度均超过300 m,TOC值分别为0.26%~5.08%,0.10%~5.55%,0.10%~9.74%,S1+S2分别为0.24~8.23 mg/g,0.12~18.15 mg/g,0.25~2.86 mg/g,Ro分别为0.6%~1.3%,1.1%~1.6%,1.0%~2.2%,具有丰度高,成熟度中等的特征,为大规模成藏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④研究区凝灰岩气藏是一套源储侧向对接、高位富集的致密气藏,成藏主要受构造样式、断裂发育程度和供烃窗口控制,其中拉张和伸展作用形成的叠瓦状断弯褶皱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断裂发育程度及供烃窗口的大小决定了气藏规模。
程焱, 王波, 张铜耀, 齐玉民, 杨纪磊, 郝鹏, 李阔, 王晓东
2024, Vol.36(5): 4655
摘要
(
111 )
PDF (7384 KB) (
12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505
通过烃源岩特征分析及典型井原油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对比,对渤中凹陷西南环带渤中A-2区新近系明下段岩性油气藏的原油来源及其运聚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渤中凹陷西南环带纵向发育东三段、沙一段及沙三段等层段烃源岩,东三段烃源岩具C19TT优势,Ts丰度值较大,C27-C28-C29规则甾烷呈“V”形分布;沙一段烃源岩具C23TT优势,Ts与Tm丰度值相近,γ蜡烷丰度值大,C27-C28-C29规则甾烷呈“L”形分布;沙三段烃源岩具C21TT或C23TT优势,Ts丰度值较大,C27-C28-C29规则甾烷呈“V”形分布,具C27优势。②原油物性参数及气相色谱图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渤中A-2油藏东南井区原油充注能力强于中部井区,C27-C28-C29规则甾烷整体呈“L”形分布,4-甲基甾烷峰值较大。明下段上部原油C19TT/C23TT的值较小,MPI1和MPI2参数均较大,全油碳同位素稍重,显示其油源以沙一段供烃为主、沙三段供烃为辅。③渤中A-2油藏各井的1-甲基菲、9-甲基菲、C29ααS(/S+R),C29ββ/(αα+ββ)、二苯并噻吩系列、QGF指数等参数均呈规律性变化,指示了原油运移路径为经东南向西北运移聚集成藏。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结果显示,渤中凹陷西南环带深部原油先汇聚至渤中A-4油藏馆陶组,再通过垂向输导至浅层明下段,然后沿横向广覆砂体运移至渤中A-2油藏明下段,从而形成了现今的岩性油气藏。
易珍丽, 石放, 尹太举, 李斌, 李猛, 刘柳, 王铸坤, 余烨
2024, Vol.36(5): 5666
摘要
(
139 )
PDF (14336 KB) (
12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506
通过矿物成分分析、砂地比计算、地震属性分析及测井响应特征识别等技术手段,对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典型沉积时期的古地貌形态、沉积体系展布、地层及砂体发育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三叠系物源主要来自东北部的天山造山带,其ZTR系数由东北部向凹陷中央逐渐增大;侏罗系和白垩系物源主要来自东南部和南部的昆仑山造山带,其ZTR系数由北部、南部向凹陷中央逐渐增大。②三叠纪晚期,随着古特提斯洋的增生,研究区北部天山的隆升强度减弱与南部昆仑山的隆升强度增大是此次物源转换的主要原因。③三叠纪,研究区的沉降-沉积中心位于南部,主要发育了一套北东—南西向的辫状河三角洲—深水湖泊沉积;侏罗纪和白垩纪,沉降-沉积中心则跃迁到研究区北部,主要发育了一套南东—北西向和南—北向的辫状河三角洲—浅水湖泊沉积。④三叠纪,砂体叠置样式的前积方向主要为北东—南西方向;侏罗纪和白垩纪,砂体叠置样式的前积方向主要为南东—北西方向和南—北方向。⑤三叠系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研究区西南部,侏罗系和白垩系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研究区西北部和北部。
黄向胜, 闫琢玉, 张东峰, 黄合庭, 罗程飞
2024, Vol.36(5): 6776
摘要
(
86 )
PDF (15357 KB) (
14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507
