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4-08-15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专家论坛

珠江口盆地番禺 4 洼文昌组层序格架与沉积体系研究

朱筱敏,黄捍东,代一丁,朱世发,陶文芳,刘从印

2014, Vol.26(4): 1–8    摘要 ( 487 )    HTML( ) PDF (1044 KB)  ( 37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1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层序发育模式及控制因素研究

纪友亮,王勇,李清山,胡斌

2014, Vol.26(4): 9–15    摘要 ( 470 )    HTML( ) PDF (796 KB)  ( 3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2

水平井的表皮因子

李传亮,朱苏阳

2014, Vol.26(4): 16–21    摘要 ( 564 )    HTML( ) PDF (576 KB)  ( 61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3

油气地质

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东部物源方向及沉积体系时空演化

胡斌,张靓,季汉成,郭新安,陈栋

2014, Vol.26(4): 22–27    摘要 ( 700 )    HTML( ) PDF (1082 KB)  ( 4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4

东营凹陷陡坡带盐 18—永 921 地区砂砾岩沉积与储层特征

鲜本忠,路智勇,佘源琦,王欣,王璐,黄捍东

2014, Vol.26(4): 28–35    摘要 ( 498 )    HTML( ) PDF (1029 KB)  ( 41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5

惠州凹陷 HZ25-7 构造带文昌组低孔低渗砂岩储层特征和成因机理

葛家旺,秦成岗,朱筱敏,陈淑慧,刘英辉,张昕

2014, Vol.26(4): 36–43    摘要 ( 566 )    HTML( ) PDF (1127 KB)  ( 5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6

周口坳陷谭庄凹陷下白垩统低孔低渗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分析

张琴,朱筱敏,刘畅,季汉成,陈祥

2014, Vol.26(4): 44–49    摘要 ( 543 )    HTML( ) PDF (777 KB)  ( 4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7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 4+5 油层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李盼盼,朱筱敏,朱世发,梁晓伟,牛小兵,郑庆华

2014, Vol.26(4): 50–56    摘要 ( 595 )    HTML( ) PDF (1007 KB)  ( 4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8

苏里格气田西部主要含气层段储层特征

谢庆宾,谭欣雨,高霞,梁新平,赖长洁,王志芳

2014, Vol.26(4): 57–65    摘要 ( 604 )    HTML( ) PDF (1167 KB)  ( 5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9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风城组致密油储层特征

刘英辉,朱筱敏,朱茂,廖宗宝,王小军,王俊怀

2014, Vol.26(4): 66–72    摘要 ( 579 )    HTML( ) PDF (1214 KB)  ( 6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0

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潘荣,朱筱敏,王星星,张剑锋

2014, Vol.26(4): 73–80    摘要 ( 497 )    HTML( ) PDF (901 KB)  ( 106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1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嘉二段低孔低渗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杨喆,钟大康,杜本强,李其荣,祝海华,周煜哲

2014, Vol.26(4): 81–87    摘要 ( 470 )    HTML( ) PDF (1095 KB)  ( 3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2

川东涪陵地区大安寨段裂缝控制因素及期次分析

何龙,郑荣才,梁西文,徐文礼

2014, Vol.26(4): 88–96    摘要 ( 549 )    HTML( ) PDF (1332 KB)  ( 5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3

四川盆地元坝中部断褶带须四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王明飞,屈大鹏,肖伟,凌涛,陈灵君

2014, Vol.26(4): 97–102    摘要 ( 551 )    HTML( ) PDF (1170 KB)  ( 47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4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成岩作用对孔隙演化影响的定量研究

胡浩,路遥,唐群英,汪敏

2014, Vol.26(4): 103–108    摘要 ( 455 )    HTML( ) PDF (933 KB)  ( 3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5

辽河断陷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梁明亮,王作栋,郑建京,李晓光,王晓峰,钱宇

2014, Vol.26(4): 110–116    摘要 ( 465 )    HTML( ) PDF (922 KB)  ( 3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6

