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24-07-0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目录

2024年 36卷 4 期 封面目录

2024, Vol.36(4): 0–0    摘要 ( 80 )    HTML( ) PDF (6503 KB)  ( 88 )

地质勘探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oshan斜坡带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

何文渊, 陈可洋

2024, Vol.36(4): 1–11    摘要 ( 209 )    HTML( ) PDF (51854 KB)  ( 38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01

川东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气勘探成果及方向展望

包汉勇, 赵帅, 张莉, 刘皓天

2024, Vol.36(4): 12–24    摘要 ( 204 )    HTML( ) PDF (20898 KB)  ( 31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02

松辽盆地双城断陷白垩系营城组四段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杨为华

2024, Vol.36(4): 25–34    摘要 ( 164 )    HTML( ) PDF (7722 KB)  ( 24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03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特征与压裂模拟

徐田录, 吴承美, 张金凤, 曹爱琼, 张腾

2024, Vol.36(4): 35–43    摘要 ( 171 )    HTML( ) PDF (9742 KB)  ( 23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04

塔里木盆地现代分支河流体系形态、分布及其主控因素

孟庆昊, 张昌民, 张祥辉, 朱锐, 向建波

2024, Vol.36(4): 44–56    摘要 ( 155 )    HTML( ) PDF (28600 KB)  ( 2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05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

张磊, 李莎, 罗波波, 吕伯强, 谢敏, 陈新平, 陈冬霞, 邓彩云

2024, Vol.36(4): 57–70    摘要 ( 156 )    HTML( ) PDF (8000 KB)  ( 23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06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致密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牟蜚声, 尹相东, 胡琮, 张海峰, 陈世加, 代林锋, 陆奕帆

2024, Vol.36(4): 71–84    摘要 ( 181 )    HTML( ) PDF (8843 KB)  ( 26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07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B51井区白垩系阿四段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

周洪锋, 吴海红, 杨禹希, 向红英, 高吉宏, 贺昊文, 赵旭

2024, Vol.36(4): 85–97    摘要 ( 162 )    HTML( ) PDF (8854 KB)  ( 20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08

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二叠系煤系页岩储层地质建模及“甜点”预测

申有义, 王凯峰, 唐书恒, 张松航, 郗兆栋, 杨晓东

2024, Vol.36(4): 98–108    摘要 ( 167 )    HTML( ) PDF (4160 KB)  ( 21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09

川东五百梯地区石炭系岩溶古地貌识别及储集意义

王同川, 陈浩如, 温龙彬, 钱玉贵, 李玉琢, 文华国

2024, Vol.36(4): 109–121    摘要 ( 132 )    HTML( ) PDF (11176 KB)  ( 17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10

川东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泥页岩沉积特征及物质来源

邹连松, 徐文礼, 梁西文, 刘皓天, 周坤, 霍飞, 周林, 文华国

2024, Vol.36(4): 122–135    摘要 ( 146 )    HTML( ) PDF (5788 KB)  ( 17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11

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下白垩统南屯组致密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田亚, 李军辉, 陈方举, 李跃, 刘华晔, 邹越, 张晓扬

2024, Vol.36(4): 136–146    摘要 ( 148 )    HTML( ) PDF (5809 KB)  ( 19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12

黔北凤冈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朱彪, 邹妞妞, 张大权, 杜威, 陈祎

2024, Vol.36(4): 147–158    摘要 ( 145 )    HTML( ) PDF (5048 KB)  ( 17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13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寒武系龙王庙组油气成藏特征及演化模式

卢科良, 吴康军, 李志军, 孙永河, 徐少华, 梁锋, 刘露, 李爽

2024, Vol.36(4): 159–168    摘要 ( 156 )    HTML( ) PDF (5235 KB)  ( 2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14

石油工程与油气田开发

致密储层缝内暂堵转向压裂裂缝扩展规律数值模拟

唐述凯, 郭天魁, 王海洋, 陈铭

2024, Vol.36(4): 169–177    摘要 ( 151 )    HTML( ) PDF (28459 KB)  ( 26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15

边水气藏水侵动态分析方法及水侵主控因素

秦正山, 何勇明, 丁洋洋, 李柏宏, 孙双双

2024, Vol.36(4): 178–188    摘要 ( 155 )    HTML( ) PDF (3055 KB)  ( 21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16

目录

2024年 36卷 4 期 封面目录

2024, Vol.36(4): 0–0    摘要 ( 80 )    PDF (6503 KB) ( 88 )

