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4-04-06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渝东地区大安寨段沉积相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梁西文,徐文礼,顾忠安,郑荣才,文华国,程超

2014, Vol.26(2): 1–8    摘要 ( 474 )    HTML( ) PDF (1013 KB)  ( 3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1.001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头屯河组二段储层自然产能控制因素分析

文华国,贾斌,蒋宜勤,靳军,祁利祺,李璐璐

2014, Vol.26(2): 9–14    摘要 ( 583 )    HTML( ) PDF (920 KB)  ( 2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02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 8 油层组超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胡作维,李云,王海红,侯长兵,王昌勇,刘犟

2014, Vol.26(2): 15–20    摘要 ( 573 )    HTML( ) PDF (895 KB)  ( 3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03

四川盆地卧新双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发育特征

王昌勇,周毅,李世林,李爽,王小娟,郑荣才

2014, Vol.26(2): 21–26    摘要 ( 526 )    HTML( ) PDF (1013 KB)  ( 3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05

塔河地区奥陶系深埋岩溶洞穴特征及保存机制初探

雷川,陈红汉,苏奥,韩淑敏

2014, Vol.26(2): 27–31    摘要 ( 384 )    HTML( ) PDF (840 KB)  ( 5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05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 4+5 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

杨豫川,李凤杰,代廷勇,李俊武,杨承锦

2014, Vol.26(2): 32–37    摘要 ( 482 )    HTML( ) PDF (1037 KB)  ( 3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06

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分析

李雅楠,郑荣才,李国晖,王小娟,李楠,王昌勇

2014, Vol.26(2): 38–46    摘要 ( 504 )    HTML( ) PDF (1253 KB)  ( 38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07

高邮凹陷阜一段低渗透储层特征及成因分析

吴思仪,司马立强,袁龙,温新房

2014, Vol.26(2): 47–53    摘要 ( 429 )    HTML( ) PDF (936 KB)  ( 3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08

准噶尔盆地东部阜东斜坡头屯河组物源分析

靳军,文华国,向宝力,祁利祺,于景维,李璐璐

2014, Vol.26(2): 54–58    摘要 ( 484 )    HTML( ) PDF (1189 KB)  ( 31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09

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地区风城组沉积环境分析

宫博识,文华国,李丛林,王亮,郑荣才,祁利祺

2014, Vol.26(2): 59–66    摘要 ( 613 )    HTML( ) PDF (1215 KB)  ( 61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10

渝东涪陵地区大安寨段页岩储层特征研究

顾忠安,郑荣才,王亮,梁西文

2014, Vol.26(2): 67–73    摘要 ( 647 )    HTML( ) PDF (1014 KB)  ( 40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11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侏罗系头屯河组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颜雪,郑荣才,文华国,黄建良,蒋欢,张韬

2014, Vol.26(2): 74–80    摘要 ( 695 )    HTML( ) PDF (1180 KB)  ( 2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2

红井子地区长 9 油层组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分析

吴艳艳,郑荣才,梁晓伟,李浮萍,王海红,侯长冰

2014, Vol.26(2): 81–88    摘要 ( 694 )    HTML( ) PDF (1516 KB)  ( 40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13

姬塬油田长 8 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成因分析

赵宏波,唐辉,程刚,王定峰,张于勤,张孝栋

2014, Vol.26(2): 89–95    摘要 ( 481 )    HTML( ) PDF (989 KB)  ( 33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14

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在贝尔凹陷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吴海波,王江,李军辉

2014, Vol.26(2): 96–101    摘要 ( 547 )    HTML( ) PDF (994 KB)  ( 38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15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胶结物形成机理及地质意义

齐亚林,尹鹏,张东阳,李继宏,卢伟,白嫦娥

2014, Vol.26(2): 102–107    摘要 ( 492 )    HTML( ) PDF (941 KB)  ( 3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16

技术方法

注CO2井筒温度和压力分布模型研究及现场应用

张永刚,罗懿,刘岳龙,卢瑜林,魏开鹏

2014, Vol.26(2): 108–113    摘要 ( 403 )    HTML( ) PDF (873 KB)  ( 5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17

