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出日期:2015-03-03
李传亮,朱苏阳
2015, Vol.27(2): 15
摘要
(
717 )
HTML( )
PDF
(290 KB)
(
445
)
冉怀江
2015, Vol.27(2): 612
摘要
(
612 )
HTML( )
PDF
(1639 KB)
(
400
)
徐会林,王新海,魏少波,陈 岩,陈 鹏
2015, Vol.27(2): 1317
摘要
(
672 )
HTML( )
PDF
(417 KB)
(
334
)
王 朋,柳广弟,曹 喆,苏 惠,常俊合
2015, Vol.27(2): 1825
摘要
(
559 )
HTML( )
PDF
(1414 KB)
(
531
)
高长海,查 明,赵贤正,彭 浦
2015, Vol.27(2): 2630
摘要
(
532 )
HTML( )
PDF
(1810 KB)
(
477
)
徐祖新,韩淑敏,王启超
2015, Vol.27(2): 3137
摘要
(
611 )
HTML( )
PDF
(837 KB)
(
717
)
伊 伟1,熊先钺1,王 伟1,刘 玲2
2015, Vol.27(2): 3845
摘要
(
691 )
HTML( )
PDF
(637 KB)
(
350
)
吴 冬,朱筱敏,朱世发,张厚和,赵东娜,李 维
2015, Vol.27(2): 4654
摘要
(
702 )
HTML( )
PDF
(1772 KB)
(
373
)
马向贤,郑建京,王晓锋,王作栋,吴应忠,钱 宇
2015, Vol.27(2): 5561
摘要
(
637 )
HTML( )
PDF
(1630 KB)
(
785
)
刘桂珍,张德诗,李能武
2015, Vol.27(2): 6269
摘要
(
618 )
HTML( )
PDF
(2390 KB)
(
389
)
雷启鸿,高琼瑶,成良丙,李继红,杨永兴,高军锋
2015, Vol.27(2): 7076
摘要
(
667 )
HTML( )
PDF
(2760 KB)
(
360
)
杨 燕,雷天柱,关宝文,田春桃,吴应琴
2015, Vol.27(2): 7782
摘要
(
612 )
HTML( )
PDF
(421 KB)
(
349
)
焦立新,刘俊田,李留中,韩 成,张 品,龙 飞
2015, Vol.27(2): 8391
摘要
(
571 )
HTML( )
PDF
(2558 KB)
(
415
)
陈可洋
2015, Vol.27(2): 9297
摘要
(
470 )
HTML( )
PDF
(3951 KB)
(
332
)
闫正和,郭康良,李彦平,成楚传,杨 勇,刘远志
2015, Vol.27(2): 98102
摘要
(
681 )
HTML( )
PDF
(908 KB)
(
360
)
陈 军,秦 柯,任洪伟,尹双江,李 冰
2015, Vol.27(2): 103108
摘要
(
609 )
HTML( )
PDF
(347 KB)
(
469
)
严向阳,胡永全,李 楠,申贝贝
2015, Vol.27(2): 109113
摘要
(
650 )
HTML( )
PDF
(305 KB)
(
459
)
张 宇,钟海全,李永臣,郭春秋,史海东
2015, Vol.27(2): 114118
摘要
(
571 )
HTML( )
PDF
(344 KB)
(
337
)
袁 淋,李晓平,延懿宸,汪晓磊,程子洋
2015, Vol.27(2): 119125
摘要
(
445 )
HTML( )
PDF
(837 KB)
(
353
)
闫 霞,李小军,赵 辉,张 伟,王泽斌,毛得雷
2015, Vol.27(2): 126132
摘要
(
565 )
HTML( )
PDF
(694 KB)
(
829
)
李传亮,朱苏阳
2015, Vol.27(2): 15
摘要
(
717 )
PDF (290 KB) (
44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2.001
岩石有 3 个体积和 3 个应力,因此岩石有多个压缩系数。 油藏工程主要研究了孔隙压缩系数的计算和应用问题,对其他的压缩系数研究甚少。 对外观体积和流固两相的压缩系数进行了研究,并分别推导出了它们的计算公式。 岩石外观体积对孔隙压力的压缩系数与孔隙压缩系数相同。 岩石外观体积对 外压的压缩系数是孔隙度和骨架压缩系数的函数。 岩石流固两相压缩系数为流体压缩系数和骨架压缩系数的加权调和平均值或加权倒数算术平均值,孔隙度为权值。
冉怀江
2015, Vol.27(2): 612
摘要
(
612 )
PDF (1639 KB) (
4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2.002
南图尔盖盆地是重要的油气探区,受区域构造的影响,侏罗系沉积层序的发育演化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研究区尚未勘探的有利构造圈闭逐渐减少,岩性-地层油气藏已经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 为此,在对地震、测井及岩心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造演化分析、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以及沉积相分析,对南图尔盖盆地 A 探区萨雷布拉克地区侏罗系沉积层序特征及有利地层不整合圈闭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①萨雷布拉克地区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经历了 3 次较为明显的构造运动,可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 3 个阶段,即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及坳陷期,形成了 3 个二级层序,并在其层序格架内将侏罗系划分为 7 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中可划分出 2~3 个体系域;②早侏罗世断陷期(SQ1,SQ2)主要发育湖泊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侏罗世断-坳转换期(SQ3,SQ4)主要发育湖泊及三角洲沉积体系,晚侏罗世坳陷期(SQ5,SQ6,SQ7)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及河流沉积体系;③侏罗系有利的地层不整合圈闭主要为 SQ1 和 SQ2 与上覆地层形成的地层削蚀不整合圈闭,以及 SQ5 与下伏地层形成的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
