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6-01-20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论坛与综述

水驱油效率可达到 100%

李传亮,朱苏阳

2016, Vol.28(1): 1–5    摘要 ( 622 )    HTML( ) PDF (412 KB)  ( 5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01

细粒沉积岩研究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周立宏,蒲秀刚,邓 远,陈世悦,鄢继华,韩文中

2016, Vol.28(1): 6–15    摘要 ( 550 )    HTML( ) PDF (791 KB)  ( 81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02

油气地质

四川盆地大安寨段非常规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与评价

郑荣才,郭春利,梁西文,常海亮,卢炳雄

2016, Vol.28(1): 16–29    摘要 ( 522 )    HTML( ) PDF (2004 KB)  ( 74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03

东营凹陷永 1 块沙四段砂砾岩体有效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曹 刚,邹婧芸,曲全工,侯加根

2016, Vol.28(1): 30–37    摘要 ( 456 )    HTML( ) PDF (1306 KB)  ( 3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04

克拉美丽气田滴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刘小洪,冯明友,郗爱华,鄢晓荣,吴 宇,刘 畅

2016, Vol.28(1): 38–48    摘要 ( 497 )    HTML( ) PDF (2180 KB)  ( 59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05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太原组储层黏土矿物特征及成因

覃小丽,李荣西,席胜利,李 鑫

2016, Vol.28(1): 49–57    摘要 ( 437 )    HTML( ) PDF (1073 KB)  ( 7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06

阿尔金山前东段牛东地区侏罗系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吴志雄,王 波,赵 健,邹开真,周 飞,熊 坤

2016, Vol.28(1): 58–64    摘要 ( 484 )    HTML( ) PDF (809 KB)  ( 62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07

高北斜坡带沙三沉积期沉积环境及储层特征研究

杨晓利,董雪华,郭爱华,陈启艳,王海龙

2016, Vol.28(1): 65–71    摘要 ( 493 )    HTML( ) PDF (943 KB)  ( 3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08

铸体薄片的分形表征—— 以柴达木盆地昆北新区为例

陈更新,刘应如,郭 宁,王爱萍,常海燕,张婷静

2016, Vol.28(1): 72–76    摘要 ( 1269 )    HTML( ) PDF (537 KB)  ( 4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09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 LSC3 层序格架与沉积相

孟 昊,钟大康,朱筱敏,刘自亮,廖纪佳,张修强

2016, Vol.28(1): 77–87    摘要 ( 492 )    HTML( ) PDF (1292 KB)  ( 5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10

湖相、海相泥页岩孔隙分形特征对比

王志伟,卢双舫,王 民,田善思

2016, Vol.28(1): 88–93    摘要 ( 501 )    HTML( ) PDF (540 KB)  ( 6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11

技术方法

中深层“甜点”储层地震预测方法探讨—— 以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 A 凹陷为例

潘光超,周家雄,韩光明,朱沛苑,刘 峰

2016, Vol.28(1): 94–100    摘要 ( 495 )    HTML( ) PDF (1405 KB)  ( 6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12

数值模拟拟合精度方法研究

周志军,薛江龙,赵立斌

2016, Vol.28(1): 101–105    摘要 ( 488 )    HTML( ) PDF (530 KB)  ( 7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13

致密砂岩储层地应力对电阻率测井的影响

陈啸宇,章成广,朱 雷,唐 军

2016, Vol.28(1): 106–110    摘要 ( 484 )    HTML( ) PDF (363 KB)  ( 5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14

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弹性与复电阻率特性研究

窦春霞,唐新功,向 葵,孙 斌,严良俊

2016, Vol.28(1): 111–116    摘要 ( 471 )    HTML( ) PDF (737 KB)  ( 56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15

油气田开发

低渗透油藏有效渗透率计算新模型—— — 以珠江口盆地海相低渗透砂岩为例

马勇新,雷 霄,张乔良,孟令强

2016, Vol.28(1): 117–122    摘要 ( 518 )    HTML( ) PDF (429 KB)  ( 50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16

