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5-05-26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论坛与综述

美国页岩油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张廷山, 彭 志, 杨 巍, 马燕妮, 张 洁

2015, Vol.27(3): 1–10    摘要 ( 614 )    HTML( ) PDF (723 KB)  ( 7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1

讨论与争鸣

水平井交替压裂裂缝间距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杨兆中, 苏 洲, 李小刚, 张 城, 谢中成, 邓 科

2015, Vol.27(3): 11–17    摘要 ( 421 )    HTML( ) PDF (723 KB)  ( 32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2

油气地质

实验分析技术在吉木萨尔凹陷致密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靳 军, 向宝力, 杨 召, 李璐璐, 吕道平, 张 毅

2015, Vol.27(3): 18–25    摘要 ( 526 )    HTML( ) PDF (2353 KB)  ( 37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3

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古近系—新近系致密油勘探潜力分析

万传治, 王 鹏, 薛建勤, 苏雪迎, 周 刚, 苟迎春

2015, Vol.27(3): 26–31    摘要 ( 583 )    HTML( ) PDF (2197 KB)  ( 3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4

湖相“白烟型”喷流岩——新型的致密油储层类型—— — 以准噶尔盆地西缘乌尔禾地区风城组为例

傅 饶, 郑荣才, 常海亮, 祁利祺, 文华国, 李 云

2015, Vol.27(3): 32–42    摘要 ( 481 )    HTML( ) PDF (2637 KB)  ( 2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5

春光油田古近系砂体成因类型及控制因素

李伟才, 樊中海, 杨晓培, 王雨辰, 马奎祥

2015, Vol.27(3): 43–48    摘要 ( 393 )    HTML( ) PDF (1445 KB)  ( 4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6

内陆湖泊三角洲河口区水动力特征及地质意义

齐亚林, 刘显阳, 杨时雨, 张 涛, 李程善, 谢先奎

2015, Vol.27(3): 49–55    摘要 ( 548 )    HTML( ) PDF (647 KB)  ( 5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7

水溶气脱溶的关键时期研究

杨映涛, 李 琪, 张世华, 朱 丽

2015, Vol.27(3): 56–60    摘要 ( 385 )    HTML( ) PDF (614 KB)  ( 39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8

致密油储层大孔区间孔隙度计算渗透率方法

郑建东, 王晓莲

2015, Vol.27(3): 61–65    摘要 ( 597 )    HTML( ) PDF (773 KB)  ( 36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9

松辽盆地兴城地区泉四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

孙春燕, 胡明毅, 胡忠贵, 薛 丹, 刘诗宇

2015, Vol.27(3): 66–74    摘要 ( 411 )    HTML( ) PDF (2139 KB)  ( 3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10

奈曼凹陷九佛堂组非烃流体地质意义及控制因素

舒丽娟

2015, Vol.27(3): 75–81    摘要 ( 412 )    HTML( ) PDF (1468 KB)  ( 3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11

塔里木盆地 GL3 井鹰山组沥青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马庆佑, 田 鹏, 吕海涛, 沙旭光

2015, Vol.27(3): 82–86    摘要 ( 407 )    HTML( ) PDF (1422 KB)  ( 3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12

泥页岩储层裂缝特征及其与“五性”之间的关系

闫建平, 言 语, 司马立强, 温丹妮, 温新房, 耿 斌

2015, Vol.27(3): 87–93    摘要 ( 522 )    HTML( ) PDF (2551 KB)  ( 4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13

拟合 Q 体建模技术及应用

崔宏良, 刘占军, 万学娟, 王泽丹, 程展展, 张学银

2015, Vol.27(3): 94–97    摘要 ( 393 )    HTML( ) PDF (1695 KB)  ( 54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14

技术方法

建南地区须六段致密砂岩优质储层预测技术

张水山, 刘勇江, 刘贤红

2015, Vol.27(3): 98–102    摘要 ( 464 )    HTML( ) PDF (1413 KB)  ( 41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15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在杜坡油田核三段中的应用

张 义, 尹艳树

2015, Vol.27(3): 103–107    摘要 ( 499 )    HTML( ) PDF (1162 KB)  ( 48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16

基于变差函数的高精度静校正融合技术及其应用

张永峰, 王 鹏, 张亚兵, 胥小萍, 苏 勤, 徐兴荣

2015, Vol.27(3): 108–114    摘要 ( 405 )    HTML( ) PDF (1840 KB)  ( 4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17