徐会林,王新海,魏少波,陈 岩,陈 鹏
2015, Vol.27(2): 1317
摘要
(
672 )
PDF (417 KB) (
3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2.003
储层敏感性是指对储层造成伤害的各种因素的敏感程度。 储层敏感性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各种敏感因素对储层的伤害程度,并提出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原油的最终采收率。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区块震旦系在开采过程中对储层的伤害,对其岩心做了大量的室内实验研究,并利用储层敏感 性实验评价方法,参照储层评价标准对该区敏感程度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研究区速敏程度中等偏强,水敏程度弱,盐敏程度中等;当 pH 值小于 10 时,碱敏程度弱;当 pH 值大于 10 时,碱敏程度强;酸化对储集层渗透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王 朋,柳广弟,曹 喆,苏 惠,常俊合
2015, Vol.27(2): 1825
摘要
(
559 )
PDF (1414 KB) (
53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2.004
有效烃源岩识别是沉积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的基础,其分布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结合烃源岩生排烃特征,分析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A”和热解参数S1 与 TOC 含量的关系,认为对查干凹陷下白垩统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大贡献的烃源岩,其 TOC 质量分数均在 1.0%以上。 利用测井Δlog R 法预测单井 TOC 含量,并以 TOC 含量下限值作为评价标准进一步确定不同探井有效烃源岩的厚度及其平面展布特征。 结果表明,查干凹陷有效烃源岩主要发育于缓坡带,深洼陷有效烃源岩厚度较小甚至不发育,油气藏也主要位于缓坡带附近或其上倾方向。通过源藏叠合、油源对比和生烃期与成藏期匹配等分析,认为缓坡带有效烃源岩所生成烃类在原地或经砂体和断层等输导体系近距离运移至圈闭并聚集成藏,缓坡带有效烃源岩的分布对研究区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高长海,查 明,赵贤正,彭 浦
2015, Vol.27(2): 2630
摘要
(
532 )
PDF (1810 KB) (
47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2.005
冀中坳陷潜山具有多期构造运动和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征,油气输导体系一直是该类油气藏研究的难点,成为制约潜山勘探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分析中元古代以来的构造格架、沉积充填和油藏特征等,认为冀中坳陷潜山主要发育断层、不整合以及碳酸盐岩储集层等 3 种油气输导类型,其中断层和不整合共同构成了潜山油气藏的主要输导体系,并与碳酸盐岩储集层一起控制了潜山的油气运移与成藏。 依据断层和不整合对油气输导作用的大小,将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输导体系组合划分为断层主导型、不整合主导型及断层-不整合复合型这 3 种类型,结合潜山区带分布及构造特征的差异性,建立了断阶带、斜坡带和中央隆起带 3 种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其中断阶带和斜坡带将是今后潜山勘探的重点区带。
徐祖新,韩淑敏,王启超
2015, Vol.27(2): 3137
摘要
(
611 )
PDF (837 KB) (
7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2.006
黄铁矿是富有机质沉积的特征矿物,是恢复沉积环境的重要指标,也可以指示页岩的含油气性。基于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Ar-SEM)技术获得陡山沱组页岩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图像,利用 ImageJ 软件统计和分析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大小,探讨黄铁矿含量和吸附气含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①陡山沱组页岩中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小,代表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静水缺氧沉积环境,对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均有利,为页岩气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沉积条件;②陡山沱组页岩储层中黄铁矿含量与吸附气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根据黄铁矿的含量可以预测页岩吸附气;③铁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有机质富集,而有机质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页岩气的生成能力和赋存能力,根据平面上黄铁矿的富集程度可以预测页岩含气区。
