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1, Vol. 23 ›› Issue (4): 119123.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22
程静波
CHENG Jingbo
摘要:
C 油田为吉林油田新发现的浅层稠油油田,由于埋藏浅而引起油层低温、低压,油层条件下原油 流动性差,开采过程中储层易受析蜡冷伤害,造成常规开采产能低,甚至无产能,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 生产,制约了该区储量的有效动用。针对这一现状,对该油田重点开展了原油析蜡实验、热采物理模拟实 验、热采数值模拟研究,从理论上明确了提高地层温度、保持地层压力、预防原油析蜡是实现C 油田有效 开发的关键。结合现场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等多种热采试验的开发效果,明确了主体资源可采用 热水驱开发,局部低温、高含蜡区可采用火烧油层的开发方式。
[1] 李君,黄志龙,李佳,等.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长期隆升背景下的油气成藏模式[J].岩性油气藏,2007,19(1):57-61. [2] 焦雪峰,金维鸽.温度对高凝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7(6):9-11. [3] 李永新,李东文,李红,等.克拉玛依油田红山嘴砾岩油藏开采方式探讨[J].新疆石油地质,2008,29(4):507-509. [4] 刘立平,王云龙,刘福林,等.长春岭油田表面活性剂驱可行性[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34(4):82-84. [5] 杨元亮.王庄油田郑14 块薄层强水敏特稠油油藏开发技术[J].特种油气藏,2008,15(2):90-92. [6] 吴伟,华树常,高海龙,等.扶余油田二次开发探索与实践[J].特种油气藏,2009,16(5):67-70. [7] 刘慧卿,黄少云,毕国强,等.北小湖油田油层冷伤害实验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5):45-47. [8] 姚凯,姜汉桥,党龙梅,等.高凝油油藏冷伤害机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3):95-98. [9] 张艳娟,郝艳秋,于涛,等.低渗油藏水驱油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7,14(2):101-104. [10] 刁龙庆.改善洼38 块蒸汽驱效果研究[D].大庆:大庆石油学院,2008. [11] 王世虎.水敏性稠油油藏火烧驱油机理研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7. [12] 李艳玲.稠油油藏蒸汽驱地质影响因素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9,16(5):58-60. [13] 王强,卢德平.注冷水开发对高凝油油层伤害的初步认识[J].特种油气藏,2002,9(S1):46-48. |
[1] | 邹连松, 徐文礼, 梁西文, 刘皓天, 周坤, 霍飞, 周林, 文华国. 川东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泥页岩沉积特征及物质来源[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122-135. |
[2] | 郭海峰, 肖坤叶, 程晓东, 杜业波, 杜旭东, 倪国辉, 李贤兵, 计然. 乍得Bongor盆地花岗岩潜山裂缝型储层有效渗透率计算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17-126. |
[3] | 刘亚明, 王丹丹, 田作基, 张志伟, 王童奎, 王朝锋, 阳孝法, 周玉冰. 巴西桑托斯盆地复杂碳酸盐岩油田火成岩发育特征及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27-137. |
[4] | 应凯莹, 蔡长娥, 梁煜琦, 陈鸿, 尚文亮, 苏桂娇.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古近系断层的垂向封闭性及其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136-143. |
[5] | 向巧维, 李小平, 丁琳, 杜家元.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高自然伽马砂岩形成机制及油气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2): 93-103. |
[6] | 倪祥龙, 王建功, 郭佳佳, 杜斌山, 易定红, 龙国徽, 李志明, 惠媛媛.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基底断裂的控藏作用与有利区带[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4): 32-41. |
[7] | 刘恭利, 韩自军, 段新意, 甄宗玉. 薄互层火成岩地震响应特征及厚度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3): 105-112. |
[8] | 白晓寅, 韩长春, 贺永红, 任来义, 马芳侠, 陈治军, 刘护创. 银额盆地哈日凹陷火成岩发育特征及其成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6): 18-26. |
[9] | 李富恒, 侯连华, 石磊, 肖坤叶, 石峰. 花岗岩油气藏成藏富集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1): 81-89. |
[10] | 陈星州,童亨茂,李冰,杨烁. 辽河东部凹陷火成岩储层识别技术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5): 40-46. |
[11] | 严伟,张冲,胡挺,潘秀萍. 利用斯通利波估算火成岩地层渗透率[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1): 107-110. |
[12] | 卫平生,潘建国,谭开俊,王伟锋,许多年,高斌. 地震储层学研究的“四步法”及其应用———以准噶尔盆地裂隙式喷发火成岩地震储层学研究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6): 10-16. |
[13] | 邹瑜,陈振林,苗洪波,农军年. 伊通盆地基底火成岩的LA-ICP-MS锆石U-Pb 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6): 73-78. |
[14] | 周动力,董青松. 火成岩油气储层特征及形成浅析[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4): 80-84. |
[15] | 李本才,孙凯,白洪彬,王宏伟. 伊通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与层序构成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09, 21(4): 28-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