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6-05-20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论坛与综述

关于油藏含水上升规律的若干问题

李传亮,朱苏阳

2016, Vol.28(3): 1–5    摘要 ( 471 )    HTML( ) PDF (372 KB)  ( 69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01

天然气藏 CO2驱及地质埋存技术研究进展

郭 平,许清华,孙 振,杜建芬,汪周华

2016, Vol.28(3): 6–11    摘要 ( 415 )    HTML( ) PDF (401 KB)  ( 6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02

油气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南部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

张凤奇,张凤博,钟红利,王 乐,焦 滔,武蓬勃

2016, Vol.28(3): 12–19    摘要 ( 527 )    HTML( ) PDF (878 KB)  ( 47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03

姬塬地区长6 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刘振旺,郑 锡,钟张起,侯读杰,刘敏昭

2016, Vol.28(3): 20–26    摘要 ( 417 )    HTML( ) PDF (1503 KB)  ( 38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04

EUR 分级类比法在致密油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以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为例

苟红光,赵莉莉,梁桂宾,佘家朝,刘俊田

2016, Vol.28(3): 27–33    摘要 ( 481 )    HTML( ) PDF (531 KB)  ( 31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05

隆后坳陷区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演化模式—— — 以桑塔木地区为例

唐 武,王英民,仲米虹

2016, Vol.28(3): 34–41    摘要 ( 439 )    HTML( ) PDF (1018 KB)  ( 34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06

玉北地区深部热液活动的发现及其储层改造意义

朱松柏,王洪峰,王胜军,周 彦,赵正超,吴敬清

2016, Vol.28(3): 42–47    摘要 ( 437 )    HTML( ) PDF (864 KB)  ( 45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07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

龚小平, 唐洪明, 赵 峰, 王俊杰, 熊 浩

2016, Vol.28(3): 48–57    摘要 ( 487 )    HTML( ) PDF (1301 KB)  ( 6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08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马五段白云岩储层特征与演化

李 维,张军涛,朱筱敏,孙宜朴,李淑筠

2016, Vol.28(3): 58–67    摘要 ( 490 )    HTML( ) PDF (1599 KB)  ( 43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09

南海 A 油田珠江组钙质层成因与控制因素分析

吴 倩,方小宇, 王 玉, 吴玉坤,甘永年,郇金来

2016, Vol.28(3): 68–73    摘要 ( 358 )    HTML( ) PDF (765 KB)  ( 44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10

致密砂岩储层岩石物理相分类与优质储层预测—— — 以川中安岳地区须二段储层为例

柴 毓,王贵文

2016, Vol.28(3): 74–85    摘要 ( 447 )    HTML( ) PDF (1486 KB)  ( 62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11

中非 BG 盆地 BN 区块下白垩统湖底扇沉积特征

欧阳雪琪,王 亮,刘 峰,郑荣才,任 伟

2016, Vol.28(3): 86–94    摘要 ( 447 )    HTML( ) PDF (1601 KB)  ( 36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12

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二叠系储层成岩作用

于 进,张奎华,林春明, 张 霞,张 妮,邓程文

2016, Vol.28(3): 95–104    摘要 ( 403 )    HTML( ) PDF (1651 KB)  ( 44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13

技术方法

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的叠前保幅性研究

王 靖,孙赞东,吴 杰,苏 勤,臧胜涛

2016, Vol.28(3): 105–112    摘要 ( 463 )    HTML( ) PDF (1068 KB)  ( 4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1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重构测井曲线的方法研究及应用

王俊瑞,梁力文,邓 强,田盼盼,谭伟雄

2016, Vol.28(3): 113–120    摘要 ( 484 )    HTML( ) PDF (824 KB)  ( 57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15

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同产水平井产能公式推导及应用

袁 淋,王朝明,李晓平,胡新佳,曾 力

2016, Vol.28(3): 121–126    摘要 ( 447 )    HTML( ) PDF (666 KB)  ( 43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16

