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5-09-26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单一河口坝砂体规模的定量表征

李少华,胡晓玲,王军,宋道万,史敬华

2015, Vol.27(5): 1–5    摘要 ( 467 )    HTML( ) PDF (883 KB)  ( 5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01

龙门山甘溪土桥子组碳酸盐岩沉积相及其演化

李凤杰,屈雪林,杜凌春,荆锡贵,成晓雨

2015, Vol.27(5): 6–12    摘要 ( 478 )    HTML( ) PDF (2758 KB)  ( 35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02

基于数字露头的地质信息提取与分析

刘学锋,马乙云,曾齐红,邵燕林,张友焱,叶勇

2015, Vol.27(5): 13–18    摘要 ( 855 )    HTML( ) PDF (1294 KB)  ( 3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03

储层速敏效应形成机理及其垂向差异因素分析---以塔北隆起吉拉克地区三叠系储层为例

韩登林,张双源,袁文芳,冯志超,欧阳传湘,彭舒琪

2015, Vol.27(5): 19–24    摘要 ( 839 )    HTML( ) PDF (1745 KB)  ( 41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04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数字露头表层建模方法研究

曾齐红,马乙云,谢 兴,张友焱,叶 勇,刘 松

2015, Vol.27(5): 25–29    摘要 ( 472 )    HTML( ) PDF (1023 KB)  ( 3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05

ΔlgR 方法在深水沉积物层序分析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古龙凹陷古57 井青山口组为例

刘苍宇,辛仁臣

2015, Vol.27(5): 30–36    摘要 ( 828 )    HTML( ) PDF (1050 KB)  ( 42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06

North Carnarvon 盆地 Exmouth 低隆起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研究

王 波,张英波,杨香华,胡孝林,许晓明

2015, Vol.27(5): 37–44    摘要 ( 493 )    HTML( ) PDF (3587 KB)  ( 38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07

黄河口凹陷 BZ-A-1 井区沙河街组“甜点”特征及成因机制

王 维,张英波,杨香华,王清斌,朱红涛

2015, Vol.27(5): 45–52    摘要 ( 462 )    HTML( ) PDF (5075 KB)  ( 46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08

准噶尔盆地北部晚白垩世—古近纪沉积特征研究

邓 远,陈世悦,杨景林,王 越

2015, Vol.27(5): 53–59    摘要 ( 983 )    HTML( ) PDF (1777 KB)  ( 3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09

近岸水下扇岩石相及储层特征分析----以盐家油田盐 227 区为例

董 越,侯加根,曹 刚,刘钰铭,王梓媛,李 婧

2015, Vol.27(5): 60–66    摘要 ( 479 )    HTML( ) PDF (1207 KB)  ( 39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0

川东华蓥山地区长兴组台内礁滩内部结构及发育模式

胡忠贵,黎 荣,胡明毅,向小玲,秦 鹏,孙跃东

2015, Vol.27(5): 67–72    摘要 ( 816 )    HTML( ) PDF (1966 KB)  ( 34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1

东海西湖凹陷古近系砂岩侵入体及其地质意义

黄苓渝,张昌民,刘江艳,向小玲,徐 发,侯国伟

2015, Vol.27(5): 74–80    摘要 ( 753 )    HTML( ) PDF (2097 KB)  ( 37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2

和什托洛盖盆地侏罗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

王 越,陈世悦,梁绘媛,邓 远

2015, Vol.27(5): 81–86    摘要 ( 914 )    HTML( ) PDF (1966 KB)  ( 4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3

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在冲积扇构型建模中的应用

吴小军,李晓梅,谢 丹,孙国强

2015, Vol.27(5): 87–92    摘要 ( 398 )    HTML( ) PDF (911 KB)  ( 4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4

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 区克下组冲积扇储层构型表征

陈玉琨,王延杰,朱亚婷,刘红现,周玉辉,闫家宁

2015, Vol.27(5): 92–97    摘要 ( 458 )    HTML( ) PDF (2134 KB)  ( 30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5

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气地质甜点综合评价

张大智,张晓东,杨步增

2015, Vol.27(5): 98–103    摘要 ( 433 )    HTML( ) PDF (1146 KB)  ( 36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6

一种基于岩石薄片图像的粒度分析新方法

袁 瑞,朱 锐,瞿建华,孙玉,唐 勇,潘 进

2015, Vol.27(5): 104–107    摘要 ( 462 )    HTML( ) PDF (496 KB)  ( 18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7

基于数字露头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以塔里木盆地一间房剖面一间房组礁滩复合体为例

郑剑锋,沈安江,乔占峰

2015, Vol.27(5): 108–115    摘要 ( 977 )    HTML( ) PDF (2580 KB)  ( 3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8

地震沉积学在白云岩油藏隔夹层预测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英买 32 区块蓬莱坝组为例

熊 冉,杨 存,罗宪婴,乔占峰,曹 鹏

2015, Vol.27(5): 116–121    摘要 ( 543 )    HTML( ) PDF (2050 KB)  ( 53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9

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海底烃类渗漏与深部油气属性

王建强,李双林,孙 晶,董贺平,赵青芳

2015, Vol.27(5): 122–127    摘要 ( 399 )    HTML( ) PDF (1135 KB)  ( 35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20

白云东洼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

徐 徽,张忠涛,李瑞彪,柳保军,颜 晖,袁 才

2015, Vol.27(5): 128–134    摘要 ( 416 )    HTML( ) PDF (1786 KB)  ( 32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21

塔北地区寒武纪深层白云岩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勘探方向

倪新锋,陈永权,朱永进,杨鹏飞,熊 冉

2015, Vol.27(5): 135–143    摘要 ( 859 )    HTML( ) PDF (4433 KB)  ( 3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22

鄱阳湖浅水三角洲分支河道分布特征

孙廷彬,国殿斌,李中超,王 玲,尹楠鑫,李胜玉

2015, Vol.27(5): 144–148    摘要 ( 821 )    HTML( ) PDF (1017 KB)  ( 4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23

砂砾岩储层成因差异及其对储集物性的控制效应----以玛湖凹陷玛 2 井区下乌尔禾组为例

庞德新

2015, Vol.27(5): 149–154    摘要 ( 793 )    HTML( ) PDF (2008 KB)  ( 44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24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层序构成样式及油气成藏模式

