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4-06-06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专家论坛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区致密储层分布模式

侯加根,唐颖,刘钰铭,杨勇,王少飞

2014, Vol.26(3): 1–6    摘要 ( 734 )    HTML( ) PDF (602 KB)  ( 62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1

油井产能评价新方法

李传亮,朱苏阳

2014, Vol.26(3): 7–10    摘要 ( 546 )    HTML( ) PDF (387 KB)  ( 55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2

油气地质

渤中 25-1 油田沙三段低渗储层特征及其成因

孙海涛,李超,钟大康,周军良

2014, Vol.26(3): 11–16    摘要 ( 568 )    HTML( ) PDF (799 KB)  ( 5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3

三相融合沉积微相分析方法

刘宝国,陈珊

2014, Vol.26(3): 17–21    摘要 ( 535 )    HTML( ) PDF (633 KB)  ( 40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4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 4+5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朱世发,徐黎明,朱筱敏,梁晓伟,李盼盼,牛小兵

2014, Vol.26(3): 22–27    摘要 ( 544 )    HTML( ) PDF (946 KB)  ( 35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5

低渗透储层形成及库车坳陷实例分析

刘芬,朱筱敏,潘荣,李洋,薛梦戈,邸宏利

2014, Vol.26(3): 28–37    摘要 ( 476 )    HTML( ) PDF (1142 KB)  ( 2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6

惠民凹陷商河油田商三区沙三上亚段浊积扇沉积特征

王宁,何幼斌,王思文,张竹林

2014, Vol.26(3): 38–44    摘要 ( 477 )    HTML( ) PDF (868 KB)  ( 3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7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湖相烃源岩微观形态特征与形成机制

李苗苗,马素萍,夏燕青,张晓宝

2014, Vol.26(3): 45–50    摘要 ( 432 )    HTML( ) PDF (751 KB)  ( 3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8

苏丹穆格莱德盆地 X 区西斜坡 AG 组—Tendi 组沉积体系分析

陶文芳,朱筱敏,范乐元,陈贺贺

2014, Vol.26(3): 51–58    摘要 ( 665 )    HTML( ) PDF (1307 KB)  ( 54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9

玉北地区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林新,蒋海军,岳勇,吴礼明

2014, Vol.26(3): 59–66    摘要 ( 630 )    HTML( ) PDF (1080 KB)  ( 29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0

中美页岩油、致密油发育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王民,石蕾,王文广,黄爱华,陈国辉,田善思

2014, Vol.26(3): 67–73    摘要 ( 842 )    HTML( ) PDF (1077 KB)  ( 81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1

A 地区页岩气储层总有机碳含量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熊镭,张超谟,张冲,谢冰,丁一,韩淑敏

2014, Vol.26(3): 74–78    摘要 ( 472 )    HTML( ) PDF (843 KB)  ( 6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2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7 致密油储层微观特征

王秀娟,王明磊,赵爱彬

2014, Vol.26(3): 79–83    摘要 ( 627 )    HTML( ) PDF (773 KB)  ( 558 )

地震沉积学在阜东地区沉积体系分析中的应用

郭华军,陈能贵,徐洋,邹志文,李昌,王力宝

2014, Vol.26(3): 84–88    摘要 ( 562 )    HTML( ) PDF (992 KB)  ( 34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4

毛管压力曲线和分形理论在储层分类中的应用

刘义坤,王永平,唐慧敏,王凤娇,陈凌云

2014, Vol.26(3): 89–92    摘要 ( 948 )    HTML( ) PDF (856 KB)  ( 4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5

广西百色利周地区板纳组中段砂质碎屑流沉积

李专,何幼斌,肖彬,王振奇

2014, Vol.26(3): 93–100    摘要 ( 488 )    HTML( ) PDF (1192 KB)  ( 28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6

二连盆地阿尔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卢学军,高平,丁修建,陈哲龙,柳广弟

2014, Vol.26(3): 101–108    摘要 ( 473 )    HTML( ) PDF (998 KB)  ( 4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7

技术方法

单频干扰的高精度自动识别和自适应压制方法

陈可洋,陈树民,李来林,王建民,吴清岭,范兴才

2014, Vol.26(3): 109–113    摘要 ( 359 )    HTML( ) PDF (885 KB)  ( 32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8

