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5, Vol. 27 ›› Issue (4): 6167.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09
谢 青1,2,王建民2,时圣彪3
Xie Qing1,2, Wang Jianmin2, Shi Shengbiao3
摘要: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太阳湾油区剩余油滞留现象严重。 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该区实际地质情况,利用区内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等资料,定性评价该区长 2 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成因,并分析非均质性对储层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采用实验、测井及标准对比等方法,将区域非均质性分为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 4 类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研究区层内非均质性较强,主要受沉积构造、粒度韵律、渗透率非均质性及夹层分布等因素的控制;层间非均质性总体较强,各小层发育不均一,长 23 小层层间非均质性相对最强,长 22 和长 21 小层次之;平面非均质性受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影响较大;微观上孔隙结构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程度。通过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可以为掌握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状况及后期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null |
[1] | 包汉勇, 赵帅, 张莉, 刘皓天. 川东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气勘探成果及方向展望[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12-24. |
[2] | 孙汉骁, 邢凤存, 谢武仁, 钱红杉.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21-135. |
[3] | 张文文, 韩长城, 田继军, 张治恒, 张楠, 李正强.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层序地层划分及演化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45-58. |
[4] | 王素英, 张翔, 田景春, 彭明鸿, 郑潇宇, 夏永涛.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柯坪塔格组沉积演化及沉积分异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81-94. |
[5] | 王欢, 刘波, 石开波, 刘航宇, 韩波. 伊拉克-伊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39-53. |
[6] | 王航, 杨海风, 黄振, 白冰, 高雁飞. 基于可容纳空间变化的河流相演化新模式及其控藏作用——以莱州湾凹陷垦利A构造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5): 73-83. |
[7] | 王宏波, 郭玮, 章贵松, 井向辉, 李相博, 王菁.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下寒武统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4): 13-20. |
[8] | 洪亮, 陈彬滔, 刘雄志, 惠学智, 房乃珍, 苏玉平. Muglad盆地Kaikang槽西斜坡沉积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2): 8-15. |
[9] | 肖 菁,季汉成,华 南,房 超,李海泉,马鹏鹏. 东濮地区奥陶系沉积相特征及其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6): 78-87. |
[10] | 李凤杰,屈雪林,杜凌春,荆锡贵,成晓雨. 龙门山甘溪土桥子组碳酸盐岩沉积相及其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5): 6-12. |
[11] | 姚泾利,楚美娟,白嫦娥,袁晓明,郭正权.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8 2 小层厚层砂体沉积特征及成因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6): 40-45. |
[12] | 蔡东梅. 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泉四段沉积微相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5): 57-63. |
[13] | 付宪弟,王胜男,张亮,赵庆海,丛琳. 松辽盆地榆树林—肇州地区葡萄花油层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2): 26-30. |
[14] | 武春英,韩会平,蒋继辉,王宝清,季海锟,赵小会,陈娟萍. 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地区长6 油层组沉积相特征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09, 21(3): 35-39. |
[15] | 胡九珍,冉启贵,刘树根,孙玮, 王东,张长俊.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相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09, 21(2): 70-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