吴海波,李军辉,刘 赫

2015, Vol.27(5): 155–160    摘要 ( 453 )    HTML( ) PDF (1804 KB)  ( 3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25

渤海海域 L 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与馆陶组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徐中波,康 凯,申春生,何 滨,林国松,李 林

2015, Vol.27(5): 161–166    摘要 ( 591 )    HTML( ) PDF (1791 KB)  ( 4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26

渤海西部沙北构造带断裂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王明春,李德郁,张海义,李新琦

2015, Vol.27(5): 167–171    摘要 ( 523 )    HTML( ) PDF (2286 KB)  ( 2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27

渤西沙垒田凸起走滑断裂背景下油气成藏特征

江 涛,李慧勇,李新琦,许 鹏,胡安文

2015, Vol.27(5): 172–175    摘要 ( 489 )    HTML( ) PDF (947 KB)  ( 45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28

中西部地区中小盆地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含油气性分析

黄军平,杨占龙,刘洪军,邸 俊,黄云峰,韩小锋

2015, Vol.27(5): 176–182    摘要 ( 617 )    HTML( ) PDF (2338 KB)  ( 35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29

辽中凹陷北部东二下亚段湖底扇沉积数值模拟及应用

魏洪涛

2015, Vol.27(5): 183–188    摘要 ( 413 )    HTML( ) PDF (1814 KB)  ( 37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30

华北蠡县斜坡油气藏分布、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探讨

张 峰,李胜利,黄 杰,刘腾国,崔 刚,任小军

2015, Vol.27(5): 189–195    摘要 ( 1013 )    HTML( ) PDF (1246 KB)  ( 55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31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盒 8 段砂体形成机理分析

刘晓鹏,赵小会,康 锐,漆亚玲

2015, Vol.27(5): 196–203    摘要 ( 760 )    HTML( ) PDF (2078 KB)  ( 43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32

玛湖凹陷玛 2 井区下乌尔禾组扇三角洲沉积及有利储层分布

张有平,盛世锋,高祥录

2015, Vol.27(5): 204–210    摘要 ( 516 )    HTML( ) PDF (1810 KB)  ( 48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33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深部混积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陈登钱,沈晓双,崔 俊,路艳平,黄 耀

2015, Vol.27(5): 211–217    摘要 ( 836 )    HTML( ) PDF (3036 KB)  ( 39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34

深水交互作用沉积研究进展----以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例

李 华,何幼斌,王英民,裴 羽

2015, Vol.27(5): 218–224    摘要 ( 881 )    HTML( ) PDF (1637 KB)  ( 43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35

巴楚地区与塔中地区东河塘组储层储集性能差异分析

刘 露,彭 军,吴慧明,张涵冰

2015, Vol.27(5): 225–231    摘要 ( 776 )    HTML( ) PDF (1763 KB)  ( 36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36

下扬子地区古生界硅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李红敬,林正良, 解习农

2015, Vol.27(5): 232–239    摘要 ( 753 )    HTML( ) PDF (1055 KB)  ( 3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37

丽水凹陷低位扇群沉积模式

侯国伟,刘金水,周瑞华,叶 芳,李 帅

2015, Vol.27(5): 240–244    摘要 ( 744 )    HTML( ) PDF (1572 KB)  ( 36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38

油气地质

单一河口坝砂体规模的定量表征

李少华,胡晓玲,王军,宋道万,史敬华

2015, Vol.27(5): 1–5    摘要 ( 467 )    PDF (883 KB) ( 5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01

以胜坨油田沙二段 8 砂组为例,综合应用水槽模拟实验和现代沉积的测量结果对辫状河三角洲河口坝内部构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重点对河口坝长宽比定量规模进行了研究。 水槽模拟实验统计表明,模拟的研究区河口坝长 45~210 cm ,宽 30~150 cm ,长度与宽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现代沉积的测量结果也说明了河口坝的长度与宽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综合水槽模拟实验与现代沉积测量的结果,建立了研究区单一河口坝长宽比经验公式。 利用该公式可以指导研究区精细河口坝构型解剖,辅助判断单一河口坝边界,为建立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提供了依据。

龙门山甘溪土桥子组碳酸盐岩沉积相及其演化

李凤杰,屈雪林,杜凌春,荆锡贵,成晓雨

2015, Vol.27(5): 6–12    摘要 ( 478 )    PDF (2758 KB) ( 35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02

依据野外实测剖面资料,对龙门山甘溪剖面上泥盆统土桥子组沉积相进行了分析,认为土桥子组以碳酸盐缓坡沉积为背景,该组沉积中期,随着海平面的短暂下降,碳酸盐缓坡发生短暂的台地化,其最直接的识别标志是生物礁前的角砾岩及塌积岩沉积的出现。 该剖面土桥子组碳酸盐缓坡包括浅水缓坡和深水缓坡 2 种亚相类型;碳酸盐台地包括台地边缘礁滩和前缘斜坡 2 种亚相类型。 土桥子组碳酸盐岩发育 2 个完整的沉积旋回,这 2 个旋回随着海平面的升降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沉积特征。 龙门山上泥盆统甘溪剖面土桥子组碳酸盐缓坡沉积以微晶灰岩—泥灰岩组成的韵律层为特征。

基于数字露头的地质信息提取与分析

刘学锋,马乙云,曾齐红,邵燕林,张友焱,叶勇

2015, Vol.27(5): 13–18    摘要 ( 855 )    PDF (1294 KB) ( 3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03

为了改进传统露头研究方法的不足,以及客观、全面地认识露头所揭示的地质信息,将激光雷达技术应用到露头地层成图研究中,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地层图像可视化,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杨家沟剖面数字露头。 基于数字露头开展上三叠统延长组长 3 油层组层序地层、沉积旋回和砂体展布等地质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并利用典型层序界面识别标志,结合层序地层学理论,在数字露头上进行层序边界识别和层序界面追踪,划分出 1 个四级层序界面,其界面之下地层岩性表现为反旋回,界面之上地层岩性表现为正旋回,层序界面对应的位置砂体最厚。 通过建立研究区沉积旋回的识别标志,在数字露头上进行沉积旋回界面的追踪与对比,识别出了 3 个不对称式短期旋回,这 3 个短期旋回又可组成 1 个四级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一套整体向上变细的四级准层序组,其砂体厚度向上具有减小的趋势。 通过建立砂体解释标志,分别在四级基准面旋回底部和剖面顶部识别出了典型的河道砂体,进而对露头解剖的单砂体内部砂层进行了精细刻画与对比。 总体认为,剖面岩性以细砂岩和粗粉砂岩为主,局部夹暗色泥岩和页岩;砂体侧向迁移,在垂向上呈多期叠置关系,横向上变化较大。