基于匹配追踪算法的碳酸盐岩储层低频伴影识别方法研究

石战战,庞溯,唐湘蓉,贺振华

2014, Vol.26(3): 114–118    摘要 ( 471 )    HTML( ) PDF (856 KB)  ( 37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9

油气田开发

塔河油田 1 区三叠系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王珂,戴俊生,贾开富,刘海磊

2014, Vol.26(3): 119–124    摘要 ( 542 )    HTML( ) PDF (1143 KB)  ( 33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20

抗垢碱提高稠油采收率机理研究

汤明光,刘清华,张贵才,陈立峰

2014, Vol.26(3): 125–130    摘要 ( 499 )    HTML( ) PDF (932 KB)  ( 3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21

专家论坛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区致密储层分布模式

侯加根,唐颖,刘钰铭,杨勇,王少飞

2014, Vol.26(3): 1–6    摘要 ( 734 )    PDF (602 KB) ( 62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1

苏里格气田是我国典型的致密气储层发育区,对其储层沉积类型和成岩作用过程历来多有研究且存在争议。 利用岩心实验及分析资料,研究了苏里格气田东区致密储层地质特征,从沉积和成岩 2 个方面阐述了储层物性差异,并指出强压实、铁方解石交代和硅质胶结等作用是导致该区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 在分析沉积微相的基础上,明确了分流河道砂体是苏里格气田东区主要的优质储层,并建立了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单砂体的 4 种垂向组合模式和 3 种侧向接触模式。

油井产能评价新方法

李传亮,朱苏阳

2014, Vol.26(3): 7–10    摘要 ( 546 )    PDF (387 KB) ( 55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2

油井产能评价是通过产能测试完成的。 常规的产能测试是在地下进行的,即通过测量油井产量和井底压力来确定油井的产能指数,从而对油井产能做出评价。 对于某些油井,井底压力测试十分困难,产能评价往往难以实现。 为了有效评价油井的产能,对其评价方法进行了改进,即把产能测试从地下移至地面,通过测试油嘴的产能方程来评价油井的产能,并采用油嘴产能指数的大小来评价油井产能的高低。通过测量不同油嘴大小的油井产量,即可确定油嘴产能指数。 研究表明,油嘴产能测试不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也不增加任何测试费用,方法简单、实用。

油气地质

渤中 25-1 油田沙三段低渗储层特征及其成因

孙海涛,李超,钟大康,周军良

2014, Vol.26(3): 11–16    摘要 ( 568 )    PDF (799 KB) ( 5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3

渤中 25-1 油田沙河街组沙三段储层主要由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组成,现今埋藏深度为 3 300~3 800 m,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 成岩过程中,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大,形成了现今的中孔、低渗储层。 沉积背景和成岩演化控制了该区沙三段的储层物性。 重力流沉积背景导致储层原生孔隙不发育,杂基含量高;后期成岩演化过程中,强压实、强胶结和弱溶蚀作用进一步降低了储层物性。 相对优质储层分布在近端扇砂体内,因此,近端扇为有利储层发育区。

三相融合沉积微相分析方法

刘宝国,陈珊

2014, Vol.26(3): 17–21    摘要 ( 535 )    PDF (633 KB) ( 40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4

传统沉积微相研究尺度通常为三级层序,不适合储层级别的研究。 三相融合(古地貌、地震属性和砂地比)沉积微相分析方法可以刻画薄互层储层的分布情况。 首先,在单井高频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利用分频技术获得高频分频剖面;然后,在高频分频剖面上利用井-震结合追踪高频层序界面,建立高频层序格架,并在古地貌控制下对地震属性进行优选和分析;最后,结合井点砂地比图编制沉积微相图。 沉积微相边界由优选的地震属性指示的边界控制,微相内部结构变化依据砂地比等值线勾画。 运用该方法得到的沉积微相图同时具备了外形和内部结构,比传统的沉积相模式图更精准,在指示有利储层可能发育部位的同时,还可进一步指示“甜点”区的位置。 这种半定量的沉积微相分析方法,提高了有利储层预测的精度。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 4+5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朱世发,徐黎明,朱筱敏,梁晓伟,李盼盼,牛小兵

2014, Vol.26(3): 22–27    摘要 ( 544 )    PDF (946 KB) ( 35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5

