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6-03-20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砂砾岩储层物性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闫建平,言 语,李尊芝,耿 斌,梁 强

2016, Vol.28(2): 1–6    摘要 ( 393 )    HTML( ) PDF (2118 KB)  ( 62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01

湖相白云岩成因模式及研究方法探讨

黄成刚,袁剑英,吴梁宇,张小军,吴丽荣,潘 星

2016, Vol.28(2): 7–15    摘要 ( 433 )    HTML( ) PDF (1620 KB)  ( 7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02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熊 健,罗丹序,刘向君,梁利喜

2016, Vol.28(2): 16–23    摘要 ( 467 )    HTML( ) PDF (1126 KB)  ( 3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03

致密砂岩气储层微观孔隙及成岩作用特征—— 以川西新场地区须五段为例

黄 静,李 琦,康元欣,刘 勇,熊 亮,黎华继

2016, Vol.28(2): 24–32    摘要 ( 391 )    HTML( ) PDF (2091 KB)  ( 3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04

南华北盆地通许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前景

王付斌,马 超,安 川

2016, Vol.28(2): 33–40    摘要 ( 396 )    HTML( ) PDF (2443 KB)  ( 2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05

煤系有机质演化过程中 CO 2 对流体密度的影响

付德亮,周世新,马 瑜,李 靖,李源遽

2016, Vol.28(2): 41–46    摘要 ( 312 )    HTML( ) PDF (1537 KB)  ( 32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06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头屯河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吉鸿杰,李小燕,陶辉飞,王 琪,吴 涛,苏 龙

2016, Vol.28(2): 47–55    摘要 ( 403 )    HTML( ) PDF (2433 KB)  ( 2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07

鄂尔多斯盆地彬长区块延长组生储盖组合与油气富集特征

陈贺贺,朱筱敏,陈纯芳,尹 伟

2016, Vol.28(2): 56–63    摘要 ( 471 )    HTML( ) PDF (3963 KB)  ( 5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08

乌审旗—志丹地区奥陶系岩溶古地貌与马五4 1 气水分布关系

汪 洋,李树同,牟炜卫,史云鹤,聂万才,闫灿灿

2016, Vol.28(2): 64–71    摘要 ( 446 )    HTML( ) PDF (3226 KB)  ( 4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09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代地层剥蚀厚度估算及古构造恢复

李 超,张立强,张立宽,王 朋,胡才志,张海森

2016, Vol.28(2): 72–80    摘要 ( 377 )    HTML( ) PDF (3356 KB)  ( 33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10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沉积古环境分析——— 以玛 18 井为例

李 兴,张立强,施 辉,郑一丁

2016, Vol.28(2): 80–85    摘要 ( 377 )    HTML( ) PDF (998 KB)  ( 3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11

下刚果盆地 A 区块流体势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成 瀚,胡望水,李 涛,郝建荣,赵红岩

2016, Vol.28(2): 86–72    摘要 ( 303 )    HTML( ) PDF (1940 KB)  ( 31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12

技术方法

大庆外围油田特低渗透油藏水淹层综合评价方法

张美玲,祁 蒙,林丽丽

2016, Vol.28(2): 93–100    摘要 ( 334 )    HTML( ) PDF (618 KB)  ( 31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13

一种利用断层岩泥质含量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的方法及其应用

付 广, 宿碧霖, 历 娜

2016, Vol.28(2): 101–106    摘要 ( 332 )    HTML( ) PDF (1558 KB)  ( 27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14

含气储层及盖层速度变化对地震响应和AVO 类型的影响

韩光明,潘光超,付 琛,罗 琪,邵 远,汪 锐

2016, Vol.28(2): 107–113    摘要 ( 386 )    HTML( ) PDF (2093 KB)  ( 3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15

复杂砂砾岩体岩性定量识别技术

吴兆徽,徐守余,刘西雷,吴颖昊,宋泓霖,牛丽娟

2016, Vol.28(2): 114–118    摘要 ( 396 )    HTML( ) PDF (2206 KB)  ( 27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16

油气田开发

低盐度注水提高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

李海涛,李 颖,李亚辉,王 科

2016, Vol.28(2): 119–126    摘要 ( 439 )    HTML( ) PDF (1287 KB)  ( 39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17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天然气水合物温度场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李秉繁,潘 振,商丽艳,马贵阳,韦丽娃,马培民