储层速敏效应形成机理及其垂向差异因素分析---以塔北隆起吉拉克地区三叠系储层为例

韩登林,张双源,袁文芳,冯志超,欧阳传湘,彭舒琪

2015, Vol.27(5): 19–24    摘要 ( 839 )    PDF (1745 KB) ( 41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04

轮南吉拉克地区三叠系TⅡ2 4 小层表现出强速敏效应,且速敏损害率高值主要集中于TⅡ2 4 小层的上部(TⅡ2 4-2 单层和TⅡ2 4-1 单层),垂向差异特征明显。通过显微薄片观察,结合 X 射线衍射荧光光谱和毛管压力曲线测试分析,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探讨引发层段内强速敏效应的形成机理。 研究认为,含量较高的黏土矿物以及岩浆岩岩屑的溶蚀残余颗粒,是研究层段内易迁移微小颗粒的主要来源,而孔喉结构参数也表明研究层段内孔喉连通性整体较差,这两方面因素是强速敏效应的主控因素;另外,上述控制因素在垂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黏土矿物相对富集于 TⅡ2 4 小层的上部,而孔喉连通性也在TⅡ2 4 小层的上部相对较差,两者共同构成了速敏损害率垂向差异的主控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数字露头表层建模方法研究

曾齐红,马乙云,谢 兴,张友焱,叶 勇,刘 松

2015, Vol.27(5): 25–29    摘要 ( 472 )    PDF (1023 KB) ( 3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05

根据地面激光雷达、高精度差分 GPS 和高精度数码影像资料,制定数字露头野外数据采集方案,建立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拼接和坐标转换处理流程,提出基于最佳趋势面的三角网建模方法和数字露头表层模型优化方法。 利用该方法,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谭家河露头的数字露头表层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开展了露头砂体展布与发育情况的分析,对识别出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进行了定量描述,前者单河道砂体垂向上呈孤立叠置样式,宽厚比小,后者单河道砂体垂向上呈多期连续叠置样式,宽厚比明显较大,进而对露头砂泥岩分布进行分析。 该区砂体发育受沉积环境控制,分流河道以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区砂地比明显较大,砂地比由小变大的方向为北东—南西向,与研究区物源方向基本一致。

ΔlgR 方法在深水沉积物层序分析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古龙凹陷古57 井青山口组为例

刘苍宇,辛仁臣

2015, Vol.27(5): 30–36    摘要 ( 828 )    PDF (1050 KB) ( 42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06

为了探讨深水沉积体系地层单元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的识别和划分方法,以松辽盆地古龙凹陷古 57 井的电阻率和声波时差测井资料为基础,采用 ΔlgR 方法,计算了古 57 井青山口组的 TOC R 值,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在海平面变化周期内 TOC R 值的变化规律,其与层序地层单元的发育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在古 57 井青山口组识别出 4 个三级层序旋回, 9 个四级层序旋回,并进一步划分出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结果表明, TOC R 值在水进体系域沉积期逐渐增大,到最大湖泛面处达到极大值;在高位体系域沉积期逐渐减小,到三级和四级层序界面处达到极小值。

North Carnarvon 盆地 Exmouth 低隆起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研究

王 波,张英波,杨香华,胡孝林,许晓明

2015, Vol.27(5): 37–44    摘要 ( 493 )    PDF (3587 KB) ( 38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07

近年来,随着勘探技术的革新, North Carnarvon 盆地 Exmouth 低隆起深水区的油气勘探获得了巨大突破。 Exmouth 低隆起主要发育一套遍及全盆地的优质烃源岩,即中上三叠统 Mungaroo 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相的暗色泥岩夹薄煤层,其有机质丰度较高(平均质量分数为 4.61% ),有机质类型为 Ⅱ 2 — Ⅲ 型,以生气为主,成熟度适中( 0.46% <R o <1.89% ),有较强的供烃能力。 晚三叠世开始的构造隆升作用使得覆侏罗系与下白垩统厚度均较薄,机械压实作用较弱,使中上三叠统水道砂体储集性能较好;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 Exmouth 低隆起同样发育牛津组大型滩坝砂体与 Barrow 三角洲优质储层。 Exmouth 低隆起发育了自生自储式和下生上储式 2 套成藏组合,其中自生自储式成藏组合以 Mungaroo 组水道砂体为储集层,以 Mungaroo 组暗色泥岩为烃源岩和局部盖层,勘探潜力最好。 综合考虑 Exmouth 低隆起的烃源岩条件、储集条件及成藏组合条件,避开油气渗漏带展布范围,预测油气勘探有利区带位于其东部及西南部。

黄河口凹陷 BZ-A-1 井区沙河街组“甜点”特征及成因机制

王 维,张英波,杨香华,王清斌,朱红涛

2015, Vol.27(5): 45–52    摘要 ( 462 )    PDF (5075 KB) ( 46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08

黄河口凹陷 BZ-A-1 井区沙河街组沙一段和沙二段发育致密砂岩,其致密成因主要为碳酸盐致密胶结。 研究发现低孔、低渗砂岩中存在相对优质的储集层段。 以电子背散射与能谱分析及阴极发光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铸体薄片和 X 射线衍射等相关分析,对研究区沙一段和沙二段优质储层特征、成因机制及储层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 沙二段优质储层为栉壳状白云石包壳砂岩,其储集空间主要为白云石晶间孔,白云石包壳可以有效抑制深部储层压溶作用及石英加大边的生长。 沙一段沉积早期,在半封闭水体蒸发环境下,受碱性湖水与陆源碎屑的双重影响,发育了生屑云岩、含生屑混积岩及泥晶云质细砂岩等相对优质储层。 白云石化及溶蚀作用是该区沙一段与沙二段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成因。