基于岩石薄片、铸体薄片以及扫描电镜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 4+5 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明确了镇原、环县、华池和白豹等地区储层致密化的成因机制。 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 4+5 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极细—细粒岩屑质长石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岩屑类型包括塑性易变形岩屑和刚性易溶岩屑,并且塑性易变形的云母碎屑含量高,导致储层抗压实能力差;在华池—白豹地区,颗粒表面绿泥石包膜对石英和长石的次生加大均起到有效抑制作用,含铁碳酸盐胶结强烈,并且长石溶蚀相对较弱;不同地区的成岩作用特征明显不同;储层的致密化受岩石成因类型、沉积物粒度、岩石组分及后期成岩改造等因素综合影响;在镇原—环县地区,延长组长 4+5 相对优质储层分布于石英加大不强烈的水下分支河道主砂体中,而在华池—白豹地区,延长组长 4+5 相对优质储层分布于适量绿泥石包膜发育的水下分支河道主砂体中。

低渗透储层形成及库车坳陷实例分析

刘芬,朱筱敏,潘荣,李洋,薛梦戈,邸宏利

2014, Vol.26(3): 28–37    摘要 ( 476 )    PDF (1142 KB) ( 2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6

随着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不断深入,低渗透储层逐渐成为国内外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对象。 通过调研低渗透储层的涵义与分类,结合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白垩系低孔、低渗砂岩储层的研究,总结了研究区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征,探讨了其成因机制及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按成因不同,可将低渗透储层分为原生、次生与裂缝型 3 类;低渗透储层的形成是沉积作用、成岩作用与后期构造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沉积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根本原因,强烈的压实与胶结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和后期构造破裂作用提高了低渗透储层的物性,是形成深层低渗有效储层的关键因素。

惠民凹陷商河油田商三区沙三上亚段浊积扇沉积特征

王宁,何幼斌,王思文,张竹林

2014, Vol.26(3): 38–44    摘要 ( 477 )    PDF (868 KB) ( 3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7

针对惠民凹陷商河油田商三区沙三上亚段砂体平面及纵向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从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分析、薄片分析以及区域地质背景入手,对该区浊积扇的岩石类型、粒度特征和沉积构造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岩石类型包括粉砂岩、细砂岩和泥页岩,发育侵蚀面、沟模、粒序层理、包卷层理和火焰状构造等沉积构造以及小型同生断层构造,砂岩粒度分析显示其具有浊流沉积特征。在该区划分出了中扇和外扇亚相以及辫状沟道、沟道间、沟道侧缘和外扇泥 4 个微相,其中中扇亚相较为发育。 分析了浊积扇纵向沉积序列及沉积微相平面演化规律,并对其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湖相烃源岩微观形态特征与形成机制

李苗苗,马素萍,夏燕青,张晓宝

2014, Vol.26(3): 45–50    摘要 ( 432 )    PDF (751 KB) ( 3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8

利用背散射电子成像技术研究了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湖相烃源岩的微观特征,结果表明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核三段—核二段湖相烃源岩的有机质形态以条形和卵形生物碎屑为主。 根据有机质在湖相烃源岩中不同的分布形式,可将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湖相烃源岩划分为含纹层状有机质烃源岩、含分散状有机质烃源岩和过渡类型烃源岩 3 种类型。 根据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可知,含纹层状有机质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高,形成于水体盐度较高的咸水环境中,在外来径流补给较少的情况下,沉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为水生生物,干酪根主要为Ⅰ型;含分散状有机质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低,沉积于水体盐度较低的淡水环境中,在外来径流补给较多的情况下,陆源生物和水生生物为沉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干酪根类型主要是Ⅱ型;过渡类型的烃源岩其沉积环境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苏丹穆格莱德盆地 X 区西斜坡 AG 组—Tendi 组沉积体系分析

陶文芳,朱筱敏,范乐元,陈贺贺

2014, Vol.26(3): 51–58    摘要 ( 665 )    PDF (1307 KB) ( 54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9

