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出日期:2015-07-20
张昌民,朱 锐,李少华,潘 进,杨 波
2015, Vol.27(4): 110
摘要
(
567 )
HTML( )
PDF
(6578 KB)
(
426
)
黄俨然,杨荣丰,肖正辉,余 烨,杨 仙
2015, Vol.27(4): 1116
摘要
(
631 )
HTML( )
PDF
(915 KB)
(
497
)
肖正辉,牛现强,杨荣丰,余 烨,黄俨然,陈新跃
2015, Vol.27(4): 1724
摘要
(
1058 )
HTML( )
PDF
(2852 KB)
(
449
)
丁 熊,田景春,姚泾利,余杭航,李映宏
2015, Vol.27(4): 2531
摘要
(
664 )
HTML( )
PDF
(2099 KB)
(
442
)
徐 勇,吕成福,陈国俊,仲佳爱,杨 巍,薛莲花
2015, Vol.27(4): 3239
摘要
(
705 )
HTML( )
PDF
(1333 KB)
(
629
)
刘诗宇,胡明毅,胡忠贵,戴危艳
2015, Vol.27(4): 4046
摘要
(
588 )
HTML( )
PDF
(1426 KB)
(
295
)
杨 巍,陈国俊,胡士骏,吕成福,徐 勇,杨 爽
2015, Vol.27(4): 4752
摘要
(
656 )
HTML( )
PDF
(1038 KB)
(
300
)
陈 波,刘云利,刘海上,陈 朕,文 革,史基安
2015, Vol.27(4): 5360
摘要
(
666 )
HTML( )
PDF
(2171 KB)
(
461
)
谢 青,王建民,时圣彪
2015, Vol.27(4): 6167
摘要
(
656 )
HTML( )
PDF
(1809 KB)
(
491
)
王 鹏,常 旭,桂志先,王一博
2015, Vol.27(4): 7783
摘要
(
622 )
HTML( )
PDF
(2367 KB)
(
289
)
高 刚,李玉海,桂志先,王文涛
2015, Vol.27(4): 8488
摘要
(
687 )
HTML( )
PDF
(1287 KB)
(
516
)
闫建平,温丹妮,司马立强,言 语,耿 斌
2015, Vol.27(4): 8995
摘要
(
466 )
HTML( )
PDF
(1 KB)
(
347
)
钟光海,谢 冰,周 肖
2015, Vol.27(4): 96102
摘要
(
708 )
HTML( )
PDF
(1199 KB)
(
735
)
冯小英,秦凤启,唐钰童,刘 慧,王 亚
2015, Vol.27(4): 103108
摘要
(
473 )
HTML( )
PDF
(2235 KB)
(
559
)
郭 肖,任 影,吴红琴
2015, Vol.27(4): 109112
摘要
(
580 )
HTML( )
PDF
(541 KB)
(
620
)
袁 淋,李晓平,王常青
2015, Vol.27(4): 113118
摘要
(
608 )
HTML( )
PDF
(688 KB)
(
506
)
邱 振,李建忠,吴晓智,王社教,郑 民,郭秋麟
2015, Vol.27(4): 119126
摘要
(
966 )
HTML( )
PDF
(1180 KB)
(
715
)
戴危艳,李少华,谯嘉翼,刘诗宇
2015, Vol.27(4): 127133
摘要
(
521 )
HTML( )
PDF
(558 KB)
(
598
)
张昌民,朱 锐,李少华,潘 进,杨 波
2015, Vol.27(4): 110
摘要
(
567 )
PDF (6578 KB) (
42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01
广西田林潞城中三叠统深水沉积露头发育厚层砂岩相、中厚层砂岩相、薄层砂岩相、砂质条带岩相、块状泥岩相、薄层泥岩相和中厚层泥岩相等 7 种岩石相类型。 根据砂岩和泥岩的组合关系,在剖面上识别出了厚层砂岩相和块状泥岩相组合、厚层砂岩相和薄层泥岩相组合、中厚层砂岩相和薄层泥岩相组合、中厚层砂岩相和中厚层泥岩相组合、薄层砂岩相和薄层泥岩相组合、薄层砂岩相和中厚层泥岩相组合及中厚层泥岩夹砂质条带组合等 7 种岩石相组合。 深水沉积地层具有千层饼式的地层构型特征,发育了厚层砂岩叠置样式、厚层和中厚层砂岩叠置样式、中厚层砂岩叠置样式、中厚层和薄层砂岩叠置样式、薄层砂岩叠置样式、薄层砂岩和泥岩叠置样式及泥岩夹砂质条带样式等 7 种地层构型样式。 深水沉积虽然构型样式简单,但有着十分复杂的储层非均质性,既有可能形成常规油气藏,也有可能形成非常规油气藏。上述认识对深水沉积油气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黄俨然,杨荣丰,肖正辉,余 烨,杨 仙
2015, Vol.27(4): 1116
摘要
(
631 )
PDF (915 KB) (
4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02
湘西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发育了一套富有机质泥页岩,其分布稳定且厚度较大,在桑植石门复向斜一带埋深大,保存较完整。牛蹄塘组页岩气富集甜点区的页岩气质量体积为 1.48~8.75 m3/t,具有很好的工业开发价值。 有机碳含量既决定了页岩气的资源潜力,同时也影响页岩气的吸附和存储能力。对牛蹄塘组页岩气的研究认为:储集空间主要可分为原生晶间或粒间微孔隙、有机质微孔隙、不稳定矿物溶蚀孔、构造裂缝和解理缝等 5 种成因类型;页岩气较易发生吸附和解吸作用,吸附态气所占较大比例;页岩气存储状态主要受有机碳含量和储集空间类型的综合影响;高过成熟富有机质页岩生成的天然气在较好的保存条件下仍然可以聚集并成藏;温压条件、埋藏深度和矿物组成等对页岩含气性的影响均相对较小。
肖正辉,牛现强,杨荣丰,余 烨,黄俨然,陈新跃
2015, Vol.27(4): 1724
摘要
(
1058 )