2016, Vol.28(2): 127–132    摘要 ( 330 )    HTML( ) PDF (2280 KB)  ( 30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18

油气地质

砂砾岩储层物性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闫建平,言 语,李尊芝,耿 斌,梁 强

2016, Vol.28(2): 1–6    摘要 ( 393 )    PDF (2118 KB) ( 62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01

我国东部断陷盆地陡坡带中砂砾岩储层的勘探与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储层物性演化及影响 因素研究相对薄弱。 以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古近系砂砾岩为研究对象,将 22 口取心井的物性数据按深 度从浅至深排列起来,得到了孔隙度演化曲线。 结合岩石薄片、地层水、物性分析及粒度分析等资料,从 成岩与沉积作用 2 方面对地层水矿化度、碳酸盐含量、粒径及分选性等影响砂砾岩孔隙发育的因素进行 了分析,得出胶结和溶蚀作用在垂向上均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并受地层水性质的影响和控制的结论,进而 建立了该带砂砾岩垂向物性演化模型,为预测油气有利储层及判断成岩环境均提供了依据。

湖相白云岩成因模式及研究方法探讨

黄成刚,袁剑英,吴梁宇,张小军,吴丽荣,潘 星

2016, Vol.28(2): 7–15    摘要 ( 433 )    PDF (1620 KB) ( 7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02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深入,发育于临近湖盆沉积中心的致密碳酸盐岩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 通过 调研前人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近年来湖相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特别是形成优质储层的白云石化作用) 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湖相碳酸盐沉积具有“时间跨度大和分布范围广” 的特征,时间上包括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古近纪等,平面上包括准噶尔、三塘湖、四川和柴达木等盆 地的凹陷和斜坡区;②从我国湖相碳酸盐岩的岩性和物性来看,咸化湖盆的白云岩或云质岩类均较为有 利,常与泥页岩共生,多为“中孔-特低渗”型储层,孔隙类型以白云石晶间孔为主;③湖相碳酸盐岩的白 云石化模式主要包括原生生物成因模式、准同生交代成因模式、热液交代成因模式以及热液喷流型原生 成因模式等;④在湖相白云岩研究中,主、微量元素分析,碳、氧同位素分析以及锶同位素分析等地球化 学分析技术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熊 健,罗丹序,刘向君,梁利喜

2016, Vol.28(2): 16–23    摘要 ( 467 )    PDF (1126 KB) ( 3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03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7 油层组富含有机质灰黑色页岩为例,利用低压氮气吸附测试方法,分析 了页岩的孔隙形态、比表面积及孔容,并研究了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长 7 油层组页岩孔隙形态复杂,主要发育狭缝形和墨水瓶状孔;页岩的矿物组成以石英和黏土矿 物为主,前者体积分数为 17.10%~72.33%,与 TOC 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性,后者体积分数为 12.37%~ 61.55%;页岩的 BET 比表面积为 0.380~3.030 m2/g,BJH 总孔体积为 0.696~6.575 mm3/g,且中孔孔隙提 供了主要的孔容并贡献了主要的比表面积;页岩的孔容和比表面积主要受 TOC、黏土矿物及石英等含量 的影响,同时也受碳酸盐矿物及长石含量的影响,其与 TOC、黏土矿物及长石等的含量呈正相关性,而与 石英及碳酸盐矿物的含量呈负相关性;TOC 和黏土矿物是延长组页岩微孔孔容和中孔孔容的主要贡献 者,而石英是延长组页岩大孔孔容的主要贡献者。

致密砂岩气储层微观孔隙及成岩作用特征—— 以川西新场地区须五段为例

黄 静,李 琦,康元欣,刘 勇,熊 亮,黎华继

2016, Vol.28(2): 24–32    摘要 ( 391 )    PDF (2091 KB) ( 3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04