四重介质油藏渗流模型与试井曲线

贾永禄,孙高飞,聂仁仕,李建明,李海科

2016, Vol.28(1): 123–127    摘要 ( 603 )    HTML( ) PDF (0 KB)  ( 40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17

CO2驱油及其地震监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李 军,张军华,谭明友,崔世凌,曲志鹏,于景强

2016, Vol.28(1): 128–134    摘要 ( 539 )    HTML( ) PDF (724 KB)  ( 55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18

预测水驱油田含水率的 Von Bertalanffy 模型

陈国飞,唐 海,唐 聪,梁 毅

2016, Vol.28(1): 135–138    摘要 ( 540 )    HTML( ) PDF (276 KB)  ( 53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19

论坛与综述

水驱油效率可达到 100%

李传亮,朱苏阳

2016, Vol.28(1): 1–5    摘要 ( 622 )    PDF (412 KB) ( 5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01

水驱油之后地层中还存在大量剩余油,如何将其经济而有效地开采出来是老油田挖潜调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注入水的波及系数低和驱油效率低都会导致地层中存在剩余油。 残余油的存在是驱油效率低的主要表现,其往往由快速注水驱替过程中的 Jamin 效应所致。 提高注水速度可以克服 Jamin 效 应并提高驱油效率,但该方式很费水,工程条件一般不允许。 长期水洗也可以提高注入水的驱油效率,但该方式也较费水,经济效益较差。 浮力驱油也可以消除 Jamin 效应,并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甚至可将驱油效率提高至 100% 。 对于中高渗透储层,可采用周期注水的方式,充分利用浮力的作用来提高驱 油效率,节省注水成本,提高油田开发效益。

细粒沉积岩研究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周立宏,蒲秀刚,邓 远,陈世悦,鄢继华,韩文中

2016, Vol.28(1): 6–15    摘要 ( 550 )    PDF (791 KB) ( 81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02

细粒沉积岩中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其研究程度远低于粗碎屑岩,尤其在岩石分类、岩相划分 和脆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 以 X 射线衍射数据为基础,以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和长英质矿物 为三端元,将细粒沉积岩划分为 4 类 12 种岩石类型,再根据特殊矿物含量进行具体命名。 细粒沉积岩 岩相学侧重于研究不同岩相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储层物性、烃源岩特征及含油性等,以便优选优势岩 相,并寻找油气“甜点”。 脆性影响细粒沉积岩压裂改造的效果,目前常用岩石组分法和力学参数法对其 进行评价,二者在准确性、经济性及便捷性上各有优缺点,应尝试建立一种能够准确而合理地表征岩石 脆性的新方法。

油气地质

四川盆地大安寨段非常规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与评价

郑荣才,郭春利,梁西文,常海亮,卢炳雄

2016, Vol.28(1): 16–29    摘要 ( 522 )    PDF (2004 KB) ( 74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03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是储层较致密和勘探难度较大的层系。 以野外剖面及钻井岩 心描述、薄片鉴定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为基础,结合岩相古地理、测井和孔渗等资料,研究了大安寨段 的储层特征,确定其为特低孔、特低渗裂缝-溶蚀孔、洞、缝型非常规储层,位于浅湖介壳滩与半深湖—深 湖过渡带的湖坡为有利储层的发育相带,储集空间由不同尺度的各类裂缝,溶蚀孔、洞、缝,粒缘孔(或 缝)、粒内孔和晶间孔等次生孔隙,以及泥页岩中的纳米—微米级有机质孔(或缝)和黏土矿物层间孔(或 缝)组成。 储层发育条件可归结为“层、相、位”三要素:“层”要素为区域分布较稳定的大二亚段,其厚度较 大,泥页岩中有机质与脆性矿物含量均较高和基质岩中纳米—微米级有机质孔与黏土矿物层间孔(或缝) 均较发育;“相”要素为黑色泥页岩与介壳灰岩不等厚互层组合的湖坡相带,该相带在成岩过程中因差异 压实作用往往可形成分布较密集的成岩压裂缝;“位”要素为多类型与多期次破裂作用和溶蚀作用追踪 叠加发育的部位,该部位是大安寨段致密储层中相对优质储层的分布位置,即大安寨段页岩气(油)非常 规储层勘探与开发的“甜点”位置。

