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5-12-20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讨论与争鸣

关于应力敏感测试方法的认识误区

李传亮,朱苏阳

2015, Vol.27(6): 1–4    摘要 ( 452 )    HTML( ) PDF (328 KB)  ( 3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01

油气地质

页岩气储层含气量计算模型研究

张作清,孙建孟,龚劲松,夏志林

2015, Vol.27(6): 5–14    摘要 ( 439 )    HTML( ) PDF (856 KB)  ( 45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02

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富有机质泥页岩地球化学特征

刘小平,刘庆新,刘 杰,董清源,关 铭,李洪香

2015, Vol.27(6): 15–22    摘要 ( 426 )    HTML( ) PDF (672 KB)  ( 43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03

酒西盆地鸭儿峡白垩系砂(砾)岩稀土元素特征及物源分析

张光伟,潘树新,魏浩元,李伟,张丽萍,龙礼文

2015, Vol.27(6): 23–29    摘要 ( 386 )    HTML( ) PDF (491 KB)  ( 43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04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沙三段构造-层序地层特征

康海涛,王宏语,樊太亮,赵家强,王凯杰,杨 超

2015, Vol.27(6): 30–37    摘要 ( 386 )    HTML( ) PDF (1188 KB)  ( 4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05

致密灰岩储层特征及发育模式——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大安寨段为例

倪 超,杨家静,陈 薇,林建,厚刚福,王 勇

2015, Vol.27(6): 38–47    摘要 ( 598 )    HTML( ) PDF (1123 KB)  ( 53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0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夏断裂带胶结封闭作用研究

崔 殿

2015, Vol.27(6): 48–54    摘要 ( 467 )    HTML( ) PDF (578 KB)  ( 3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07

基于沉积过程的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储层构型精细分析——以老君庙油田 L 1 1 小层为例

秦国省,吴胜和,郑联勇,喻 宸

2015, Vol.27(6): 55–63    摘要 ( 473 )    HTML( ) PDF (966 KB)  ( 36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08

塔北隆起英买 2 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

陈思明,侯明才,房启飞,凡 闪,姚清洲,周俊峰

2015, Vol.27(6): 64–71    摘要 ( 476 )    HTML( ) PDF (740 KB)  ( 3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09

薄层砂体识别的地震沉积学研究——以 TZ12 井区为例

常少英,张先龙,刘永福,刘炜博,余异志,史红岭

2015, Vol.27(6): 72–77    摘要 ( 917 )    HTML( ) PDF (632 KB)  ( 36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0

准东阜东斜坡区齐古组砂岩成岩作用研究

蒋艳霞,文华国,张 航,刘亚鹏,李 云,靳 军

2015, Vol.27(6): 78–86    摘要 ( 452 )    HTML( ) PDF (1106 KB)  ( 35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1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特征

吴兴宁,孙六一,于 洲,任军峰,丁振纯,黄正良

2015, Vol.27(6): 87–96    摘要 ( 501 )    HTML( ) PDF (925 KB)  ( 4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2

技术方法

基于 CRP 道集的频宽一致性子波反褶积技术

明 君,刘力辉,丁 燕,李 聪

2015, Vol.27(6): 97–103    摘要 ( 373 )    HTML( ) PDF (874 KB)  ( 48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3

陆上多次波识别与压制

张宇飞,苑 昊

2015, Vol.27(6): 104–110    摘要 ( 352 )    HTML( ) PDF (1080 KB)  ( 3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4

蚂蚁追踪技术在裂缝预测中的应用——以青西油田下沟组为例

周 文,尹太举,张亚春,李伟强,王冬冬

2015, Vol.27(6): 111–118    摘要 ( 425 )    HTML( ) PDF (750 KB)  ( 40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5

油砂储层特征及测井评价方法研究——以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为例

佘 刚,马丽娟,徐永发,叶高鹏,米小银,李成元

2015, Vol.27(6): 119–124    摘要 ( 416 )    HTML( ) PDF (475 KB)  ( 34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6