利用古生物、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了苏丹穆格莱德盆地 X 区西斜坡 AG 组—Tendi 组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演化。 结果表明:受西部马特里格隆起南段物源的影响,苏丹穆格莱德盆地 X 区西斜坡早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和始新世表现为断陷湖盆沉积特征,自西向东依次发育三角洲与湖泊相沉积,早白垩世早期该区东部发育半深湖—深湖亚相沉积;早白垩世晚期、古新世和渐新世—上新世表现为坳陷湖盆沉积特征,河流沉积体系推进至该区西部,形成三角洲沉积体系,东部为滨浅湖亚相沉积。 总之,穆格莱德盆地 X 区西斜坡沉积充填受区域构造活动影响,沉积演化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玉北地区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林新,蒋海军,岳勇,吴礼明

2014, Vol.26(3): 59–66    摘要 ( 630 )    PDF (1080 KB) ( 29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0

玉北地区下奥陶统蓬莱坝组为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目的层系,发育了大量白云岩储层。 由于白云岩埋藏深、勘探程度低,对其储层方面的认识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野外地质观察、岩心观察、薄片及物性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扫描电镜和碳、氧、锶同位素测定等结果,对蓬莱坝组白云岩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蓬莱坝组白云岩由交代白云岩和重结晶白云岩组成,按晶粒大小可分为粉细晶白云岩、中晶白云岩及粗晶白云岩,其中中晶白云岩为最重要的储集岩。 白云岩储集空间可分为晶间孔、晶间溶孔、晶内溶孔、溶蚀孔洞及裂缝,其中溶蚀孔洞和裂缝为比较重要的储集空间,裂缝还能作为运移通道,储集空间组合类型以裂缝-孔洞型为主。 断裂作用及其伴生裂缝以及岩溶作用是影响研究区蓬莱坝组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 断裂活动控制了伴生裂缝的发育,使得地表淡水或深部热液沿断裂和裂缝下渗或上涌,并发生溶蚀作用;大气淡水岩溶作用有效改善了蓬莱坝组上部白云岩储层的物性,而热液岩溶作用致使大多数孔洞和裂缝被硅质等充填,导致蓬莱坝组下部储层发育欠佳。

中美页岩油、致密油发育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王民,石蕾,王文广,黄爱华,陈国辉,田善思

2014, Vol.26(3): 67–73    摘要 ( 842 )    PDF (1077 KB) ( 81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1

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的日益发展及美国页岩气价格的下调,国内外掀起了页岩油勘探的热潮,美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而我国同样也具有丰富的页岩油资源潜力。 通过对我国东部湖相沉积页岩大量地球化学数据统计分析,并与美国页岩油已成功开发区块的地质、地球化学参数进行对比,综合认为采用 OSI 指标,并结合碳酸盐矿物、脆性矿物含量及薄夹层存在与否,作为初步判断页岩油发育层段的标志。 结果表明,济阳坳陷沙三下亚段页岩 OSI 指标与 Monterey,Barnett 及 Eagle Ford页岩的 OSI 指标较为接近,具有一定的页岩油、致密油潜力,建议当前国内勘探应瞄准混合型页岩油。

A 地区页岩气储层总有机碳含量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熊镭,张超谟,张冲,谢冰,丁一,韩淑敏

2014, Vol.26(3): 74–78    摘要 ( 472 )    PDF (843 KB) ( 6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2

页岩气储层中总有机碳含量(TOC)反映了页岩的生烃潜力,准确获取页岩气储层 TOC 含量对页岩 气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测井资料的连续性和纵向分辨率高等特点,建立精度较高的 TOC 测井评 价模型。 在分析几种常用 TOC 测井评价方法限制因素的基础上,结合 A 地区岩性变化复杂的实际情况, 建立了 BP 神经网络预测 TOC、拟合方法计算 TOC、基于干酪根含量计算 TOC 共 3 种模型,并对该地区 X 井页岩进行了 TOC 含量评价。 结果表明:在 A 地区采用 BP 神经网络预测 TOC 模型其精度最高,可 为岩性复杂地区的 TOC 含量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7 致密油储层微观特征

王秀娟,王明磊,赵爱彬

2014, Vol.26(3): 79–83    摘要 ( 627 )    PDF (773 KB) ( 558 )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特征,利用纳米级 CT 扫描、场发射扫描电镜、恒速压汞以及核磁共振等技术,对该储层孔隙、喉道以及孔喉配置关系等微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孔隙大小决定了致密油储层的储集能力,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7 致密油储层的平均孔隙半径为 15~20 μm,平均单位孔隙体积为 0.05;喉道大小是储层开发下限的主要制约因素,长 7 致密油储层的喉道半径主要为 0.3~0.5 μm,储层中 60%的可动流体由半径为 0.1~0.5 μm 的喉道所控制;在物性较好的储层中,连通性较好的大喉道占 30%~40%,而且喉道半径≥0.5 μm,而在物性较差的储层中,喉道细小,连通性差的喉道约占 60%,而且喉道半径 <0.1 μm。