地质勘探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oshan斜坡带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

何文渊, 陈可洋

2024, Vol.36(4): 1–11    摘要 ( 209 )    PDF (51854 KB) ( 38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01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oshan区块中部斜坡带沉积特征,并提出了一种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识别出岩性圈闭,地震属性分析验证了储层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oshan斜坡带中—下侏罗统沉积时构造活动强烈,发育少量断裂,以湖相沉积为主,可分为SQ4—SQ6共3个沉积期,分别对应埃巴林组(J1ab)、多尚组(J2ds)和卡拉甘塞组(J2kr),SQ6时期发生大规模湖侵,扇三角洲呈裙带状展布在边缘断层一侧,半深湖范围扩大;三角洲前缘为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相带。②储层预测方法为以井-震标定结果确定地层界线,以基于声波曲线重构的岩石物理分析校正井径的影响,以基于调谐厚度的正演模型分析识别砂体,以高分辨率岩性储层地震反演技术对单砂层进行识别。③研究区岩性圈闭主要分布于中—下侏罗统,发育于坡折控砂条件下的一系列构造带上。地震属性分析结果与沉积特征吻合度较高。④研究区中—下侏罗统的坡折位置发育一系列岩性圈闭,在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振幅、高阻抗特征,是勘探有利区。

川东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气勘探成果及方向展望

包汉勇, 赵帅, 张莉, 刘皓天

2024, Vol.36(4): 12–24    摘要 ( 204 )    PDF (20898 KB) ( 31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02

基于构造、岩心、测井等资料,采用电镜扫描、低温 N2吸附实验、高压压汞实验、盆地模拟等手段,系统分析了川东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的沉积演化、储层特征及页岩气富集模式,明确了勘探有利区,总结了勘探成果及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的沉积演化表现为:栖霞组—茅口组三段为开阔台地相;茅四段底部为台地-陆棚相,相带变化快,茅四段顶部为斜坡-陆棚相,地层被剥蚀、南厚北薄;吴家坪组一段(吴一段)底部为海陆过渡滨岸沼泽-潟湖相,吴一段顶部为台地-斜坡-陆棚相,斜坡-陆棚相带分布范围小、相变快;吴二段为斜坡-陆棚相沉积,从早至晚依次受控于古气候、火山活动和古气候、火山活动,沉积中—晚期古生产力较高,TOC 均值大于 8.00%。②研究区茅四段及吴二段陆棚相区发育 2 套优质页岩,具有“高有机碳-高灰质”的特征,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分别为 19 m 和25 m,孔隙类型以有机孔为主,结构以微孔和介孔为主;富碳凝灰岩薄夹层混合质页岩岩相、高碳凝灰岩薄夹层硅质页岩为优质岩相,孔隙度分别为 6.27% 和 6.43%,TOC 值分别为 10.11% 和 9.35%,含气饱和度分别为 92.59% 和 91.81%,脆性指数分别为 55.24% 和 61.19%,是地质和工程的双“甜点”段。③研究区二叠系广泛发育的层状藻为主要有机质来源;在侏罗纪主排烃期,其构造稳定、二叠系烃源岩排烃较少,中侏罗纪—早白垩纪早期为主生气期,构造活动较弱,页岩气的保存条件好,现今已完成生气过程,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Ro值约 2.1%,勘探潜力巨大。④建南、龙驹坝、三星区块为有利勘探区,其中建南区块潜力最大;茅四段③小层及吴二段③小层为优质层系的靶窗层段。

松辽盆地双城断陷白垩系营城组四段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杨为华

2024, Vol.36(4): 25–34    摘要 ( 164 )    PDF (7722 KB) ( 24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03

