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4, Vol. 26 ›› Issue (3): 2837.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6
刘芬1,朱筱敏1,潘荣1,李洋1,薛梦戈1,邸宏利2
摘要:
随着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不断深入,低渗透储层逐渐成为国内外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对象。 通过调研低渗透储层的涵义与分类,结合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白垩系低孔、低渗砂岩储层的研究,总结了研究区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征,探讨了其成因机制及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按成因不同,可将低渗透储层分为原生、次生与裂缝型 3 类;低渗透储层的形成是沉积作用、成岩作用与后期构造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沉积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根本原因,强烈的压实与胶结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和后期构造破裂作用提高了低渗透储层的物性,是形成深层低渗有效储层的关键因素。
[1] 张志强,郑军卫.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9, 24(8):854-864. [2] 罗蛰潭,王允诚.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4. [3] 刘伟.复杂低渗透油气储层测井评价[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2009:1-4. [4] 李道品.低渗透油田开发概论[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7,16(3):33-37. [5] 曾大乾,李淑贞.中国低渗透砂岩储层类型及地质特征[J].石油学报,1994,15(1):38-46. [6] 王允诚.油气储层评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19-123. [7] 王允诚,孔金祥,李海平.气藏地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2-96. [8] 张哨楠.致密天然气砂岩储层:成因和讨论[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1):1-10. [9]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SY/T6285—1997 油气储层评价方法[S].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10] 林文姬.苏里格地区盒8 段低渗储层特征及其成因[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15-33. [11] 祝海华,钟大康,李其荣,等.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低孔低渗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J].沉积学报,2013,31(1):167-175. [12] 操应长,远光辉,王艳忠,等.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清水河组低渗透储层成因机制[J].石油学报,2012,33(5):758-771. [13] 谯汉生,王明明.渤海湾盆地隐蔽油气藏[J].地学前缘,2000,7(4):497-506. [14] 袁选俊,谯汉生.渤海湾盆地富油气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2):130-133. [15] 刘伟,林承焰,王国民,等.柴西北地区油泉子油田低渗透储层特征与成因分析[J].石油学报,2009,30(3):417-421. [16] 邓秀芹, 刘新社,李士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储层致密史与油藏成藏史[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30(2): 156-161. [17] 周磊,操应长,葸克来,等.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沙四段低渗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3): 8-16. [18] 贾承造,孙龙德,周新源,等.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2-15. [19] 朱筱敏,潘荣,李盼盼,等.惠民凹陷沙河街组基山三角洲中孔低渗储层成岩作用和有利储层成因[J].岩性油气藏,2013,25(5):1-7. [20] 张荣虎,张惠良,寿建峰,等.库车坳陷大北地区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储层成因地质分析[J].地质科学,2008,43(3):507-517. [21] 郑艳荣,屈红军,冯杨伟,等.安塞油田H 区长6 油层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1,23(5):28-32. [22] 张博,袁文芳,曹少芳,等.库车坳陷大北地区砂岩储层裂缝主控因素的模糊评判[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22(2):250-253. [23] 李阔,曾韬,潘磊.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特征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2,24(1):46-51. [24] 钟大康,朱筱敏,王红军.中国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分析[J].中国科学D 辑:地球科学,2008,38(增刊1):11-18. [25] 袁东山,张枝焕,朱雷,等.油气聚集对石英矿物成岩演化的影响[J].岩石学报,2007,23(9):2315-2320. [26] 刘春,张惠良,韩波,等.库车坳陷大北地区深部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20(4):504-512. |
[1] | 李小佳, 邓宾, 刘树根, 吴娟, 周政, 焦堃. 川南宁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多期流体活动[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135-144. |
[2] | 章宇路,文华国,郑荣才,周 刚,张 兵,曹脊翔. 川东北铁山—双家坝地区长兴组白云岩成因[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5): 34-43. |
[3] | 李倩文,金振奎,姜福杰. 白云岩成因碳氧同位素分析方法初探———以北京燕山地区元古界白云岩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4): 117-122. |
[4] | 王欣欣,王海红,郑荣才,侯长冰,王昌勇.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 9 油层组层序-岩相古地理[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1): 67-74. |
[5] | 牛小兵,梁晓伟,辛红刚,李廷艳,淡卫东,王昌勇.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9 油层组物源区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5): 71-75. |
[6] | 郑荣才,王海红,韩永林,王成玉,牛小兵,王昌勇.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 段沉积相特征和砂体展布[J]. 岩性油气藏, 2008, 20(3): 21-26. |
[7] | 刘树根, 黄文明, 张长俊, 赵霞飞, 戴苏兰, 张志敬, 秦川. 四川盆地白云岩成因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 岩性油气藏, 2008, 20(2): 6-15. |
[8] | 韩永林, 王海红, 陈志华, 王芳, 梁晓伟, 王成玉, 牛小兵. 耿湾— 史家湾地区长6 段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盐度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4): 20-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