东营凹陷永 1 块沙四段砂砾岩体有效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曹 刚,邹婧芸,曲全工,侯加根

2016, Vol.28(1): 30–37    摘要 ( 456 )    PDF (1306 KB) ( 3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04

东营凹陷永 1 块古近纪沙四段沉积时期砂砾岩体厚度大,内部多期叠置,非均质性极强,其有效储 层发育规律认识不清导致开发生产效果差。 基于岩心观察,结合大量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压汞及物性等 分析化验资料,从宏观和微观 2 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地质因素。 永 1 块沙四段砂砾 岩体为陆上和水下兼具的扇三角洲沉积,储层物性明显受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且二者间存在 联系。 沉积条件决定了不同沉积微相中的岩石相组合,而岩石相组合的成分又影响着储层物性的优劣。 扇三角洲前缘辫状水道中粒序层理含砾砂岩相和块状中粗砂岩相较发育,且物性较好,是有效储层发育 的优势相带;前扇三角洲中的细粉砂岩相较发育,但物性较差,不能作为有效储层的优势发育区。 优质储 层主要分布在永 1 块东北部的扇体中部辫状水道微相中,以含砾砂岩为主,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高。

克拉美丽气田滴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刘小洪,冯明友,郗爱华,鄢晓荣,吴 宇,刘 畅

2016, Vol.28(1): 38–48    摘要 ( 497 )    PDF (2180 KB) ( 59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05

:克拉美丽气田滴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由于受到多期成岩作用的影响,孔隙演化特征复杂。 在岩 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X 射线衍射以及包裹体等分析,对 火山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区火山岩成岩作用阶段可划分为冷凝成岩 作用、岩浆期后热液作用、风化淋滤作用以及埋藏成岩作用等阶段。 冷凝成岩作用阶段是原生孔隙和裂缝 的主要形成期。 岩浆期后热液作用阶段的蚀变作用和充填作用使原生孔隙急剧减少,孔隙度值降至最低。 风化淋滤作用阶段的风化剥蚀碎裂作用和溶蚀淋滤作用产生大量次生裂缝和次生溶孔,对岩石的储集性 具有较强的改造作用。 埋藏成岩作用阶段是各种原生孔隙的主要破坏期和次生孔隙的主要形成期:机械 压实作用影响了部分岩石原生孔隙的保存;充填作用导致原有孔隙和裂缝全部或部分消失,对火山岩原 有的储集性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溶蚀作用及构造碎裂作用可形成各种次生孔隙和裂缝,对火山岩储层 的最终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太原组储层黏土矿物特征及成因

覃小丽,李荣西,席胜利,李 鑫

2016, Vol.28(1): 49–57    摘要 ( 437 )    PDF (1073 KB) ( 7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06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太原组储层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其黏土矿物含量高,对储层评价和天然 气勘探均具有重要影响。 在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储层黏土矿物特征及成因进行了 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原组储层黏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和高岭石,二者均表现出蚀变成因特征;伊利 石具有高 Al2O3 和 K2O 含量及低 FeO 和 MgO 含量的特征,高岭石的 Al2O3 含量明显高于典型高岭石的 Al2O3 含量;伊利石和高岭石 Sr/Ba 值均小于 1,都表现为 LREE 富集、HREE 亏损,REE 配分模式表现为 “右倾型”,具有一定的 δ Eu 和 δ Ce 异常特征。 岩相学产状及其地球化学成分研究表明,伊利石和高岭 石均为热水蚀变形成的自生黏土矿物。 结合上古生界构造埋藏史和自生成岩矿物序列分析认为,热水蚀 变成岩作用源于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发生的热异常事件;煤系烃源岩热演化所形成的含烃流体进入 太原组储层砂岩,引发热水蚀变作用,形成大量伊利石和高岭石等自生矿物。

阿尔金山前东段牛东地区侏罗系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吴志雄,王 波,赵 健,邹开真,周 飞,熊 坤

2016, Vol.28(1): 58–64    摘要 ( 484 )    PDF (809 KB) ( 62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07