油气田开发

正演模拟技术在渤海油田 X 井区砂体连通性研究中的应用

张京思,揣媛媛,边立恩

2016, Vol.28(3): 127–132    摘要 ( 462 )    HTML( ) PDF (843 KB)  ( 5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17

采出液回注方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以辽河油田 J 区块为例

姚振杰,马永晶,金 志,闫文华,郑晓松

2016, Vol.28(3): 133–136    摘要 ( 373 )    HTML( ) PDF (236 KB)  ( 41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18

论坛与综述

关于油藏含水上升规律的若干问题

李传亮,朱苏阳

2016, Vol.28(3): 1–5    摘要 ( 471 )    PDF (372 KB) ( 69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01

针对油藏含水上升规律研究的一些定量分析指标不够明确,及含水率上升与地质特征的对应关系尚未建立等问题,利用油藏地质模型和实例分析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含水率上升速度的定量分析指标,给出了水淹速度的评价指标及油井见水时间与底水类型的对应关系,并定义了 2 种非均质性,即离散型非均质和连续型非均质。 离散型非均质性油藏和连续型非均质性油藏的含水率曲线分别呈阶跃式上升和连续上升。 孔隙型介质的相渗曲线因高毛管压力而呈曲线形态,决定了其含水率上升曲线也呈曲线形态;缝洞型介质的相渗曲线因低毛管压力而呈对角直线,决定了其含水率上升曲线也呈直线形态。

天然气藏 CO2驱及地质埋存技术研究进展

郭 平,许清华,孙 振,杜建芬,汪周华

2016, Vol.28(3): 6–11    摘要 ( 415 )    PDF (401 KB) ( 6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02

目前,随着 CO2 排放量的增加,全球温室效应日趋显著, CO2 的处理问题显得愈加重要。 中国现阶段的 CO2 埋存点均为油藏或盐水层,将干气藏 CO2 驱与其埋存相结合的研究甚少,现场试验更是没有。为此,调研了大量国外的相关研究,综述了目前已有的衰竭干气藏 CO2 驱及地质埋存示范工程,并结合已发表的气藏 CO2 驱室内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 CO2 驱提高气藏采收率(EGR)的各个因素, CO2 驱的优缺点及发展方向,以及今后在低渗致密气藏 CO2 驱方面应做的工作。 结果表明: CO2 埋存于干气藏中安全可靠、存储量大、成本低,同时可采出部分剩余天然气;束缚水可减弱储层非均质性对干气藏 CO2 驱的影响;在中高渗气藏中,与气态 CO2 驱相比,液态或超临界态 CO2 驱效果更好;进行气 CO2 驱开注时气藏压力越小,注入压力和注入速度越大,其提高采收率效果越好。

油气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南部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

张凤奇,张凤博,钟红利,王 乐,焦 滔,武蓬勃

2016, Vol.28(3): 12–19    摘要 ( 527 )    PDF (878 KB) ( 47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03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7 油层组(简称长 7 )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研究程度低、认识不一致等问题,在调研致密砂岩油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与油分布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测井、录井、试油试采、分析测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南部地区长 7 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进行了总结。 结果表明:烃源岩、源储配置关系、沉积相、物性条件等均为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南部地区长 7 致密油富集的主控因素;广泛发育的长 7 3 油层亚组(简称长 7 3 )优质油源岩是长 7 中上部致密油形成的有利条件,控制着各层致密油发育的总厚度和分布范围;长 7 良好的源储配置关系为长 7 3 生成的油能及时排出奠定了基础;优势相区控制着长 7 致密油的分布范围;致密砂、泥岩体遮挡下的相对高孔、高渗砂体控制着长 7 致密油的聚集部位。 该研究成果可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7 致密油乃至延长组其他类似特征致密油勘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姬塬地区长6 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刘振旺,郑 锡,钟张起,侯读杰,刘敏昭

