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3, Vol. 25 ›› Issue (2): 5559.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2.009
李国栋,白卫卫,孙金磊,黄玉燕
LI Guodong, BAI Weiwei, SUN Jinlei, HUANG Yuyan
摘要:
制约深洼区隐蔽性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因素较多,其中准确描述储层空间展布特征是主要因素。以营子街地区为例,通过对该区地震相的精细划分以及砂体的识别描述研究,形成了扇三角洲岩性油气藏储层描述“五步法”技术,包括拓频处理识储层、地震响应明特征、地震相分析定区带、测井约束反演定目标、分频属性圈边界。 勘探实践表明,该项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建立不同类型砂体的地震波形识别模式及砂体横向接触关系,并可明确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的地震特征。 利用该项技术预测了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为勘探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
[1] 王玲,孙夕平,张研,等.辫状河三角洲岩性油气藏储层描述配套技术研究———以留西构造带为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43(2):190-195. [2] 操应长,刘晖.湖盆三角洲沉积坡度带特征及其与滑塌浊积岩分布关系的初步探讨[J].地质论评,2007,53(4):454-459. [3] 孙淑艳,谢刚,姜蕾,等.多属性综合判识三角洲亚相方法———以临南洼陷双丰三角洲为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44(1):81-86. [4] 赵应成,王天琦,田光荣,等.低渗透油田富集区预测技术研究———以松辽盆地扶杨油层为例[J].岩性油气藏,2007,19(1):21-26. [5] 薄其重,方赟,刘景友,等.浊积岩油藏描述技术及其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3,10(5):26-28. [6] 刘光蕊,陈发亮,韩福民,等.利用地震多属性技术进行储层预测与评价———以东濮凹陷濮城地区沙一段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18(4):47-50. [7] 王永刚,乐友喜,刘伟,等.地震属性与储层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1):26-30. [8] 李庆忠.近代河流沉积与地震地层学解释[J].石油物探,1994,33(2):26-41. [9] 李庆忠.河道解释中的陷阱[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33(3):336-341. [10] 张军华,王伟,谭明友,等.地震解释的误区与对策[J].天然气工业,2007,27(增刊A):100-103. [11] 郝志伟,王楠,田建华,等.地震反射及属性对沉积相反映程度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5):75-78. [12] 刘玉亮,陈红汉,刘金,等.临南地区沙三段砂岩体及其成藏特征[J].特种油气藏,2003,10(4):10-13. [13] 谢锐杰.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沙三下段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8,20(3):39-43. [14] 张以明,康洪全,沈华,等.碎屑岩储层预测技术适用性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43(4):447-452. [15] 赵力民,郎晓玲,金凤鸣,等.波形分类技术在隐蔽油藏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6):53-55. [16] 张延章,尹寿鹏,张巧玲,等.地震分频技术的地质内涵及其效果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1):64-76. [17] 李涛,杨克荣,韩小松,等.酒泉盆地鸭西地区白垩系岩性油藏控制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0,22(增刊):14-17. |
[1] | 曾旭, 卞从胜, 沈瑞, 周可佳, 刘伟, 周素彦, 汪晓鸾.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段页岩油储层非线性渗流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40-50. |
[2] | 姜瑞忠, 张福蕾, 崔永正, 潘红, 张旭, 张春光, 沈泽阳. 考虑应力敏感和复杂运移的页岩气藏压力动态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4): 149-156. |
[3] | 熊健,刘向君,陈朕. 低渗气藏压裂井动态产能预测模型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2): 82-85. |
[4] | 张宇煜,汪伟英,周江江. 注水压力对低渗透储层渗流特征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2): 120-122. |
[5] | 欧阳传湘,涂志勇,付蓉. 灰色综合评判法优选压裂井[J]. 岩性油气藏, 2009, 21(3): 101-1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