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致密油烃源岩测井评价方法

郑 茜, 张小莉, 王国民, 杜江民, 张子介, 钟高润

2015, Vol.27(3): 115–121    摘要 ( 438 )    HTML( ) PDF (1067 KB)  ( 24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18

低速异常带平均速度场建模方法研究

边立恩, 于 茜, 谷志猛, 韩自军, 屈 勇

2015, Vol.27(3): 122–126    摘要 ( 393 )    HTML( ) PDF (1165 KB)  ( 6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19

油气田开发

低渗水驱油藏水平井见水后产能研究新方法

袁 淋, 李晓平, 李松岑

2015, Vol.27(3): 127–132    摘要 ( 425 )    HTML( ) PDF (667 KB)  ( 4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20

论坛与综述

美国页岩油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张廷山, 彭 志, 杨 巍, 马燕妮, 张 洁

2015, Vol.27(3): 1–10    摘要 ( 614 )    PDF (723 KB) ( 7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1

页岩油是指以游离态、吸附态及少量溶解态赋存于泥页岩层系中的原油,目前已在美国实现商业开采,而我国页岩油研究起步晚,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 在页岩油一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美国海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实践,总结了国内外在页岩油形成条件、储层特征、成藏机理及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重要认识。 对中国和美国页岩油发育特征的系统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湖相暗色泥页岩分布广、厚度大、结构复杂,与砂质互层频繁;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较好,TOC 质量分数一般大于 2%,但成熟度普遍偏低(Ro 为 0.5%~1.2%);细粒碳酸盐和黏土矿物含量较高(质量分数大于 50%),储集物性较差;页岩油成藏主要受生烃条件(特别是成熟度)和储集条件控制,而在断陷等构造强烈地区还受保存条件的影响;混合岩性型和裂缝型页岩油总体显示好,勘探潜力较大,基质型次之。 建议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重点在页岩油赋存机理、微观孔隙结构、页岩油滞留成藏机理、构造保存条件、勘探评价体系和资源评价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讨论与争鸣

水平井交替压裂裂缝间距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杨兆中, 苏 洲, 李小刚, 张 城, 谢中成, 邓 科

2015, Vol.27(3): 11–17    摘要 ( 421 )    PDF (723 KB) ( 32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2

为使水平井交替压裂在非常规油气储集层中形成大规模高效复杂体积缝网,需对交替压裂裂缝间距进行优化分析。 从相邻 2 条压裂裂缝诱导应力叠加效应对初始水平主应力差的影响出发,建立了裂缝高度不同且缝内净压力也不同的物理模型,提出了交替压裂第一次压裂裂缝和第二次压裂裂缝临界裂缝间距及中间裂缝最佳起裂位置的确定方法。 分析发现:前两次压裂裂缝临界裂缝间距随储集层岩石泊松比增大而减小,随裂缝高度和缝内净压力增大而增大;中间裂缝最佳起裂位置距第一次压裂裂缝的距离随储集层岩石泊松比增大而减小,随裂缝高度增大而增大,而缝内净压力对中间裂缝最佳起裂位置的影响较小。 通过实例,将改进后的方法与已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改进后的临界裂缝间距和中间裂缝最佳起裂位置较已有方法能更准确地计算出诱导应力场,对非常规油气储集层交替压裂形成高效复杂体积缝网具有指导意义。

油气地质

实验分析技术在吉木萨尔凹陷致密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靳 军, 向宝力, 杨 召, 李璐璐, 吕道平, 张 毅

2015, Vol.27(3): 18–25    摘要 ( 526 )    PDF (2353 KB) ( 37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3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储层夹于互层分布的优质烃源岩层系中,岩性多样,非均质性强,物性总体较差,以微米—纳米级孔隙为主,但孔隙中普遍含油。 该组上段和下段各存在 1 套非常规“甜点体”,具有典型的致密油特征,而针对常规油气藏建立的实验分析技术难以适应和满足致密油进一 步勘探开发的需求。 运用多参数配套联测、致密油岩心洗油方法探索、致密油岩心孔渗和润湿特性测试以及碳酸盐类矿物染色技术等针对性的实验分析技术,来研究烃源岩特性以及储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等致密油的典型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古近系—新近系致密油勘探潜力分析

万传治, 王 鹏, 薛建勤, 苏雪迎, 周 刚, 苟迎春

2015, Vol.27(3): 26–31    摘要 ( 583 )    PDF (2197 KB) ( 3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4