2016, Vol.28(3): 20–26    摘要 ( 417 )    PDF (1503 KB) ( 38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04

鄂尔多斯盆地储层形成机理复杂,对其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是寻找优质储层、认识油气分布规律的有效途径。 利用铸体薄片、压汞曲线和测井资料,对姬塬地区长 6 油层组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及压汞系数等特征进行了研究。 在特低渗透储层评价中,引入了压汞系数,它综合考虑了孔隙度、最大进汞饱和度、中值半径、排驱压力和分选系数共 5 个因素。 对研究区长 6 油层组的 136 块岩石样品进行了压汞实验,根据压汞系数及压汞曲线特征,将储层划分为优质、好、中等和差共 4 种类型。 实验结果表明,压汞系数越大,相应层段的试油产量越高,说明利用压汞系数评价低渗透储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研究表明,姬塬地区长 6 油层组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有沉积作用、次生溶蚀作用及异常高压作用;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中的绿泥石膜胶结带、次生溶蚀孔隙发育带和异常高压带,是研究区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

EUR 分级类比法在致密油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以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为例

苟红光,赵莉莉,梁桂宾,佘家朝,刘俊田

2016, Vol.28(3): 27–33    摘要 ( 481 )    PDF (531 KB) ( 31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05

致密油资源评价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同专家对其资源潜力和规模的认识差异较大。 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属典型的致密油,烃源岩厚度、成熟度和总有机碳含量均是控制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 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建立了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致密油有利区分级地质评价标准,优选出油气勘探的 3级评价区。 以 EUR ( Estimated Ultimate Recovery )分级类比法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研究为核心,应用油井产量递减规律进行不同评价区单井 EUR 值求取,运用合理开发井距法、探边测试法和微地震裂缝监测法等 3 种方法开展了井控面积参数研究,并进行了多方法相互印证,保证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评价结果已应用于勘探生产中,有效地指导了油气勘探部署,该方法对其他致密油评价区也具有参考价值。

隆后坳陷区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演化模式—— — 以桑塔木地区为例

唐 武,王英民,仲米虹

2016, Vol.28(3): 34–41    摘要 ( 439 )    PDF (1018 KB) ( 34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06

三叠纪时期,塔里木盆地进入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发育前陆坳陷、前缘隆起及隆后坳陷 3 个典型的前陆盆地构造单元。 为了探讨隆后坳陷区三角洲沉积特征,以桑塔木地区为例,利用岩心、钻井、测井、分析化验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其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沉积特征。 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并且垂向上具有辫状河三角洲向曲流河三角洲演化的特征。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以分流河道沉积为主,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而河口坝与远砂坝发育规模均较小;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发育分流河道、天然堤及沼泽等,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则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为主。 克拉玛依组三角洲的演化不仅受控于前陆盆地构造运动所导致的地形坡度的变化,而且气候由干旱—半干旱向湿润的转化也起到一定作用。 在对 2 类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隆后坳陷区三角洲的沉积演化模式。

玉北地区深部热液活动的发现及其储层改造意义

朱松柏,王洪峰,王胜军,周 彦,赵正超,吴敬清

2016, Vol.28(3): 42–47    摘要 ( 437 )    PDF (864 KB) ( 45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07

深部热液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作用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深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新方向。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实验、扫描电镜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及包裹体测温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的热液活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奥陶系白云岩具有明显硅化且发育溶蚀孔、洞的特征,溶蚀孔、洞中见石英晶簇与白云石等,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下可见具波状消光的白云石、鞍形白云石以及白云石晶间孔中充填的重晶石与黄铁矿等热液矿物。 与普通白云岩相比,研究区硅质白云岩的 Ce 与 Eu 含量相对较富集,Ba 与 Zn 含量相对较高,而 Sr 含量相对较低;从碳、氧同位素上看,硅质白云岩 δ18OPDB 明显偏负和具有较高的 n(87Sr)/n(86Sr)值;流体包裹体具有较高的均一温度和盐度。 结合研究区区域上发育基底深大断裂构造,认为该区奥陶系深部存在热液活动,并且碳酸盐岩经过热液改造后形成了良好的储集空间,这种改造对奥陶系深部白云岩勘探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