伊 伟1,熊先钺1,王 伟1,刘 玲2
2015, Vol.27(2): 3845
摘要
(
691 )
PDF (637 KB) (
35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2.007
鄂尔多斯盆地合阳地区是我国煤层气勘探的重要区块,在该区进行煤层气赋存特征研究并预测煤层气资源量,对其进一步的开发十分必要。 为此,从地质条件、储层特征(煤层分布、煤层埋藏深度、煤岩特征、煤储层吸附性、煤储层压力、煤储层渗透性及煤层含气性)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该区煤层气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煤层气的保存条件优越;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山西组和太原组,含煤层 11 层,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 4 层,煤层累计厚度为 11 m 左右,主力煤层为 5 号煤层,单层厚度超过 3 m;煤质以中—高灰分、低挥发分的贫煤为主,受构造活动破坏的影响较小,煤岩的原生结构较完整,煤储层含气量高且吸附性强。煤层气资源量预测结果表明:该区煤层气主要分布在埋深小于 1 600 m 的范围内,煤层气资源量约为 442.72 亿 m3,其中埋藏深度小于 1 300 m 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 335.01 亿 m3。 由此可见,合阳地区煤层气具有很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吴 冬,朱筱敏,朱世发,张厚和,赵东娜,李 维
2015, Vol.27(2): 4654
摘要
(
702 )
PDF (1772 KB) (
3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2.008
南沙海域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发育区,其西部的万安盆地新生代沉积了陆相—海陆过渡相碎屑岩和海相灰岩。目前,万安盆地的油气勘探进展甚微,建立完善的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层序发育主控因素对研究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史、预测砂体分布以及落实油气勘探目标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和二维地震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结合南海海域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背景,将万安盆地新生界划分为 3 个亚一级层序、6 个二级层序和 10 个三级层序。 SQ1—SQ2(古新统—始新统)发育范围有限;SQ3—SQ10(渐新统—第四系)地层发育完整,主要为海陆过渡相砂泥岩和海相灰岩。分析认为,构造运动、海平面升降和物源供给共同影响盆地层序地层发育,其中构造运动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马向贤,郑建京,王晓锋,王作栋,吴应忠,钱 宇
2015, Vol.27(2): 5561
摘要
(
637 )
PDF (1630 KB) (
78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2.009
黏土矿物是烃源岩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其对油气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还存在很多争议。 大多数研究认为:在开放含水体系中,黏土矿物没有催化作用甚至对生烃有抑制作用;在封闭体系中,黏土矿物对烃类物质的生成具有催化作用。关于黏土矿物的催化作用,一种观点认为黏土矿物的催化大大提高了烃类物质的产率,且增加了生成物中烃的种类;另一种观点认为,黏土矿物的催化只改变产物的组成,而不改变烃类物质的产率。黏土矿物的催化机制主要有正碳离子机制和自由基机制,在地质过程中两者中哪一个起主导作用,尚无统一的认识。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正碳离子机制支持的催化裂化,缺乏对自由基机理的研究,特别是地质过程中自由基发挥的作用。通过对前人在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分析,寻求造成研究结果迥异的原因,阐述黏土矿物催化研究的新认识,提出多种地质催化剂协同催化的研究思路。
刘桂珍,张德诗,李能武
2015, Vol.27(2): 6269
摘要
(
618 )
PDF (2390 KB) (
38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2.010