综合利用地震资料和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如包裹体均一温度、岩石热解和储层物性等,对松辽盆地双城断陷白垩系营城组四段(营四段)致密油藏类型、分布特征、成藏期次进行了分析,并从烃源岩评价、储层特征、构造活动和输导体系 4 个方面对致密油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松辽盆地双城断陷营四段致密油藏的类型及分布规律为,自中部洼槽向两侧斜坡依次发育源内岩性油藏、近源断层-岩性、地层油藏和远源构造油藏,油藏为一期成藏,主成藏期为晚白垩世姚家组沉积末期—嫩江组沉积初期(80~78 Ma)。②研究区营四下亚段发育的湖相泥岩、油页岩的生烃潜力较大,中部洼槽为生、排烃中心,生、排烃强度均较高,分别为(20~300)×104 t/km2和(5~53)×104 t/km2;营四上亚段发育的扇三角洲相含砾砂岩储层厚度大、连续性好,前缘砂体延伸入湖,平均孔隙度为 11.4%,平均渗透率为 0.95 mD,其中孔隙度大于 8.0%、渗透率高于 0.85 mD 的相对优质储层是致密油富集的有利目标;深层各类圈闭在早白垩世泉头组沉积末期即已形成,而主成藏期时研究区构造活动较弱,有利于油藏的形成和保存;由断裂、不整合和连通砂体组成的多类型立体输导体系是油气运移主要通道,促进油气向两侧斜坡汇聚。③研究区致密油成藏受“源-扇-体”耦合控制,围绕生烃洼槽呈环带状分布,具有大面积分布、局部富集的特点,中部洼槽为源内“源-储叠置、网毯连接、扇体聚集”成藏模式,东部斜坡为近源“源-储紧邻、断-砂匹配、阶梯运移”成藏模式,西部陡坡为远源“源-储分离、‘Y’型运聚、高点富集”成藏模式。被泥岩包裹或与泥岩互层式接触的扇体、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层-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靠近油源断裂的背斜和断背斜圈闭分别是中部洼槽、东部斜坡和西部斜坡的有利勘探目标。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特征与压裂模拟

徐田录, 吴承美, 张金凤, 曹爱琼, 张腾

2024, Vol.36(4): 35–43    摘要 ( 171 )    PDF (9742 KB) ( 23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04

综合利用岩心、地震、测井和微地震监测等资料,在天然裂缝模型和地应力模型的约束下,运用页岩储层压裂缝网模拟研究了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天然裂缝特征及其对压裂缝网扩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天然裂缝包括层理缝和构造缝,以层理缝为主,数量多、倾角小,裂缝数量平均为 251 条,裂缝面密度为 0.58~1.34 条/m,平均为 0.93 条/m。构造缝倾角为70°~95°,裂缝数量明显少于层理缝,根据形成时间及产状,构造缝可分为Ⅰ类和Ⅱ类构造缝。②研究区最小水平主应力为 50.41~55.22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为 53.52~74.43 MPa,有利于水力压裂缝网的延伸,芦草沟组纵向存在应力隔层,最大层间应力差可达 12 MPa,水力压裂时人工裂缝不易穿层。③研究区芦草沟组页岩压裂改造以激活高角度构造缝为主,96.45% 的压裂缝为“T 形”裂缝,而“十字形”和“一字形”压裂缝仅占 2.24% 和 1.21%,芦草沟组压裂缝半缝长度为 70~100 m,高度为 10~30 m,邻近断层时由于缝长过大,易发生井窜。

塔里木盆地现代分支河流体系形态、分布及其主控因素

孟庆昊, 张昌民, 张祥辉, 朱锐, 向建波

2024, Vol.36(4): 44–56    摘要 ( 155 )    PDF (28600 KB) ( 2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05

结合野外地质考察成果,运用地理信息软件测量了塔里木盆地及其周缘发育的分支河流体系(DFS),对比盆地不同区域 DFS 几何形态参数差异,以探究 DFS 发育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塔里木盆地沉积体系划分为 DFS、轴向沉积体系、沙漠沉积体系及其他沉积体系 4 种类型,DFS总面积占比最高,约为 36%,主要发育在南天山山前区、昆仑山山前区以及阿尔金山山前区 3 个区域。②盆地 DFS 可划分为小型、大型、巨型 3 种类型,昆仑山山前区 DFS 发育规模最大,阿尔金山山前区其次,南天山山前区最小。规模大的 DFS 控制着盆地 DFS 格局,在测量的 846 个 DFS 中,盆地小型 DFS数量占比高达 89.4%,总面积占比 5%;巨型 DFS 数量占比为 2.2%,总面积占比达 68%。③DFS 几何形态主要参数包括面积、半径、坡度。面积与半径拟合优度 R2为 0.966 4,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坡度与半径拟合优度 R2为 0.463 0,具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坡度与面积拟合优度 R2为 0.498 8,具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④DFS 形态及分布的主控因素包括气候、水文、构造隆升程度。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河流更易干涸,DFS 发育规模受到限制;DFS 半径与河流径流量相关性较强,河流径流量越大,DFS 发育规模越大;构造隆升程度起主导作用,山体隆升越大,越容易发育更大规模的 DFS。盆地内部负向构造单元促进 DFS 发育,正向构造单元阻碍 DFS 发育。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