龚小平, 唐洪明, 赵 峰, 王俊杰, 熊 浩

2016, Vol.28(3): 48–57    摘要 ( 487 )    PDF (1301 KB) ( 6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08

页岩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可为页岩储层质量评价提供基础参数,但是利用常规方法很难准确表征页岩的微米—纳米级孔隙结构。 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含气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对比常用的氮气( N 2 )吸附法、高压压汞法、核磁共振法等页岩测试手段的原理及优缺点,提出利用低压氮气吸附法测得的累计孔径分布来拟合页岩核磁 T 2 谱相对应的累计孔径分布,优化页岩核磁 T 2 谱与孔径的转换系数 C ,进而应磁共振测试结果来表征页岩中不同尺度的孔隙分布。 该方法可以弥补传统的低压氮气吸附与高压压汞联合表征方法的不足,因为高压压汞法测试可能会导致页岩破裂,产生大量微米级裂缝,这些微裂缝很难与天然微裂缝区分开。 此外,核磁共振具有对岩样加工简单、人工破坏性小、测试不需外来压力等优点,因此推荐低压氮气吸附法与核磁共振法联合表征页岩的孔隙结构方法,它能科学、准确地表征页岩的孔喉分布。 研究表明,龙马溪组页岩孔径分布曲线具有双峰或三峰特征,主要孔径为 0.2~100.0 nm ,介孔和微孔占优势,孔隙体积百分比分别为 67.75% 和 25.33% 。 最终明确了该区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方法。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马五段白云岩储层特征与演化

李 维,张军涛,朱筱敏,孙宜朴,李淑筠

2016, Vol.28(3): 58–67    摘要 ( 490 )    PDF (1599 KB) ( 43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09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段发育一套风化壳储层。 通过岩心、岩石薄片、阴极发光、电子探针、碳与氧同位素和物性测试等实验分析并与中部气田区同类储层对比,研究了富县地区风化壳储层特征和形成演化规律,发现膏质结核溶模孔是本区最主要的储集空间,溶孔充填物多样且充填程度差异较大。 研究认为:沉积相直接影响孔隙度大小(结核溶孔大小与数量),并间接影响储层渗透性(孔间释压裂缝的发育程度);表生期成岩作用决定储层的储集性能,大气淡水的选择性溶蚀构建溶孔轮廓,古地貌低部位孔隙被方解石完全充填;埋藏期成岩改造作用有限。 明确了有利储层分布于马五段沉积期含膏云坪相和岩溶古地貌高部位叠置区域。 沉积相和古地貌的精细描述是下一步有利储层预测的关键。

南海 A 油田珠江组钙质层成因与控制因素分析

吴 倩,方小宇, 王 玉, 吴玉坤,甘永年,郇金来

2016, Vol.28(3): 68–73    摘要 ( 358 )    PDF (765 KB) ( 44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10

南海 A 油田珠江组内部发育多套钙质层,它是控制底水上升及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利用岩石薄片鉴定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研究了不同钙质层的岩石组分,并确定了其物质来源及形成阶段;结合沉积特征,探讨了钙质层的沉积主控制因素。 结果表明:钙质层在微观成因上具有一致性,即主要由成岩过程中孔隙流体的化学沉淀而形成;物质来源上具有多源性,主要来源于同生碳酸盐的结晶、生物碎屑的溶蚀及黏土矿物的转化。 宏观上钙质层的分布受构造深度、钙质层与泥岩厚度比及沉积旋回等沉积因素的控制,平面分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突变性;底钙层分布面积大的区域剩余油富集程度高。

致密砂岩储层岩石物理相分类与优质储层预测—— — 以川中安岳地区须二段储层为例

柴 毓,王贵文

2016, Vol.28(3): 74–85    摘要 ( 447 )    PDF (1486 KB) ( 62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11