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与新近系上干柴沟组地层均具备致密油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柴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有效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为 0.8%~2.0%,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 型为主;上干柴沟组有效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为 0.6%~1.5%,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 型为主。 热模拟实验表明,柴西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在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Ro)为 0.47%~1.30%时为主要生油阶段,Ro 为 0.75% 时达到最大液态烃产率,具有烃源岩在低成熟阶段即可大量生烃并迅速排烃的特点。沉积相研究认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和新近系上干柴沟组广泛发育的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和与其互层沉积的滨浅湖相砂体或碳酸盐岩,构成了对致密油形成非常有利的源储共生关系,而古构造斜坡区和生油凹陷中心是致密油富集分布区。优选柴西地区新近系扎哈泉凹陷—乌南斜坡区上干柴沟组、南翼山—小梁山区带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七个泉—跃进斜坡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致密油三大有利勘探区带。

湖相“白烟型”喷流岩——新型的致密油储层类型—— — 以准噶尔盆地西缘乌尔禾地区风城组为例

傅 饶, 郑荣才, 常海亮, 祁利祺, 文华国, 李 云

2015, Vol.27(3): 32–42    摘要 ( 481 )    PDF (2637 KB) ( 2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5

下二叠统风城组为准噶尔盆地西缘乌尔禾地区重要的原油产层, 储层岩性为云质岩类,具有典型的致密储层性质,为一类成因尚不为人们所熟悉的、但具备巨大油气勘探开发潜力的新型湖相“白烟型”喷流岩。 以岩心观察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和物性分析资料为基础,以热水沉积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了此类致密油储层的成因特征,提出同期火山喷发-湖底热液喷流-“内、外源”碎屑掺合的混合沉积模式,确定储层发育和分布受 4 种因素控制:①半深湖—深湖环境为湖底喷流岩致密油储层的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构造破裂和溶蚀是改善储层物性和在致密油储层中形成“甜点”的主要作用方式; ③区域构造格局和断裂构造的继承性活动,控制了喷流岩致密油储层的区域分布,提供了同期火山喷发、热液喷流、成岩期流体溶蚀改造及油气运移成藏的通道;④半深湖—深湖相“白烟型”喷流岩聚集区中具备多期次构造破裂和热液溶蚀作用的叠合部位,是有利的致密油储层“甜点”分布位置,也是致密油藏的预测目标。

春光油田古近系砂体成因类型及控制因素

李伟才, 樊中海, 杨晓培, 王雨辰, 马奎祥

2015, Vol.27(3): 43–48    摘要 ( 393 )    PDF (1445 KB) ( 4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6

春光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由于其砂体厚度薄、成因类型多样,导致储层预测难度加大。 综合利用三维地震、测井、岩心及分析测试资料,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建立了春光油田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并对其砂体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划分,从岩性特征、沉积厚度及分布特征等方面总结了各类砂体的识别标志,又从水体深度、物源供给、水动力条件及地层发育样式等 4 个方面,探讨了砂体类型及分布规律的控制因素,并建立了春光油田古近系砂体成因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春光油田古近系地层以辫状河三角洲及湖相沉积为主,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及滨浅湖亚相;砂体成因类型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前缘席状砂体和滩坝砂体。平缓的地形、丰富的物源、湖平面的频繁变化及波浪的侧向改造均是春光油田古近系砂体成因的主要控制因素。

内陆湖泊三角洲河口区水动力特征及地质意义

齐亚林, 刘显阳, 杨时雨, 张 涛, 李程善, 谢先奎

2015, Vol.27(3): 49–55    摘要 ( 548 )    PDF (647 KB) ( 5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7

分析河口区水动力特征是直观理解沉积过程、有效揭示沉积机理和模式及合理刻画砂体形态的重要前提和途径。 应用流体力学的射流理论和牛顿内摩擦定律,分析内陆湖泊三角洲前缘河口区水动力特征和水动力场的主导机制。 结果表明:河流入湖后,河流水体所受湖泊水体的阻力主要来源于河流水 体与湖泊水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黏滞力即内摩擦力,河流水体平均流速越大,湖泊水体越浅,则速度梯度越大,内摩擦力或切应力越大;天然河流水体向湖泊水体的推进长度非常有限,主要受出口断面处河流水体的初始流速和河流深度的控制,而不受河流宽度控制。 三角洲前缘河口区主要发育呈舌状平行 于湖岸线展布的河口坝砂体,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则不发育。 河口区复杂多样的砂体形态本质上是多期垂直于湖岸线展布的平原河道砂体与平行于湖岸线展布的河口坝砂体垂向叠加和侧向拼接或改造后垂向叠加和侧向拼接的产物。