地震沉积学在阜东地区沉积体系分析中的应用

郭华军,陈能贵,徐洋,邹志文,李昌,王力宝

2014, Vol.26(3): 84–88    摘要 ( 562 )    PDF (992 KB) ( 34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4

在与传统沉积体系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进行沉积体系分析。 在 对准噶尔盆地阜东地区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开展 90° 相位转换、地震属性分析、地层切片提取与分析 等,最后通过岩心、露头、测井与录井等资料,并参考现代沉积模式进行地震沉积相分析,建立了地震属性 平面特征与沉积相间的对应关系,并对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 研究认为,地震沉积学沉积体系分析方法 以层序地层格架为基础,保证了地层对比的等时性;充分利用了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可识别地震垂向 分辨率难以识别的薄层砂体;将地震属性分析与沉积学相结合,可预测砂体空间展布及其演化特征。

毛管压力曲线和分形理论在储层分类中的应用

刘义坤,王永平,唐慧敏,王凤娇,陈凌云

2014, Vol.26(3): 89–92    摘要 ( 948 )    PDF (856 KB) ( 4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5

应用 MIFA 方法计算了大庆油田 M 区块某检查井 21 块岩样的分形维数,并应用分形维数大小将储层划分为三大类,同时又应用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分类方法对储层进行了分类。 结果表明:应用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和利用分形维数对储层分类的结果一致;同一类别的储层不仅毛管压力曲线形态相近而且储层微观参数也相近,且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储层的物性变差,尤其是储层的非均质性变强。 通过统计 21 块样品的水洗程度,发现分形维数越大,样品的水洗程度越弱,也进一步验证了分形维数越大,储层的物性越差和非均质性越严重。

广西百色利周地区板纳组中段砂质碎屑流沉积

李专,何幼斌,肖彬,王振奇

2014, Vol.26(3): 93–100    摘要 ( 488 )    PDF (1192 KB) ( 28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6

广西百色地区中三叠世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浊积岩,其中也发育部分不协调的块状砂岩,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对其成因认识相对较为模糊。 在观察多条野外地质剖面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重点对利周地区出露良好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剖面描述和采样分析,并依据岩性特征将其出露的板纳组中段分为滑塌角砾岩(岩相 1)、薄—中层粉砂岩与薄—中层泥岩互层(岩相 2)、中—厚层细砂岩夹薄层泥岩(岩相 3)以及块状细砂岩夹极薄层泥岩(岩相 4) 4 种岩相类型,推测利周地区中三叠世处于大陆斜坡环境,为近端水道沉积。 根据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和沉积层序特征,认为岩相 4 应为砂质碎屑流沉积,它主要呈透镜体状充填于水道中,随着水道的迁移而叠置。 最终建立了研究区中三叠统板纳组砂质碎屑流沉积模式,揭示出利周地区中三叠世时期经历了水道的侵蚀—迁移—废弃的过程。

二连盆地阿尔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卢学军,高平,丁修建,陈哲龙,柳广弟

2014, Vol.26(3): 101–108    摘要 ( 473 )    PDF (998 KB) ( 4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7

阿尔凹陷是二连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勘探程度较低。 下白垩统为二连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和产油层,在阿尔凹陷广泛发育。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阿尔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以Ⅰ—Ⅱ 型为主,低成熟—成熟,已进入大量生烃阶段,其中腾一段烃源岩生烃能力最强,阿四段烃源岩生烃能力稍差;下白垩统烃源岩主要为淡水—微咸水环境,腾一段为偏强还原—弱氧化环境,阿四段为偏弱氧化环境;烃源岩常规甾烷分布特征为 C29>C27>C28,表明其具有以藻类输入为主、陆源有机质输入为辅的生源特征,而腾一段生源输入的差异可能与湖侵及湖退引起的水体深度变化有关。 下白垩统油砂和烃源岩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比表明,腾一段原油来源于腾一段烃源岩,阿尔善组原油可能主要来源于腾一段烃源岩,混有阿四段的油源。