油气田开发

非稳态油藏理论及其在伊朗 A 油田的应用

陈 杰,杜 洋,彭 湃,黄贺雄,童明胜,熊 舒

2015, Vol.27(6): 125–131    摘要 ( 381 )    HTML( ) PDF (748 KB)  ( 4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7

苏里格气田水平井随钻地质导向技术及应用

孙卫锋,张 吉,马志欣,郝 骞,石林辉,张志刚

2015, Vol.27(6): 132–137    摘要 ( 438 )    HTML( ) PDF (582 KB)  ( 35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8

页岩气产量递减规律研究

张荻萩,李治平,苏 皓

2015, Vol.27(6): 138–144    摘要 ( 474 )    HTML( ) PDF (439 KB)  ( 101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9

讨论与争鸣

关于应力敏感测试方法的认识误区

李传亮,朱苏阳

2015, Vol.27(6): 1–4    摘要 ( 452 )    PDF (328 KB) ( 3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01

应力敏感实验测试有 2 种方法,即定内压变外压和定外压变内压。 定内压变外压测试简单且易于操作,而定外压变内压测试则较为复杂且操作困难。 利用定外压变内压测试得到的内应力敏感曲线可以直接进行应力敏感评价,而定内压变外压测试得到的外应力敏感曲线,则需要通过有效应力将其转换成内应力敏感曲线之后,才能进行应力敏感评价。 2 种测试方法的评价结果相同,定外压变内压测试并不具有任何优势,今后应放弃使用。 储层岩石的应力敏感程度,只与应力敏感系数和孔隙度参数有关,与测试压力的数值大小无关,因此,实验测试无需将测试压力升得过高,以免出现实验风险。

油气地质

页岩气储层含气量计算模型研究

张作清,孙建孟,龚劲松,夏志林

2015, Vol.27(6): 5–14    摘要 ( 439 )    PDF (856 KB) ( 45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02

页岩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 依据等温吸附实验数据,对影响页岩吸附能力的各项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借鉴 KIM 方程构建了页岩吸附气含量计算模型。 根据所建立的页岩岩石物理模型,对页岩的孔隙系统进行了划分,并构建了页岩岩石的导电模型,利用该导电模型计算了页岩的游离气饱和度。 模型参数全部实现常规测井资料计算,最后采用含气量计算模型对页岩气井进行了处理,同时对处理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分析埋深、成熟度对页岩含气性的影响,并进行验证。 利用吸附气和游离气体积之和估算页岩气储层含气量,其结果与现场岩心解吸含气量对应良好,验证了本模型的可行性。

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富有机质泥页岩地球化学特征

刘小平,刘庆新,刘 杰,董清源,关 铭,李洪香

2015, Vol.27(6): 15–22    摘要 ( 426 )    PDF (672 KB) ( 43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03

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Ek2)富有机质泥页岩十分发育,研究其地球化学特征对评价该地区页岩油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整理大量基础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补充采集岩心样品,并进行了有机碳含量、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干酪根显微组分及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测试,同时开展了单井埋藏史与热演化史数值模拟及地球化学演化剖面研究。 Ek21,Ek22 和 Ek23 等 3 个油组富有机质泥页岩总体上均达到最好烃源岩级别,有机质类型均以Ⅰ型和Ⅱ1 型为主,含少量Ⅱ2 型和Ⅲ型。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总体上偏低,中央隆起带泥页岩处于未成熟—低成熟生烃阶段,斜坡带主要处于低成熟—成熟生烃阶段。自始新世初即开始进入未成熟—低成熟生排烃阶段,馆陶组(Ng)沉积末期达到未成熟—低成熟生排烃高峰,之后随着地层持续深埋,进入低成熟—成熟生排烃演化阶段,生烃转化率达 60%。