张磊, 李莎, 罗波波, 吕伯强, 谢敏, 陈新平, 陈冬霞, 邓彩云

2024, Vol.36(4): 57–70    摘要 ( 156 )    PDF (8000 KB) ( 23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06

东濮凹陷深部储层致密,超压广泛发育,油气生运聚过程复杂。利用测井、录井、钻井及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对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的形成机制、超压对源岩与储层的影响以及油气运移动力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阐明深层超压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岩性油气藏类型主要包括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裂缝油气藏3种纯岩性油气藏和岩性-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2种复合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东濮凹陷北部地区,尤其在前梨园洼陷、海通集洼陷、柳屯洼陷及濮城—卫城洼陷周边,具有“环洼有序分布”的特征。②研究区厚层膏盐岩发育及生烃过程产生的深层超压对烃源岩的生烃具有抑制作用,有效扩大了生油窗,增强了深部源岩的生烃能力,促进了其对环洼岩性油气藏的大规模近源供烃;膏盐岩发育、早期快速埋藏、超压的抗压实作用和晚期发育的溶蚀作用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分布;深部广泛发育的超压和浮力协同作用为深层油气运移提供了有效动力。③研究区东部洼陷带为“单洼单源、早混相晚气相、自生自储、超压驱动运聚”成藏模式;东部陡坡带为“单洼多源、早混相晚气相、超压-浮力驱动侧向运聚”成藏模式;西部斜坡带为“单洼多源、油相、超压-浮力驱动侧向运聚”成藏模式;西部洼陷带为“单洼单源、油相、超压-浮力驱动侧向运聚”成藏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致密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牟蜚声, 尹相东, 胡琮, 张海峰, 陈世加, 代林锋, 陆奕帆

2024, Vol.36(4): 71–84    摘要 ( 181 )    PDF (8843 KB) ( 26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07

综合利用地球化学、扫描电镜、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以及油井生产数据等,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 7 段储层特征、烃源岩特征和致密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烃源岩展布、输导体系和源-储组合关系 3 个方面对致密油差异富集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陕北地区长 7 段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分布在一亚段(长 71)和二亚段(长 72),以灰色—灰白色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长 71和长 72平均孔隙度分别为 5.56% 和 7.32%,平均渗透率分别为 0.097 mD和 0.110 mD,长 72储层物性更好;孔隙空间以溶孔为主,发育少量粒间孔。②研究区烃类主要来源于本地长 72顶部和长 73这 2 套烃源岩,平均厚度大于 20 m,有机质丰度高,平均 TOC 值为 3.02%,干酪根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处于生烃高峰期,平均生烃量为 270.2×104 t/km2,长 73烃源岩生烃潜力更大,供烃至长 72储层,长 71致密油来源于长 72烃源岩;新安边地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末端的长 72储层中致密油由湖盆烃源岩侧向供烃。③研究区致密油富集受烃源岩展布、砂体连通性以及源-储组合共同控制,在长 72更富集,在新安边地区分布面积最大,安塞地区无大规模致密油聚集;纵向上和平面上致密油的聚集差异受控于烃源岩厚度和源-储组合关系,下生上储、上下生油而中间储集和砂泥互层时含油性更好;新安边地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末端的长 72致密油聚集规模大于三角洲前缘主体,是由于三角洲前缘末端发育的局部连通砂体阻碍了湖盆烃类物质的侧向运移。④研究区致密油为“源控-砂控”成藏模式,远源河道优势砂体尖灭处和近源局部连通的砂体是有利勘探区。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B51井区白垩系阿四段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

周洪锋, 吴海红, 杨禹希, 向红英, 高吉宏, 贺昊文, 赵旭

2024, Vol.36(4): 85–97    摘要 ( 162 )    PDF (8854 KB) ( 20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08