白云岩成因碳氧同位素分析方法初探———以北京燕山地区元古界白云岩为例

李倩文,金振奎,姜福杰

2014, Vol.26(4): 117–122    摘要 ( 487 )    HTML( ) PDF (835 KB)  ( 6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7

新港地区白云岩储层预测与成藏条件研究

张丽萍,王昌丽,赵同泽,韩淑敏

2014, Vol.26(4): 123–129    摘要 ( 441 )    HTML( ) PDF (1210 KB)  ( 33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8

技术方法

地震波动方程方向行波波场分离正演数值模拟与逆时成像

陈可洋,陈树民,李来林,吴清岭,范兴才,刘振宽

2014, Vol.26(4): 130–136    摘要 ( 521 )    HTML( ) PDF (1072 KB)  ( 6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9

专家论坛

珠江口盆地番禺 4 洼文昌组层序格架与沉积体系研究

朱筱敏,黄捍东,代一丁,朱世发,陶文芳,刘从印

2014, Vol.26(4): 1–8    摘要 ( 487 )    PDF (1044 KB) ( 37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1

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指导下,依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不整合界面特征),将珠江口盆地番禺 4 洼古近系文昌组划分为 6 个三级层序,不同层序的地层分布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 根据地震反射内部 结构和外部形态,识别出强振幅高连续楔状地震相、丘状地震相和前积反射地震相等。 其中,楔状地震相 主要分布在洼陷东侧边界断层下降盘,前积反射地震相主要分布在洼陷西侧的缓坡带。 文昌组地震相在 平面上具有不对称性,在垂向上具有较强的继承性。 东沙隆起为研究区提供物源,在番禺 4 洼东侧边界断 层下降盘发育大规模粗粒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西侧和南侧缓坡也均为研究区提供物源,并形成中小 规模的多类型较粗粒三角洲。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层序发育模式及控制因素研究

纪友亮,王勇,李清山,胡斌

2014, Vol.26(4): 9–15    摘要 ( 470 )    PDF (796 KB) ( 3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2

根据岩心、钻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高邮凹陷的主力勘探层系———古近系戴南组进行了层序地层综合研究。 首先,根据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对层序进行划分,将戴南组划分为 3 个三级层序和 8 个四级层序,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 其次,建立了 2 种层序发育模式,一种为完整型湖泊层序发育模式,由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另一种为不完整型湖泊层序发育模式,由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构成。 最后,通过分析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认为构造沉降速率是控制三级层序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气候变化引起的湖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应速率是控制四级层序结构的主要因素。

水平井的表皮因子

李传亮,朱苏阳

2014, Vol.26(4): 16–21    摘要 ( 564 )    PDF (576 KB) ( 61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3

水平井在开采低品质油气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已建立起来的水平井产量计算公式很少考 虑油井的表皮因子,因而产量预测偏差较大。 根据等值渗流阻力法,推导了水平井的产量计算公式,该 公式引入了油井的 2 个表皮因子:地层伤害表皮因子和地层改善表皮因子。 地层伤害表皮因子是由钻井 完井过程中的泥浆侵入所致,而地层改善表皮因子是由酸化压裂等增产措施所致。 二者对水平井产能的 影响有所不同,地层伤害表皮因子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较小,钻井完井过程中可以不考虑储层的保护问 题;地层改善表皮因子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较大,增产措施是提高水平井产能的有效方法。