为了更加准确地在川西新场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五段中寻找有效储集体,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 片、扫描电镜和微米 CT 扫描等资料,结合储层物性资料,对川西新场地区须家河组五段致密砂岩储层的 岩石学、微孔隙空间分布、成岩作用和储层物性等特征及储集空间类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须五段致 密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为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储层超致密,储集空间为纳米级晶间孔、微米级溶蚀 孔及成因不同的微裂缝,其中晶间孔为储集空间的主体;综合岩心微米 CT 扫描结果发现,有机质丰度在 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孔隙的发育和分布,孔隙度随有机质丰度的增大而增大;微孔隙的形态和分布影响了 储层的连通性,其集中连片分布优于分散孤立分布。 压实、交代和胶结等成岩作用是导致砂岩致密化的 重要因素,溶蚀作用对改善储层物性有一定的作用,但对砂岩孔隙度改变不大。

南华北盆地通许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前景

王付斌,马 超,安 川

2016, Vol.28(2): 33–40    摘要 ( 396 )    PDF (2443 KB) ( 2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05

南华北盆地通许地区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保存较全,天然气成藏条件与鄂尔多斯盆地类似。 运用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藏成藏理论,分析南华北盆地通许地区上古生界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圈闭 形成期与天然气运聚成藏期的匹配关系,明确该区天然气勘探前景。 研究表明:通许地区石炭系—二 叠系发育一套良好的区域性烃源岩,煤层发育,平均有机碳的质量分数为 62.9%,平均有机质成熟度为 3.34%,有机质类型属于Ⅱ2 型;储集岩主要为大面积分布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岩,平均孔隙度为 2.7%, 平均渗透率为 2.25 mD,发育粒间孔和粒间溶孔;上、下石盒子组泥岩发育,饱和气时突破压力为 5.88~ 9.80 MPa,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致密砂岩岩性圈闭为该区最有利的圈闭类型;圈闭形成于烃源岩主生排 烃期以前,源-储匹配关系好,具有良好的致密砂岩气勘探前景;尉北缓坡中南部是致密砂岩岩性圈闭气 藏发育的有利区。

煤系有机质演化过程中 CO 2 对流体密度的影响

付德亮,周世新,马 瑜,李 靖,李源遽

2016, Vol.28(2): 41–46    摘要 ( 312 )    PDF (1537 KB) ( 32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06

通过民和盆地侏罗系煤岩在黄金管封闭体系下热模拟实验,获得了煤系有机质各演化阶段的流体 组成,应用 PVT-sim 软件中的 PR 状态方程计算了煤成烃的密度,同时就煤系有机质产生的 CO2 对煤成 烃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认为煤成烃流体密度随演化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当压力为 10~50 MPa,温 度为 25~125 ℃,EASY%Ro(通过计算得出的镜质体反射率)为 0.86%~2.52% 时,液相流体密度为 0.51~ 0.85 g/cm3,气相流体密度为 0.05~0.85 g/cm3。 煤系有机质演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 CO2,并直接影响煤 成烃流体的密度。 气相或液相流体密度均随着流体组成中 CO2 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CO2 通过改变流体 偏差因子(Z)和流体组分平均分子量的方式影响煤成烃的流体密度,随着热演化程度的增加,这 2 种控 制因素的主次关系在逐渐改变。 低演化阶段 CO2 主要以降低流体偏差因子的方式增大流体密度,而高 演化阶段 CO2 含量的增加使流体平均分子量增大,造成流体密度增大。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头屯河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吉鸿杰,李小燕,陶辉飞,王 琪,吴 涛,苏 龙

2016, Vol.28(2): 47–55    摘要 ( 403 )    PDF (2433 KB) ( 2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07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和高压压汞等多种资料对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储层砂岩的岩石学、 物性和孔隙结构等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 和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高;物性较好,中渗透储层所占比例较高;孔隙类型主 要为原生残余粒间孔与溶蚀粒内孔,喉道类型以缩颈型喉道与片状喉道为主;孔隙结构具有中—小孔喉 发育、孔喉大小均匀程度较差及孔喉连通性较好的特征。 此外,通过对储层物性参数与孔隙结构参数进 行多种非线性单相关分析,选出孔隙结构分类参数,运用数据构型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孔喉结构分类 标准,并据此将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储层砂岩的孔隙结构划分为 4 种类型:大—中孔粗喉型(Ⅰ类)、中 孔中喉型(Ⅱ类)、中—小孔细喉型(Ⅲ类)及小—微孔微喉型(Ⅳ类)。