技术方法

单频干扰的高精度自动识别和自适应压制方法

陈可洋,陈树民,李来林,王建民,吴清岭,范兴才

2014, Vol.26(3): 109–113    摘要 ( 359 )    PDF (885 KB) ( 32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8

根据原始地震资料中工业电干扰的单频特点,提出了基于归一化互相关系数自动识别含单频干扰地震道并进行自适应压制的方法。 选择深部位时窗,采用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组合形式来表征单频干扰,以此逼近实际地震数据中可能含有的单频干扰,并使目标函数(实际地震数据与单频干扰的平方残差)达到极小值,由此求得单频干扰的振幅、相位和频率;再将该单频干扰与实际地震数据进行归一化互相关系数计算,归一化互相关系数越大,则该实际地震数据中含有单频干扰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不含有单频干扰或含有的单频干扰能量较弱,可以忽略;对归一化互相关系数设置单频干扰的识别门槛值来分选含有单频干扰的实际地震道,并将单频干扰从实际地震数据中减掉,由此实现地震数据中单频干扰的自动识别和自适应压制。 实际地震资料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单频干扰识别精度和压制效果方面均优于常规带通滤波均方根能量单频识别方法和某工业化软件,为实际地震资料保幅处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基于匹配追踪算法的碳酸盐岩储层低频伴影识别方法研究

石战战,庞溯,唐湘蓉,贺振华

2014, Vol.26(3): 114–118    摘要 ( 471 )    PDF (856 KB) ( 37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9

由于储层介质具有黏滞性,地震波在穿过含油气地层时会产生强烈的吸收衰减,并在储层下方产生低频伴影异常,因此,这种异常可以作为一种直接检测烃类的方法。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内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分辨率低,用常规时频分析方法难以精确刻画储层内部结构。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匹配追踪算法的碳酸盐岩储层低频伴影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匹配追踪算法对地震资料进行谱分解。 通过与其他时频分析方法进行对比,表明该方法具有更高的时频分辨率,能够有效检测储层低频伴影异常。 实际资料试算表明,基于匹配追踪算法的低频伴影方法能够有效检测深层碳酸盐岩含气储层。

油气田开发

塔河油田 1 区三叠系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王珂,戴俊生,贾开富,刘海磊

2014, Vol.26(3): 119–124    摘要 ( 542 )    PDF (1143 KB) ( 33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20

流动单元研究是深化和发展油藏表征的关键,对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建立河流相及三角洲相流动单元类型划分标准以及判别式的基础上,对塔河油田 1 区三叠系油藏的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研究了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流动单元与储层构型及剩余油的关系。 结果表明,塔河油田 1 区三叠系储层流动单元可划分为 E(极好)、G(好)、M(中等)和 P(较差) 4 种类型,其中 E 型和 G 型流动单元分布面积较大,M 型和 P 型流动单元分布面积较小,同时流动单元的层间差异和井间差异明显。 E 型流动单元与横向砂坝分布范围一致,G 型流动单元与河道沉积及纵向砂坝分布相对应,表明储层构型与流动单元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E 型和 G 型流动单元剩余油较富集,是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向,M 型流动单元是剩余油挖潜的次要方向,P 型流动单元剩余油地质储量有限,挖潜潜力较小。

抗垢碱提高稠油采收率机理研究

汤明光,刘清华,张贵才,陈立峰

2014, Vol.26(3): 125–130    摘要 ( 499 )    PDF (932 KB) ( 3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21

针对胜利油田夏八区块稠油油藏地层水钙镁离子浓度高,使用常规碱剂如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等 进行驱油均会产生结垢问题,开展了具有抗垢作用的驱油用碱研究。 选用具有良好耐垢性能的偏硼酸钠 (NaBO2)进行了室内研究,并使用填砂管驱替实验评价了其驱油效果。 结果表明:虽然 NaBO2溶液降低油 水界面张力的效果不好,但其驱油效果较好。 驱替过程中,在较高的碱溶液浓度下出现了大的压差响应, 且提高采收率的幅度随着碱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NaBO2溶液提高稠油采收率的微观机理为:碱溶液 易侵入原油中并形成分散液滴,这些液滴随即转变为 W/O 型乳状液,封堵高渗流通道,抑制黏性指进,从 而提高波及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