蚁群算法在 FMI 成像测井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何风,刘瑞林,白亚东,任双双

2014, Vol.26(2): 114–117    摘要 ( 418 )    HTML( ) PDF (776 KB)  ( 46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18

地震波逆时偏移中不同域共成像点道集偏移噪声分析

陈可洋,吴清岭,范兴才,陈树民,李来林,刘振宽

2014, Vol.26(2): 118–124    摘要 ( 343 )    HTML( ) PDF (1181 KB)  ( 49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9

油气田开发

六东区克下组稠油油藏注汽防缩膨实验研究

徐莎,尹祥翔,刘林泉,张昕,曾宪友

2014, Vol.26(2): 125–127    摘要 ( 342 )    HTML( ) PDF (830 KB)  ( 4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20

空气泡沫在非均质油藏中渗流能力的实验研究

黄春霞,郭茂雷,余华贵,张新春,张冠华,周海成

2014, Vol.26(2): 128–132    摘要 ( 332 )    HTML( ) PDF (877 KB)  ( 44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21

油气地质

渝东地区大安寨段沉积相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梁西文,徐文礼,顾忠安,郑荣才,文华国,程超

2014, Vol.26(2): 1–8    摘要 ( 474 )    PDF (1013 KB) ( 3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1.001

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为四川盆地主要的含油气层位,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勘探开发工作始 终没有取得重大进展,其原因与对大安寨段沉积相特征及有利储集体的性质和分布规律认识不足有关。 以渝东涪陵示范区为例,在野外剖面测量、钻井岩心描述和薄片鉴定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资料和区域构 造-沉积背景的综合研究,认为渝东涪陵示范区大安寨段属于碳酸盐湖泊沉积体系,可划分出半深湖—深 湖、湖坡、碳酸盐浅湖、陆源碎屑浅湖和陆源碎屑滨湖 5 个亚相及多个微相。 以分析各亚相和微相与有利 储集体的发育关系为依据,编制了大安寨段 3 个亚段的沉积相平面分布图,确定发育于大一亚段中下部 和大二亚段上部的介壳滩缘和湖坡为最有利储集相带,埋藏深度1 000~3 000 m,位于介壳滩缘和湖坡上 部以及区域构造应力集中和裂缝发育的部位,可预测为有利的非常规储集体发育和页岩气(油)聚集成藏 的“甜心”位置。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头屯河组二段储层自然产能控制因素分析

文华国,贾斌,蒋宜勤,靳军,祁利祺,李璐璐

2014, Vol.26(2): 9–14    摘要 ( 583 )    PDF (920 KB) ( 2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02

阜东斜坡头屯河组是新疆油田重要的岩性圈闭勘探层系之一。 大多数钻井在头屯河组二段储层试油获得高产,但压裂改造后产油量迅速衰减,甚至未见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藏的深化勘探。 因此,关于压裂前后自然产能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剖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利用钻井、测井、岩心、试油及分析化验等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微相、凝灰质岩屑含量、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孔喉半径、储层敏感性和地层压力是控制阜东斜坡单井储层自然产能高低的关键因素;高含量的伊/蒙混层包膜削弱了水敏伤害,加上弱酸敏、弱速敏和较大的平均孔喉半径,是直接导致阜东斜坡头屯河组二段储层自然产能高的主要原因。 上述研究为深化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头屯河组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生产指导。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 8 油层组超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胡作维,李云,王海红,侯长兵,王昌勇,刘犟

2014, Vol.26(2): 15–20    摘要 ( 573 )    PDF (895 KB) ( 3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03

孔隙结构特征作为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资料,日益成为油气储层综合评价和油 气藏精细描述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根据岩石薄片、常规物性及高压压汞等分析结果,系统地研究了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 8 油层组超低渗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分类评价。 结果表明:镇 原地区长 8 油层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富含长石和岩屑砂岩,总体属于低孔、超低渗储层,其喉道半径较小, 产油能力较低,驱油效率不高,喉道分布的集中程度和均匀程度较差,粗细喉道分异性较强;砂岩孔隙结 构可分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和差 5 类,其中中等和较差孔隙结构是镇原地区长 8 油层组中最为典型的 孔隙结构类型。