鄂尔多斯盆地彬长区块延长组生储盖组合与油气富集特征

陈贺贺,朱筱敏,陈纯芳,尹 伟

2016, Vol.28(2): 56–63    摘要 ( 471 )    PDF (3963 KB) ( 5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08

通过地球化学分析及岩心观察、测井、录井与试油等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彬长区块延长组生 储盖组合及油气富集特征。 结果表明:研究区以长 7 油层组底部张家滩页岩为主力烃源岩,以长 8 — 长 6 油层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重力流砂体为储层,以长 9 —长 4+5 油层组间隔发育的半深湖— 深湖相暗色泥岩及页岩为盖层,构成了 4 套生储盖组合:长 7 生-长 91 储-长 9 上部盖(Ⅰ)、长 7 生-长 81 储-长 7 盖(Ⅱ)、长 7 生-长 72 储-长 7 上部盖(Ⅲ)和长 7 生-长 63 储-长 6 1+2 —长 4+5 盖(Ⅵ)。 根据 源-储配置关系及生储盖层叠置样式将生储盖组合划分为连续型(Ⅱ和Ⅲ)和间断型(Ⅰ和Ⅵ)共 2 类 4 套,其中连续型生储盖组合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张家滩页岩与有利储层展布和断层-裂缝系统发育程度; 间断型生储盖组合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油源断裂、源-储距离和有利储层展布。 连续型生储盖组合油气 充注与保存条件均较好,比间断型生储盖组合油气富集程度更高。

乌审旗—志丹地区奥陶系岩溶古地貌与马五4 1 气水分布关系

汪 洋,李树同,牟炜卫,史云鹤,聂万才,闫灿灿

2016, Vol.28(2): 64–71    摘要 ( 446 )    PDF (3226 KB) ( 4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09

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志丹地区奥陶系岩溶古地貌的形态对区内气水的分布具有控制作用。 运用 补偿厚度印模法(毛儿沟灰岩至本溪组底地层厚度)恢复了研究区奥陶系岩溶古地貌,其形态包括岩溶高 地、岩溶斜坡及岩溶盆地等二级古地貌,并进一步识别出台地、浅洼、残丘、沟槽及洼地等三级古地貌。 整 体上,乌审旗—吴起一带属于岩溶高地,乌审旗东侧—靖边—志丹一带属于岩溶斜坡,横山—安塞一带以 东属于岩溶盆地。 通过典型气藏剖面分析及古地貌与气水分布的叠合,发现研究区的水主要分布于岩溶 高地,气主要分布于岩溶陡坡或残丘部位。 研究认为:岩溶高地虽具有良好的储集空间,但后期因盆地构 造演化,气水重新分异运移导致地层水较富集;岩溶斜坡处于岩溶高地与岩溶盆地的过渡区域,岩溶水排 泄畅通,伴随强烈的膏溶作用,充填作用与胶结作用均不发育,从而形成良好的孔、洞、缝等储集空间,具 有良好的天然气富集条件;岩溶高地与岩溶斜坡的过渡带及残丘部位也均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富集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代地层剥蚀厚度估算及古构造恢复

李 超,张立强,张立宽,王 朋,胡才志,张海森

2016, Vol.28(2): 72–80    摘要 ( 377 )    PDF (3356 KB) ( 33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10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及以上地层主要经历了三叠系—侏罗系、侏罗系延安组—直罗组、侏 罗系—白垩系和白垩系—第四系地层不整合面对应的 4 期地层抬升与剥蚀事件。 综合利用压实曲线外 推法及地层趋势对比法估算了三叠纪以来 4 期构造抬升事件导致的地层剥蚀厚度,并对其进行了对比 与验证,采用盆地模拟方法恢复了研究区长 8 油层组顶面构造演化过程。 结果表明,三叠纪末延长组地 层剥蚀厚度为 345~465 m、中侏罗世末延安组地层剥蚀厚度为 150~220 m,侏罗纪末安定组地层剥蚀 厚度为 160~250 m,晚白垩世—新近纪末志丹群剥蚀厚度为 980~1 280 m。 构造沉降及抬升与剥蚀共 同控制了研究区延长组地层的构造形态,自三叠纪以来,其表现为掀斜构造演化过程。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沉积古环境分析——— 以玛 18 井为例

