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4, Vol. 26 ›› Issue (2): 102107.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2.016
齐亚林1,2,尹鹏1,2,张东阳3,李继宏1,2,卢伟4,白嫦娥1,2
QI Yalin 1,2, YIN Peng 1,2, ZHANG Dongyang3, LI Jihong 1,2, LU Wei4, BAI Chang’e 1,2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储层普遍具有岩石成分复杂、成熟度低、磨圆度低和物性较差的特 征,属典型的特低孔、低渗储层。 强烈的胶结作用和压实作用为储层致密的主要控制因素。 应用 X 射线 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偏光显微镜等对胶结物的分布、组合类型及赋存状态进行了分析,在借鉴 现代湖泊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沉积和地层流体化学组成与黏土、碳酸盐和硅质胶结物的关系。 结果表明:沉积流体控制了陆源碎屑黏土矿物在湖盆中的分布,控制了陆源碎屑黏土矿物向自生黏土矿 物的转化,控制了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与分布。 地层流体化学组成为胶结物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特 定的成岩环境。 该研究成果为有利成岩相定性—半定量预测提供了依据。
[1] 何自新.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30. [2] 郭正权,齐亚林,楚美娟,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储层致密史恢复[J].石油实验地质,2012,34(6):594-603. [3] 史基安,王金鹏,毛明陆,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8 段储层砂岩成岩作用研究[J].沉积学报,2003,21(3):373-380. [4] 罗静兰,Morad S,阎世可,等.河流-湖泊三角洲相砂岩成岩作用的重建及其对储层物性演化的影响———以延长油区侏罗系—上三叠统砂岩为例[J].中国科学D 辑:地球科学,2001,31(12):1006-1016. [5] 黄思静,谢连文,张萌,等.中国三叠系陆相砂岩中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储层孔隙保存的关系[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3):274-281. [6] 王琪,禚喜准,陈国俊,等.延长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氧碳同位素组成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7,27(10):28-32. [7] 袁珍,李文厚.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上三叠统延长组砂岩方解石胶结物成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41(增刊1):17-23. [8] 朱国华.粘土矿物对陕甘宁盆地中生界砂岩储层性质的影响及其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8,15(4):20-29. [9] 钟大康,周立建,孙海涛,等.储层岩石学特征对成岩作用及孔隙发育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33(6):890-899. [10] 齐亚林,郭正权,楚美娟,等.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Cl- 演化机制分析及意义[J].岩性油气藏,2013,25(5):18-23. [11] 张灵敏,刘景波.流体的氯含量及其演化:来自岩石含氯矿物的记录[J].地学前缘,2012,19(4):206-213. [12] 徐昶,林乐枝,杨波.青海湖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J].地质科学,1989,(4):348-354. [13] 徐昶.中国一些盐湖粘土矿物的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1988,19(3):278-285. [14] Brooks R A,Ferrell R E. The lateral distribution of clay minerals in lakes pontchartrain and maurepas,Louisiana[J].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1970,40(3):855-863. [15] 张庆河,王殿志,吴永胜,等.粘性泥沙絮凝现象研究述评(1):絮凝机理与絮团特性[J].海洋通报,2001,20(6):80-90. [16] 张立强,罗晓容,刘楼军,等.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生界粘土矿物分布及影响因素[J].地质科学,2005,40(3):363-375. [17] 管章志.长江下游流域环境变化的粘土矿物表征及其意义[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47-57. [18] 贺艳祥.姬塬-华庆地区长8 油层组砂岩储层中粘土矿物对储集层产能的影响[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0. [19] 金章东.湖泊沉积物的矿物组成、成因、环境指示及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1,33(1):34-44. [20] 夏邦栋.普通地质学[M].第2 版.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5:244-255. [21] 杨维,张戈,张平.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20-240. [22] 沈照理.水文地球化学基础[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185. [23] 王永焱,膝志宏,岳乐平.黄土中石英颗粒表面结构与中国黄土的成因[J].地理学报,1982,37(1):35-40. [24] 陈方,朱大奎.海岸、内陆沙漠与大陆架砂质沉积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的对比研究[J].地理学报,1999,54(2):134-141. [25] 屈红军,夏斌,雷祥义,等.黄土高原东西部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显微特征与古气候记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24(2):95-100. |
[1] | 杨为华. 松辽盆地双城断陷白垩系营城组四段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25-34. |
[2] | 西智博, 廖建平, 高荣锦, 周晓龙, 雷文文. 辽河坳陷陈家断裂带北部构造演化解析及油气成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27-136. |
[3] | 刘仁静, 陆文明.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矿场实践[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80-188. |
[4] | 牛成民, 惠冠洲, 杜晓峰, 官大勇, 王冰洁, 王启明, 张宏国. 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三段湖底扇发育模式及大油田发现[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33-42. |
[5] | 王小娟, 陈双玲, 谢继容, 马华灵, 朱德宇, 庞小婷, 杨田, 吕雪莹. 川西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78-87. |
[6] | 孙辉, 范国章, 王红平, 丁梁波, 左国平, 马宏霞, 庞旭, 许小勇. 东非鲁伍马盆地中始新统深水沉积特征及层序界面识别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06-116. |
[7] | 史卜庆, 丁梁波, 马宏霞, 孙辉, 张颖, 许小勇, 王红平, 范国章. 东非海域大型深水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0-17. |
[8] | 贺勇, 邱欣卫, 雷永昌, 谢世文, 肖张波, 李敏. 珠江口盆地陆丰13东洼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74-82. |
[9] | 谢瑞, 张尚锋, 周林, 刘皓天, 姚明君, 蒋雪桂. 川东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致密储层油气成藏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108-119. |
[10] | 余海波. 东濮凹陷构造特征及古生界有利勘探区带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72-79. |
[11] | 阴钰毅, 姚志纯, 郭小波, 王乐立, 陈思谦, 余小雷, 岑向阳.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二叠系隐伏构造特征及勘探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4): 79-88. |
[12] | 缪欢, 王延斌, 何川, 李建红, 张伟, 张雨建, 龚训. 渤海湾盆地埕北断阶带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105-115. |
[13] | 黄雅睿, 杨剑萍, 卢惠东, 李宇志, 黄志佳, 党鹏生, 房萍, 牟瑛顺. 东营凹陷营北地区沙三中亚段重力流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4-23. |
[14] | 何贤, 闫建平, 王敏, 王军, 耿斌, 李志鹏, 钟光海, 张瑞湘. 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与采油产能关系——以东营凹陷南坡F154区块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06-117. |
[15] | 邵晓州, 王苗苗, 齐亚林, 贺彤彤, 张晓磊, 庞锦莲, 郭懿萱.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长8油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59-6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