水溶气脱溶的关键时期研究

杨映涛, 李 琪, 张世华, 朱 丽

2015, Vol.27(3): 56–60    摘要 ( 385 )    PDF (614 KB) ( 39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8

水溶气脱溶成藏是许多石油地质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对水溶气脱溶关键时期的确定更是难点。 在水溶气脱溶的关键时期,水溶气大规模脱溶,若具有匹配良好的储层、圈闭及保存等条件,天然气就可聚集成藏。 利用包裹体、地层水矿化度、温度及压力等分析测试资料,结合盆地模拟手段,通过天然 气溶解度回归方程,计算了成都凹陷重点时期沙溪庙组天然气溶解度,并研究了各时期天然气溶解度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须家河组五段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至沙溪庙组成藏期,天然气溶解度降低幅度最大,是沙溪庙组水溶气脱溶的关键时期。

致密油储层大孔区间孔隙度计算渗透率方法

郑建东, 王晓莲

2015, Vol.27(3): 61–65    摘要 ( 597 )    PDF (773 KB) ( 36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9

松辽盆地长垣南地区扶余致密油储层已经成为大庆油田持续稳产较为现实的勘探突破目标。 渗透率作为判断致密油“甜点”的重要参数,其准确计算已成为致密油“七性”(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脆性、烃源岩特性和地应力各向异性)参数评价和勘探开发部署的关键技术。 通过分析几种常用的测井计算 渗透率方法在致密油储层中的不适用性,应用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资料,明确了不同大小孔径分布与渗透率的关系,利用大孔区间孔隙度对储层渗透率贡献较大的特点,形成了一种应用大孔区间孔隙度计算渗透率的方法,提高了致密油储层测井计算渗透率的精度,为致密油藏的准确评价奠定了基础。

松辽盆地兴城地区泉四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

孙春燕, 胡明毅, 胡忠贵, 薛 丹, 刘诗宇

2015, Vol.27(3): 66–74    摘要 ( 411 )    PDF (2139 KB) ( 3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10

松辽盆地北部兴城地区泉四段主要发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岩沉积。 通过泥岩颜色、古生物化石、沉积构造和测井相特征等分析,确定研究区泉四段为一套退积型浅水三角洲沉积,包括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 2 种亚相,分流河道和决口扇微相较发育。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 泉四段进行层序划分,结合砂泥岩分布规律,编制研究区沉积相平面展布图,并分析其垂向演化规律。 研究认为,泉四段内部可划分出 Q4-SSC1~Q4-SSC7 等 7 个短期旋回,其中, Q4-SSC7 时期水体达到最深,研究区内仅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 Q4-SSC1 时期河道砂体最为发育,为储集层发育的最佳时期。 泉四段 自上而下经历了由三角洲平原到三角洲前缘水体由浅变深的一个沉积演化过程,反映了研究区泉四段沉积时期为一次湖侵的沉积过程。

奈曼凹陷九佛堂组非烃流体地质意义及控制因素

舒丽娟

2015, Vol.27(3): 75–81    摘要 ( 412 )    PDF (1468 KB) ( 3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11

奈曼凹陷的非烃流体主要指 CO2,H2S 和 N2。 通过伴生气组分分析,结合区域构造发育史、非烃流体含量及碳同位素分析资料,对奈曼凹陷非烃流体成因、进入油藏时间、保存及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认为:奈曼凹陷 CO2 和 H2S 均来自幔源成因岩浆喷发,先于烃类进入储层;CO2 的富集程度与地层水中的 HCO3- 浓度呈正比;H2S 性质不稳定,目前以痕量 H2S、含硫有机化合物及黄铁矿结核的形式存在,H2S 和含硫有机化合物的富集程度与 SO42- 浓度呈正比;N2 来自大气成因,燕山晚期进入储层,浅部地层及浅层断裂附近 N2 富集。 砂体的展布特征控制非烃流体的平面展布规律,泥岩厚度及泥岩与砂岩的配置关系控制非烃流体的保存条件。该研究成果为奈曼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塔里木盆地 GL3 井鹰山组沥青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马庆佑, 田 鹏, 吕海涛, 沙旭光

2015, Vol.27(3): 82–86    摘要 ( 407 )    PDF (1422 KB) ( 3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12