四川盆地卧新双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发育特征

王昌勇,周毅,李世林,李爽,王小娟,郑荣才

2014, Vol.26(2): 21–26    摘要 ( 526 )    PDF (1013 KB) ( 3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05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 射线衍射及常规物性资料,对卧新双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的岩石类型、成岩作用特征及储集空间类型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不同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结果表明:卧新双地区须家河组储层主要为一套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具有结构成熟度中等偏高、成分成熟度低的近源快速堆积特点;储层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溶蚀、交代、破裂和自生矿物充填等成岩作用改造,其中强烈的压实-压溶、方解石胶结和自生矿物充填等作用是导致储层孔渗性变差和致密化的主要原因,绿泥石环边胶结是部分原生粒间孔得以保存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集性能,破裂作用则更有效地沟通了原生和次生孔隙,极大地提高了储层渗透性。 卧新双地区须家河组主要发育特低孔、超低渗裂缝-孔隙型储层,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总体相关性较差,但随着孔隙度的升高,孔渗相关性逐渐变好,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和一定的勘探开发潜力。

塔河地区奥陶系深埋岩溶洞穴特征及保存机制初探

雷川,陈红汉,苏奥,韩淑敏

2014, Vol.26(2): 27–31    摘要 ( 384 )    PDF (840 KB) ( 5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05

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深埋岩溶洞穴的埋藏深度较大,在世界范围内罕见,是研究深埋洞穴的典 型实例,目前对于其保存机制尚不清楚。 根据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在深入调研研究区深埋古岩溶洞穴 的识别、分布和充填特征的基础上发现:①岩溶高地充填程度相对于岩溶斜坡明显偏高;②伴随垮塌的钟 乳石类次生化学沉淀多集中于岩溶高地;③洞穴内可见海岸碎屑岩;④ T74不整合面以下 200 m 深度段内 存在多个洞穴系统,均暗示洞穴的保存与潜水面有关,因此可推测出该区埋藏岩溶洞穴的保存与潜流带 水力支撑作用有关。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 4+5 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

杨豫川,李凤杰,代廷勇,李俊武,杨承锦

2014, Vol.26(2): 32–37    摘要 ( 482 )    PDF (1037 KB) ( 3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06

对胡尖山地区长 4+5 油层组的岩心、测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和压汞等资料的分析表明:该区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和长石溶孔;储层孔隙度为 10.86%,渗透率为 0.56 mD,为低孔、特低渗、致密—近致密储层。 该区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其中绿泥石膜对原生粒间孔的保存以及溶蚀作用对储层的孔渗性均具有建设性作用。 以储层特征参数和孔隙结构参数为基础,对胡尖山地区长 4+5 油层组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并将其分为 4 类,其中Ⅱ类和Ⅲ类储层是该区主要的储集层类型。

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分析

李雅楠,郑荣才,李国晖,王小娟,李楠,王昌勇

2014, Vol.26(2): 38–46    摘要 ( 504 )    PDF (1253 KB) ( 38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07

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从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及测井曲线特征等方面,对四川盆地三台— 盐亭地区须家河组沉积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结果表明:该区须家河组为一套三角洲、湖泊及有障壁海岸的多类型沉积体系复合体,其中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进入蓄水盆地中地表径流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并可进一步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 3 种亚相沉积;湖泊沉积体系发育滨湖和浅湖 2 种亚相沉积;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发育潮坪亚相沉积。 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相模式,并分析了该区须家河组地层在不同时期的沉积相与微相的展布特征及空间配置关系。

高邮凹陷阜一段低渗透储层特征及成因分析

吴思仪,司马立强,袁龙,温新房

2014, Vol.26(2): 47–53    摘要 ( 429 )    PDF (936 KB) ( 3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08

利用岩心、薄片和压汞等资料,通过统计、对比等方法得到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一段低渗透储层沉积相、岩石学和物性等特征以及储层低渗透的成因。 结果表明:阜一段储层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层颗粒细、分选差、胶结物含量高,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整体上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为主,其次为粒内溶孔、铸模孔,次生孔隙为阜一段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沉积作用是导致储层低渗透的最基本因素,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低渗透的主要原因。 储层早期压实作用强,后期溶蚀作用相对较弱,晚期碳酸盐胶结较为发育,使得储层低渗透特征明显。