酒西盆地鸭儿峡白垩系砂(砾)岩稀土元素特征及物源分析

张光伟,潘树新,魏浩元,李伟,张丽萍,龙礼文

2015, Vol.27(6): 23–29    摘要 ( 386 )    PDF (491 KB) ( 43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04

酒西盆地鸭儿峡白垩系砂(砾)岩储层发育良好,但目前针对其物源体系的认识还不清晰。 以酒西盆地鸭儿峡白垩系砂(砾)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稀土元素的有关参数,探讨柳北和鸭儿峡砂(砾)岩的物源及地球化学特征。 研究区白垩系砂(砾)岩各稀土元素质量分数小且无明显的差异,实验样品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同,均呈现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贫乏且变化平缓的右倾模式; Eu 负异常明显,物源相似,均来自上地壳; Ce/Ce* 和 Ce anom 指数均显示酒西盆地白垩系沉积的古水介质为还原环境,这有利于油气的形成。 初步认为,柳北和鸭儿峡砂(砾)岩来自于同一物源体系。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沙三段构造-层序地层特征

康海涛,王宏语,樊太亮,赵家强,王凯杰,杨 超

2015, Vol.27(6): 30–37    摘要 ( 386 )    PDF (1188 KB) ( 4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05

构造 - 层序地层特征是储层精细研究及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础。 通过对南堡凹陷高柳地区三维地震与钻(测)井资料的解释,研究沙三段沉积期的区域构造、断裂演化及沉积层序发育特征,进一步明确构造对沉积层序发育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沙三段沉积期,裂陷沉降与沉积充填过程中存在构造抬升和断裂掀斜等作用,形成了该裂陷期内的 3 个“裂陷拉张 - 快速沉积 - 抬升剥蚀”旋回,其控制了 3 个亚构造层的沉积层序旋回特征。 西南庄断层与柏各庄断层构造活动的横向差异造成了沙三段“跷跷板”式交错增厚的地层充填模式。 区内构造地貌演化控制了沉积体系的类型、纵向叠置样式与横向展布特征。

致密灰岩储层特征及发育模式——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大安寨段为例

倪 超,杨家静,陈 薇,林建,厚刚福,王 勇

2015, Vol.27(6): 38–47    摘要 ( 598 )    PDF (1123 KB) ( 53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06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大安寨段致密灰岩属于典型的“致密油”储层,在研究其储层特征的同时,重新划分了亮晶介壳灰岩、泥质介壳灰岩、泥晶介壳灰岩及结晶灰岩等 4 类主要的储集岩性,详细研究了溶蚀孔洞、次生微孔、裂缝及纳米级孔这 4 类储集空间的特征,建立了致密灰岩储层连续型似“网状”储集空间组合模型。 通过分析沉积微相、溶蚀作用和构造作用对储层的控制和影响,指出在低能介壳滩主要发育基质微孔储集层,在高能介壳滩主要发育溶蚀孔洞储集层,由此确定了多种储集空间类型组合叠置、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储层发育模式。 基质微孔与溶蚀孔洞型储集层连续分布区是致密灰岩储层的“甜点”区。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夏断裂带胶结封闭作用研究

崔 殿

2015, Vol.27(6): 48–54    摘要 ( 467 )    PDF (578 KB) ( 3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07

克夏断裂带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由南向北发育有克拉玛依断裂、南白碱滩断裂、百口泉断裂、百乌断裂及夏红北断裂共 5 条主要的一级断裂以及伴生的多条次级断裂。 在筛选钻遇断裂探井的基础上,通过岩心取样进行岩石薄片及扫描电镜分析,发现这 5 条一级断裂的胶结物类型明 显不同,由南向北依次为克拉玛依断裂的绿泥石和浊沸石、南白碱滩断裂的方解石、百口泉断裂的方解石和黏土矿物、百乌断裂的方解石和铁方解石以及夏红北断裂的铁白云石和菱铁矿。 由此可见,克夏断裂带成岩作用阶段由南向北逐渐趋向晚期,且经历了胶结—溶蚀—再胶结的过程。 结合断层活动性分析和断 裂带内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认为这是由于断裂活动期由南向北逐渐提前,进而影响断裂内地下流体活动期次导致的。 不同断裂的胶结封闭作用和流体活动差异性可进一步影响各断裂的油气藏分布。