运用流体包裹体、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压力模拟手段,综合研究了琼东南盆地东部Ⅱ号断裂带新生界多期热流体活动及天然气运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琼东南盆地东部Ⅱ号断裂带BX19-2构造天然气主要为烃气和CO2,烃气为煤型气和油型气的混合气,但不同气层中天然气组分含量差异较大,浅部三亚组气层为相对高含量的烃气(体积分数为83.93%)和低含量的有机成因CO(2体积分数为7.11%);较深部的陵水组气层为含量相对较低的烃气(体积分数为16.10%~76.63%)和含量相对较高的幔源CO(2体积分数为18.70%~81.56%)。②流体包裹体和岩石地球化学参数显示烃气运移与3期热流体活动相关,每期热流体的活动深度及引起的热异常程度均存在一定差异。3期含烃热流体活动的时间分别为中新世晚期(约8.8 Ma)、上新世(约4.5~4.1 Ma)和第四纪(约1.1~0.1 Ma)。③热流体是以断裂为主要通道发生垂向高效快速充注。来自宝岛凹陷深部的幔源CO2在上新世晚期—第四纪(约2.2~0.5 Ma)发生充注,并驱替了陵水组储层的烃气。因此,宝岛凹陷Ⅱ号断裂带附近的圈闭可能具有钻遇高CO2含量的风险。
周自强, 朱正平, 潘仁芳, 董於, 金吉能
2024, Vol.36(5): 7786
摘要
(
122 )
PDF (8001 KB) (
13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508
在岩石物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波形相控反演与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拟声波阻抗重构技术及基于坐标旋转的储层参数指示构建技术,对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南部中高斜坡区古近系孔二段的致密砂岩储层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波阻抗曲线对于砂岩和泥岩的识别效果较差,而自然伽马能以83 API为界限值有效区分砂岩与泥岩,优选的自然电位曲线不仅能以-13 mV为界限值有效区分砂岩和泥岩,对于储层与非储层也具有一定的区分能力。②重构后的拟声波阻抗曲线提高了对砂岩和泥岩的识别能力,基于坐标旋转的储层指示曲线以-10为门槛值划分储层与非储层,且储层指示曲线可实现对致密砂岩储层的预测。③波形相控反演与模拟相结合的储层预测方法能够提高致密砂岩储层预测的精度,并可降低储层预测的多解性,储层预测符合率达83.3%。
张晓丽, 王小娟, 张航, 陈沁, 关旭, 赵正望, 王昌勇, 谈曜杰
2024, Vol.36(5): 8798
摘要
(
125 )
PDF (12441 KB) (
15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509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砂岩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孔渗、压汞和包裹体均一温度等分析测试资料,对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地震解释成果分析了储层致密化原因以及优质储层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储层具有较高的长石和岩屑含量,分选和磨圆一般,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储层孔隙度大多小于6%,渗透率大多小于1 mD,孔渗相关性及孔隙结构均较差,主要发育裂缝-孔隙型储层。②研究区侏罗系沙溪庙组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钙质胶结作用导致储层局部致密化,埋藏压实作用和浊沸石胶结是导致沙溪庙组砂岩致密化的主要原因,油气在储层致密化前后持续充注。③早期绿泥石环边胶结、大气水的淋滤以及构造破裂作用是研究区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对原生粒间孔的保存、次生溶孔的形成和提高储层渗透性具有重要意义。④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共同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分布,具早期绿泥石环边胶结、浊沸石弱胶结、长石溶蚀、裂缝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是相对优质砂岩储层的主要发育区。
杨学锋, 赵圣贤, 刘勇, 刘绍军, 夏自强, 徐飞, 范存辉, 李雨桐