利用岩心、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及物性分析等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阿尔金山前东段牛东地区侏 罗系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牛东地区侏罗系碎屑岩储 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溶蚀孔及裂缝,其中溶 蚀孔是改善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成岩作用对牛东地区侏罗系储层物性影响较大,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 导致储层孔隙损失明显,使储层物性变差,而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物性,控制了相对 有利储层的发育。

高北斜坡带沙三沉积期沉积环境及储层特征研究

杨晓利,董雪华,郭爱华,陈启艳,王海龙

2016, Vol.28(1): 65–71    摘要 ( 493 )    PDF (943 KB) ( 3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08

盆地沉积环境研究对于预测储层分布及分析储层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在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 学、沉积序列及测井相研究的基础上,对冀东油田高北斜坡带沙三段(Es3)沉积环境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 表明:Es3 沉积期为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环境;沉积序列为 Es33 沉积期湖盆萎缩→扇三角洲发育、Es32 沉积期湖盆扩张→扇三角洲萎缩、Es31 沉积期湖盆再度萎缩→扇三角洲发育;高尚堡油田北东向中央构 造带的隆起过程使得研究区存在 2 个相对独立的沉积分区。 通过探讨沉积环境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认为: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形成储层砂体的主要沉积体;储层砂体的分布和发育规模均受到 扇三角洲发育特征的控制;沉积环境变化导致岩性在横向和纵向上有所变化,并引起储层非均质性增强。

铸体薄片的分形表征—— 以柴达木盆地昆北新区为例

陈更新,刘应如,郭 宁,王爱萍,常海燕,张婷静

2016, Vol.28(1): 72–76    摘要 ( 1269 )    PDF (537 KB) ( 4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09

:传统的铸体薄片孔隙结构分析方法仅局限于对铸体薄片照片进行定性描述,而应用图像处理技术, 可凸显和挖掘铸体薄片孔隙结构的有效信息,并可计算出其分形维数,建立分形维数与岩心孔隙度、沉积 微相及采油指数的定量关系。 分形维数是铸体薄片孔隙性和分选性的综合反映,孔隙度越大,分选性和 连通性越好,分形维数则越大。 柴达木盆地昆北新区切 6 油藏储层中,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的分形维 数界限为 1.83,利用它可以判别沉积微相类型。 孔隙结构分形维数与相应层段的采油指数具有正相关 性,可用来定量预测采油指数。 利用分形几何学方法可实现对铸体薄片孔隙结构的半定量刻画。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 LSC3 层序格架与沉积相

孟 昊,钟大康,朱筱敏,刘自亮,廖纪佳,张修强

2016, Vol.28(1): 77–87    摘要 ( 492 )    PDF (1292 KB) ( 5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10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与地震等资料,对鄂尔 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 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 叠系延长组长 81 —长 63 小层(LSC3)作为一个完整的长期基准面旋回,进一步细分为 3 个中期基准面旋 回,即 MSC3-1,MSC3-2 和 MSC3-3。 其中,MSC3-1 相当于长 81 小层,该沉积期湖盆强烈坳陷,砂体叠 置样式以加积和退积为主;MSC3-2 相当于长 73 —长 72 小层,该沉积期湖盆快速扩张,达到延长组沉积 期的最大湖泛,主要发育欠补偿环境下的暗色泥页岩;MSC3-3 相当于长 72 —长 63 小层,该沉积期湖盆 开始收缩,砂体叠置样式以进积为主。 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相可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 泊以及浊积扇等 4 种类型。 MSC3-1 沉积期研究区以发育南西物源的辫状河三角洲为主;MSC3-2 沉积 期湖泊占据了主体地位,深湖中常见浊积砂体;MSC3-3 沉积期湖泊萎缩,以来自南西物源的辫状河三角 洲和来自北东物源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为主。

湖相、海相泥页岩孔隙分形特征对比

王志伟,卢双舫,王 民,田善思

2016, Vol.28(1): 88–93    摘要 ( 501 )    PDF (540 KB) ( 6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11