基于沉积过程的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储层构型精细分析——以老君庙油田 L 1 1 小层为例

秦国省,吴胜和,郑联勇,喻 宸

2015, Vol.27(6): 55–63    摘要 ( 473 )    PDF (966 KB) ( 36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08

应用老君庙油田较丰富的钻井资料和多年积累的地质研究成果,从沉积过程角度出发,对其河口坝较发育的 L11 小层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并对基于沉积过程的河口坝储层构型分级系统进行了探讨。该系统以末端水下分流河道控制形成的单一成因河口坝为三级构型单元(同时也是基本的研究单元),以主干水下分流河道控制形成的单一成因河口坝复合体为四级构型单元,以多个主干水下分流河道控制形成的河口坝复合体为五级构型单元。确定了单一成因河口坝的识别标志,在研究区共识别出 14 个单一成因河口坝。 在此基础上,通过横切物源剖面及顺物源剖面确定各单一成因河口坝沉积的先后顺序,结合三维综合分析,最终阐明了各单一成因河口坝的时间演化序列。在沉积学原理的指导下,恢复了研究区复合河口坝的形成过程,明确了河口坝的规模及河口坝间的叠置样式与其形成过程间的耦合关系。

塔北隆起英买 2 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

陈思明,侯明才,房启飞,凡 闪,姚清洲,周俊峰

2015, Vol.27(6): 64–71    摘要 ( 476 )    PDF (740 KB) ( 3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09

为厘清英买 2 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史与主成藏期,探索油气富集规律,借助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温度特征分析,从油气主成藏期、构造、断裂及储层研究入手,解剖油气富集成藏主控因素间的时空匹配关系。 研究表明,英买 2 地区奥陶系储层发育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和喜马拉雅期等3 期烃包裹体,反映储层经历了 3 次不同期次、不同强度的油气充注,且以晚海西期的中质油气充注为主;研究区油气富集受控于主成藏期构造背景下断裂与储层的时空匹配;北北西向、北西向走滑断裂带及北东向逆冲走滑断裂带对储层发育和油气运移与调整均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3 组不同期次断裂带交会区是油气富集区,其优质储层和优势输导体系等成藏控制因素与主成藏期匹配良好。 在此基础上,对油气富集接替区进行了预测。

薄层砂体识别的地震沉积学研究——以 TZ12 井区为例

常少英,张先龙,刘永福,刘炜博,余异志,史红岭

2015, Vol.27(6): 72–77    摘要 ( 917 )    PDF (632 KB) ( 36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0

薄层砂体的预测一直是精细储层评价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地震沉积学是目前识别薄层砂体横向展布特征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 针对地震资料品质差、薄层砂体描述难等实际情况,以地震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频率控制地震同相轴倾角及内部结构”和“三维地震资料横向分辨率较高”这 2 个重要理念,在经典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拓频处理和多元地震属性预测储层参数等技术,这不仅对薄层砂体横向展布进行了有效识别,而且对重要小层的砂体厚度和砂地比进行了预测,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 TZ12 井区的地震沉积学识别薄层方法。

准东阜东斜坡区齐古组砂岩成岩作用研究

蒋艳霞,文华国,张 航,刘亚鹏,李 云,靳 军

2015, Vol.27(6): 78–86    摘要 ( 452 )    PDF (1106 KB) ( 35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1