2024, Vol.36(5): 99110
摘要
(
109 )
PDF (15305 KB) (
16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510
通过岩心观察、实验测试、地球物理解释及生产动态资料评价,对四川盆地宁西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烃源岩和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构造-热演化-压力演化史、断层发育特征,探讨了页岩气富集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宁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1亚段(龙一1)发育深水陆棚相富有机质页岩,干酪根类型以Ⅰ型为主,有机质丰度较高,TOC平均值大于3.8%,Ro平均值高于3.0%,处于过成熟阶段;优质烃源岩分布于五峰组—龙一13小层,龙一14小层生烃潜力差。②研究区五峰组—龙一1亚段储集层条件优越,脆性指数高,平均值大于55%,自下而上呈下降趋势;储集空间有纳米级无机孔和有机孔、构造成因高角度剪切缝和垂直缝;孔隙度为2.20%~5.30%,平均值为3.84%,龙一11—龙一13小层孔隙度较大。③研究区页岩气成藏模式为层内自生自储,受控于源-储配置、构造-热演化、断层级别和裂缝发育程度,源-储配置控基础,脆性矿物含量和孔隙度值越高,TOC值越高;构造-热演化调气藏,晚二叠世(250 Ma)以前地层持续埋藏及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促进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热解生烃,晚白垩世(66 Ma)至今,构造抬升使气藏发生调整与散失;断层控保存,层内发育的断层有利于页岩气的保存,断层规模越大,越不利于页岩气富集;裂缝系统控产能,向斜中部构造变形弱,断层密度低,裂缝发育程度中等,有利于页岩气的富集,而向斜周缘构造变形强度大,断层密度大,裂缝系统极为发育,不利于页岩气富集。
陈康, 戴隽成, 魏玮, 刘伟方, 闫媛媛, 郗诚, 吕龑, 杨广广
2024, Vol.36(5): 111121
摘要
(
137 )
PDF (25910 KB) (
19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511
地震勘探中“高速或低速致密砂岩储层”地震响应复杂、非均质性强、反演中的低频模型难以建立。在基于Bayesian分类的AVO(BF-AVO)截距、梯度属性及孔隙度等指标约束下,对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砂岩的岩相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①AVO分析是以弹性波理论为基础,根据其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规律来反映地下岩性及其孔隙流体的性质,在应用过程中,根据不同岩性和流体的相关参数组合进行AVO正演,获得已知岩性和流体性质的AVO特征,与实际地震记录进行对比,建立岩性和油气识别的地震响应模型。②利用模型和实际数据建立的孔隙度与截距、梯度属性的交会分析,厘清三者的内在联系,确定岩相划分标准,并拟合出不同岩相的概率密度函数,划分出不同孔隙度区间的岩相,从而实现孔隙度的半定量预测。③川中侏罗系沙溪庙组沙一段致密砂岩的岩相预测过程中,基于Bayesian分类,以概率分布预测的岩相与实钻结果吻合度高,达93.75%,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邱玉超, 李亚丁, 文龙, 罗冰, 姚军, 许强, 文华国, 谭秀成
2024, Vol.36(5): 122132
摘要
(
135 )
PDF (22074 KB) (
14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512
四川盆地东部上寒武统洗象池组是盆地内下组合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基于地层及沉积演化特征,利用地震、钻井岩心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了川东地区上寒武统洗象池组构造特征及变形机制,从源、储、盖、运4个方面分析了其油气成藏条件,并总结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组表现为以2套滑脱变形带(中寒武统高台组膏盐岩和志留系泥岩)控制的、沿北西向传递的断褶构造,发育背冲构造、叠瓦状构造、断弯褶皱和盐底辟断弯褶皱4种构造圈闭样式;中寒武统高台组膏盐岩和中—下奥陶统泥灰岩2套盖层分别将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2套烃源岩与洗象池组隔离。