PDF (2852 KB) (
4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03
为评价湘中涟源—邵阳凹陷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气的勘探潜力,分析其泥页岩的有机碳含量、矿物组成、孔隙及裂隙的微观特征、孔隙度和渗透率等,系统研究了页岩气的储层特征。研究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岩石的有机碳含量与岩性关系密切,其中硅质泥岩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平均质量分数大于 3%,表明沉积环境是控制有机碳含量的最主要因素;硅质泥岩中石英等脆性矿物平均质量分数为 67.7%,与美国 Barnett 硅质页岩基本相当,脆性矿物含量较高;硅质泥岩中构造裂缝较发育,其形成主要与其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及地质构造较发育等因素有关;有机碳含量较高的硅质泥岩,其有机质微孔隙也是基质孔隙及裂隙的主要组成部分;硅质泥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低,分别小于 5%和 0.01 mD,构造裂缝发育程度是影响硅质泥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最主要因素。
丁 熊,田景春,姚泾利,余杭航,李映宏
2015, Vol.27(4): 2531
摘要
(
664 )
PDF (2099 KB) (
44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04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统延长组长 101 期发育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河流相中辫状河道和曲流河道,三角洲相中辫状水下分流河道、陆上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等沉积均发育砂岩。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各沉积微相砂岩的沉积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的辫状河道、辫状分流河道及辫状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主要发育有冲刷面、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等,以向上变细的正粒序为主,砂岩粒度概率曲线主要为两段式或三段式;盆地东部的曲流河道、陆上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岩主要发育有冲刷面、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砂纹层理等,以向上变细的正粒序为主,见向上变粗的逆粒序,砂岩粒度概率曲线主要为两段式或三段式,可见四段式。通过进一步的对比分析,认为盆地内长 101 期辫状河道、辫状分流河道、曲流河道和陆上分流河道中砂体较发育,辫状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次之。
徐 勇,吕成福,陈国俊,仲佳爱,杨 巍,薛莲花
2015, Vol.27(4): 3239
摘要
(
705 )
PDF (1333 KB) (
62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05
基于低温氮气吸附分形几何学研究方法,对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储层进行了孔隙分形特征研究,并运用分形 FHH 模型计算了孔隙分形维数,讨论了分形维数与孔隙结构、有机碳含量、页岩矿物成分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以中孔为主,孔隙内部特征以墨水瓶状孔和狭缝状孔为主;页岩样品分形维数为 2.629 2~2.898 0,反映了页岩孔隙结构复杂和非均质性强的特征;页岩平均孔径越小、微小孔隙越多,孔隙结构越复杂,孔表面越不规则,比表面积和分形维数则越大;有机碳含量和微孔发育程度对分形维数影响较大。通过分形维数可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和不均一性,为研究页岩孔隙结构的分布特征提供了思路。
刘诗宇,胡明毅,胡忠贵,戴危艳
2015, Vol.27(4): 4046
摘要
(
588 )
PDF (1426 KB) (
2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06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黄龙组是重要的天然气产层,白云石化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必要条件,白云石化成因类型研究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岩心和野外剖面观察与描述,结合薄片资料,认为区内黄龙组主要发育以下几种类型的白云岩:泥—微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和残余颗粒粉-细晶白云岩等,以及充填于孔、洞或缝中的白云石胶结物。结合 X 射线衍射分析数据和稳定同位素 δ13C 与 δ18Ο 资料,发现该区不同类型的白云岩以及白云石胶结物的形成条件和物性特征各异,分别用不同的成因模式来解释更为合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黄龙组具有如下 4 种白云岩成因模式:泥—微晶白云岩的蒸发泵白云石化成岩模式、(残余颗粒)粉—细晶白云岩的埋藏压实白云石化成岩模式、淡水白云岩的调整白云石化成岩模式和异形白云岩的构造热液白云石化成岩模式。