准噶尔盆地北部晚白垩世—古近纪沉积特征研究

邓 远,陈世悦,杨景林,王 越

2015, Vol.27(5): 53–59    摘要 ( 983 )    PDF (1777 KB) ( 3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09

准噶尔盆地北部晚白垩世—古近纪地层与沉积特征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沉积演化过程尚不明确。通过对盆地北部野外露头剖面进行详细实测和观察描述,明确了地层发育特征,并运用沉积学方法对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北部晚白垩世—古近纪发育上白垩统艾里克湖组、上白垩统红砾山组、古新统—渐新统乌伦古河组和渐新统—中新统索索泉组等 4 组地层;共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湖泊、风成沉积等 4 种沉积相类型;艾里克湖组与红砾山组沉积时期,气候炎热干燥,湖盆萎缩,发育辫状河、冲积扇和湖泊相沉积;乌伦古河组和索索泉组下段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潮湿,发育辫状河和冲积扇相沉积;索索泉组上段沉积时期,气候逐渐转为干旱,发育风成沉积。

近岸水下扇岩石相及储层特征分析----以盐家油田盐 227 区为例

董 越,侯加根,曹 刚,刘钰铭,王梓媛,李 婧

2015, Vol.27(5): 60–66    摘要 ( 479 )    PDF (1207 KB) ( 39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0

研究近岸水下扇的储层内部质量特征及结构特征,对剩余油挖潜及开发方案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以盐家油田盐227 区为例,依据岩心资料,对其岩石相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6 种类型的岩心岩石相。鉴于岩心、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在研究尺度及分辨率上的差异,在进行岩石相储层质量及分布特征研究之前,考虑岩石相测井定量划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6 种岩心岩石相划分为泥岩相、含砾砂岩相、砾状砂岩相和砾岩相4 个亚类,并确定其测井定量划分标准,进而依据实验室分析化验数据,总结了各岩石相亚类的储层质量特征。砾状砂岩相储层以剩余粒间孔为主,物性及含油性好,为Ⅰ类储层;含砾砂岩相储层以剩余粒间孔或粒内溶孔为主,物性及含油性一般,为Ⅱ类储层;砾岩相储层以剩余粒间孔为主,物性相对较差,含油性较差,为Ⅲ 类储层;泥岩相物性最差,几乎不含油,为非储层。在此基础上,应用地震反演成果开展了岩石相空间展布研究,认为研究区沙四段下部主要发育砾岩相,其为主水道及侧缘沉积的产物;中部主要发育连续的砂岩相(包括含砾砂岩相及砾状砂岩相),为频繁改道的辫状水道及水道间沉积物的复合体;上部发育稳定泥岩,为湖相泥岩沉积,垂向上整体为正旋回。砾岩相呈带状由北东至南西展布,而砂岩相则呈片状展布。

川东华蓥山地区长兴组台内礁滩内部结构及发育模式

胡忠贵,黎 荣,胡明毅,向小玲,秦 鹏,孙跃东

2015, Vol.27(5): 67–72    摘要 ( 816 )    PDF (1966 KB) ( 34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1

礁滩相带是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有利沉积相带,摸清台内礁滩相带的分布和演化规律,对川东地区台地内部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广安华蓥山地区天池涧水沟剖面长兴组生物礁滩进行精细写实和详细研究的同时,对其礁滩内部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精细刻画出礁滩内部结构和发育模式,指出礁滩体内部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剖面上识别出了 3 期生物礁生长旋回,均由粒屑滩沉积的礁基和障积礁或骨架礁组成的礁核构成,分别对应于 3 个向上变浅的准层序组,总体构成加积—进积型生物礁,其中第 2 期生物礁最为发育。 各期生物礁生长旋回顶部的礁滩复合体白云石化作用强烈,有利于储层形成。

东海西湖凹陷古近系砂岩侵入体及其地质意义

黄苓渝,张昌民,刘江艳,向小玲,徐 发,侯国伟

2015, Vol.27(5): 74–80    摘要 ( 753 )    PDF (2097 KB) ( 37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2

在调研国外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东海西湖凹陷的区域构造背景及岩心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在东海西湖凹陷中发育砂岩侵入体。 研究区发育的砂岩侵入体包括大量泥岩碎屑、液化岩脉、泄水构造(碟柱状构造)、液化卷曲变形构造、重荷模与火焰状构造及球-枕状构造。 从沉积学角度对砂岩侵入体的形成机制、岩心特征及其对石油地质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讨论。砂岩的侵入能够形成特殊的侵入圈闭,并能极大地提高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从而改善油气储层的储集物性。 因此,正确认识并深入研究砂岩侵入体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和什托洛盖盆地侏罗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

王 越,陈世悦,梁绘媛,邓 远

2015, Vol.27(5): 81–86    摘要 ( 914 )    PDF (1966 KB) ( 4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3

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有利的油气储集砂体,深入分析其沉积特征及沉积序列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和什托洛盖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露头实测为基础,通过对各微相沉积特征和岩相类型进行分析,建立了该区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自下而上可划分出前辫状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3 个亚相,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远砂坝、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及沼泽等微相;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可识别出 8 种岩相类型,分别为粒序层理砾岩相、滞留砾岩相、不明显平行层理砾岩相、平行层理砂岩相、块状砂岩相、水平层理粉砂岩相、水平层理泥岩相和水平层理炭质泥岩相;三工河组沉积时期沉积物堆积速率大于盆地沉降速率,辫状河三角洲扇体向盆地方向不断推进并叠置在远端之上,自下而上呈现出反旋回的沉积特征。

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在冲积扇构型建模中的应用

吴小军,李晓梅,谢 丹,孙国强

2015, Vol.27(5): 87–92    摘要 ( 398 )    PDF (911 KB) ( 4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4

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扫描训练图像得到多点之间的相关性,其能够很好地描述地下储层的展布形态和分布规律。 与传统的两点地质统计学通过变差函数描述两点的相关性相比,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能更好地描述储层的空间相关性。介绍了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的基本原理,并在克拉玛依油田某区块下克拉玛依组冲积扇扇中亚相的构型建模中加以应用,最终建立的三维构型模型较好地展现了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分布形态及各构型间的接触关系。