在岩心观察和粒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 B51 井区下白垩统阿四段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分布规律与发育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巴音都兰凹陷 B51 井区阿四段发育砂砾岩相、砂岩相、粉砂岩相、泥岩相等四大类,可进一步划分为 13 个小类,粒度概率累计曲线表现为悬浮一段式、低斜两段式、高斜两段式、滚动-跳跃-悬浮三段式 4 种类型,具有箱形、钟形、漏斗形、指形、平直形 5 种测井相标志,发育前积、丘状、杂乱状、亚平行状 4 种地震相。②研究区阿四段扇三角洲前缘发育水下分流主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分流间湾、席状砂和远砂坝 6 种沉积微相,纵向上可分为Ⅰ,Ⅱ,Ⅲ共 3 个砂组,Ⅱ砂组和Ⅲ砂组沉积时期,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分布广泛,水下分流主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发育;Ⅰ砂组沉积时期,湖盆范围最大,砂体变细、变薄。③研究区阿四段自下而上表现为水进沉积序列,发育退积型扇三角洲前缘,预测 B51-71 井区和 B51-74 井区发育的水下分流主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为利储集相带,B51-19 井区发育的河口坝为较有利的储集相带。

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二叠系煤系页岩储层地质建模及“甜点”预测

申有义, 王凯峰, 唐书恒, 张松航, 郗兆栋, 杨晓东

2024, Vol.36(4): 98–108    摘要 ( 167 )    PDF (4160 KB) ( 21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09

沁水盆地煤系页岩气资源丰富,但勘探开发处于初期阶段。基于钻井、测井和地震解释资料,结合有机地球化学与储层物性实验测试数据,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建立了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二叠系山西组底部—太原组上部煤系页岩地质模型,并预测了煤系页岩气“甜点”区。研究结果表明:①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模型反映了煤系页岩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呈“东浅西深、整体连续”的分布格局。②基于序贯指示法建立沉积相模型,指示研究区在太原期—山西期由海陆过渡相转变为近海陆相沉积环境,为稳定优质页岩储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沉积环境。③通过相控属性建模实现了储层参数空间分布模拟和精细表征,泥地比、孔隙度、含气量、总有机碳含量和镜质体反射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57,10.02%,1.21 m3/t,2.18%,2.45%,揭示了研究区煤系页岩较好的储集能力、含气性、有机质丰度和资源潜力,脆性指数模型指示出页岩压裂后的有利区带。④在精细三维地质建模的基础上,将三维网格单元赋值积分,计算研究区二叠系煤系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1 344.98×108 m3,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预测页岩气“甜点”区,Ⅰ类“甜点”区为地质与工程双重甜点,分布于研究区东北部、中部和西北部局部区域。

川东五百梯地区石炭系岩溶古地貌识别及储集意义

王同川, 陈浩如, 温龙彬, 钱玉贵, 李玉琢, 文华国

2024, Vol.36(4): 109–121    摘要 ( 132 )    PDF (11176 KB) ( 17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10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岩心及地震资料,通过建立地震正演模型模拟、RGB 分频融合技术及波形分类分析等手段,对川东五百梯地区石炭系岩溶古地貌进行了识别与刻画。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五百梯地区石炭系遭受的岩溶作用强度自西向东逐渐变小,东南部石炭系原始沉积厚度更大,但残余厚度分布不均匀,主要为 10~30 m;西北部地层厚度较小,为 0~15 m。②研究区石炭系自西向东可识别出岩溶高地和岩溶斜坡 2 个二级地貌单元,岩溶斜坡可划分为残丘和浅洼 2 个三级地貌单元,再依据其差异溶蚀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陡斜坡浅洼和缓斜坡浅洼,浅洼内发育残丘、暗河及落水洞。反射同相轴的上提和下拉特征、岩溶角砾岩的发育、地震层拉平剖面、RGB 分频融合及波形变化特征等均可识别出岩溶古地貌的发育。③研究区石炭系各地貌单元的分布受构造控制,浅洼和残丘多以椭圆状或不规则长条状呈北西—南东向展布,暗河的展布与浅洼长轴方向一致;岩溶古地貌控制着地层厚度以及溶蚀孔洞的发育,残丘残余厚度较大,岩溶作用强,充填作用较弱,溶蚀孔洞较发育,储层平均孔隙度为 4.34%;缓斜坡浅洼残余厚度较小,充填作用较强,溶蚀孔洞不发育,储层平均孔隙度为 2.68%,而陡斜坡浅洼虽然残余厚度小,但因潜水位低、泄水能力强,溶蚀作用强而充填作用弱,储集空间发育,储层平均孔隙度为5.05%;缓斜坡和陡斜坡储层平均孔隙度分别为 3.67% 和 3.31%,岩溶高地孔隙度最小,平均为 2.51%。