准噶尔盆地东部阜东斜坡头屯河组物源分析

靳军,文华国,向宝力,祁利祺,于景维,李璐璐

2014, Vol.26(2): 54–58    摘要 ( 484 )    PDF (1189 KB) ( 31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09

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为准噶尔盆地东部阜东斜坡最重要的勘探层系,探索储集砂体的物源方向和母岩性质对阜东斜坡头屯河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碎屑组分、重矿物类型和组合特征、黏土矿物分区、砂体展布及古地貌特征分析,认为阜东斜坡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为多物源区沉积。 头屯河组沉积时期总体存在 2 个相对独立的物源方向,分别是北东和南部物源,北东方向发育的火山岩母岩区及南部博格达山中、高级变质岩母岩区为主要物源区,北东方向物源供给逐渐减弱,南部物源供给逐渐增强,北三台经隆起有可能为研究区提供少量物源。

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地区风城组沉积环境分析

宫博识,文华国,李丛林,王亮,郑荣才,祁利祺

2014, Vol.26(2): 59–66    摘要 ( 613 )    PDF (1215 KB) ( 61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10

风城组为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地区重要的勘探层系,其沉积环境一直存在争议。 通过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古生物及地球化学等特征分析,探讨了风城组沉积相标志、类型及特征。 研究认为,风城组沉积环境为深水、封闭缺氧和盐度较高的陆缘近海湖,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亚相,包括火山灰流、热液脉动性喷流和低密度浊积砂沉积微相;盐类矿物的富集、高盐度值与热液喷流沉积平面分布明显均受控于乌夏地区二叠纪基底断裂,推测断裂为高温及高盐度热卤水喷流活动的通道。 研究区风城组陆缘近海湖热液喷流内、外源沉积模式的建立,可为该区的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渝东涪陵地区大安寨段页岩储层特征研究

顾忠安,郑荣才,王亮,梁西文

2014, Vol.26(2): 67–73    摘要 ( 647 )    PDF (1014 KB) ( 40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11

通过露头剖面观察、钻井岩心描述、薄片鉴定、物性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对渝东涪陵地区大安寨 段页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大安寨段页岩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半深湖—深湖亚相,岩 石类型以页岩、粉砂质页岩、(含)生物碎屑页岩和钙质页岩为主;页岩储层原生孔隙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 压实、压溶和胶结作用后基本消失,但燕山晚期—喜山期发生的构造变形和破裂作用使其形成了一定数 量的裂缝;成岩作用后期沿裂缝发育的溶蚀孔、洞和缝构成了页岩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极大 地改善了页岩储层的储集性能,属于典型的特低孔、低渗裂缝型储层;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相与裂缝发 育程度的控制,半深湖—深湖亚相中富含有机质的厚层页岩为页岩气(油)的有利储层。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侏罗系头屯河组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颜雪,郑荣才,文华国,黄建良,蒋欢,张韬

2014, Vol.26(2): 74–80    摘要 ( 695 )    PDF (1180 KB) ( 2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2

在薄片鉴定及物性资料统计的基础上,对阜东斜坡头屯河组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套砂岩剩余原生粒间孔隙发育,为有效的储集层,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等因素,其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储层发育较为重要的控制因素。 在分析储层特征及其与沉积相发育关系的基础上,以头屯河组 3 个亚段为编图单元编制沉积微相图和砂体等厚图,预测砂岩储层平面分布特征,并对有利储层发育区和远景区进行预测和评价,识别出5 个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有利区块。

红井子地区长 9 油层组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分析

吴艳艳,郑荣才,梁晓伟,李浮萍,王海红,侯长冰

2014, Vol.26(2): 81–88    摘要 ( 694 )    PDF (1516 KB) ( 40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13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沉积厚度大、油气资源丰富,是该盆地油气勘探重要的目的层之 一。 通过对红井子地区长 9 油藏地质背景和油藏特征的研究,综合分析了沉积相、砂体展布、油气输导通 道及运移路径等。 结果表明:该地区长 9 油层组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整体以长 7 油层组生烃 有机质油源为主;长 7 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以流体过剩压力为主要驱动力,从孔隙和裂缝运移至长 9 油层 组顶部构造并成藏;油源、通道和压差是控制该油层组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

