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0, Vol. 22 ›› Issue (2): 7478.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2.013
罗 鹏1,李国蓉1,2,施泽进1,2,周大志1,汤鸿伟1,张德明1
LUO Peng1,LI Guorong 1,2,SHI Zejin 1,2,ZHOU Dazhi1,TANG Hongwei1,ZHANG Deming1
摘要:
在对川东南地区茅13'组沉积背景认识的基础上,利用野外剖面及录井、测井资料,将茅口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通过研究岩性、相序及岩性剖面结构,阐明了层序关键界面识别与划分的标志.分析了各体系域特征。认为研究区茅口期具有快速海侵、缓慢海退的特点,层序对比良好,且具陆表海台地性质。按陆表海沉积模式将研究区划分为潮下低能带、潮下高能带及潮坪、泻湖等沉积相带,以体系域为单元从纵向上和平面上对沉积相进行了精细刻画。最终,结合层序及沉积相演化.提出了茅口组层序格架内的沉积模式。
[1] | 郭海峰, 肖坤叶, 程晓东, 杜业波, 杜旭东, 倪国辉, 李贤兵, 计然. 乍得Bongor盆地花岗岩潜山裂缝型储层有效渗透率计算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17-126. |
[2] | 吕栋梁, 杨健, 林立明, 张恺漓, 陈燕虎. 砂岩储层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表征模型及其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145-159. |
[3] | 王昌进, 张赛, 徐静磊. 基于渗透率修正因子的气体有效扩散系数分形模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162-168. |
[4] | 任杰. 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常规测井评价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6): 129-137. |
[5] | 程辉, 王付勇, 宰芸, 周树勋. 基于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的致密砂岩渗透率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3): 122-132. |
[6] | 郑玉飞, 李翔, 徐景亮, 郑伟杰, 于萌. 储层非均质性对自生CO2调驱效果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2): 122-128. |
[7] | 淮银超, 张铭, 谭玉涵, 王鑫. 澳大利亚东部S区块煤层气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1): 49-56. |
[8] | 王新杰. 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计算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5): 161-168. |
[9] | 张健, 敬季昀, 王杏尊. 利用小型压裂短时间压降数据快速获取储层参数的新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4): 133-139. |
[10] | 陈志强, 吴思源, 白蓉, 雷刚. 基于流动单元的致密砂岩气储层渗透率测井评价——以川中广安地区须家河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6): 76-83. |
[11] | 张烈辉, 单保超, 赵玉龙, 郭晶晶, 唐洪明. 页岩气藏表观渗透率和综合渗流模型建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6): 108-118. |
[12] | 尹帅, 谢润成, 丁文龙, 单钰铭, 周文. 常规及非常规储层岩石分形特征对渗透率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4): 81-90. |
[13] | 司马立强, 陈志强, 王亮, 范玲, 陈河斌, 付永红. 基于滩控岩溶型白云岩储层分类的渗透率建模方法研究——以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3): 92-102. |
[14] | 王东琪, 殷代印. 水驱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经验公式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3): 159-164. |
[15] | 尹 帅,丁文龙,单钰铭,周 文,房克栋,赵 鑫,张惠南. 利用致密砂岩储层微组分电导率参数求取渗透率[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6): 117-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