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4, Vol. 26 ›› Issue (4): 110116.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6
梁明亮 1,2,王作栋1,郑建京1,李晓光3,王晓峰1,钱宇 1,2
摘要:
为了研究辽河断陷东、西部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及其与油气形成的关系,利用 RockEval 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断陷内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进行了详细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通过对 18 块烃源岩可溶有机质饱和烃进行 GC-MS 测试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并分别在东、西部凹陷烃源岩饱和烃馏分 m/z 191 和 m/z 231 质量色谱图中检测到了松香烷和甲基甾烷系列化合物,显示出相同(近)层段烃源岩不同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东、西部凹陷相同(近)层段烃源岩形成的古环境、母源输入等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造成东、西部凹陷烃源岩差异,并影响辽河断陷东、西部凹陷油气藏差异的重要原因。
[1] 杨鑫,郑建京,王晓峰,等.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成藏模式[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22(6):1015-1020. [2] 李宗亮.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根缘气分布规律浅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22(1):23-28. [3] 叶涛,蒋有录,刘华,等.辽河坳陷东、西部凹陷潜山油气富集差异性对比[J].新疆石油地质,2012,33(6):676-679. [4] 熊永强,耿安松,王春江,等.辽河油田曙光—欢喜岭潜山带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J].地球化学,1999,28(3):257-264. [5] 刘立峰,姜振学,周新茂,等.烃源岩生烃潜力恢复与排烃特征分析———以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烃源岩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3):378-384. [6] 朱芳冰.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源岩特征及低熟油分布规律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27(1):25-29. [7] 孙洪斌,张凤莲.辽河坳陷古近系构造-沉积演化特征[J].岩性油气藏,2008,20(2):60-73. [8] 孙红华,李旭平,钟建华,等.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沙三段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3,25(6):53-61. [9] 母国妍,钟宁宁,刘宝.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类型[J].石油实验地质,2008,30(6):611-616. [10] 龚大兴,林金辉,唐云凤,等.上扬子地台北缘古生界海相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0,22(3):31-37. [11] 刘军,罗小平,李辉,等.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3,25(1):75-87. [12] Wenger L M,Isaksen,G H. Control of hydrocarbon seepage intensity on level of biodegradation in sea bottom sediments [J]. Organic Geochemistry,2002,33(12):1277-1292. [13] Moldowan J M,Dahl J,McCaffrey M A,et al.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marker technology to bioremediation of refinery by products [J]. Energy & Fuel,1995,9:155-162. [14] 王铁冠,钟宁宁,侯读杰,等.中国低熟油的几种成因机制[J].沉积学报,1997,15(2):75-83. [15] 王作栋,陶明信,孟仟祥,等.吐哈盆地烃源岩研究进展与低演化油气的形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19(6):754-760. [16] 黄第藩,张大江,李晋超.论4-甲基甾烷和孕甾烷的成因[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9,14(3):8-16. |
[1] | 关蕴文, 苏思羽, 蒲仁海, 王启超, 闫肃杰, 张仲培, 陈硕, 梁东歌.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宜地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77-88. |
[2] | 张晓丽, 王小娟, 张航, 陈沁, 关旭, 赵正望, 王昌勇, 谈曜杰. 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87-98. |
[3] | 陈康, 戴隽成, 魏玮, 刘伟方, 闫媛媛, 郗诚, 吕龑, 杨广广. 致密砂岩AVO属性的贝叶斯岩相划分方法——以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沙一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11-121. |
[4] | 王子昕, 柳广弟, 袁光杰, 杨恒林, 付利, 王元, 陈刚, 张恒.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33-144. |
[5] | 尹虎, 屈红军, 孙晓晗, 杨博, 张磊岗, 朱荣幸.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45-155. |
[6] | 牟蜚声, 尹相东, 胡琮, 张海峰, 陈世加, 代林锋, 陆奕帆.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致密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71-84. |
[7] | 申有义, 王凯峰, 唐书恒, 张松航, 郗兆栋, 杨晓东. 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二叠系煤系页岩储层地质建模及“甜点”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98-108. |
[8] | 邵威, 周道容, 李建青, 章诚诚, 刘桃. 下扬子逆冲推覆构造后缘凹陷油气富集关键要素及有利勘探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61-71. |
[9] | 段逸飞, 赵卫卫, 杨天祥, 李富康, 李慧, 王嘉楠, 刘钰晨.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二叠系山西组页岩气源储特征及聚集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72-83. |
[10] | 王宏波, 张雷, 曹茜, 张建伍, 潘星.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河流扇沉积模式及勘探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17-126. |
[11] | 曹江骏, 王茜, 王刘伟, 李诚, 石坚, 陈朝兵.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58-171. |
[12] | 李启晖, 任大忠, 甯波, 孙振, 李天, 万慈眩, 杨甫, 张世铭.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76-88. |
[13] | 雷涛, 莫松宇, 李晓慧, 姜楠, 朱朝彬, 王桥, 瞿雪姣, 王佳.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山西组砂体叠置模式及油气开发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47-159. |
[14] | 翟咏荷, 何登发, 开百泽. 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晚二叠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32-44. |
[15] | 王小娟, 陈双玲, 谢继容, 马华灵, 朱德宇, 庞小婷, 杨田, 吕雪莹. 川西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78-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