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勘探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需要勘探工作者具有较好的整体素质。整体素质由科学知识技术器具层面和文化层面构成。提高整体素质, 就要同时重视这2 个层面素质的提高, 特别要注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系统整合能力的培养。为此就要建立与之相呼应的价值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 克服层级文化影响, 提高哲学素质、思维素质和人文修养, 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 给人的素质提高留出空间。
[1] | 柴毓, 王贵文, 柴新. 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及成因[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4): 29-40. |
[2] | 谢 青,王建民,时圣彪. 鄂尔多斯盆地太阳湾油区长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4): 61-67. |
[3] | 张新春,杨兴利,师晓伟. “三低”油藏空气泡沫驱低温氧化可行性研究———以甘谷驿油田唐80区块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2): 86-91. |
[4] | 胡望水,曹春,何海泉,李相明,李松泽,李子豪. 新立地区嫩三段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6): 20-26. |
[5] | 李君文. 基准面旋回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2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3): 29-34. |
[6] | 关利群,屈红军,胡春花,范玉海,雷 露. 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与含油性关系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3): 26-30. |
[7] | 冯一波,丁晓琪,谢世文,张发旺. 麻黄山地区中生界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09, 21(3): 60-64. |
[8] | 李彦山,张占松,张超谟,陈鹏. 应用压汞资料对长庆地区长6 段储层进行分类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09, 21(2): 91-93. |
[9] | 王辉, 王凤琴. 甘谷驿油田共大滩区延长组长6 段非均质模式与油气分布[J]. 岩性油气藏, 2008, 20(2): 48-53. |
[10] | 韩永林, 王海红, 陈志华, 王芳, 梁晓伟, 王成玉, 牛小兵. 耿湾— 史家湾地区长6 段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盐度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4): 20-26. |
[11] | 林承焰,谭丽娟,于翠玲. 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 Ⅱ)———非均质控油理论探讨[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3): 14-22. |
[12] | 林承焰, 谭丽娟, 于翠玲. 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Ⅰ)———非均质控油理论的由来[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2): 16-21. |
[13] | 刘震, 陈艳鹏, 赵阳,, 郝奇, 许晓明, 常迈.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概述[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2): 121-1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