川东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泥页岩沉积特征及物质来源

邹连松, 徐文礼, 梁西文, 刘皓天, 周坤, 霍飞, 周林, 文华国

2024, Vol.36(4): 122–135    摘要 ( 146 )    PDF (5788 KB) ( 17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11

川东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发育一套深色泥页岩,具有较大的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将宏观大地构造背景与微观岩石学特征分析相结合,利用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数据,对川东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泥页岩的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地区下侏罗统东岳庙段自下而上依次沉积灰色介壳灰岩、灰色粉砂质泥岩、深灰色介壳泥岩、灰黑色页岩、灰—深灰色泥岩。②研究区东岳庙段泥页岩稀土元素总体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δCe 为负异常,Ceanom平均值为 -0.015,V(/ V+Ni)平均值为 0.70,Sr/Cu 平均值为 2.43,Sr/Ba平均值为 0.16,(La/Yb)N 平均值为 1.32,泥页岩沉积环境为相对贫氧的弱还原环境,整体为温暖湿润气候下的淡水沉积,且沉积速率较快,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③Zr/Sc-Th/Sc图和La/Sc-Co/Th图显示研究区沉积物母岩为花岗岩;Th/Sc 值为 0.78、Th/Co 值为 0.65、Th/Cr 值为 0.14、La/Sc 值为 2.14,均接近上地壳的相应元素比值,表明母岩主要为来自上地壳;La,Ce元素校正后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4.5×10-6、70.71×10-6,La/Yb,LREE/HREE,(La/Yb)N 校正后的平均值分别为 11.32,8.13,7.67,δEu 校正后的平均值为 0.82,表明其与大陆岛弧相近,且 La-Th-Sc,Th-Sc-Zr/10和Th-Co-Zr/10等 3 个三角图显示其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因此,研究区东岳庙段物质来源于北东侧大巴山和东南侧江南古陆(雪峰古陆)。

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下白垩统南屯组致密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田亚, 李军辉, 陈方举, 李跃, 刘华晔, 邹越, 张晓扬

2024, Vol.36(4): 136–146    摘要 ( 148 )    PDF (5809 KB) ( 19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12

综合运用岩心分析、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资料,对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下白垩统南屯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开展了详细研究,并对有利区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南屯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储层孔隙度小于 12% 的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 70.2%,渗透率小于 1 mD 的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 66.3%,属于致密砂岩储层,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少量原生孔隙和大量次生溶蚀孔隙。②沉积相控制了研究区储层物性在空间上的总体分布规律,南屯组最有利的沉积相带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压实作用对储层具有减孔效应,溶蚀作用普遍发育,形成了大量粒间和粒内溶孔,对储集性具有一定改善作用。③盆地中部断陷带发育缓坡断阶构造带、陡坡断阶构造带和洼槽带 3 种构造带,其中缓坡断阶构造带和陡坡断阶构造带为主要的油气聚集区带,其断裂的大量发育均早于或同期于烃源岩大量排烃阶段,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④将“沉积相-孔隙度-储层厚度-砂地比-埋藏深度”五要素进行叠合,定量评价有利储层发育区,其中Ⅰ类、Ⅱ类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断陷带的缓坡断阶构造带和陡坡断阶构造带。

黔北凤冈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朱彪, 邹妞妞, 张大权, 杜威, 陈祎

2024, Vol.36(4): 147–158    摘要 ( 145 )    PDF (5048 KB) ( 17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13

利用全岩 X 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核磁共振(NMR)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方法多尺度定性-定量表征黔北凤冈地区永凤 1 井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与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黔北凤冈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矿物组成以石英、长石与黏土矿物为主,其次为碳酸盐矿物与黄铁矿;孔隙类型主要为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与微裂缝,有机质孔与黏土矿物粒间孔最为发育。②研究区牛蹄塘组页岩比表面积平均值为 9.536 6 m2/g,总孔体积平均值为 0.009 02 cm3/g,介孔体积平均值为 0.007 95 cm3/g,宏孔体积为 0.000 37~0.004 58 cm3/g,平均为 0.001 07 cm3/g,平均孔径为 3.381~5.947 nm,介孔最为发育。页岩孔体积主要由介孔与宏孔贡献,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与介孔贡献,微孔与介孔、宏孔连通性相对较差,介孔与宏孔连通性较好,孔隙形态主要为墨水瓶形、圆柱形和裂缝形。③研究区牛蹄塘组孔隙结构主要受 TOC、黏土矿物与脆性矿物影响,TOC 与黏土矿物对比表面积、总孔体积、介孔体积及孔隙度具有积极影响,脆性矿物则对比表面积、孔隙度、介孔体积具有消极影响。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寒武系龙王庙组油气成藏特征及演化模式