油气地质

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东部物源方向及沉积体系时空演化

胡斌,张靓,季汉成,郭新安,陈栋

2014, Vol.26(4): 22–27    摘要 ( 700 )    PDF (1082 KB) ( 4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4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及物性分析等资料,总结了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的储集空间及孔隙结构特征,详细分析了须家河组储层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并恢复了须家河组储层的孔隙演化过程。 研究表明: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 B 亚期,对储层孔隙演化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砂岩储层原始孔隙度为 31.10%,其中 45.74%的原生粒间孔隙被压实而损失,22.51%的原生粒间孔隙被胶结充填而损失;溶蚀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形成的次生溶孔和裂缝,使储层孔隙度增加至 6.4%,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低孔、特低渗砂岩储层的储集性能。 孔隙度定量计算结果与实测孔隙度一致,显示了该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对定量评价孔隙演化过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东营凹陷陡坡带盐 18—永 921 地区砂砾岩沉积与储层特征

鲜本忠,路智勇,佘源琦,王欣,王璐,黄捍东

2014, Vol.26(4): 28–35    摘要 ( 498 )    PDF (1029 KB) ( 41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5

断陷盆地陡坡带断裂活动强烈,常表现为深水重力流砂砾质沉积和烃源岩同层的特征,储层物性评价成为该区域油气勘探的关键。 针对东营凹陷盐 18—永 921 地区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通过地层细分、沉积相厘定和储层特征分析,探索了优质储层发育规律。 地质-地震综合的沉积相研究表明,该区沉积充填过程和相类型受控于边界断裂的演化,自下而上经历了扇三角洲沉积、近岸水下扇—洪水型湖底扇沉积和近岸水下扇—滑塌型湖底扇沉积 3 个演化阶段。 砂砾岩储层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裂缝不发育,孔隙中原生孔隙明显占优势。 当埋深小于 2 600 m 时,沉积作用是该区砂砾岩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当埋深大于 2 600 m 时,储层进入晚成岩阶段,溶蚀作用增强,除沉积作用外,溶蚀作用开始对储层物性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分析结果,提出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Ⅰ~Ⅳ砂组中近岸水下扇中扇的辫状水道、沙四上亚段Ⅴ,Ⅵ砂组中洪水湖底扇和Ⅶ,Ⅷ砂组中扇三角洲前缘控制了各时期优质储层的分布。

惠州凹陷 HZ25-7 构造带文昌组低孔低渗砂岩储层特征和成因机理

葛家旺,秦成岗,朱筱敏,陈淑慧,刘英辉,张昕

2014, Vol.26(4): 36–43    摘要 ( 566 )    PDF (1127 KB) ( 5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6

惠州凹陷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油气富集区,其中 HZ25-7 构造带是惠州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寻求油气突破的重点地区,文昌组储层特征和成因机理研究是在该区实现勘探突破的基础。 基于钻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储层物性及压汞等资料,对惠州凹陷 HZ25-7 构造带砂岩储层特征和成因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性以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杂基含量高,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分别为 12%和 7.1 mD,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以粒内溶孔和原生粒间孔为主,孔隙结构以中—小孔、细喉道为特征,孔隙连通性差。 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是造成文昌组储层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 近源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背景决定了碎屑组分中软碎屑含量高,杂基充填了部分孔隙;压实作用强烈,造成大量原生孔隙减少,原始孔渗性差;可溶组分含量低,导致有机酸溶蚀对物性改善不太明显;晚期大量的黏土胶结和碳酸盐胶结,降低了储层物性,使储层变得致密。 异常超压的形成有利于储层孔隙的保存。

周口坳陷谭庄凹陷下白垩统低孔低渗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分析

张琴,朱筱敏,刘畅,季汉成,陈祥

2014, Vol.26(4): 44–49    摘要 ( 543 )    PDF (777 KB) ( 4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7

根据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等分析化验资料确定谭庄凹陷下白垩统储层平均孔隙度为 6.1%,平均渗透率为 10.5 mD,为低孔、低渗碎屑岩储层。 除巴 1 井外,其他各井从上部商水组向下到巴村组,随着埋藏深度增大,孔隙度和渗透率基本呈下降趋势。下白垩统储层质量主要受沉积条件、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影响。 较低的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强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以及较弱的溶蚀作用是导致储层低孔、低渗的根本原因,而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均被矿物充填,对储层物性改善不大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 4+5 油层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李盼盼,朱筱敏,朱世发,梁晓伟,牛小兵,郑庆华

