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0, Vol. 22 ›› Issue (4): 2530.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5
尹路,潘建国,谭开俊,王彦君,王斌,许多年
摘要:
以地震储层学理论为指导,围绕该区火山岩储层的主控因素,应用火山岩地震储层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针对性地选用三维岩性识别、三维可视化、高分辨率本征值相干、Emerge 多属性密度反演、多属性融合、FRACA 裂缝预测等多种技术,对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石炭系火山岩储层进行了精细刻画,推动了该区的油气勘探,生产应用效果显著。
[1] 张占文,陈振岩,蔡国刚,等.辽河坳陷火成岩油气勘探[J].中国石油勘探,2005,4(5):16-22. [2] 王华崇,冉启全,胡永乐.大港枣园油田火成岩岩相[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5):21-24. [3] 操应长,姜在兴,邱隆辉,等.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火成岩油气藏成藏条件探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2):6-10. [4] 刘春晓,张晓花,刘建军.塔中地区火山岩与油气藏关系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4,11(5):18-20. [5] 刘诗文.辽河断陷盆地火山岩油气藏特征及有利成藏条件分析[J].特种油气藏,2001,8(3):6-9. [6] 吴磊,徐怀民,季汉成,等.松辽盆地杏山地区深部火山岩有利储层的控制因素及分布预测[J].现代地质,2005,19(4):585-595. [7] 陈元勇,王振奇,刑成智,等.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火山岩储集层特征[J].断块油气田,2009,16(5):23-26. [8] 潘建国,郝芳,谭开俊,等.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古生界火山岩油气藏特征及成藏规律[J].岩性油气藏,2007,19(2):53-56. [9] 王振奇,郑勇,支东明,等.车排子地区石炭系油气成藏模式[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32(2):21-25. [10] 潘建国,郝芳,谭开俊,等.准噶尔盆地红车地区火山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制因素[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21(5):1-3. [11] 张子枢,吴邦辉.国内外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现状及勘探技术调研[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1994,16(1):1-26. [12] 罗静兰,邵红梅,张成立,等.火山岩油气藏研究方法与勘探技术综述[J].石油学报,2003,24(1):31-38. [13] 伊培荣,彭峰,韩芸,等.国外火山岩油气藏特征及其勘探方法[J].特种油气藏,1998,15(2):69-70. [14] 陈建文.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火山岩储层地质学科[J].海洋地质动态,2002,18(4):19-22. [15] 孙善平,刘永顺,钟蓉,等.火山碎屑岩分类评述及火山沉积学研究展望[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1,20(3):313-317. [16] 赵海玲,刘振文,李剑,等.火成岩油气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及研究方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6):609-613. [17] 黄亮,彭军,周康,等.火山岩储层形成机制研究综述[J].特种油气藏,2009,16(1):1-5. [18] 朱如凯,毛治国,郭宏莉,等.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学———思考与建议[J].岩性油气藏,2010,22(2):7-13. [19] 杨杰,卫平生,李相博,等.石油地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J].岩性油气藏,2010,22(1):1-6. [20] 卫平生,潘建国,张虎权,等.地震储层学概念、方法和技术[J].岩性油气藏,2010,22(2):1-6. [21] 林景仟.火成岩岩石学与岩理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22] 王廷光. 储层地震反演方法及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与对策[J].石油物探,2002,41(3):299-303. [23] 李长宝.模型正演和波阻抗反演技术储层识别研究[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7,21(4):56-57. [24] 许多年,蒋春玲,潘建国,等.Epos3.0 地质解释系统在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火山岩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09,21(1):112-114. [25] 张爱卿,邱兆泰,鲍五堂,等.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煤田地质,2006,18(4):53-55. [26] 罗振丽,张爱敏,丁在宇.相干体技术和图象处理技术在检测断层中的应用[J].中国煤田地质,2004,16(3):48-50. [27] 李玉新.地震相干技术在断层与沉积相解释中的应用[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26(3):67-71. [28] 张虎权,卫平生,潘建国,等.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J].岩性油气藏,2010,22(2):14-17. |
[1] | 关蕴文, 苏思羽, 蒲仁海, 王启超, 闫肃杰, 张仲培, 陈硕, 梁东歌.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宜地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77-88. |
[2] | 乔桐, 刘成林, 杨海波, 王义凤, 李剑, 田继先, 韩杨, 张景坤.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侏罗系三工河组凝析气藏特征及成因机制[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69-180. |
[3] | 程焱, 王波, 张铜耀, 齐玉民, 杨纪磊, 郝鹏, 李阔, 王晓东. 渤中凹陷渤中A-2区新近系明化镇组岩性油气藏油气运移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46-55. |
[4] | 易珍丽, 石放, 尹太举, 李斌, 李猛, 刘柳, 王铸坤, 余烨.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物源转换及沉积充填响应[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56-66. |
[5] | 张磊, 李莎, 罗波波, 吕伯强, 谢敏, 陈新平, 陈冬霞, 邓彩云.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57-70. |
[6] | 申有义, 王凯峰, 唐书恒, 张松航, 郗兆栋, 杨晓东. 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二叠系煤系页岩储层地质建模及“甜点”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98-108. |
[7] | 王社教, 施亦做, 方朝合, 曹倩, 任路. 中国油田地热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23-32. |
[8] | 窦立荣, 李志, 杨紫, 张兴阳, 康海亮, 张明军, 张良杰, 丁梁波. 中国石油海外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进展与前景展望[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9. |
[9] | 夏明军, 邵新军, 杨桦, 王忠生, 李之宇, 张超前, 原瑞娥, 法贵方. 海外岩性油气藏储量分类分级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37-44. |
[10] | 李恒萱, 温志新, 宋成鹏, 刘祚冬, 季天愚, 沈一平, 耿珂. 塞内加尔盆地演化过程与岩性油气藏勘探前景[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45-53. |
[11] | 王雪柯, 王震, 计智锋, 尹微, 姜仁, 侯珏, 张艺琼.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盐下碳酸盐岩油气藏成藏规律与勘探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54-62. |
[12] | 刘计国, 周鸿璞, 秦雁群, 邹荃, 郑凤云, 李早红, 肖高杰. 非洲Muglad盆地Fula凹陷白垩系AG组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82-91. |
[13] | 刘亚明, 王丹丹, 田作基, 张志伟, 王童奎, 王朝锋, 阳孝法, 周玉冰. 巴西桑托斯盆地复杂碳酸盐岩油田火成岩发育特征及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27-137. |
[14] | 洪国良, 王红军, 祝厚勤, 白振华, 王雯雯. 南苏门答腊盆地J区块中新统Gumai组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及有利区带[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38-146. |
[15] | 聂礼尚, 马静辉, 唐小飞, 杨智, 张婉金, 李鸿蕊. 准噶尔盆地东部帐篷沟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事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81-9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