②研究区洗象池组具备油气成藏条件,五峰组—龙马溪组泥页岩是主要烃源岩,厚度为300~700 m,TOC值为2%~7%,生烃能力强,Ro为2.4%~4.0%,处于过成熟阶段;洗象池组沉积后期被岩溶和裂缝改造的滩相白云岩是相对优质的规模较大的储层,孔隙度大于2.1%;燕山期构造抬升和变形不仅在洗象池组形成了有效构造圈闭,还使其突破中—下奥陶统盖层与五峰组—龙马溪组对接,实现了油气的水平侧向运移。③研究区洗象池组为“新生古储、源储并置、侧向运移、构造圈闭”晚期天然气成藏模式;逆冲断层导致上盘褶皱的洗象池组与下盘五峰组—龙马溪组在水平面上并置,形成了源-储横向对接的构造圈闭,有效地提高了供烃和成藏的效率。
王子昕, 柳广弟, 袁光杰, 杨恒林, 付利, 王元, 陈刚, 张恒
2024, Vol.36(5): 133144
摘要
(
111 )
PDF (12286 KB) (
14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513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是页岩油的重点研究领域。通过总有机碳测定、氯仿抽提、岩石热解、XRD全岩矿物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多元回归线性法建立了有机碳与测井曲线的三维电测模型,明确了烃源岩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其的控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1、长72和长73小层泥页岩样品TOC平均值分别为5.01%,6.04%和6.76%,氯仿沥青“A”的平均值分别为0.63%,0.67%和0.73%,整体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和Ⅱ2型为主,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含油性与可动性均较好,达到较好—极好烃源岩级别。②研究区泥页岩样品主要由石英长石与黏土矿物组成,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晶间孔及有机质收缩缝,但各样品的孔径分布不同。③研究区烃源岩TOC下限为1.50%,庆城地区附近长72小层、庆城与环县地区附近长73小层为主要有效烃源岩发育区。④有效烃源岩的TOC含量及其空间展布特征影响了页岩油藏的含油性,其中TOC含量直接决定了产油量的高低。距离生烃中心越近越有利于油气聚集。
尹虎, 屈红军, 孙晓晗, 杨博, 张磊岗, 朱荣幸
2024, Vol.36(5): 145155
摘要
(
95 )
PDF (8564 KB) (
13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514
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包括相标志、沉积微相类型等进行了研究,并揭示了其沉积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的相标志包括:岩石中常见水平层理、鲍马序列、槽模沟模、滑动与滑塌构造、撕裂屑、泥包砾等沉积构造,含有深水双壳类和鱼类动物化石,粒度概率曲线中悬浮总体含量大且分选差,测井曲线上可见锯齿状、齿化箱形-钟形-指形、泥岩基线等特征。②研究区长7物源主要来自东北和南部2个方向,发育深湖—半深湖、湖底扇、浅湖沉积,湖底扇包括浊流和砂质碎屑流2种重力流类型,可进一步划分为重力流主水道、溢流沉积、重力流分支水道、分支水道间、朵叶体等微相。湖底扇主水道主要为砂质碎屑流沉积,分支水道和朵叶体主要为浊流沉积。③研究区长7沉积期,中南部主体发育深湖—半深湖、湖底扇沉积,东北部发育浅湖沉积;其中,东北方向发育4个湖底扇体,南部发育2个湖底扇体,半深湖/浅湖界线呈北西向延伸于延安—甘泉一带。长73亚段沉积期,深湖—半深湖范围最大,仅局部发育湖底扇;长72、长71亚段沉积期,湖底扇逐步增多,深湖—半深湖范围有所缩小,整体呈深湖—半深湖与湖底扇交互沉积态势。
杨海波, 冯德浩, 杨小艺, 郭文建, 韩杨, 苏加佳, 杨皩, 刘成林
2024, Vol.36(5): 156166
摘要
(
95 )
PDF (9415 KB) (
14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515