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 区克下组冲积扇储层构型表征

陈玉琨,王延杰,朱亚婷,刘红现,周玉辉,闫家宁

2015, Vol.27(5): 92–97    摘要 ( 458 )    PDF (2134 KB) ( 30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5

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 区下克拉玛依组(简称克下组)冲积扇储层为例,建立了不同级次构型单元的地震地质识别方法,总结了扇中多期次砂体垂向叠置界面的响应特征及侧向接触关系,形成了地震地质-动态相结合的砂体构型空间解剖方法。 研究表明,研究区存在双物源沉积特征;扇根与扇中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叠瓦式”,在平面上,地震属性表现为“雁列式”特征。

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气地质甜点综合评价

张大智,张晓东,杨步增

2015, Vol.27(5): 98–103    摘要 ( 433 )    PDF (1146 KB) ( 36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6

致密砂岩气是非常规天然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具备形成大面积致密砂岩气藏的地质条件。 针对沙河子组发育于断陷盆地,具有物源近、相变快及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初步形成了层序研究定前景、源岩研究定潜力、储层研究定品质、综合研究定区带、甜点研究定井位的致密气地质甜点综合评价思路。研究认为:安达地区为首选有利区,埋藏相对较浅的 Sq3 和 Sq4 的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以及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等相带是好储层发育区。结合精细地震解释及叠前反演,在安达地区预测甜点体 12 个,有效指导了勘探部署,实现了沙河子组致密气的勘探突破。

一种基于岩石薄片图像的粒度分析新方法

袁 瑞,朱 锐,瞿建华,孙玉,唐 勇,潘 进

2015, Vol.27(5): 104–107    摘要 ( 462 )    PDF (496 KB) ( 18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7

鉴于岩石薄片粒度分析的实验室技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且速度缓慢,提出了一种基于岩石薄片图像空间自相关系数的粒度分析新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已知颗粒大小的岩石薄片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并利用带约束条件的最小二乘法求解对应的空间自相关系数方程组,从而得到颗粒大小未知的岩石薄片的粒度分布。 采用椭圆随机生成的方法制作了颗粒大小不同的理论模拟岩石薄片,并分析了其空间自相关系数与粒度的关系,得出空间自相关系数随着偏移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偏移距离一定时,空间自相关系数随着粒度的增大而增大。采用该方法对粗砂岩中粒径分别为 0.5~1.0 mm,1.0~1.5 mm 和 1.5~ 2.0 mm 的颗粒进行了粒度分布的定量计算,得出这 3 种粒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 55.8%,24.6%和20.2%,该结果与实际值较接近,变化趋势与实际一致。

基于数字露头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以塔里木盆地一间房剖面一间房组礁滩复合体为例

郑剑锋,沈安江,乔占峰

2015, Vol.27(5): 108–115    摘要 ( 977 )    PDF (2580 KB) ( 3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8

传统的露头地质建模方法得到的模型为二维概念模型,不能满足当前油气生产的需要,而基于数字露头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国外已比较成熟,但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一间房剖面礁滩复合体为研究对象,对其测量了 9 条测线,划分了 10 个地层单元,识别出 10 种沉积微相;实测孔隙度与渗透率资料均显示储层的发育具有明显的相控性,礁基与礁基(特粗滩)均有利于孔隙发育,台缘滩、礁坪和礁翼均次之,礁核和台内中高能滩均相对较差,而台内中低能滩和滩间海均不利于孔隙发育。利用激光雷达对露头进行扫描,得到礁滩复合体的三维激光点云图,并在其中进行地层追踪、解释及加载地质信息,建立了三维数字露头。 在 GoCAD 软件中,根据三维数字露头的地质信息,以相控储层建模的思路建立了三维沉积微相模型、孔隙度模型和渗透率模型,其清晰地展示了礁滩复合体的沉积微相、孔隙度和渗透率在三维空间中的变化情况。该模型可运用于井下,为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礁滩复合体储层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依据。

地震沉积学在白云岩油藏隔夹层预测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英买 32 区块蓬莱坝组为例

熊 冉,杨 存,罗宪婴,乔占峰,曹 鹏

2015, Vol.27(5): 116–121    摘要 ( 543 )    PDF (2050 KB) ( 53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9

塔里木盆地英买 32 区块蓬莱坝组白云岩油藏隔夹层的广泛发育增加了剩余油挖潜的难度。 由于隔夹层厚度薄,分布规律不清楚,准确预测其分布已成为该区研究的难点之一。在地震沉积学理论指导下,建立高频层序格架,利用谱反演处理后的地震资料和 90° 相位化,以及野外地质建模指导下的地层切片等技术,预测了该区隔夹层的分布规律。谱反演处理能有效提高地震资料对薄层的识别能力,且 90° 相位化后的地震同相轴与隔夹层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野外地质建模明确了隔夹层平面分布规律,且与钻井资料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能有效指导地层切片对井下隔夹层空间的分布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隔夹层呈北西—北东向条带状分布于研究区的东北部,控制着研究区剩余油的分布。 通过钻井测试和生产资料验证,该方法预测的隔夹层分布结果准确、可靠。

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海底烃类渗漏与深部油气属性

王建强,李双林,孙 晶,董贺平,赵青芳

2015, Vol.27(5): 122–127    摘要 ( 399 )    PDF (1135 KB) ( 35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20

采用侧扫声纳和高分辨率地震方法,对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海底烃类渗漏地球物理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了与海底烃类渗漏有关的声学特征(麻坑及海底圆丘增强反射及柱状扰动等)。通过对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烃类渗漏区酸解烃的分析,认为烃类气体主要属于热成因气类型。 海底地层中发育的接近或直达海底的断层为烃类渗漏提供了运移通道和路径,海底浅表层气体的聚集和渗漏是深部地层中孔隙流体向上运移的结果。

白云东洼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

徐 徽,张忠涛,李瑞彪,柳保军,颜 晖,袁 才

2015, Vol.27(5): 128–134    摘要 ( 416 )    PDF (1786 KB) ( 32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21

