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4, Vol. 26 ›› Issue (2): 1520.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03
胡作维1,李云1,王海红2,侯长兵2,王昌勇1,刘犟1
HU Zuowei1, LI Yun1, WANG Haihong2, HOU Changbing2, WANG Changyong1, LIU Jiang1
摘要:
孔隙结构特征作为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资料,日益成为油气储层综合评价和油 气藏精细描述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根据岩石薄片、常规物性及高压压汞等分析结果,系统地研究了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 8 油层组超低渗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分类评价。 结果表明:镇 原地区长 8 油层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富含长石和岩屑砂岩,总体属于低孔、超低渗储层,其喉道半径较小, 产油能力较低,驱油效率不高,喉道分布的集中程度和均匀程度较差,粗细喉道分异性较强;砂岩孔隙结 构可分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和差 5 类,其中中等和较差孔隙结构是镇原地区长 8 油层组中最为典型的 孔隙结构类型。
[1] 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226. [2] 郑荣才.鄂尔多斯盆地长6 油层组古盐度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1):20-25. [3] 文华国,郑荣才,陈志华,等.鄂尔多斯盆地耿湾地区长6 油层组古盐度计算与古环境分析[J].矿物岩石,2008,28(1):114-120. [4] 韩永林,王成玉,王海红,等.姬塬地区长8 油层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J].沉积学报,2009,27(6):1057-1064. [5] 邹才能,赵文智,张兴阳,等.大型敞流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与湖盆中心砂体的形成与分布[J].地质学报,2008,82(6):813-825. [6] 毛飞跃,侯长冰,刘小强,等.镇原油田长81油藏储层特征与工艺改造[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0(3):333-341. [7] 付金华,郭正权.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J].古地理学报,2005,7(1):35-37. [8] 王昌勇,郑荣才,李忠权,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8 油层组岩性油藏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2010,29(3):69-74. [9] 王成玉,韩永林,王海红,等.西峰、镇北地区长8 沉积相再认识[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6,28(5):28-31. [10] 杨波,韩鑫,秦亚敏.镇北油田长8 段沉积微相研究[J].辽宁化工,2013,42(1):96-98. [11] 孟祥宏,王多云,李树同,等.马岭—镇北地区延长组长8 油组的砂体类型与多层叠置的连续型油藏特征[J].沉积学报,2011,29(6):1206-1212. [12] 杨全民,杨兰锁,李擘.镇北地区延长组层序地层划分及含油气特征[J].陕西地质,2008,26(1):46-52. [13] 王学军,陈杰.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油源对比及石油运移方向[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9,31(2):35-40. [14] 王学军,王志欣,陈杰,等.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延长组低渗透储层成因及油气运移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0,17(1):15-18. [15] 王学军,王志欣,陈杰,等.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延长组石油运聚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38(3):299-306. [16] 刘玉华,文志刚,王祥.镇北油田原油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与油气运移[J].断块油气田,2009,16(3):39-41. [17] 杜银元,文志刚,潘静文,等.镇原油田镇218 井区长81储层特征及评价[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5):25-28. [18] 郭玮,王轶平,别旭伟,等.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 油组储层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23(8):265-268. [19] 唐玮,唐仁骐.东河1 油田退汞毛管压力曲线的分形特征[J].石油学报,2005,26(5):90-93. [20] 李长政,孙卫,任大忠,等.华庆地区长8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2,24(4):19-23. [21] 胡作维,黄思静,李小宁,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长2 油层组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对储层质量影响[J].新疆地质,2012,30(4):438-441. [22] 郝乐伟,王琪,唐俊.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研究方法与理论综述[J].岩性油气藏,2013,25(5):123-128. |
[1] | 冉逸轩, 王健, 张熠.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古隆起基岩气藏形成条件与有利勘探区[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66-76. |
[2] | 白玉彬, 李梦瑶, 朱涛, 赵靖舟, 任海姣, 吴伟涛, 吴和源.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页岩油“甜点”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10-121. |
[3] | 屈卫华, 田野, 董常春, 郭小波, 李立立, 林斯雅, 薛松, 杨世和.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白垩系烃源岩特征及其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22-134. |
[4] | 洪智宾, 吴嘉, 方朋, 余进洋, 伍正宇, 于佳琦. 纳米限域下页岩中可溶有机质的非均质性及页岩油赋存状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60-168. |
[5] | 王洪星, 韩诗文, 胡佳, 潘志浩.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白垩系火石岭组凝灰岩储层预测及成藏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35-45. |
[6] | 王子昕, 柳广弟, 袁光杰, 杨恒林, 付利, 王元, 陈刚, 张恒.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33-144. |
[7] | 张磊, 李莎, 罗波波, 吕伯强, 谢敏, 陈新平, 陈冬霞, 邓彩云.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57-70. |
[8] | 杨为华. 松辽盆地双城断陷白垩系营城组四段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25-34. |
[9] | 徐田录, 吴承美, 张金凤, 曹爱琼, 张腾.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特征与压裂模拟[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35-43. |
[10] | 曹江骏, 王茜, 王刘伟, 李诚, 石坚, 陈朝兵.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58-171. |
[11] | 邵威, 周道容, 李建青, 章诚诚, 刘桃. 下扬子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油气富集关键要素及有利勘探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61-71. |
[12] | 何文渊, 赵莹, 钟建华, 孙宁亮.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中微米孔缝特征及油气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18. |
[13] | 白雪峰, 李军辉, 张大智, 王有智, 卢双舫, 隋立伟, 王继平, 董忠良. 四川盆地仪陇—平昌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富集条件[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52-64. |
[14] | 邓远, 陈轩, 覃建华, 李映艳, 何吉祥, 陶鑫, 尹太举, 高阳.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一段沉积期古地貌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36-144. |
[15] | 刘海磊, 朱永才, 刘龙松, 尹鹤, 王学勇, 杜小弟. 准噶尔盆地阜康断裂带上盘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90-1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