在松辽盆地湖相泥页岩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的基础上,利用 FHH 模型探讨了湖相泥页岩纳米级孔 隙结构分形维数与比表面积、平均孔径及 TOC 含量的关系,进一步对比了湖相与海相泥页岩孔隙分形 维数特征。 结果表明:①湖相、海相泥页岩纳米级孔隙均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且大孔隙(孔径为 5~ 100 nm)结构复杂,其分形维数高于小孔隙(孔径小于 5 nm)。 ②湖相泥页岩纳米级孔隙结构相对简单, 分形维数小于海相泥页岩。 ③分形维数与 TOC 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湖相泥页岩有机质丰度对分形维数 影响较小。 ④湖相泥页岩分形维数 D1 与平均孔径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表明 D1 可以反映湖相泥页岩 孔隙结构特征;海相泥页岩分形维数 D2 与孔隙比表面积具有明显的指数关系,表明 D2 可以反映海相 泥页岩孔隙比表面积特征。

技术方法

中深层“甜点”储层地震预测方法探讨—— 以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 A 凹陷为例

潘光超,周家雄,韩光明,朱沛苑,刘 峰

2016, Vol.28(1): 94–100    摘要 ( 495 )    PDF (1405 KB) ( 6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12

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 A 凹陷古近系受埋藏深度及成岩压实作用的影响,普遍发育低孔、低渗储层, 地震反射表现为连续性差、信噪比低的特征。 面临“甜点”储层预测及烃类检测等难题,回避了依赖于测 井岩石物理分析结果的常规地球物理技术,而是通过优势道分频属性技术对低孔、低渗储层进行定量预 测,同时立足于测井岩石物理分析结果,并基于测井曲线重构的叠前反演技术对低孔、低渗储层进行半 定量预测。 实验表明,这 2 种技术在该区低孔、低渗储层预测中均有一定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数值模拟拟合精度方法研究

周志军,薛江龙,赵立斌

2016, Vol.28(1): 101–105    摘要 ( 488 )    PDF (530 KB) ( 7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1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油田后续滚动开发的基础,数值模拟的精度高低是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关键。 龙虎泡油田是岩性和构造控制下的低渗透油藏,为浅湖相和三角洲前缘相沉积。 针对龙虎泡油田主体区块的地质、构造及沉积特征,在数值模拟历史拟合过程中,采用虚拟井技术、 PETRE-RE 技术、 分割与整合技术、分类拟合技术及分相带与分阶段相渗标定等,对主体区块储量进行拟合,单井拟合精度达到了 91.6% ,确保了其误差在 5% 以内,最终得到了龙虎泡油田平面和纵向上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更好地指导了油田后期开发。

致密砂岩储层地应力对电阻率测井的影响

陈啸宇,章成广,朱 雷,唐 军

2016, Vol.28(1): 106–110    摘要 ( 484 )    PDF (363 KB) ( 5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14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储层主要为致密砂岩储层,其埋藏深、地层条件复杂,受岩性、应力挤压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利用电阻率曲线识别地层流体性质变得比较困难。 基于测井资料,在着重研究地应力大小、方向对该区地层电阻率测井响应的影响等方面,绘制了地层电阻率与地应力交会图,并根据电成像资料统计该区不同区块地应力方向与裂缝走向。 结果表明:随着水平主应力差的增大,地层电阻率呈指数增大的趋势;当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与地层裂缝走向夹角较小时,地层电阻率与水平主应力差的相关性较好;当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与地层裂缝走向夹角较大时,地层电阻率与水平主应力差的相关性变差。

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弹性与复电阻率特性研究

窦春霞,唐新功,向 葵,孙 斌,严良俊

2016, Vol.28(1): 111–116    摘要 ( 471 )    PDF (737 KB) ( 56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15

为研究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弹性与复电阻率特性,采集了川南、鄂西和渝东地区露头岩样标本。 基于 AutoScan-Ⅱ 多参数测试平台,进行了单点测试及平面扫描。 实验结果表明:筇竹寺组页岩纵横波速度与渗透率呈负相关关系,杨氏模量与泊松比符合远景页岩标准,可压性强。 龙马溪组页岩复电阻率 4 项参数的值随矿化度的升高均不同程度地减小,但对频散曲线形态影响较小;相角和异相电阻率在频率为 10 kHz 内与该频点上复电阻率幅值频散曲线的斜率呈正相关关系;对不同采样点岩样频散特性进行对比,认为黄铁矿颗粒的激发极化作用是重庆石柱地区页岩相角与异相电阻率大幅度频散的主要因素,黄铁矿是有机质富存的特征之一,因此异相电阻率与相角可作为复电阻率测井中探测龙马溪组富含有机质页岩层系的重要参数。