姬塬油田长 8 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成因分析

赵宏波,唐辉,程刚,王定峰,张于勤,张孝栋

2014, Vol.26(2): 89–95    摘要 ( 481 )    PDF (989 KB) ( 33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14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 8 油层组三角洲前缘短期基准面旋回分为对称型和非对称型两大类,其中非对称型旋回包含向上变深和向上变浅 2 种类型,对称型旋回包含上升半旋回厚度大于下降半旋回厚度、上升半旋回厚度小于下降半旋回厚度和上升半旋回厚度近似等于下降半旋回厚度 3 种类型。 长 8 油层组储集砂体按成因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复合式坝和远砂坝砂体四大类,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包含削截式和完整式 2 种类型,河口坝砂体包含孤立式和叠加式 2 种类型,复合式坝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直接叠加在河口坝砂体之上形成,它们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引起的可容纳空间(A)和沉积物补给量(S)之间变化关系的影响。 在基准面上升过程中,主要形成削截式和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前者A/S < 1,后者A/S > 1;在基准面下降过程中,主要形成孤立式、叠加式河口坝和远砂坝砂体,前者A/S < 1,后两者A/S > 1;在一个完整的基准面升降旋回中,如果既保留了短期基准面上升期的沉积,又保留了下降期的沉积,则形成复合式坝砂体。 姬塬油田长 8 油层组属岩性油藏,搞清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预测水下分流河道、叠加式坝和河口坝等砂体将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

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在贝尔凹陷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吴海波,王江,李军辉

2014, Vol.26(2): 96–101    摘要 ( 547 )    PDF (994 KB) ( 38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15

地震属性分析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储层预测方法,但地震单属性储层预测多解性强,尤其对多物源、 相变快、多期次火山活动、岩石成分较复杂的断陷盆地,预测精度会明显降低。 提出了基于沉积特征分区 域的地震多属性融合储层预测方法。 首先利用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将研究区按沉积特征划分为不同区域, 然后对不同区域分别统计地震多属性与储层的相关系数并进行线性拟合,最终将各区域拟合结果综合为 全区储层预测结果。 在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南屯组储层预测中,利用 164 口井目的层砂地比数据及优选 的 7 种地震属性,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法进行全区拟合,其相关系数仅为 0.52;采用基于沉积特征分区域地 震多属性融合技术进行储层定量预测,并将其综合为全区储层预测结果,其相关系数达 0.85,且储层预测 结果与钻遇储层发育情况及沉积规律吻合较好,说明该方法可明显提高储层预测精度。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胶结物形成机理及地质意义

齐亚林,尹鹏,张东阳,李继宏,卢伟,白嫦娥

2014, Vol.26(2): 102–107    摘要 ( 492 )    PDF (941 KB) ( 3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16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储层普遍具有岩石成分复杂、成熟度低、磨圆度低和物性较差的特 征,属典型的特低孔、低渗储层。 强烈的胶结作用和压实作用为储层致密的主要控制因素。 应用 X 射线 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偏光显微镜等对胶结物的分布、组合类型及赋存状态进行了分析,在借鉴 现代湖泊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沉积和地层流体化学组成与黏土、碳酸盐和硅质胶结物的关系。 结果表明:沉积流体控制了陆源碎屑黏土矿物在湖盆中的分布,控制了陆源碎屑黏土矿物向自生黏土矿 物的转化,控制了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与分布。 地层流体化学组成为胶结物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特 定的成岩环境。 该研究成果为有利成岩相定性—半定量预测提供了依据。

技术方法

注CO2井筒温度和压力分布模型研究及现场应用

张永刚,罗懿,刘岳龙,卢瑜林,魏开鹏

2014, Vol.26(2): 108–113    摘要 ( 403 )    PDF (873 KB) ( 5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17