卢科良, 吴康军, 李志军, 孙永河, 徐少华, 梁锋, 刘露, 李爽

2024, Vol.36(4): 159–168    摘要 ( 156 )    PDF (5235 KB) ( 2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14

利用测井、录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充注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下伏筇竹寺组烃源岩在北斜坡腹部及西侧裂陷槽存在 2 个生烃中心,其TOC 平均值分别为 1.90% 和 3.46%,有机质以Ⅰ型干酪根为主,可提供充足且优质的烃源;龙王庙组内部发育的颗粒滩体岩溶储层与上覆高台组厚层致密泥质云岩,构成了优势储-盖组合;区内广泛发育的油源断裂可作为纵向优势运移通道高效输导油气。②研究区龙王庙组具 3 期成藏特征:晚三叠世末期(约 214~206 Ma)发生第 1 期充注,大量成熟油聚集形成古油藏;早侏罗世末期(约 193~186 Ma)发生第 2 期充注,表现为“多油少气”混合充注;中侏罗世末期(约 170~164 Ma)发生第 3 期充注,大量油裂解气充注储层并聚集形成现今气藏。③研究区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演化可划分为 4 个阶段:加里东早期—二叠纪前少量低熟油充注阶段、二叠纪—三叠纪大量成熟油充注形成古油藏阶段、中侏罗世—白垩纪古油藏被破坏形成裂解气藏阶段以及晚白垩世至今气藏调整阶段。

石油工程与油气田开发

致密储层缝内暂堵转向压裂裂缝扩展规律数值模拟

唐述凯, 郭天魁, 王海洋, 陈铭

2024, Vol.36(4): 169–177    摘要 ( 151 )    PDF (28459 KB) ( 26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15

基于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储层渗流-应力-损伤耦合裂缝扩展数值模型,将模型结果与室内真三轴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基于该模型探讨了压裂液黏度、排量、水平地应力差以及储层岩石非均质性对缝内暂堵转向压裂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储层渗流-应力-损伤耦合裂缝扩展数值模型是联合流体流动控制方程与岩石变形方程形成整体控制方程,通过在初始裂缝扩展路径上某一区域人为设置高强度的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和较小的储层渗透率值,实现缝内暂堵的模拟。②缝内暂堵转向压裂裂缝扩展模型数值模拟的分支缝数量、主裂缝面积、主裂缝延伸方向等与室内真三轴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基本一致,该模型可实现缝内暂堵后基质的破裂与新裂缝扩展模拟,对缝内暂堵转向压裂裂缝扩展情况也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③压裂液的黏度和排量越大,缝内暂堵转向压裂裂缝长度、改造面积及偏转角度均明显增大,且逐渐由单一裂缝向复杂裂缝转变。当水平地应力差小于 7.5 MPa 时,缝内暂堵转向压裂的效果较好;当水平地应力差为 10~15 MPa 时,压裂效果变差;当水平地应力差大于 15 MPa 时,裂缝几乎不偏转;储层非均质性会影响裂缝局部的扩展路径,但对裂缝总体扩展趋势影响甚微。

边水气藏水侵动态分析方法及水侵主控因素

秦正山, 何勇明, 丁洋洋, 李柏宏, 孙双双

2024, Vol.36(4): 178–188    摘要 ( 155 )    PDF (3055 KB) ( 21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416

基于经典分流理论与气水渗流规律,推导了考虑气体高速非达西渗流的边水气藏分流方程,并根据四川盆地某边水气藏多口产水气井的基础资料,分析了水侵动态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及主控因素,探讨了延缓气藏水侵的技术思路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新的改进分流方程能够确定不同开发时刻气藏(或气井)边水的整体推进情况及见边水时间,相较于传统的基于达西定律的分流方程,该计算结果更加可靠。②边水气藏水侵动态受制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储层渗透率对其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非达西流系数、相对渗透率及孔隙度,而有效厚度、供气边界及水侵流量的影响程度较小。③充分发掘物性较均一的低渗致密段储层的开发潜力是提升边水气藏开发效果的关键,制定合理的气藏采气强度是主动控水、稳水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