2014, Vol.26(4): 50–56    摘要 ( 595 )    PDF (1007 KB) ( 4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8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 4+5 油层组储层由三角洲—湖泊沉积形成,其岩性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岩屑含量整体较高。储层平均孔隙度为 11.02%,平均渗透率为 0.37 mD,属典型的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孔及粒内溶孔,孔隙结构以细—小孔微细喉型为主,分选与连通性较差。 纵向上,长 4+51 小层储层物性好于长4+52小层;平面上,西南部储层物性整体优于东北部。陇东地区延长组长 4+5 油层组致密储层经历了压实、胶结和溶蚀等成岩作用。 致密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沉积作用是形成致密储层的基础,成岩作用则是形成致密储层的关键因素,强烈的压实和胶结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成岩作用。陇东地区延长组长 4+5 油层组有利储层多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中,特别是主砂体中心部位储层物性最好。

苏里格气田西部主要含气层段储层特征

谢庆宾,谭欣雨,高霞,梁新平,赖长洁,王志芳

2014, Vol.26(4): 57–65    摘要 ( 604 )    PDF (1167 KB) ( 5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9

苏里格气田西部储层主要发育于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 段及山西组山1 段,其中山1 段为网状河沉积,盒8 下亚段为辫状河沉积,至盒8 上亚段演变为曲流河和网状河沉积。研究区主要含气层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岩屑质石英砂岩,含有少量石英砂岩,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的特征。储层孔隙空间常以组合形式出现,以岩屑溶孔和晶间孔为主,含少量的原生粒间孔。储层孔隙结构具有孔喉小、排驱压力高和主贡献喉道小的特征,平均孔隙度为6.23%,平均渗透率为0.4 mD,为低孔、低渗储层。成岩作用研究认为,盒8 段和山1 段储层目前均处于中成岩阶段B 亚期,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以及成岩作用的影响,非均质性明显。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风城组致密油储层特征

刘英辉,朱筱敏,朱茂,廖宗宝,王小军,王俊怀

2014, Vol.26(4): 66–72    摘要 ( 579 )    PDF (1214 KB) ( 6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0

近年来,致密油已成为国内外油气勘探的新热点。 通过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薄片的观察和鉴定以及物性压汞数据分析,对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风城组致密油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特征、物性特征及储层“甜点”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风城组主要发育 5 种岩石类型:云质岩类、凝灰岩类、砂岩类、泥岩类和盐岩类,并以云质岩类为主;致密油储层常见 4 类储集空间类型:裂缝、溶孔、晶间孔和原生粒间孔,其中裂缝占储集空间的 53%,溶孔占储集空间的 35%;油层属典型低孔、低渗致密储层,孔隙度为 1%~10%,平均为 3.86%,渗透率 < 2 mD 的样品占 85%以上,平均为 0.17 mD;致密油储层“甜点”区主要受白云石化、裂缝和溶孔发育程度等的共同影响。

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潘荣,朱筱敏,王星星,张剑锋

2014, Vol.26(4): 73–80    摘要 ( 497 )    PDF (901 KB) ( 106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1

深层碎屑岩储层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而有效碎屑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又是深层领域油气勘探的焦点。 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复杂,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息息相关。沉积环境是形成有效储层的前提和基础。 建设性成岩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能有效改善储层物性。 较低的古地温环境、快速深埋的埋藏方式、地层中发育异常高压、上覆厚层膏盐、烃类早期充注、颗粒黏土矿物包壳和深层流体活动等条件均有利于有效碎屑岩储层的形成。在深层储层演化过程中,构造应力作用可直接导致孔隙体积缩小,但构造应力形成的裂缝可改善储层孔隙沟通及渗流能力,形成裂缝型有效储层。 因此,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可总结归纳为“沉积物质为基础,成岩演化为关键,构造作用为调整”。 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储层物质组成的研究与成岩模拟实验研究及创新利用不同学科交叉渗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是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嘉二段低孔低渗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杨喆,钟大康,杜本强,李其荣,祝海华,周煜哲