油气田开发

低渗透油藏有效渗透率计算新模型—— — 以珠江口盆地海相低渗透砂岩为例

马勇新,雷 霄,张乔良,孟令强

2016, Vol.28(1): 117–122    摘要 ( 518 )    PDF (429 KB) ( 50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16

有效渗透率是影响低渗透油藏开发决策的关键参数之一,其获取方法通常会受到连续生产或测试精度等因素的制约。 针对上述问题,基于等效渗流阻力原理,将达西公式和泊稷叶公式相结合,考虑低渗透储层岩石孔喉壁面水膜的影响,并引入有效孔喉半径的概念,建立了低渗透储层岩石有效渗透率计算新模型。 经敏感性分析可知,在低渗透油藏中,孔喉半径与水膜厚度处于同一数量级,水膜对低渗透储层岩石的有效渗透率具有较大影响。 利用新模型计算了南海珠江口盆地文昌 13-1 油田 A4H1 井主力油组的有效渗透率,与试井解释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考虑水膜影响的有效渗透率计算新模型能够为低渗透油藏产能评价和动态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四重介质油藏渗流模型与试井曲线

贾永禄,孙高飞,聂仁仕,李建明,李海科

2016, Vol.28(1): 123–127    摘要 ( 603 )    PDF (0 KB) ( 40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17

在发育缝洞型四重介质的碳酸盐岩油藏中,其大裂缝和微裂缝的渗流机理不同,以往建立的常规多重介质试井模型不能适应四重介质油藏试井解释需求。 因此,基于基质、微裂缝、溶蚀孔洞和大裂缝组成的四重介质,建立物理和数学模型,并利用 Laplace 变换、 Stehfest 数值反演等方法进行求解,得到实空间解,进而绘制试井曲线。 分析表明:四重介质油藏压力导数曲线的过渡段将出现 3 个“凹子”,其深浅以及出现时间的早晚受弹性储容比和窜流系数的共同影响;弹性储容比影响“凹子”的宽度和深度,窜流系数影响“凹子”出现的时间,同时对“凹子”的深度和宽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决定四重介质油藏试井曲线特征的参数较多,曲线对参数的变化比较灵敏;含有微裂缝和大裂缝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更适合用四重介质试井模型进行解释。

CO2驱油及其地震监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李 军,张军华,谭明友,崔世凌,曲志鹏,于景强

2016, Vol.28(1): 128–134    摘要 ( 539 )    PDF (724 KB) ( 55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18

CO2 驱油是通过注气井将液态 CO2 注入到地下储层,进而驱替油气到生产井的一项特殊采油技术,它不仅能提高采收率,而且还可以封存 CO2,减少碳排放,对环境保护和油田生产具有双重效益。 结合课题研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 CO2 驱油技术的基本原理,总结了 CO2 驱油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对 CO2 驱油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对时移地震、井间地震、微地震、VSP 及 AVO 等 CO2 驱油地震监测技术进行了讨论,为 CO2 驱油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预测水驱油田含水率的 Von Bertalanffy 模型

陈国飞,唐 海,唐 聪,梁 毅

2016, Vol.28(1): 135–138    摘要 ( 540 )    PDF (276 KB) ( 53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19

基于水驱油田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将预测生物生长的 Von Bertalanffy 模型用于含水率预测,并取极限含水率为 1 。 根据油田实际生产数据,应用最大线性相关系数求得模型常数 b 和 k 的值,得到预测水驱油田含水率随开发时间变化的新模型,并利用胜坨油田和双河油田的实际含水率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这 2 个油田的含水率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 4.69% 和 1.12% 。 该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能够对油田含水率进行预测,可指导水驱油田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