白云东洼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不明,基于基础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白云东洼的油气分布复杂多样,具有“油气兼生、下生上储,晚期成藏、早油晚气,差异聚集、内气外油”的成藏特征。制约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包括:①富生烃凹陷是大型油气田形成的物质基础。早期(裂陷期)低角度拆离断裂的活动控制着盆地的发育及烃源岩的规模。 ②有效圈闭和优势运移通道是成藏的必要条件。 晚期继承性断裂与构造脊组合控圈控运,优势鼻状汇聚型构造脊为优势油气运移和聚集区。 ③优质储层发育程度是影响珠江组下段成藏的关键因素。受陆架坡折带短期旋回迁移和沉积微地貌控制发育的多期陆架边缘三角洲— 深水扇沉积体系的优质砂体,是重要的储集层和输导层。白云东洼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好,明确其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对该区及其相邻区域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塔北地区寒武纪深层白云岩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勘探方向

倪新锋,陈永权,朱永进,杨鹏飞,熊 冉

2015, Vol.27(5): 135–143    摘要 ( 859 )    PDF (4433 KB) ( 3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22

由于塔北地区寒武系深层白云岩资料点少,有效恢复岩相古地理成为制约寒武系深层白云岩勘探领域优选的关键地质要素之一。 利用有限的 14 口钻井和 4 个野外露头地质资料点以及地震资料,探讨了塔北地区寒武纪深层白云岩岩相古地理特征,精细刻画了台地类型及台缘特征,并尝试刻画台内沉积分异。塔北地区寒武纪总体发育轮南断控陡坡型台缘和北部沉积缓坡型台缘 2 种类型的台缘,台内滩、膏云坪、膏盐湖及台内洼地等沉积单元分异明显。 台缘特征及台内沉积分异控制了储盖组合的配置,由此得出长期继承性隆起上的寒武系台缘礁滩、礁后滩白云岩与蒸发盐湖相膏盐岩和蒸发潮坪相膏泥质白云岩形成的优质储盖组合为有利的勘探方向。塔北地区寒武系具有 2 个现实的有利勘探区带:轮南陡坡型台缘带和北部缓坡型台缘带,其中,轮南台缘带后侧、泻湖靠海一侧的礁后滩储层上覆致密碳酸盐岩盖层;北部台缘带藻丘及滩体复合型白云岩储层上覆中、下寒武统泥晶白云岩、膏质白云岩及含泥白云岩等致密盖层。北部缓坡型台缘带储盖组合要优于轮南陡坡型台缘带,勘探前景更为乐观。

鄱阳湖浅水三角洲分支河道分布特征

孙廷彬,国殿斌,李中超,王 玲,尹楠鑫,李胜玉

2015, Vol.27(5): 144–148    摘要 ( 821 )    PDF (1017 KB) ( 4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23

为揭示浅水三角洲分支河道砂体储层平面展布规律,优选赣江中支入鄱阳湖形成的现代沉积三角洲为代表,利用高清卫星图像测量,统计了河道的分叉角度、分叉频率及河道的弯曲度,并设计了一系列垂直于物源方向的弧形剖面进行分支河道的宽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浅水三角洲分支河道的枝状分叉角度多在 30°左右,且随着三角洲的推进,河道分叉的频率下降;河道宽度整体呈减小趋势,且与河道分叉有密切关系:河道宽度减小速率随河道分叉频率的降低而减小;河道接近分叉口过程中宽度明显增大,平均增幅达 108%;分叉后的河道宽度明显小于分叉前的主干河道,平均减幅为 49%。

砂砾岩储层成因差异及其对储集物性的控制效应----以玛湖凹陷玛 2 井区下乌尔禾组为例

庞德新

2015, Vol.27(5): 149–154    摘要 ( 793 )    PDF (2008 KB) ( 44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24

根据岩心观察及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铸体薄片微观分析和物性测试等,对玛湖凹陷玛 2 井区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砂砾岩储层成因类型进行了分析,认为研究层段储层岩性主要为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及泥质砂岩等。其中,将砂砾岩按成因的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牵引流砂砾岩及重力流砂砾岩两类,它们在成熟度、泥质杂基含量、孔隙类型等诸多方面均具有明显的差异,继而造成储集物性的巨大差异。该区砂砾岩的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总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沉积环境(微相)对目的层砂砾岩储层的储集物性具有明显的控制效应;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发育的牵引流砂砾岩储集物性最好,扇面河道微相次之,泥石流及碎屑流微相内形成的重力流砂砾岩储集物性最差,甚至可形成物性隔夹层。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层序构成样式及油气成藏模式

吴海波,李军辉,刘 赫

2015, Vol.27(5): 155–160    摘要 ( 453 )    PDF (1804 KB) ( 3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25

明确不同构造背景下所发育的层序构成样式,可以使油气藏的预测变得更加有效。 利用岩心、测井、钻井和地震等资料,依据各层序界面的相关特征,将乌尔逊—贝尔凹陷下白垩统划分为 3 个二级层序和 5 个三级层序。 依据构造背景分析,在研究区划分出断控陡坡带、缓坡断阶带和洼槽带 3 种不同类型的构造单元。 基于不同的构造单元,相应建立了断控陡坡型、缓坡断阶型和洼槽型 3 种层序构成样式。 不同构造单元发育的层序构成样式各异,沉积体系域构成模式不同,其油气成藏模式也有所差异。断控陡坡带主要发育断层-岩性和断鼻型油气藏,缓坡断阶带主要发育断层-岩性和地层超覆型油气藏,洼槽带主要发育透镜体型油气藏,此外,洼槽边缘带常发育断层-岩性油气藏。

渤海海域 L 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与馆陶组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徐中波,康 凯,申春生,何 滨,林国松,李 林

2015, Vol.27(5): 161–166    摘要 ( 591 )    PDF (1791 KB) ( 4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26

根据渤海海域 L 油田 3 口取心井的岩心观察,结合室内实验测试数据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对 L 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及馆陶组储层的岩石学和沉积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 L 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与馆陶组储层以长石砂岩为主,明化镇组下段储层砂岩分选中等,磨圆度以次棱角—次圆状为主,而馆陶组储层砂岩的分选较差,磨圆度以次棱角状为主。储层砂岩发育低角度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冲刷面以及植物根茎等河流相沉积构造特征,同时,泥岩以杂色为主,也反映了一种浅水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和氧化环境。 综合粒度概率累积曲线、C-M 图与测井曲线图,认为明化镇组下段主要为曲流河沉积,发育边滩、曲流河道、废弃河道、决口扇和泛滥平原沉积微相;馆陶组主要为辫状河沉积,发育心滩、辫状河道、河道边和河道间沉积微相。