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井及储层物性等资料,对昆北断阶带基岩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基岩储层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变质板岩;花岗岩主要以溶蚀缝、构造缝和溶蚀孔为储集空间,板岩主要以构造缝为储集空间;基岩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包括良好的油气源,丰富的构造裂缝、溶蚀缝和溶蚀孔等储集空间,多样的圈闭类型和良好的疏导体系;基岩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多期次活动的断裂和不整合面及之下的风化壳。
雷启鸿,高琼瑶,成良丙,李继红,杨永兴,高军锋
2015, Vol.27(2): 7076
摘要
(
667 )
PDF (2760 KB) (
3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2.01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 8 油层组 15 口钻井岩心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生物化石及粒度特征等的综合研究,结合轻、重矿物组合平面展布特征、数据结构变差函数分析及砂岩百分含量平面分布规律等,对该区物源及古水流方向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区物源与古水流方向为北东向和南西 向,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各小层沉积微相的展布随双向水流强弱的不同而变化。
杨 燕,雷天柱,关宝文,田春桃,吴应琴
2015, Vol.27(2): 7782
摘要
(
612 )
PDF (421 KB) (
3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2.012
通过对酒西盆地白垩系中沟组粉砂质泥岩的分步剥离,获取了滨浅湖相泥质烃源岩中不同赋存状态的可溶有机质,并比较了其地球化学特征的异同性。 剥离出的 3 类可溶有机质分别是:在矿物表面附着的可溶有机质,即氯仿沥青“A”;与碳酸盐牢固结合或被其包裹的可溶有机质,即氯仿沥青“C”;与硅酸盐紧密结合的可溶有机质,即氯仿沥青“E”。 研究发现这 3 类可溶有机质无论在含量上还是地球化学参数方面都存在明显不同。分析结果显示,氯仿沥青的含量为氯仿沥青“A”>氯仿沥青“E”>氯仿沥青 “C”,而总烃、饱和烃及正构烷烃的含量则是氯仿沥青“A”>氯仿沥青“C”>氯仿沥青“E”。 OEP 值、Pr/Ph 值及∑C22-/∑C22+ 值分析显示,从氯仿沥青“A”到氯仿沥青“C”再到氯仿沥青“E”,可溶有机质的成熟度逐渐增高。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油气运移过程中,可溶有机质总是优先以物理吸附方式占据大孔隙,然后逐渐进入介孔和微孔;对于结构相似的有机分子,分子量越小,活性越强,相对更会富集在介孔和微孔中,使其中原油品质变好;碳酸盐矿物易富集非烃组分,硅酸盐矿物易富集非烃和沥青质等重质组分。上述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烃源岩的精细评价和进一步的油气勘探。
焦立新,刘俊田,李留中,韩 成,张 品,龙 飞
2015, Vol.27(2): 8391
摘要
(
571 )
PDF (2558 KB) (
4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2.013
三塘湖盆地多口探井相继在条湖组沉凝灰岩储集层中获得工业油流,使其成为吐哈油田热点勘探领域。 研究表明:沉凝灰岩的有机碳含量高、厚度大,是良好的烃源岩;储集层岩性除沉凝灰岩外,夹有生物碎屑、炭屑及少量泥质条带,具有一定的沉积特征;储集层孔隙度为 5.5%~24.0%,渗透率普遍小于 0.5 mD,含油饱和度平均在 70%以上,属于大孔隙、特低渗、高含油饱和度的沉凝灰岩致密油藏。通过 Δlog R方法开展烃源岩测井定量评价;以岩石薄片鉴定和全岩矿物分析为基础,通过岩心刻度测井,建立和完善沉凝灰岩与泥岩等的识别方法和评价标准;结合岩心分析、CT 扫描和毛管压力曲线资料开展储集层微观特征研究;利用组合式测井资料开展有效储集层物性评价和孔隙度计算,在岩性油藏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开展含油性评价。基本形成了一套沉凝灰岩致密油藏测井评价配套技术与方法,在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陈可洋
2015, Vol.27(2): 9297
摘要
(
470 )
PDF (3951 KB) (
33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2.014
为了解决现行工业化软件中工业电干扰压制处理的计算效率和处理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并推导了一种压制多种频率成分工业电干扰的新算法。 该算法采用余弦函数组合近似逼近工业电干扰,根据最小二乘法最优逼近和归一化互相关系数实现多种频率成分工业电干扰的自动识别与自适应压制。 在理论 合成数据和松辽盆地 CD 地区的地震资料工业电干扰压制中进行应用,其结果表明,新算法的保幅性较好,信噪比较高,在勘探成熟区的高保真叠前地震资料预处理方面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闫正和,郭康良,李彦平,成楚传,杨 勇,刘远志
2015, Vol.27(2): 98102
摘要
(
681 )
PDF (908 KB) (
3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2.015
