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4, Vol. 26 ›› Issue (2): 6773.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11
顾忠安1,郑荣才1,王亮2,梁西文3
GU Zhong’an1, ZHENG Rongcai1, WANG Liang2, LIANG Xiwen3
摘要:
通过露头剖面观察、钻井岩心描述、薄片鉴定、物性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对渝东涪陵地区大安寨 段页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大安寨段页岩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半深湖—深湖亚相,岩 石类型以页岩、粉砂质页岩、(含)生物碎屑页岩和钙质页岩为主;页岩储层原生孔隙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 压实、压溶和胶结作用后基本消失,但燕山晚期—喜山期发生的构造变形和破裂作用使其形成了一定数 量的裂缝;成岩作用后期沿裂缝发育的溶蚀孔、洞和缝构成了页岩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极大 地改善了页岩储层的储集性能,属于典型的特低孔、低渗裂缝型储层;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相与裂缝发 育程度的控制,半深湖—深湖亚相中富含有机质的厚层页岩为页岩气(油)的有利储层。
[1] 李新景,吕宗刚,董大忠,等.北美页岩气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J].天然气工业,2009,29(5):27-32. [2] 张金川,薛会,张德明,等.页岩气及其成藏机理[J].现代地质,2003,17(4):466. [3] 王当奇.对川北地区大安寨段沉积环境及找油意义的认识[J].石油实验地质,1983,5(3):170-176. [4] 郑荣才.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J].沉积学报,1998,16(2):42-49. [5] 胡宗全,郑荣才,熊应明.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组层序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0,20(3):34-37. [6] 李忠权,冉隆辉,陈更生,等.川东高陡构造成因地质模式与含气性分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29(6):605-609. [7] 马如辉.利用层序地层学方法预测川东北大安寨段介屑滩分布[J].天然气工业,2005,25(2):58-60. [8] 童晓光.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11-13. [9] 赵汉清,韩耀文,熊应明.川中八角场大安寨凝析气藏储层特征[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89,11(1):1-11. [10] 李军,陶士振,汪泽成,等.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21(5):732-741. [11] 刘殊,许红梅.四川大安寨段薄层灰岩油气富集区预测[J].中国石油勘探,2001,6(2):44-50. [12] 郑荣才.顺磁共振测年和包裹体在大安寨段成藏模式研究中的应用[J].矿物岩石,1997,17(4):47-54. [13] 郑荣才,陈洪德,刘文均,等.川北大安寨段储层深部热水溶蚀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17(4):293-301. [14] 罗艳杨,季春海,贾志伟,等.八角场大安寨油气藏储层评价[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4):23-26. [15] 王时林,秦启荣,苏培东,等.川北阆中—南部地区大安寨段裂缝预测[J].岩性油气藏,2011,23(5):69-72. [16] 胡宗全,童孝华,王允诚.川中大安寨段灰岩裂缝分形特征及孔隙结构模型[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26(1):31-33. [17] 赵辉,司马立强,颜其彬,等.川中大安寨段裂缝评价及储层产能预测方法[J].测井技术,2008,32(3):277-280. [18] 郑荣才.四川盆地大安寨段储层裂缝的声发射实验[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24(4):1-8. [19] 郑荣才,何龙,梁西文,等.川东地区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页岩气(油)成藏条件[J].天然气工业,2013,33(12):30-40. [20] 聂海宽,唐玄,边瑞康.页岩气成藏控制因素及中国南方页岩气发育有利区预测[J].石油学报,2009,30(4):484-491. [21] 杨志彬,何祖荣,杨先利,等.川北阆中—南部地区大安寨段油气藏储层酸压改造技术及实践[J].中外能源,2010,15(5):50-52. [22] 操成杰,周新桂,舒能益,等.川北阆中地区大安寨段构造应力场与油气成藏预测[J].地质力学学报,2004,10(2):179-187. [23] 徐双辉,陈洪德,林良彪,等.川东北渠县地区大安寨段储层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0(2):200-208. [24] 倪楷.元坝地区大安寨段页岩气藏的形成条件[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2,6(4):13-16. |
[1] | 赵军, 李勇, 文晓峰, 徐文远, 焦世祥. 基于斑马算法优化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预测页岩地层压力[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2-22. |
[2] | 王子昕, 柳广弟, 袁光杰, 杨恒林, 付利, 王元, 陈刚, 张恒.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33-144. |
[3] | 尹虎, 屈红军, 孙晓晗, 杨博, 张磊岗, 朱荣幸.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45-155. |
[4] | 牟蜚声, 尹相东, 胡琮, 张海峰, 陈世加, 代林锋, 陆奕帆.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致密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71-84. |
[5] | 曹江骏, 王茜, 王刘伟, 李诚, 石坚, 陈朝兵.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58-171. |
[6] | 宋志华, 李垒, 雷德文, 张鑫, 凌勋. 改进的U-Net网络小断层识别技术在玛湖凹陷玛中地区三叠系白碱滩组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40-49. |
[7] | 王亚, 刘宗宾, 路研, 王永平, 刘超. 基于SSOM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及生产应用——以渤海湾盆地F油田古近系沙三中亚段湖底浊积水道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60-169. |
[8] | 王天海, 许多年, 吴涛, 关新, 谢再波, 陶辉飞.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沉积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98-110. |
[9] | 尹路, 许多年, 乐幸福, 齐雯, 张继娟.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59-68. |
[10] | 龙盛芳, 侯云超, 杨超, 郭懿萱, 张杰, 曾亚丽, 高楠, 李尚洪.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长3段层序地层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45-156. |
[11] | 覃建华, 王建国, 李思远, 李胜, 窦智, 彭仕宓. 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致密砾岩储层水力裂缝特征及形成机制[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29-36. |
[12] | 尹艳树, 丁文刚, 安小平, 徐振华.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塞160井区三叠系长611储层构型表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37-49. |
[13] | 姚秀田, 王超, 闫森, 王明鹏, 李婉.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新生界断层精细表征及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50-60. |
[14] | 薛楠, 邵晓州, 朱光有, 张文选, 齐亚林, 张晓磊, 欧阳思琪, 王淑敏.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51-65. |
[15] | 文雯, 杨西燕, 向曼, 陶夏妍, 杨容, 李阳, 范家兴, 蒲柏宇.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三叠系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68-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