渤海西部沙北构造带断裂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王明春,李德郁,张海义,李新琦

2015, Vol.27(5): 167–171    摘要 ( 523 )    PDF (2286 KB) ( 2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27

渤海西部沙北构造带区域上受北东走向郯庐断裂和北西走向张-蓬断裂的影响,发育渤海最为典型的共轭剪切断裂系统。 通过对沙北地区北东、北西走向断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的系统研究,明确了断裂对地层沉积的控制作用。新生代以来,沙北构造带断裂系统主要表现为 2 期活动:古近纪时期断裂为强拉张、弱走滑活动,断裂控制古近系地层的沉积;新近纪时期断裂为强走滑、弱拉张活动,断裂不控制地层沉积仅起到对构造的复杂化作用。沙北地区断裂对沉积充填及砂体展布的控制主要表现为断崖式、断坡式和断坡横向疏导式等 3 种形式。

渤西沙垒田凸起走滑断裂背景下油气成藏特征

江 涛,李慧勇,李新琦,许 鹏,胡安文

2015, Vol.27(5): 172–175    摘要 ( 489 )    PDF (947 KB) ( 45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28

以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实际钻井资料,对沙垒田凸起的断裂特征、沉积体系特征以及成藏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沙垒田凸起发育多组北东向走滑断裂,且呈“雁列式”展布。 在剖面上,“雁列式”断层向深部收拢,垂直断距较小,没有明显的水平位移,表现为“花状”构造,同时走滑断裂的位置对应着“沟谷”,可改变基底和盖层的高低格局。走滑断裂对凸起区构造圈闭的形成、油气的聚集以及凹陷内古近系扇体的沉积均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构造脊是油气长期聚集的有利区带,受走滑断裂活动强度差异的影响,沙垒田凸起东段和西段油气的运聚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在东段,走滑作用相对较弱,圈闭在走滑断裂之间发育,属于“构造脊-断层-砂体”油气运移模式;在西段,走滑作用强,圈闭依附于走滑断裂发育,属于“沟谷充填砂-走滑断裂系”油气侧向运移模式。

中西部地区中小盆地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含油气性分析

黄军平,杨占龙,刘洪军,邸 俊,黄云峰,韩小锋

2015, Vol.27(5): 176–182    摘要 ( 617 )    PDF (2338 KB) ( 35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29

中西部地区中小盆地油气显示丰富,但勘探程度总体较低,油气发现较少。 以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依据岩心观察、野外地质调查与实验分析,对中小盆地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含油气性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①中西部地区中小盆地共发育 5 套碎屑岩储层,分别为处于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的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处于陆相沉积环境的侏罗系含煤层系和白垩系非含煤层系及处于冲积扇沉积环境的古近系—新近系;②砂岩储层较为发育,但其物性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型储层,且含油气饱和度较低;③砂岩储层的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黏土矿物、方解石和白云石为主,不同构造背景与沉积环境形成的储层,其矿物成分存在差异;④砂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丰富,主要有粒内孔、粒间孔、微裂缝和有机质孔等 4 种类型;⑤砂岩储层的含油气性主要受沉积相带、岩石矿物组成、储层物性和储集空间类型等因素影响。

辽中凹陷北部东二下亚段湖底扇沉积数值模拟及应用

魏洪涛

2015, Vol.27(5): 183–188    摘要 ( 413 )    PDF (1814 KB) ( 37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30

渤海海域辽中凹陷北部东二下亚段发育湖底扇沉积,但其形成机制以及时空展布规律尚不明确。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湖底扇模拟期次进行划分,并制作相对湖平面变化曲线和可容纳空间变化模型,同时评估物源供应和搬运方式,获取相应的地质参数,对湖底扇的形成过程及时空展布进行了精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湖底扇主要发育在湖泛体系域内,受先期不稳定三角洲、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以及沉积坡折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具有双物源、多期次及规模大的特点。 以沉积模拟的结果为基础,结合宏观地震相以及地震属性分析,进行平面沉积相编图,为湖底扇储层精细描述和预测提供了可靠依据。

华北蠡县斜坡油气藏分布、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探讨

张 峰,李胜利,黄 杰,刘腾国,崔 刚,任小军

2015, Vol.27(5): 189–195    摘要 ( 1013 )    PDF (1246 KB) ( 55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31

蠡县斜坡是饶阳凹陷西部的一个构造-沉积斜坡。 该斜坡油气富集,油气藏类型多样,油气成藏机理复杂。 以近年来蠡县斜坡油气勘探成果为基础,以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其油气藏的分布规律,探讨了其油气藏的成藏模式与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受斜坡南北分区、东西分带构造格局的影响,油气藏在不同区域的分布不同,斜坡南部以浅层油气藏为主,油气藏类型相对单一,分布较为集中;斜坡北部以中—深层油气藏为主,油气藏类型多样,分布零散。 斜坡北部和中带隐蔽油气藏类型多样,是寻找规模油气储量的优选区带。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盒 8 段砂体形成机理分析

刘晓鹏,赵小会,康 锐,漆亚玲

2015, Vol.27(5): 196–203    摘要 ( 760 )    PDF (2078 KB) ( 43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32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二叠系盒 8 段大面积砂体的形成机理,在分析砂体展布特征的基础上,全面恢复了盒 8 期湖盆底形、湖泊与外界的连通性、物源供给及水动力条件等沉积古环境要素,并结合水槽沉积模拟实验,建立了盒 8 段沉积模式。 研究认为:充足的物源供给、较强的水动力、多水系输砂、平缓的湖盆底形、盆地快速稳定的沉降和湖岸线大范围反复波动,是盒 8 段大面积砂体形成的必要条件;鄂尔多斯盆地鄂托克前旗―榆林以南、L63井—S318井—Y101井—Y112 井以北区域,是下一步的有利勘探目标。