南海东部某油田储层渗透性较好,但各井产水量存在差异,井间干扰严重。 针对该种现象,以渗流力学理论为基础,依据现有地质资料进行干扰试井数值模拟,并设计施工方案,以查明井间连通性及干扰压力大小。与常规方法相比,干扰试井数值模拟方法可很好地实现近井地带精细网格和远井地带粗化网格相结合,从而达到利用较少的网格真实刻画地质特征的目的,同时也可很好地模拟油水两相渗流情况,对实际施工测试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实际干扰试井施工所搜集到的干扰压力数据与最初模拟设计方案相符,从而验证了该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陈 军,秦 柯,任洪伟,尹双江,李 冰
2015, Vol.27(2): 103108
摘要
(
609 )
PDF (347 KB) (
46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2.016
水驱凝析气藏在已开发的气田中占有一定比例,其在开发过程中会出现凝析油析出的特殊现象,导致该类气藏水侵量的计算更加复杂。 凝析气藏作为一类特殊气藏,当气藏压力低于露点压力时,流体中会出现反凝析液相物。 基于水驱凝析气藏的生产特征,推导出新型的水驱凝析气藏物质平衡线性方程, 该方程考虑了当凝析气藏压力低于露点压力时析出凝析油对水侵量计算的影响。 利用该方程绘制的生产指示曲线可方便、快速并准确地计算出水驱凝析气藏不同时期的水侵量。 实例应用表明,与其他水驱凝析气藏水侵量计算方法相比,该方法更简便、快捷,而且计算结果准确,实用性强。
严向阳,胡永全,李 楠,申贝贝
2015, Vol.27(2): 109113
摘要
(
650 )
PDF (305 KB) (
45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2.017
准确预测压裂井的破裂压力对水力压裂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存在水化现象,使得泥页岩的岩石力学性质发生变化,从而使泥页岩地层的破裂压力计算与常规地层的破裂压力计算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常规地层的破裂压力计算方法应用到泥页岩地层中,需要对泥页岩地层破裂压力计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为此,基于弹性力学和岩石力学相关理论,并考虑水化应力对井筒周围应力场的影响,应用最大张应力准则,建立了考虑水化应力计算破裂压力的简单模型,并用此模型结合 2 种泥页岩水化应力的方法进行实例计算。 结果表明,考虑水化应力后比不考虑这一情况的泥页岩地层的破裂压力更接近实际的地层破裂压力。 该计算模型为快速预测地层破裂压力提供了依据。
张 宇,钟海全,李永臣,郭春秋,史海东
2015, Vol.27(2): 114118
摘要
(
571 )
PDF (344 KB) (
3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2.018
大斜度井开发底水气藏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底水锥进。 以数值模拟技术为手段,建立底水气藏大斜度井地质概念模型。 区别于常规单参数局部优化,采用极差法分析大斜度井开发底水气藏时复合参数的交互影响,从而能够又快又准地得出更合理的全局最优结果。同时,为准确模拟开采特征,利用多段井模拟技术并考虑气藏渗流与井筒流体流动的耦合及摩阻的影响,采用示踪剂追踪法精确模拟底水见水时间,使得指标优化更加合理可靠。 结果表明,斜井段趾端避水高度对见水时间及无水采出程度均产生影响,而斜井段长度和生产压差则对预测期末采出程度起主要作用。该项研究对底水气藏大斜度井的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袁 淋,李晓平,延懿宸,汪晓磊,程子洋
2015, Vol.27(2): 119125
摘要
(
445 )
PDF (837 KB) (
35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2.019
水平井酸化工艺已在气田开发过程中广泛应用,但由于水平井渗流模式以及井筒附近污染方式的特殊性,酸化后地层渗流将变得更加复杂,因而酸化后的产能研究显得至关重要。以水平井周围污染带以及酸化带的非均匀分布为基础,将水平井酸化后井筒附近复合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均质区域,利用相似流动替换法得到一个水平井酸化后表皮因子计算的新方法,同时考虑井筒压降,建立了水平井酸化后地层渗流与井筒管流的耦合模型。实例分析表明,酸化后水平井产量大大提高,且随着气层厚度、酸化带渗透率以及酸液作用距离的增大,增产倍比逐渐增大,而随着污染带渗透率以及泥浆浸入半径的增大,增产倍比则逐渐减小。
闫 霞,李小军,赵 辉,张 伟,王泽斌,毛得雷
2015, Vol.27(2): 126132
摘要
(
565 )
PDF (694 KB) (
82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5.02.020
井间干扰是实现煤层气稳产高产的有效技术措施。 目前,煤层气井间干扰的理论研究较多,准确量化的现场认识较少。 根据煤层气井排采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方便、可靠、高效的用于判断井间干扰现象及定量计算井间干扰程度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现场观察到的煤层气井启抽水位与原始水位存在的明显差异,定量化煤层气排采降压过程中出现的井间干扰现象。 通过在保德区块的实际应用,对比了所提出方法与煤层气理论判断方法的优缺点,并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可靠性,得出了该区块井间干扰特征的定量化认识,同时提出了井间干扰规律在合理部署井位、提高产气速度、缩短见气时间及优化排采制度等方面的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