侏罗系岩性油藏是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非常重要的原油产层,探索储层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对该区齐古组油气勘探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 射线衍射、阴极发光、镜质体反射率和物性分析等资料,对阜东斜坡区侏罗系齐古组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该区齐古组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较高;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以及溶蚀作用,成岩演化阶段已达到中成岩阶段 A 期。 其中,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包括部分绿泥石和伊利石包膜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以及方解石、凝灰质、方沸石和硅质胶结作用。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的岩性-地层油藏的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特征

吴兴宁,孙六一,于 洲,任军峰,丁振纯,黄正良

2015, Vol.27(6): 87–96    摘要 ( 501 )    PDF (925 KB) ( 4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2

综合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薄片观察以及测井等相关资料分析,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共识别出 6 种沉积相类型及 3 类 10 种微相序。 受贺兰坳拉槽持续性扩张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纪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展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早奥陶世发育缓坡型台地沉积,至中奥陶世演化为台地— 斜坡—盆地沉积模式。 桌子山组内缓坡和克里摩里组台地边缘相沉积岩性以泥亮晶粉砂屑灰岩、生屑灰岩、鲕粒灰岩为主,为优质储层的发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乌拉力克组—拉什仲组发育深水盆地相泥岩、含灰泥岩,是烃源岩发育的有利相带。

技术方法

基于 CRP 道集的频宽一致性子波反褶积技术

明 君,刘力辉,丁 燕,李 聪

2015, Vol.27(6): 97–103    摘要 ( 373 )    PDF (874 KB) ( 48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3

将叠后复赛谱域子波提取技术用于叠前 CRP 道集子波提取和叠前提高分辨率处理时,由于道集内远近偏移距道频宽不一致,影响了子波的空间一致性,也影响了叠前子波反褶积提高分辨率的效果。为此,对复赛谱域子波提取技术进行了改进,使其提取的子波具有空间一致性,并将改进后的复赛谱域子波提取技术与道集谱平衡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道集内频宽一致性子波反褶积技术。该技术增加了子波反褶积希望输出的人为定义,使其能适应低信噪比资料的叠前提高分辨率处理。

陆上多次波识别与压制

张宇飞,苑 昊

2015, Vol.27(6): 104–110    摘要 ( 352 )    PDF (1080 KB) ( 3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4

陆上多次波与海上多次波均会干扰有效波信号,使地震资料信噪比降低,不同的是海上多次波覆盖了整条地震测线,而陆上地震数据中仅有部分共中心点道集(CMP)受到多次波干扰。 根据陆上多次波的特点,分析多次波在速度谱、常速扫描叠加剖面和动校正道集上所表现的地震特征,利用多次波识别方法,确定地震数据中多次波的分布范围,并在含有多次波的 CMP 动校正道集上,采用抛物线拉东变换方法压制多次波。 模型算例和实际地震数据应用结果表明,抛物线拉东变换方法不仅能压制陆上多次波,而且不伤害一次波反射信号,达到了保真去噪的目的。

蚂蚁追踪技术在裂缝预测中的应用——以青西油田下沟组为例

周 文,尹太举,张亚春,李伟强,王冬冬

2015, Vol.27(6): 111–118    摘要 ( 425 )    PDF (750 KB) ( 40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5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储层主要为低孔、低渗的泥云岩和砂砾岩,其裂缝是油气渗流的重要通道,且对油气的富集起到控制作用。 利用蚂蚁追踪技术及成像测井资料对青西油田的裂缝发育情况进行分析,预测青西油田下沟组裂缝的分布规律并建立青西油田的裂缝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北东—南西走向和北西—南东走向 2 组裂缝,且裂缝发育程度较高的部位主要位于青西油田的北西部、北东部及南东部;高产井大多位于裂缝发育程度较高的区域。因此,裂缝发育较集中的区域是后期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的重点区域。

油砂储层特征及测井评价方法研究——以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为例

佘 刚,马丽娟,徐永发,叶高鹏,米小银,李成元

2015, Vol.27(6): 119–124    摘要 ( 416 )    PDF (475 KB) ( 34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6