受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川中安岳地区须家河组储层较致密、物性较差且非均质性较强。 为了更精确地预测优质储层的分布及其内部储集性的差异,利用岩心、薄片、压汞及测井等资料,根据岩石物理相的概念,对川中安岳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及孔隙结构相等 4 个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划分出 5 类岩性岩相、 5 类成岩相、 4 类裂缝相及 4 类孔隙结构相,建立了测井表征方法和测井识别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岩石物理相的分类及储层定量评价标准。 优质储层主要位于有利的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及孔隙结构相的叠加处,即有利的岩石物理相带。 根据纵向及平面上须二段储层岩石物理相的定量划分,优选出优质储集体,其主要位于斜坡中低部位相对高孔渗区和北部裂缝发育带。 岩石物理相的研究可为储集层的精细表征及优质储集体的预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中非 BG 盆地 BN 区块下白垩统湖底扇沉积特征

欧阳雪琪,王 亮,刘 峰,郑荣才,任 伟

2016, Vol.28(3): 86–94    摘要 ( 447 )    PDF (1601 KB) ( 36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12

湖底扇砂体是较为有利的油气储集体,深入研究其沉积特征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中非 BG盆地 BN 区块下白垩统 P 组为例,在沉积岩石学及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上,对该组岩心的沉积构造、测井曲线组合形态和地震剖面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区域地质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中非 BG 盆地BN 区块下白垩统 P 组属于湖底扇沉积,自下而上表现为正旋回沉积序列,一般发育内扇、中扇和外扇等3 种亚相,以及分支水道、水道侧溢天然堤与无水道前缘席状砂等微相类型; P 组湖底扇砂体受重力流作用控制,主要沿北东—南西向延伸,总体呈扇形展布,其中,中扇分支水道的砂体顶、底常被灰黑色泥岩包围,具备较好的油气富集条件;湖底扇的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东北部,于盆缘先形成较大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后以浊流的形式被搬运至前三角洲或更远的深水湖区,最终形成湖底扇沉积体系。 P 组有利储层主要分布于盆地北部陡坡带断层下降盘一侧湖底扇的内扇水道和中扇分支水道砂体中。

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二叠系储层成岩作用

于 进,张奎华,林春明, 张 霞,张 妮,邓程文

2016, Vol.28(3): 95–104    摘要 ( 403 )    PDF (1651 KB) ( 44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13

根据岩心、岩石薄片、 X 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二叠系红雁池组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集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红雁池组储层岩石具有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的特点,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砾岩和岩屑砂岩,岩屑类型以凝灰岩岩屑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为主,属超低孔、超低渗储层。 储层成岩阶段主要为中成岩阶段 A 期,其中压实作用导致原生孔隙大量丧失,是研究区最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黏土矿物胶结作用使储层孔渗性降低;碳酸盐矿物和沸石矿物胶结作用均具有双重影响,二者在支撑碎屑颗粒、减弱压实作用强度的同时,为后期溶蚀作用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溶蚀作用使次生孔隙发育并使孔缝连通,是研究区重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技术方法

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的叠前保幅性研究

王 靖,孙赞东,吴 杰,苏 勤,臧胜涛

2016, Vol.28(3): 105–112    摘要 ( 463 )    PDF (1068 KB) ( 4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14

地震资料的保幅性是叠前反演和储层预测的重要前提。 为了研究叠前处理方法的保幅性,以球面扩散补偿、偏移距规则化处理及偏移后的道集切除等处理环节为例,从不同方面深入研究了它们对保幅性的影响。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这些处理环节的保幅性,再以实际资料为例,对比了处理前、后的地震剖面和道集变化,并进一步重点研究了目标层位 AVO 振幅曲线变化及其对弹性参数计算结果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处理方法的保幅性十分必要,球面扩散补偿、偏移距规则化处理以及偏移后的道集切除方式对地震资料的保幅性及叠前 AVO 反演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重构测井曲线的方法研究及应用