李 兴,张立强,施 辉,郑一丁

2016, Vol.28(2): 80–85    摘要 ( 377 )    PDF (998 KB) ( 3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11

碎屑岩的古沉积环境直接控制沉积相的类型、分布和演化,从而影响优质储层和油气有利区的分 布。 利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碎屑岩储层沉积环境进行分析,并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玛 18 井 为重点研究对象,应用便携式 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测试仪(XRF),系统测试了下三叠统百口泉组(T1 b) 415 组样品的 40 多种元素含量。 通过测试数据分析了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环境的古气候、古盐 度和氧化还原状态等的变化趋势及与含油气性的关系。 结果表明,尽管百口泉组自下而上元素丰度和比 值有一定波动,但总体表现为温暖潮湿、淡水—微咸水、水体分层不强的弱氧化环境,从 T1b1 到 T1b3 温 度、湿度和盐度均有增加的趋势,另外,Si/Al 值与含油饱和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下刚果盆地 A 区块流体势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成 瀚,胡望水,李 涛,郝建荣,赵红岩

2016, Vol.28(2): 86–72    摘要 ( 303 )    PDF (1940 KB) ( 31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12

下刚果盆地 A 区块因发育盐岩而分为盐上与盐下 2 套含油气系统,油气运聚方式存在一定差异。 结合三维地震和盆地模拟资料,综合考虑温度场和压力场对油气密度的影响,重点查明了下刚果盆地 A 区块流体势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盐上含油气系统流体势具有位控和相控特征,油气运移的动力 机制为以浮力和毛管压力为主控因素的流体势势差驱动,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为有效发育的张性断裂和 海相烃源岩及浊积砂岩间的良好匹配;盐下含油气系统流体势具有位控和压控特征,油气运移的动力机 制为以浮力和水动力为主控因素的流体势势差驱动,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为盐构造处下伏地层埋藏深度 和盐岩厚度大小间的耦合关系。 总体而言,研究区流体势低势区与已发现油气藏匹配较好,油、气及水势 低值叠合部为下一阶段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

技术方法

大庆外围油田特低渗透油藏水淹层综合评价方法

张美玲,祁 蒙,林丽丽

2016, Vol.28(2): 93–100    摘要 ( 334 )    PDF (618 KB) ( 31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13

受低渗透储层内部复杂孔隙结构的影响,测井曲线值对岩层中流体变化的反映能力较弱,仅利用测 井资料来判别储层的水淹程度存在困难。 有效借助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关于注水井与采油井间连通砂 体的动态开发信息(如含水率、小层相对吸水率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出砂体当前的水淹程度。 具 体实现步骤为:①从各种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出发,研究油层水淹后测井曲线值的变化特征,并给出基本 的水淹程度识别标准,将以这些标准识别出的水淹层定为疑似水淹层;②在构建动态开发单元的基础上, 依据邻注水井各小层吸水能力、邻采油井分层或整体产液过程中含水率的高低,针对疑似水淹层进行进 一步的水淹程度判定。 将上述 2 个步骤应用到大庆外围特低渗透油田水淹层判别中,应用效果良好。

一种利用断层岩泥质含量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的方法及其应用

付 广, 宿碧霖, 历 娜

2016, Vol.28(2): 101–106    摘要 ( 332 )    PDF (1558 KB) ( 27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14

为了更简便地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在断层侧向封闭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断层岩 排替压力与所封闭储层排替压力对比,预测了断层侧向封闭所需断层岩泥质含量的下限值,以此建立了 一套利用断层岩泥质含量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南堡凹陷 5 号构造 f-np5-2 断层 对东三段下部 1~7 号储层侧向封闭性的判断中。 结果表明:f-np5-2 断层在东三段下部 1~3 与 6 号 储层处断层岩泥质含量均大于其侧向封闭所需断层岩泥质含量的下限值,断层侧向上封闭,有利于油气 聚集,钻探结果为油层;f-np5-2 断层在东三段下部 4~5 与 7 号储层处断层岩泥质含量均小于其侧向 封闭所需断层岩泥质含量的下限值,断层侧向上不封闭,不利于油气聚集,钻探结果为干层。 利用断层 岩泥质含量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的结果与目前 NP503 井东三段下部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 判断断层侧向封闭性是可行的。