为了解释红河油田注 CO2现场试验中出现的气窜问题,准确优化现场试验中 CO2注入压力,利用传 热学理论,通过分析井筒传热过程,建立起注 CO2井筒温度和压力分布的耦合模型,并结合实际注入参 数,对红河油田注 CO2井筒温度和压力分布进行了研究,此外也解释了现场试验中出现的气窜问题。 结 果表明,在注入井实际注入参数下,井筒温度随着井筒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始终低于地层原始温度;井 筒压力随着井筒深度的增加呈近似线性增加;井口注入压力过大致使井底压力大于地层破裂压力,这是 导致发生气窜现象的根本原因。 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与现场分析结果相吻合,表明该模型对于实际生产具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蚁群算法在 FMI 成像测井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何风,刘瑞林,白亚东,任双双

2014, Vol.26(2): 114–117    摘要 ( 418 )    PDF (776 KB) ( 46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18

简述了最大类间方差法的方法原理,并分别使用迭代阈值分割法、最大类间方差法及模糊 C 均值 聚类算法,对最接近 FMI 图像中溶孔的高斯峰图片进行了分割和分析;介绍了蚁群优化的最大类间方差 法的方法原理,并使用该方法对一段溶蚀孔洞型储层的 FMI 成像测井图像进行了分割。 实践证明,利用 蚁群优化的最大类间方差法能很好地分割出包含裂缝、孔洞的子图像,且分割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为 后续的参数定量计算打下了基础。

地震波逆时偏移中不同域共成像点道集偏移噪声分析

陈可洋,吴清岭,范兴才,陈树民,李来林,刘振宽

2014, Vol.26(2): 118–124    摘要 ( 343 )    PDF (1181 KB) ( 49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9

地震波逆时成像方法通常输出 2 种共成像点道集:一种是共成像点偏移距道集,另一种是共成像点 角度道集。 开展了针对地震波逆时偏移的 2 种共成像点道集波场特征及其差异的数值实验。 以倾斜界面 模型和复杂的 Marmousi 模型为例,合成了 2 种共成像点道集,其中角度道集是在逆时延拓过程中采用波 印廷矢量制作的。 计算结果表明,在速度模型准确的情况下,2 种共成像点道集均可拉平,其中偏移噪声 在偏移距道集上的分布规律较差,不利于后续的精细处理,而在角度道集上的偏移噪声主要集中在 90° 附 近的高角度区域,对小角度范围内的地震道进行叠加时,逆时成像剖面的信噪比和地层的刻画能力均可 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低频噪声能量与界面的反射系数存在正相关性。

油气田开发

六东区克下组稠油油藏注汽防缩膨实验研究

徐莎,尹祥翔,刘林泉,张昕,曾宪友

2014, Vol.26(2): 125–127    摘要 ( 342 )    PDF (830 KB) ( 4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20

针对六东区克下组稠油油藏的地质特征,在蒸汽吞吐开采之前,开展了防缩膨实验研究。 以储层敏 感性评价、防缩膨剂优选及静态性能评价结果为依托,通过对防缩膨剂耐温性能的评价和岩心流动等实 验,确定了防缩膨周期、处理半径及现场注入程序。 研究表明:适用于六东区克下组的最佳防缩膨剂分 别为质量浓度为 1% 的 HCS-G 和质量浓度为 1% 的 EXHCS,均可耐 230 ℃ 高温,能满足现场蒸汽吞吐 要求;确定防缩膨处理半径为 3.5 m,防膨周期约为 2 年,缩膨周期约为 1 年,并设计了现场注入程序。

空气泡沫在非均质油藏中渗流能力的实验研究

黄春霞,郭茂雷,余华贵,张新春,张冠华,周海成

2014, Vol.26(2): 128–132    摘要 ( 332 )    PDF (877 KB) ( 44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21

利用实验分析了空气泡沫在不同渗透率、不同气液比的单管均质岩心模型中的渗流能力及其影响 因素,并研究了不同渗透率级差双管并联模型中产出液分流量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气液比越大,泡沫 渗流阻力越大;随着岩心渗透率和泡沫注入量的增加,岩心中泡沫阻力系数增大,封堵能力增强;泡沫在 非均质地层中具有很好的液流转向能力,但随着渗透率级差的增大,液流转向能力变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