塔里木盆地古城墟隆起 GL3 井在鹰山组发现了大量固体沥青,其主要赋存于泥晶砂屑灰岩及云质灰岩的溶孔和裂缝中。通过岩心观察、显微照片和沥青反射率(Rb)等分析,发现沥青边界较清晰,不溶于有机溶剂氯仿,无荧光显示,Rb 为 2.76%~2.85%,与焦沥青的基本特征相似,表现为古油藏裂解的残迹。 GL3 井鹰山组沥青的发现具有两大地质意义:①沥青发育段与围岩波阻抗的差异可能是 GL3 井鹰山组“串珠状”地震强反射形成的主要原因,会造成对该井储层预测的偏差;②根据包裹体测温,沥青和天然气成因、埋藏史及生烃史分析,恢复 GL3 井古油藏的成藏过程,其大致可分为加里东中—晚期古油藏形成与喜马拉雅晚期古油藏裂解成气并转变为焦沥青残迹的两大过程。该研究这对深化古城墟隆起成藏过程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泥页岩储层裂缝特征及其与“五性”之间的关系

闫建平, 言 语, 司马立强, 温丹妮, 温新房, 耿 斌

2015, Vol.27(3): 87–93    摘要 ( 522 )    PDF (2551 KB) ( 4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13

泥页岩地层通常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存在裂缝及裂缝发育程度均是其能够成为储层的决定性条件。 以苏北盆地阜宁组泥页岩地层为研究对象,研究裂缝特征及其与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及可压裂性(“五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裂缝普遍含油,发育裂隙的样品渗透率明显较高,一般都大于 10 mD,裂缝对改善泥页岩地层的渗透性及储集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含裂隙样品通常脆性矿物(方解石)含量较高,对应的岩性一般为灰质泥岩、含灰页岩及含灰泥岩;天然裂隙发育的层段杨氏模量较高、泊松比较低、脆性系数较高,页岩的脆性较强,通常易于压裂改造。利用测井响应特征可明显区分方解石充填裂缝和有油迹显示的无充填裂缝,可为识别有效泥页岩储层提供依据。

拟合 Q 体建模技术及应用

崔宏良, 刘占军, 万学娟, 王泽丹, 程展展, 张学银

2015, Vol.27(3): 94–97    摘要 ( 393 )    PDF (1695 KB) ( 54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14

在地震勘探中,由于传播介质的吸收衰减,接收到的地震信号频率降低,严重影响了地震资料的品质,因此必须对其衰减进行补偿。 VSP 数据接收的是直达波,旅行时短,信噪比高,应用谱比法计算的 Q值比较可靠。 然而工区内的 VSP 数据毕竟有限,仅几口井的 Q 值代表不了整个区域。 基于常规 Q 值经验公式及拟合 Q 值计算方法,依托拾取的精确速度谱,通过 VSP 数据计算的 Q 值进行标定,进而建立区域内的拟合 Q 体。 通过实际应用及对比,该技术可使地震资料的能量和频率均有所提高,计算的 Q值可靠,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新方法。

技术方法

建南地区须六段致密砂岩优质储层预测技术

张水山, 刘勇江, 刘贤红

2015, Vol.27(3): 98–102    摘要 ( 464 )    PDF (1413 KB) ( 41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15

建南地区须家河组须六段为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全区富砂、整体含气及局部富集的特征,是岩性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 该区须六段致密砂岩物性差、厚度薄,砂岩与泥岩波阻抗值接近,应用叠后波阻抗反演等技术难以识别储层。通过技术攻关,建立了致密砂岩优质储层预测技术。 该技术主要包括 3 个步骤:①从井出发,总结典型地质体的地震相模式,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有利发育区进行宏观预测;②利用岩石物理建模及分析技术,分析不同岩石的物理性质,如纵波阻抗与泊松比等的变化,确定识别岩性的敏感参数和方法;③综合运用多参数反演与叠前反演技术,有效识别优质储层。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在建南地区须六段致密砂岩优质储层预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在杜坡油田核三段中的应用

张 义, 尹艳树

2015, Vol.27(3): 103–107    摘要 ( 499 )    PDF (1162 KB) ( 48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16