玛湖凹陷玛 2 井区下乌尔禾组扇三角洲沉积及有利储层分布

张有平,盛世锋,高祥录

2015, Vol.27(5): 204–210    摘要 ( 516 )    PDF (1810 KB) ( 48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33

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及样品物性分析,对玛湖凹陷玛 2 井区下乌尔禾组的沉积相进行了再认识,并对其有利储层的发育规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下乌尔禾组为一套冲积扇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积,并非之前所认为的水下扇沉积;其沉积物总体显示牵引流和重力流交替沉积作用过程;可进一步识别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 3 个亚相,以及泥石流、漫流、扇面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碎屑流、支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前三角洲泥及滑塌等 10 个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及碎屑流沉积非常发育;沉积微相类型对储层的储集物性和含油性等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扇面河道微相内发育的牵引流砂砾岩储层泥质杂基含量低,储集性能好,为研究区的有利储层。各沉积时期内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扇面河道砂砾岩体是研究区开展后续油气评价及开发的首选目标。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深部混积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陈登钱,沈晓双,崔 俊,路艳平,黄 耀

2015, Vol.27(5): 211–217    摘要 ( 836 )    PDF (3036 KB) ( 39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34

采用张雄华对混积岩的分类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深部储层混积岩的岩石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将其简化为灰(云)岩、泥岩及砂岩三大类。 利用铸体薄片、全岩分析、核磁共振及孔隙度等资料,对英西地区深部混积岩储层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该区储层岩性复杂,岩石类型主要为灰(云)岩类,岩石矿物成分包括陆源碎屑、碳酸盐及黏土矿物。 储层孔隙度为 0.58%~8.58%,平均为 2.69%;渗透率为 0.010~0.501 mD,平均为 0.053 mD,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孔渗相关性差。 储集空间以晶间孔、微孔隙和裂缝为主,溶蚀孔不发育。 碳酸盐含量和储层裂缝发育程度是该区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压实作用对储层孔隙度具有一定影响。

深水交互作用沉积研究进展----以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例

李 华,何幼斌,王英民,裴 羽

2015, Vol.27(5): 218–224    摘要 ( 881 )    PDF (1637 KB) ( 43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35

深水区水动力条件复杂多样,重力流、等深流与内波及内潮汐等作用均显著,其相互作用明显,并形成丰富多样的沉积体。 根据地震资料,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沉积的类型、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区重力流与等深流极其活跃,发育典型的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沉积,包括峡谷、单向迁移水道、大型长条状漂积体、限制型漂积体及陆坡席状漂积体等。 中上陆坡区发育北东向迁移水道、大型长条状漂积体及少量陆坡席状漂积体,为重力流与北东向运动的中层水等深流共同作用区。中下陆坡区发育南西西向迁移水道、朵叶、水道-堤岸、大型长条状漂积体、限制型漂积体及陆坡席状漂积体等,重力流与深层水等深流作用明显。 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可形成单向迁移水道,迁移方向与等深流运动方向相同。等深流可对重力流沉积物进行搬运、改造、再沉积并形成漂积体、偏转型的朵叶和不对称堤岸。

巴楚地区与塔中地区东河塘组储层储集性能差异分析

刘 露,彭 军,吴慧明,张涵冰

2015, Vol.27(5): 225–231    摘要 ( 776 )    PDF (1763 KB) ( 36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36

利用岩石薄片、阴极发光及物性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巴楚地区与塔中地区储集性能差异的控制因素。 塔中地区储集性能好于巴楚地区,发育中孔、中渗储层,而巴楚地区储层较致密。造成该差异性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 巴楚地区发育水动力较弱、泥质含量较高的临滨亚相,而塔中地区发育水动力较强、泥质含量较低的前滨亚相;与塔中地区相比,巴楚地区石英含量较低,岩屑含量较高,储层物性较差;巴楚地区的碳酸盐胶结作用强于塔中地区,且溶蚀作用较弱,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低,而塔中地区早期的碳酸盐胶结物被大量溶蚀并形成了粒间溶孔,且构造活动强烈,裂缝发育,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高,物性较好。

下扬子地区古生界硅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李红敬,林正良, 解习农

2015, Vol.27(5): 232–239    摘要 ( 753 )    PDF (1055 KB) ( 3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37

下扬子地区的 3 套区域性烃源岩(下寒武统、中二叠统以及上二叠统)均发育灰黑色层状硅岩,硅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对认识该区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下扬子无为—南陵地区 4 条典型地质剖面(下寒武统青阳青坑剖面、二叠系巢湖平顶山剖面、巢湖马家山剖面以及泾县昌桥剖面)的硅岩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下寒武统硅岩为纯硅质岩;二叠系硅岩部分样品含少量泥质成分;下寒武统黄柏岭组、中二叠统孤峰组以及上二叠统大隆组硅岩均存在 Ce 负异常,而这 3 个层段的 Eu 异常明显不同。 根据研究区古生界硅岩的 MnO/TiO2 值、Fe2O3/TiO2Al2O3/(Al2O3+Fe2O3)关系以及稀土元素特征,综合判断上二叠统大隆组硅岩沉积背景为大陆边缘浅海,而下寒武统和孤峰组层状硅岩沉积于海盆中,其沉积环境与大隆组硅岩相比,更远离陆源影响。根据研究区 3 个层段的硅岩 Al/(Al+Fe+Mn)值、Al-Fe-Mn 三角散点图以及稀土元素特征,判断研究区下寒武统硅岩为热水沉积成因硅岩,上二叠统硅岩为典型生物成因硅岩,中二叠统孤峰组硅岩为生物和热水混合成因硅岩。

丽水凹陷低位扇群沉积模式

侯国伟,刘金水,周瑞华,叶 芳,李 帅

2015, Vol.27(5): 240–244    摘要 ( 744 )    PDF (1572 KB) ( 36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38

通过对钻井岩心、构造及物源供给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东海陆架丽水凹陷低位扇群主要发育于明月峰组下段海相低位体系域沉积环境中。所建立的低位扇群沉积演化模式显示,其形成过程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断裂坡折带和沉积层序等因素。 低位扇发育所形成的岩性油气藏拓展了丽水凹陷的油气勘探领域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