柴达木盆地油砂资源丰富,但目前尚无系统的测井评价方法。 结合已有的地质和测井资料,详细分析了干柴沟地区油砂储层的矿物成分、物性特征和含油性特征,认为孔隙度与含油率是油砂含油性的主控因素。 利用测井参数建立了孔隙度与含油率计算模型,二者均具有较高精度。 通过构建含油综合指 数,结合孔隙度与含油率确定了油砂的解释图版及分类标准,实际应用效果较好,可为利用测井方法评价油砂矿等非常规能源提供一定的参考。

油气田开发

非稳态油藏理论及其在伊朗 A 油田的应用

陈 杰,杜 洋,彭 湃,黄贺雄,童明胜,熊 舒

2015, Vol.27(6): 125–131    摘要 ( 381 )    PDF (748 KB) ( 4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7

通过对伊朗 A 油田上白垩统 Sarvak 组油藏油水界面倾斜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水动力作用不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储层非均质性能够造成该现象但也不是主要原因,而晚期的构造急剧调整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区域沉积与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震层拉平技术对伊朗 A 油田不同时期古构造圈闭进行恢复,结合成藏研究认为,新近纪末扎格罗斯构造运动造成油田圈闭超晚期调整,构造调整速率远大于流体调整速率,从而造成了 Sarvak 组油藏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油藏目前仍处于新的运移、聚集与调整过程中,为非稳态油藏;古新世晚期 Sarvak 组地层形成北高南低的古背斜圈闭,新近纪扎格罗斯造山运动导致圈闭形态发生改变,南部原古构造低点大幅度抬升,快速演变为现今南高北低的构造形态;圈闭条件的改变打破了古油藏内流体的动力平衡,烃类发生二次运移,现今大幅度倾斜的油水界面为古油藏尚未调整完毕所显示的特征。油藏优势开发区域为古构造高部位,即现今 Sarvak 组油藏北高点的西侧,其次为古构造与现今构造高部位之间的过渡带。

苏里格气田水平井随钻地质导向技术及应用

孙卫锋,张 吉,马志欣,郝 骞,石林辉,张志刚

2015, Vol.27(6): 132–137    摘要 ( 438 )    PDF (582 KB) ( 35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8

苏里格气田是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的强非均质性致密岩性气田。 水平井开发对于提高单井产量作用显著,然而水平井随钻地质导向难度大是制约其高效开发的瓶颈。针对地质导向过程中微幅构造难判断、井底岩性难识别以及易钻遇泥岩隔夹层等问题,在水平井部署与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水平段钻遇泥岩时的具体情况,并结合砂体垂向叠置关系及储层内部构型分析,总结了一套适合苏里格气田盒 8 段气藏的水平段导向调整措施,并以 AH 井实钻为例加以说明。 多年的水平井开发实践表明,采用水平井随钻地质导向技术进行水平井开发,平均砂岩钻遇率达 85.7%,平均有效储层钻遇率达 62.5%,水平井单井产量是直井的 3~5 倍。

页岩气产量递减规律研究

张荻萩,李治平,苏 皓

2015, Vol.27(6): 138–144    摘要 ( 474 )    PDF (439 KB) ( 101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9

页岩气藏的渗透率极低,储层流体流动性较差,气井产能较低,其产量递减规律有别于常规气藏。研究页岩气产量递减规律,对预测气田未来产量变化与最终开发指标及指导开发措施调整等均有重要意义。以美国德克萨斯州 Haynesville 与 Barnett 页岩气田单井生产动态为例,研究了层状硅质-钙质页岩与层状硅质页岩两大类页岩气田的产量递减规律,分析了复合递减模型以及广义双曲型曲线用于页岩气研究时参数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 Arps 广义双曲递减法与复合递减模型法应用的对比表明,层状硅质-钙质页岩与层状硅质页岩两大类页岩气田产量变化规律有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