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7, Vol. 19 ›› Issue (1): 3238.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1.006
郑荣才1 , 王昌勇1 , 李 虹2 , 雷光明3 , 谢春红3
ZHENG Rongcai1 , WANG Changyong1 , Li Hong2 , LEI Guangming3 , XIE Chunhong3
摘要:
物源区分析技术主要包括碎屑成分对比技术、重矿物分析技术、沉积相分析技术、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石英阴极发光分析技术等。本课题研究区范围相对较大, 受多方向物源供给的影响较大, 因此, 在确定白豹—华池地区长6 油层组沉积时的物源区母岩性质和物源方向时, 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加以综合判别, 其中以碎屑物成分和轻、重矿物组合比对及石英阴极发光分析技术为主要手段, 得出研究区存在2 个物源方向: 一是正北和北偏东方向的主物源方向, 物源区母岩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阴山古陆中低—中级变质岩与花岗岩组合的古老杂岩体; 二是西南方向的次要物源方向, 物源区母岩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崆峒山的下古生界地层。
[1 ] 蔺宏斌,姚径利.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特性与物源探讨[ J] .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2000, 15( 5): 7-9. [2 ] 聂永生,田景春,夏青松,等.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姬塬地区三叠统延长组物源分析[ 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4, 11( 5): 4-7. [3 ] 宋凯,吕剑文,杜金良,等.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方向分析与三角洲沉积体系[ J ]. 古地理学报, 2002, 4( 3)59-66. [4 ] 王锋,田景春,张锦泉,等.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长6油层组物源分析[ J] .沉积与特提地质, 2006, 26( 3): 26-30. [5 ] 魏斌,魏红红,陈全红,等.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分析[ J] . 西北大学学报, 2003, 33( 4): 447-450. [6 ] 郭艳琴,李文厚,胡友洲,等. 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早中期物源分析与沉积体系[ 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6, 34( 1): 1-4. [7 ] 曾允孚,夏文杰. 沉积岩石学[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5. [8 ] 张哨楠,沙文斌.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延长组的沉积特征[ J] . 矿物岩石, 2000, 20( 4): 25-30. [ 9 ] 王英华, 张绍平, 潘荣胜. 阴极发光技术在地质学中的应用[M ]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0. [10 ] 赵红格, 刘池洋. 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J ]. 沉积学报,2003, 21( 3): 409-411. [ 11] 张本琪,余宏忠,姜在兴. 应用阴极发光技术研究母岩性质及成岩环境[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30( 3): 117-118. [12 ] 张绍平,顿铁军. 阴极发光显微镜在岩矿鉴定方面的应用[ J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89, 11( 1): 40-49. [13 ] 郑荣才,文华国,韩永林,等.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J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 33( 6): 566-575. |
[1] | 西智博, 廖建平, 高荣锦, 周晓龙, 雷文文. 辽河坳陷陈家断裂带北部构造演化解析及油气成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27-136. |
[2] | 牛成民, 惠冠洲, 杜晓峰, 官大勇, 王冰洁, 王启明, 张宏国. 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三段湖底扇发育模式及大油田发现[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33-42. |
[3] | 贺勇, 邱欣卫, 雷永昌, 谢世文, 肖张波, 李敏. 珠江口盆地陆丰13东洼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74-82. |
[4] | 谢瑞, 张尚锋, 周林, 刘皓天, 姚明君, 蒋雪桂. 川东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致密储层油气成藏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108-119. |
[5] | 余海波. 东濮凹陷构造特征及古生界有利勘探区带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72-79. |
[6] | 阴钰毅, 姚志纯, 郭小波, 王乐立, 陈思谦, 余小雷, 岑向阳.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二叠系隐伏构造特征及勘探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4): 79-88. |
[7] | 缪欢, 王延斌, 何川, 李建红, 张伟, 张雨建, 龚训. 渤海湾盆地埕北断阶带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105-115. |
[8] | 邵晓州, 王苗苗, 齐亚林, 贺彤彤, 张晓磊, 庞锦莲, 郭懿萱.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长8油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59-69. |
[9] | 卢恩俊, 柳少波, 于志超, 鲁雪松, 成定树.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南带断裂活动特征及其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161-174. |
[10] | 朱珍君, 黄光明, 邱津, 刘康宁, 李琦, 胡俊杰. 哈萨克斯坦斋桑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4): 23-35. |
[11] | 郑庆华, 尤继元. 黄骅坳陷王官屯构造带白垩系火山岩油气成藏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5): 44-51. |
[12] | 唐建云, 张刚, 史政, 章星, 陈玉宝. 鄂尔多斯盆地丰富川地区延长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期次[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3): 20-26. |
[13] | 洪亮, 陈彬滔, 刘雄志, 惠学智, 房乃珍, 苏玉平. Muglad盆地Kaikang槽西斜坡沉积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2): 8-15. |
[14] | 白晓寅, 韩长春, 贺永红, 任来义, 马芳侠, 陈治军, 刘护创. 银额盆地哈日凹陷火成岩发育特征及其成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6): 18-26. |
[15] | 肖阳, 张少华, 魏岩, 杨明慧, 陈玉婷, 潘娟.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边界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2): 44-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