杨 巍,陈国俊,胡士骏,吕成福,徐 勇,杨 爽
2015, Vol.27(4): 4752
摘要
(
656 )
PDF (1038 KB) (
3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07
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成像方法对川南-黔北地区下古生界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微观孔隙类型、孔隙大小、孔隙形态与分布特征及微裂缝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按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将孔隙划分为粒间孔、有机质孔、溶蚀孔和微裂缝 4 种主要类型;有机质孔发育广泛,对孔隙总体积贡献较大,有利于储层中吸附气的赋存;溶蚀孔零星分布,但孔径可达微米级,对孔隙总体积贡献较大;粒间孔发育相对较少,对孔隙总体积贡献相对较小;页岩中发育的微裂缝,可有效连通其他类型的孔隙,有利于页岩气的储存和渗流。对研究区样品矿物成分的分析表明,其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碳酸盐矿物和黏土矿物为主,脆性矿物含量相对较高,平均体积分数为 54.9%,有利于对页岩储层的压裂改造。
陈 波,刘云利,刘海上,陈 朕,文 革,史基安
2015, Vol.27(4): 5360
摘要
(
666 )
PDF (2171 KB) (
46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08
通过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鉴定,结合压汞物性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地区二叠系夏子街组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岩性以砾岩和砂岩为主,砾岩主要为砂砾岩,砂岩主要为岩屑砂岩,偶见岩屑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存在部分原生孔隙和少量的微裂缝;储层孔隙结构较差,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低;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控制,沉积作用决定着砂体的原始孔隙度及储层后期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成岩作用是决定砂体最终能否成为有效储集体的关键,较强的压实和胶结作用以及相对较弱的溶蚀作用是造成研究区储层物性较差的主要原因。根据储层物性和孔喉参数等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 5 类,大部分集中于Ⅳ类和Ⅴ类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储层。 夏二段储层物性比夏一段略好,为低孔、低渗背景下的相对优质储层。
谢 青,王建民,时圣彪
2015, Vol.27(4): 6167
摘要
(
656 )
PDF (1809 KB) (
4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09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太阳湾油区剩余油滞留现象严重。 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该区实际地质情况,利用区内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等资料,定性评价该区长 2 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成因,并分析非均质性对储层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采用实验、测井及标准对比等方法,将区域非均质性分为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 4 类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研究区层内非均质性较强,主要受沉积构造、粒度韵律、渗透率非均质性及夹层分布等因素的控制;层间非均质性总体较强,各小层发育不均一,长 23 小层层间非均质性相对最强,长 22 和长 21 小层次之;平面非均质性受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影响较大;微观上孔隙结构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程度。通过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可以为掌握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状况及后期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桂志先,朱广生