杜坡油田储层受构造和河道砂体的双重控制,断裂极为发育,储层横向变化快,阻碍了油田后期的开发生产。 为了更加清楚地认识储层平面展布特征,亟需通过地震反演技术来刻画储层砂体的发育和分布情况。通过分析研究区地质、地震及测井等资料,对核三段Ⅱ—Ⅵ油组进行储层预测。 根据约束稀疏脉冲反演的基本原理,首先对数据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次进行井震联合标定、子波提取;然后利用解释的层位、断层构建框架模型;最后在低频模型基础上通过设置重要的反演参数完成约束稀疏脉冲反演研究。利用反演成果分析了杜坡油田核三段砂体的发育和分布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储层的展布特征,为杜坡油田下一步开发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基于变差函数的高精度静校正融合技术及其应用

张永峰, 王 鹏, 张亚兵, 胥小萍, 苏 勤, 徐兴荣

2015, Vol.27(3): 108–114    摘要 ( 405 )    PDF (1840 KB) ( 4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17

地震反射波时距曲线受复杂地表地质结构的影响产生畸变而不能同相叠加,需要对地震资料做静校正处理。 不同的静校正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条件:高程静校正无法消除低降速带的影响;模型静校正受限于追踪的深度和排列的长度,难以全面反映低速带底界的形态;折射静校正仅适用于地表较平缓、表层速度横向均匀性较好且有明显折射界面的地区;层析静校正适应任意表层模型的反演,但是反演结果不稳定。在地震勘探地区地貌日益复杂的今天,优选的某一种静校正方法无法有效解决所有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种地表类型复杂区域地震资料处理的基于变差函数拟合重构的高精度三维静校正方法,该方法能够实现不同静校正量的拟合和重构,并很好地解决复杂地表条件下不同静校正方法优势拟合的难题,从而可有效提高复杂地表地形条件的三维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保证构造形态的可靠性。

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致密油烃源岩测井评价方法

郑 茜, 张小莉, 王国民, 杜江民, 张子介, 钟高润

2015, Vol.27(3): 115–121    摘要 ( 438 )    PDF (1067 KB) ( 24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18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新近系上干柴沟组下段近年来发现了大规模分布的致密油藏,但其源储配置关系尚不明确,急需建立有效的烃源岩评价方法。 综合分析烃源岩岩心实验室分析资料及其常规测井响应特征,优选声波时差、电阻率及铀为反映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敏感参数,利用ΔlgR 法与铀-TOC 回归拟合法建立了烃源岩定性及 TOC 含量定量解释模型;同时,探索了利用特殊测井系列岩性扫描测井技术计算地层有机碳含量的方法。 研究表明,铀-TOC 回归拟合模型可以准确反映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下段烃源岩 TOC 含量的变化趋势,且计算简便,能够为该区致密油烃源岩评价提供可靠依据;岩性扫描测井方法在该区计算 TOC 含量精度稍低,但该方法不受环境因素控制,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地区油藏岩性及烃源岩精细解释。

低速异常带平均速度场建模方法研究

边立恩, 于 茜, 谷志猛, 韩自军, 屈 勇

2015, Vol.27(3): 122–126    摘要 ( 393 )    PDF (1165 KB) ( 6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19

时深转换作为联系地震与地质的桥梁,是地球物理研究的一大热点。 随着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对时深转换的要求逐渐提高。 渤海 Q 油田目的层为明下段曲流河沉积,具有典型的低幅度构造特征,且地层速度横向变化较大,具有明显的低速异常特征。这两方面特征增加了该油田时深转换研究的难度。 针对常规速度建模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种子点约束空间插值的平均速度场建模方法。 该方法首先根据地震资料并结合测井及地质分层,来确定低速异常带的分布;然后根据速度异常量的大小,在低速异常带范围内设置种子点并结合井点处的速度,进行空间约束插值,进而建立速度场并用于时深转换。从实际钻井情况来看,该方法预测精度较常规方法有了较大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油气田开发

低渗水驱油藏水平井见水后产能研究新方法

袁 淋, 李晓平, 李松岑

2015, Vol.27(3): 127–132    摘要 ( 425 )    PDF (667 KB) ( 4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20

在利用水平井开发低渗水驱油藏的过程中,油井见水是制约其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基于Joshi 水平井产能分析理论,将水平井三维渗流问题简化为 2 个二维平面渗流问题,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利用保角变换方法分别获得了 2 个二维平面内的产量公式,再结合水驱油藏中非活塞式驱替过程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最终求得了低渗水驱油藏中水平井产油量计算新公式。通过实例计算与对比发现,本文公式与水平井单相经典产能公式计算结果虽然均比实际产油量大,但是本文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际产油量相对误差最小,为 2.94%,从而证明本文公式准确性较高、实用性较好。 此项研究为低渗水驱油藏水平井见水后产量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