王俊瑞,梁力文,邓 强,田盼盼,谭伟雄

2016, Vol.28(3): 113–120    摘要 ( 484 )    PDF (824 KB) ( 57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15

地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气性与测井曲线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的测井曲线常常反映不同的地层性质,因此,很难用单一的函数来描述曲线之间的数学关系。 多元回归技术是处理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有效方法,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 一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描述测井曲线之间的关系,该模型对简单的地层特性关系分析较为有效,但随着地质影响因素的增多,其效果也往往欠佳。 为此,以常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基础,推导了非线性回归模型,将复杂的非线性问题简化为较为简单的线性问题来处理,增强了多元回归技术的适用性;同时,建立了多元回归原始参数与模型的优选方法,为最优回归结果的获取提供了技术支撑;最后,探讨了测井曲线重构在地质与工程作业中的具体意义,并以 3 个应用实例证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

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同产水平井产能公式推导及应用

袁 淋,王朝明,李晓平,胡新佳,曾 力

2016, Vol.28(3): 121–126    摘要 ( 447 )    PDF (666 KB) ( 43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16

致密砂岩气是具有较大潜力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但由于其具有低孔、低渗特征以及受气井产水的影响,其储层流体的渗流不满足传统达西渗流规律。 基于 Joshi 水平井产能分析理论,考虑气井产水、应力敏感、滑脱效应以及气体高速非达西渗流对产能的影响,定义了气水两相广义拟压力,并根据气水两相渗流理论,推导了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同产水平井产能计算新公式。 通过实例计算与对比发现,利用新公式计算的无阻流量与试气无阻流量相对误差仅为 6.60% ,验证了该公式的准确性。 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生产水气比以及应力敏感指数的逐渐增大,气井无阻流量逐渐减小,而随着滑脱因子的逐渐增大,气井无阻流量逐渐增大。

油气田开发

正演模拟技术在渤海油田 X 井区砂体连通性研究中的应用

张京思,揣媛媛,边立恩

2016, Vol.28(3): 127–132    摘要 ( 462 )    PDF (843 KB) ( 5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17

受地震资料品质限制及 X 井区辫状河沉积特征的影响,利用常规地震属性分析及 90° 相位转换技术在对该井区新近系馆陶组上部砂体连通性进行识别时存在较大困难,而应用正演模拟技术可识别出砂体的连通性。 具体做法为: ① 以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为基础,依据 X 井区馆陶组上段砂体沉积特征,建立不同的地质模型并进行正演模拟计算; ② 分析模型的地震响应特征,从理论上探讨砂体横向连通性对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并与实际地震波形进行对比分析,确定 X 井区馆陶组上段主力砂体的连通性及砂体边界; ③ 通过钻井结果来验证正演模拟的可靠性。 结果表明,模型正演方法可以实现对地震地质模型的高精度模拟;正演模拟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可以有效解决研究区砂体连通性的多解性问题,对勘探阶段砂体连通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采出液回注方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以辽河油田 J 区块为例

姚振杰,马永晶,金 志,闫文华,郑晓松

2016, Vol.28(3): 133–136    摘要 ( 373 )    PDF (236 KB) ( 41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18

辽河油田 J 区块多数油井高含水,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突出,为了提高 J 区块的原油采收率,实施了二元复合驱。 二元复合驱会产生大量采出液,而采出液中含有化学剂,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处理成本较高。 利用室内驱替实验来模拟二元复合驱的采出液,优化采出液的回注方式,研究二元复合驱采出液回注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聚合物含量较高的采出液可直接作为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前置段塞;采出液原样可直接作为后续保护段塞并后续水驱;采出液的不同回注方式均可提高化学驱采出程度(化学驱采出程度均大于 20% ),采出液的回注不仅可以节约聚合物的用量,同时可以解决采出液的污水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