含气储层及盖层速度变化对地震响应和AVO 类型的影响

韩光明,潘光超,付 琛,罗 琪,邵 远,汪 锐

2016, Vol.28(2): 107–113    摘要 ( 386 )    PDF (2093 KB) ( 3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15

莺歌海盆地在近年来的勘探中钻遇了异于常规地震响应特征的气层,通过研究含气储层及盖层纵 波速度的变化,分析了含气储层新型地震响应特征产生的原因。 相对于常规“两红夹一黑”含气储层地震 响应特征,“上黑下红”及“上红下黑”新型含气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丰富了该盆地气藏组合地震响应特征, 为下一步寻找有利目标拓宽了思路。 另外,测井岩石物理分析发现,储层相对于盖层不同的纵波速度及 横波速度其曲线形态与储层顶界 AVO 类型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在叠前 AVO 研究中可直接根据纵 波速度、横波速度及波阻抗的曲线形态大致判断储层的 AVO 类型。

复杂砂砾岩体岩性定量识别技术

吴兆徽,徐守余,刘西雷,吴颖昊,宋泓霖,牛丽娟

2016, Vol.28(2): 114–118    摘要 ( 396 )    PDF (2206 KB) ( 27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16

复杂砂砾岩体的岩性多样,缺少效果较好的岩性定量识别方法,为此,通过对大量岩性和测井信息 进行比较和定量分析,形成了一套复杂砂砾岩体岩性定量识别的新型实用技术。 以 CH 油田近物源砂砾 岩扇体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岩心、粒度分析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精确落实部分岩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交 会图图版来确定关键岩性的测井响应值;其次利用阵列感应曲线区分泥岩、泥质砂砾岩和砂砾岩这 3 种 岩性;再利用密度曲线进一步区分出砂岩、砾岩、泥质砂岩和泥质砾岩;最后利用三孔隙度(密度、声波时 差、中子)及波阻抗等曲线区分出灰质砂岩与灰质砾岩,进而定量识别出复杂砂砾岩体的 7 种主要岩性。 从识别结果上看,正确率总体在 75% 以上。

油气田开发

低盐度注水提高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

李海涛,李 颖,李亚辉,王 科

2016, Vol.28(2): 119–126    摘要 ( 439 )    PDF (1287 KB) ( 39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17

碳酸盐岩油藏基质致密,且发育裂缝和溶洞,使得注水开发过程中含水率上升快、采收率低。 低盐 度注水是一项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的注水提高采收率技术,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近年来在国内外均受 到广泛关注。 梳理了碳酸盐岩油藏低盐度注水的增产机理、室内实验评价方法和矿场实施条件。 综合分 析指出,低盐度注水提高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的主要机理是润湿性反转和孔喉连通性改善。 润湿性反 转由表面电荷改变或者矿物溶解引起,其实质是水相中的关键二价离子(SO42-,Ca2+ ,Mg2+ )与岩石表面发 生了化学反应;孔喉连通性改善主要由矿物溶解引起。 低盐度注水主要的室内实验评价方法有水驱实 验、自吸测试、表面张力测定、接触角测定、核磁共振、离子成分分析及 Zeta 电势测定等。 开展低盐度注 水能够有效降低注入压力,提高洗油效率,增加波及体积。 我国碳酸盐岩油藏分布广泛,开展低盐度注 水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机理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天然气水合物温度场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李秉繁,潘 振,商丽艳,马贵阳,韦丽娃,马培民

2016, Vol.28(2): 127–132    摘要 ( 330 )    PDF (2280 KB) ( 30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2.018

天然气水合物是 21 世纪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对其进行注热开采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开采方 法。 以某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拟开采矿区为例,在水合物分解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有限体 积法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热力学模型,并对天然气水合物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 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注水速度的增加,天然气水合物的高温区域逐渐增大,且分解速度加 快;随着孔隙度的逐渐增大,天然气水合物高温区域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随着注水温度的增加,天然气 水合物高温区域的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但作用在天然气水合物表面的温度随着注水温度的增加而增 加。 对该矿区进行注热开采时,当注水速度为 6 m/s、注水温度为 80 ℃ 时,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速度最 快,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该结论可为注热开采实践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