2015, Vol.27(4): 6876
摘要
(
723 )
PDF (698 KB) (
59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10
近 10 年来,油气田微震监测技术有了全面而较快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水力压裂微震监测方法的能力和效果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微震监测的软硬件逐步商业化,微震监测的数据采集方法、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等都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微震监测技术服务工作快速增加,仅北美洲各个盆地,每年就有数千口井使用了水力压裂裂缝微震成像技术。国内随着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兴起,微震监测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王 鹏,常 旭,桂志先,王一博
2015, Vol.27(4): 7783
摘要
(
622 )
PDF (2367 KB) (
28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11
低孔、低渗储层,特别是页岩气储层,已成为当前勘探开发的热点。 压裂是这类储层的主要开发手段,而微震监测可对压裂过程和压裂效果进行直观评价。微震信号的检测与信息提取是微震监测的基础,在实际监测环境下,接收到的信号其信噪比较低,难以直接提取微震信息。 因此,提出利用 S 变换对低信噪比微震数据进行时频分析的方法,并发现微震横波成分的抗噪能力较强。利用这一特征,对实际低信噪比微震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实现了对微震信号的有效提取。
高 刚,李玉海,桂志先,王文涛
2015, Vol.27(4): 8488
摘要
(
687 )
PDF (1287 KB) (
51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12
实验模拟和理论研究均表明,流体充填介质常常导致地震波发生不同程度的频散和衰减,为利用地震波频散特征识别储层流体提供了依据。 为了更有效地识别储层流体,需要研究提高地震波频散属性计算精度与可靠性的方法。为此,首先调研了纵波与横波频散属性的提取方法,分析并对比了多种时频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优选出能够根据实际地震信号的频率分布特征灵活调节时窗的广义 S 变换方法,并将其用于具体信号的分析与处理中,然后制作了相应的计算流程,最后利用该方法对 K71 断块实际地震资料进行计算,其结果与实钻结果吻合较好。
闫建平,温丹妮,司马立强,言 语,耿 斌
2015, Vol.27(4): 8995
摘要
(
466 )
PDF (1 KB) (
34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13
泥页岩油气储层是目前非常规油气领域备受关注的勘探目标。 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泥页岩地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岩心、试油测试等资料刻度测井和录井信息,开展非常规泥页岩油气储层的识别研究。通过分析泥页岩储层类型及其测井与录井响应特征,发现泥页岩储层多数为脆性矿物含量高的灰质泥页岩岩相(发育裂隙),少数为脆性矿物含量低的不含(或少含)灰质的泥页岩岩相。根据这2 种泥页岩储层类型,提出了2 种相应的成因机制解释模型,借鉴气泡图和雷达图较好地显示出了这2 种解释模型的测井与录井特征差异,进而建立了基于测井和录井信息相结合的泥页岩储层识别方法,为苏北盆地泥页岩油气储层识别及有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钟光海,谢 冰,周 肖
2015, Vol.27(4): 96102
摘要
(
708 )
PDF (1199 KB) (
73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14
页岩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目前国内对页岩气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对国内外页岩气储层测井评价方法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岩心分析资料,建立了四川盆地蜀南地区页岩气测井评价岩石物理模型。通过开展总有机碳含量、吸附气含量及游离气含量等计算方法的研究,形成了针对四川盆地蜀南地区页岩气储层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测井解释模块,建立了一套系统的页岩气储层测井评价方法。该方法支撑了页岩气试油层段及储层改造措施优选,为四川盆地页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冯小英,秦凤启,唐钰童,刘 慧,王 亚
2015, Vol.27(4): 103108
摘要
(
473 )
PDF (2235 KB) (
55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15