2014, Vol.26(4): 81–87    摘要 ( 470 )    PDF (1095 KB) ( 3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2

针对四川盆地蜀南地区嘉二段储层薄、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利用岩心、岩石薄片、岩石物性和测井资料,对储层岩石特征、成岩作用、储集空间类型、储层物性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优质储层基本发育在白云岩中,尤其是鲕粒白云岩和泥粉晶白云岩。 其中鲕粒白云岩的形成与鲕粒灰岩早期白云石化有关,发育粒内溶孔;泥粉晶白云岩是泥晶灰岩经历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发育多种溶孔;鲕粒白云岩和泥粉晶白云岩均发生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和埋藏溶蚀作用。 储层总体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储集性能受古隆起、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分布在古隆起东南部局限台地的白云岩以及全区浅滩颗粒岩均为该区有利储集岩。

川东涪陵地区大安寨段裂缝控制因素及期次分析

何龙,郑荣才,梁西文,徐文礼

2014, Vol.26(4): 88–96    摘要 ( 549 )    PDF (1332 KB) ( 5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3

川东涪陵地区大安寨段为典型的超低孔、低渗储层,其非均质性较强,裂缝可作为主要的油气赋存空间。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薄片镜下鉴定、扫描电镜分析、成像测井等资料,以及对百余件样品进行了分析实验,认为大安寨段裂缝按成因可划分为构造缝、成岩缝与溶蚀缝等 3 种类型,并详细描述了其主要参数,包括倾角、长度、密度和有效性等。 针对各类型裂缝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裂缝形成的主要因素,得出基质岩性、构造作用和沉积-成岩作用对裂缝的影响均较为明显。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之上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与声发射实验等多种手段对裂缝形成期次做出初步的判断,认为至少存在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和喜山晚期 3 期裂缝。

四川盆地元坝中部断褶带须四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王明飞,屈大鹏,肖伟,凌涛,陈灵君

2014, Vol.26(4): 97–102    摘要 ( 551 )    PDF (1170 KB) ( 47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4

依据地层发育特征,对元坝中部断褶带须四段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首先,根据现代辫状河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厘清辫状河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部位,依据钻井和测井资料,确定须四段发育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相;然后,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识别出具有层序地层意义的 2 种河道类型,即低可容纳空间侧向叠置河道和高可容纳空间垂向叠置河道,进而判断基准面旋回转换位置,明确须四段可划分出 2 个四级旋回及 3 个亚段:上砂段、腰带段及下砂段;最后,井-震结合进行须四段层序地层综合解释,建立区域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为进一步分析等时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展布特征奠定了基础。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成岩作用对孔隙演化影响的定量研究

胡浩,路遥,唐群英,汪敏

2014, Vol.26(4): 103–108    摘要 ( 455 )    PDF (933 KB) ( 3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5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及物性分析等资料,总结了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的储 集空间及孔隙结构特征,详细分析了须家河组储层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并恢 复了须家河组储层的孔隙演化过程。 研究表明: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 B 亚期,对储 层孔隙演化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砂岩储层原始孔隙度为 31.10%,其中 45.74% 的原生粒间孔隙被压实而损失,22.51% 的原生粒间孔隙被胶结充填而损失;溶蚀作 用和构造破裂作用形成的次生溶孔和裂缝,使储层孔隙度增加至 6.4%,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低孔、特低 渗砂岩储层的储集性能。 孔隙度定量计算结果与实测孔隙度一致,显示了该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对定量 评价孔隙演化过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辽河断陷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梁明亮,王作栋,郑建京,李晓光,王晓峰,钱宇