基于钻井、录井、测井及烃源岩分析测试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热演化史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主要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颜色深且厚度普遍较大,自东北部斜坡区向凹陷中部厚度逐渐增大,并向西部莫索湾凸起逐渐减小,最大泥岩厚度可达536 m。②研究区平地泉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综合评价为中等—极好,纵向上以平一段有机质丰度最高,平面上以凹陷东北部滴南7井区和滴南19井区最高;平地泉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Ⅲ型,少部分为Ⅱ1型,纵向上以平二段有机质类型最好,平面上凹陷区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Ⅱ2型。③热演化史模拟结果显示,凹陷区和斜坡区烃源岩分别在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达到生烃高峰,现今分别处于高成熟阶段和成熟阶段。④研究区发育“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2类油气藏,其中平地泉组烃源岩与上乌尔禾组储集层形成“下生上储”油气藏,平二段和平一段的优质烃源岩与湖盆边缘的小型扇三角洲沉积在平地泉组内部形成“自生自储”油气藏,二者油气勘探潜力均较大。
魏成林, 张凤奇, 江青春, 鲁雪松, 刘刚, 卫延召, 李树博, 蒋文龙
2024, Vol.36(5): 167177
摘要
(
115 )
PDF (3530 KB) (
13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516
利用钻井、录井、测井以及实测地层压力等资料,采用考虑多种超压机制的盆地模拟技术,综合判识了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东部二叠系地层超压的成因机制,定量恢复了各成因类型的超压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东部二叠系发育弱超压—强超压,地层压力系数为1.36~1.88,过剩压力为12~49 MPa,不同构造部位发育的超压存在明显差异。凹陷区超压最强,地层压力系数为1.50~1.88,过剩压力为23~49 MPa;斜坡带次之,地层压力系数为1.52~1.79,过剩压力为24~37 MPa;凸起区相对最弱,地层压力系数为1.36~1.59,过剩压力为12~23 MPa。②研究区不同岩性的地层超压成因不同,芦草沟组烃源岩超压成因为生烃和欠压实作用;上乌尔禾组储层超压成因为超压传递和欠压实作用;上乌尔禾组泥岩盖层超压成因为欠压实作用。③研究区芦草沟组烃源岩和上乌尔禾组泥岩盖层的超压具有持续增大的特征,芦草沟组烃源岩生烃增压贡献率沿凸起区、斜坡带至凹陷区逐步增大,上乌尔禾组泥岩盖层欠压实增压量也具有相同变化趋势;上乌尔禾组储层超压经历了晚三叠世至晚侏罗世缓慢增大、晚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快速增大、早白垩世末期至现今缓慢增大3个阶段,其中超压传递增压对现今储层超压的贡献率为58.46%~78.86%。
苏皓, 郭艳东, 曹立迎, 喻宸, 崔书岳, 卢婷, 张云, 李俊超
2024, Vol.36(5): 178188
摘要
(
164 )
PDF (3381 KB) (
16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517
顺北油田断控缝洞型凝析气藏具有特殊的地质条件,开采难度大。基于顺北油田气藏实际参数,采用建模-数模一体化定量分析方法,对断控缝洞型凝析气藏的衰竭式开采特征进行了刻画,并制定了相应的保压开采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针对不同的介质相类型,采用地球物理属性雕刻的分级建模方法,得到融合的三维储集体模型;基于波阻抗、测井数据、试井解释数据,采用人机交互、逐级嵌套的构建方法得到三维孔渗模型;结合由流体高压物性实验拟合得到的流体模型,可得到代表地区特征的断控缝洞凝析气藏多组分数值模拟模型。②反凝析作用、应力敏感性是制约此类凝析气藏衰竭开发效果的两大因素:反凝析作用使油的稳产时间缩短、气油比变大、累产油减少;应力敏感性储层在一定应力作用下裂缝可能发生闭合,导致部分与裂缝连通的储量无法动用。③CH4是保压开发的最优注入介质,以略高于露点压力进行保压补能,其增油效果最好;注采速度和注入时间均与增油量呈正相关关系,但换油率随注入量的增加而减小;对于井组单元采用先持续注采、后脉冲注持续采的方式,其防窜增油效果最好,对于孤立的井单元可采用单井吞吐注采方式提高凝析油采收率;注入井和采出井部署在同一洞内有利于对洞内储量的定向驱替,保证注采井间有足够距离,有利于预防气窜和增加波及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