近年来,沁水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不断深入,煤层气富集规律是制约其勘探开发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而 AVO 技术对煤层气富集规律的预测至关重要。 煤层的 AVO 响应特征是什么样的? 煤层含气后的 AVO 响应特征又是什么样的?其与常规砂岩含气后的 AVO 响应特征是否一致?对此,在沁水盆地开展了不同岩性流体替换及其在不同含气饱和度下的 AVO 响应特征研究。 结果表明,煤层的 AVO 响应特征与煤层含气后的 AVO 响应特征不同,煤层为“暗点”反射特征,而煤层含气后为“相对亮点”反射特征。 该研究成果可为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
郭 肖,任 影,吴红琴
2015, Vol.27(4): 109112
摘要
(
580 )
PDF (541 KB) (
62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16
页岩气流动存在明显的多尺度效应,而应力敏感和吸附现象的存在使得页岩气的渗流机理更为复杂。 基于 Beskok-Karniandakis 模型,推导了考虑应力敏感和吸附的页岩表观渗透率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计算并分析了应力敏感和吸附对页岩表观渗透率的影响。 当页岩孔隙半径大于 5 nm 时,应力敏感对表观渗透率的影响占主要地位,应力敏感和吸附综合作用下的页岩表观渗透率随压力降低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当孔隙半径小于 5 nm 时,应力敏感导致的渗透率损失要小于气体解吸和滑脱引起的渗透率增大,页岩表观渗透率随压力降低而增大。
袁 淋,李晓平,王常青
2015, Vol.27(4): 113118
摘要
(
608 )
PDF (688 KB) (
5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17
在低渗水驱气藏开发过程中,即使水平井井底未见水,但水体局部推进仍是影响水平井产量的重要因素。 基于 Joshi 方法,将水平井三维渗流场简化为远井地带与近井地带 2 个二维渗流场,考虑远井地带局部水体推进以及低渗储层渗流特征,利用保角变换方法建立了求解低渗水驱气藏局部水侵时水平井产量变化规律的新模型。 敏感性分析表明,随着水侵体积比、水体推进距离以及应力敏感指数的逐渐增大,水平井产量逐渐减小,而随着储层原始渗透率以及滑脱因子的逐渐增大,水平井产量逐渐增大,但对于高压气藏、产水气藏以及生产压差较小的气井,滑脱效应以及应力敏感对产量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此项研究可为低渗水驱气藏水侵过程中水平井产量变化规律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邱 振,李建忠,吴晓智,王社教,郑 民,郭秋麟
2015, Vol.27(4): 119126
摘要
(
966 )
PDF (1180 KB) (
7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18
近 10 年来,国内外致密油勘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 致密油资源潜力较大,已成为非常规石油中最现实的勘探领域。 在分析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国内外致密油的勘探现状,并厘定了致密油发育的主要地质特征及差异。国内外致密油发育的主要地质特征为:①相对稳定的沉积构造背景,保存条件好;②大面积分布的优质有效烃源岩,生烃强度大;③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有效致密储层,储集能力强; ④有效的源储接触关系,聚集效率高。 国内外致密油地质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烃源岩层、致密储层和油藏等特征 3 个方面。 这些认识能够为我国下一步致密油勘探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戴危艳,李少华,谯嘉翼,刘诗宇
2015, Vol.27(4): 127133
摘要
(
521 )
PDF (558 KB) (
59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19
由于资料的不完备性及储层的非均质性,使得储层及其属性分布预测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随机建模技术通过改变随机模拟路径并建立多个实现来刻画地质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储层不确定性建模是在随机建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更加强调从数据获取、建模参数设置到模型响应各个阶段的不确定性表征与评价。 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储层建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来源进行了分类,对储层建模中的局部不确定性、空间不确定性和响应不确定性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一些降低不确定性的方法。现阶段储层不确定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2 个方面,即不确定性评价和如何降低不确定性,而针对不确定性建模方法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