2014, Vol.26(4): 110–116    摘要 ( 465 )    PDF (922 KB) ( 3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6

为了研究辽河断陷东、西部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及其与油气形成的关系,利用 RockEval 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断陷内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进行了详细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通过对 18 块烃源岩可溶有机质饱和烃进行 GC-MS 测试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并分别在东、西部凹陷烃源岩饱和烃馏分 m/z 191 和 m/z 231 质量色谱图中检测到了松香烷和甲基甾烷系列化合物,显示出相同(近)层段烃源岩不同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东、西部凹陷相同(近)层段烃源岩形成的古环境、母源输入等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造成东、西部凹陷烃源岩差异,并影响辽河断陷东、西部凹陷油气藏差异的重要原因。

白云岩成因碳氧同位素分析方法初探———以北京燕山地区元古界白云岩为例

李倩文,金振奎,姜福杰

2014, Vol.26(4): 117–122    摘要 ( 487 )    PDF (835 KB) ( 6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7

北京燕山地区元古界高于庄组—雾迷山组发育了大量的白云岩,但有关其成因机理仍认识不清。选择十三陵地区白云岩较为发育的高于庄组、杨庄组和雾迷山组进行取样研究,并采用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对所取样品进行古盐度和古温度的恢复分析,得到如下结果:高于庄组δ13C 值平均为 -1.13‰, δ18O 值平均为 -7.87‰,Z值平均为 122.188 5,平均成岩温度为 51.85 ℃;杨庄组δ13C 值平均为 -0.93‰, δ18O 值平均为 -6.11‰,Z值平均为 122.434 8,平均成岩温度为 47.82 ℃;雾迷山组δ13C 值平均为 0.13‰, δ18O 值平均为 -4.60‰,Z值平均为 125.370 7,平均成岩温度为 39.48 ℃。 对上述结果分析表明,该区雾迷山组白云岩主要为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所形成,杨庄组白云岩为混合白云石化作用所形成,高于庄组白云岩成因较为复杂,既有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也有混合白云石化作用。

新港地区白云岩储层预测与成藏条件研究

张丽萍,王昌丽,赵同泽,韩淑敏

2014, Vol.26(4): 123–129    摘要 ( 441 )    PDF (1210 KB) ( 33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8

新港地区主要发育砂岩和白云岩 2 种类型的储层,目前针对砂岩储层的研究广泛且深入,而针对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展布规律的研究较少,从而制约了该地区白云岩储层的油气勘探。 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基于构造、沉积、烃源岩评价及单井储层等分析,结合数据体融合技术,对新港地区白云岩储层的展布规律进行了预测,并对该储层油气成藏的条件进行了研究,从而明确了该储层的勘探潜力。 结果表明:新港地区沙三段储层发育优质烃源岩,为源储一体的原生油气藏,而且分布面积较大,其中沙三5亚段白云岩储层发育大量裂缝和溶孔,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有利场所。 该研究对于同类型白云岩储层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技术方法

地震波动方程方向行波波场分离正演数值模拟与逆时成像

陈可洋,陈树民,李来林,吴清岭,范兴才,刘振宽

2014, Vol.26(4): 130–136    摘要 ( 521 )    PDF (1072 KB) ( 6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9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地震波传播规律的认识,将波印廷矢量引入到二维地震波动方程方向行波波场分离正演数值模拟中。 根据地震波波印廷矢量的波场数值特征,实现了对全地震波场中左行波、右行波、上行波和下行波波场的自动识别与分离。以均匀介质模型、倾斜界面模型以及 Marmousi 模型为例,开展了相应的数值模拟实验与逆时成像处理。 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有效,能够实现任意时刻波场快照中方向行波的波场分离,并合成分别由左行波、右行波、上行波和下行波形成的波场快照与数值模拟记录。该方法简单易行,计算量较小,对实际地震资料中方向行波波场的识别、分离、成像及验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