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5, Vol. 27 ›› Issue (4): 127133.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5.04.019
• 论坛与综述 • 上一篇
戴危艳1,李少华2,谯嘉翼2,刘诗宇2
Dai Weiyan1, Li Shaohua2, Qiao Jiayi2, Liu Shiyu2
摘要:
由于资料的不完备性及储层的非均质性,使得储层及其属性分布预测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随机建模技术通过改变随机模拟路径并建立多个实现来刻画地质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储层不确定性建模是在随机建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更加强调从数据获取、建模参数设置到模型响应各个阶段的不确定性表征与评价。 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储层建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来源进行了分类,对储层建模中的局部不确定性、空间不确定性和响应不确定性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一些降低不确定性的方法。现阶段储层不确定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2 个方面,即不确定性评价和如何降低不确定性,而针对不确定性建模方法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 1 ] 李少华,张昌民,彭裕林,等 . 储层不确定性评价[ J ]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 19 ( 5 ): 16-19. [ 23 ] Goovaerts P. Geostatistical modeling of the spaces of local , spatial ,and response uncertainty for continuous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 J ] . AAPG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Geology , 2006 ( 5 ): 59-79. |
[1] | 闫建平, 罗静超, 石学文, 钟光海, 郑马嘉, 黄毅, 唐洪明, 胡钦红. 川南泸州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发育模式及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60-71. |
[2] | 何文渊, 云建兵, 钟建华. 川东北二叠系长兴组碳酸盐岩云化成储机制[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5): 1-25. |
[3] | 阳宏, 刘成林, 王飞龙, 汤国民, 李国雄, 曾晓祥, 吴育平. 渤中凹陷东营组古沉积环境及烃源岩发育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81-92. |
[4] | 薛辉, 韩春元, 肖博雅, 王芳, 李玲. 蠡县斜坡高阳地区沙一下亚段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4): 69-80. |
[5] | 马永平, 王国栋, 张献文, 潘树新, 黄林军, 陈永波, 郭娟娟. 粗粒沉积次生孔隙发育模式——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夏子街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5): 34-43. |
[6] | 刘雁婷.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1): 78-86. |
[7] | 王晓丽, 林畅松, 焦存礼, 黄理力. 塔里木盆地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储层类型及发育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1): 63-74. |
[8] | 蔡全升, 胡明毅, 陈孝红, 胡忠贵. 小型断陷湖盆扇三角洲沉积特征与发育模式——以徐家围子断陷北部沙河子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1): 86-96. |
[9] | 章宇路,文华国,郑荣才,周 刚,张 兵,曹脊翔. 川东北铁山—双家坝地区长兴组白云岩成因[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5): 34-43. |
[10] | 倪 超,杨家静,陈 薇,林建,厚刚福,王 勇. 致密灰岩储层特征及发育模式——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大安寨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6): 38-47. |
[11] | 胡忠贵,黎 荣,胡明毅,向小玲,秦 鹏,孙跃东. 川东华蓥山地区长兴组台内礁滩内部结构及发育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5): 67-72. |
[12] | 纪友亮,王勇,李清山,胡斌.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层序发育模式及控制因素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4): 9-15. |
[13] | 周刚,郑荣才,罗韧,刘划一,文华国. 环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生物礁类型及储层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1): 81-87. |
[14] | 范玲玲,宋荣彩,金文辉,王勇,王姝. 鄂尔多斯盆地苏西X 井区盒8 段砂体发育模式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4): 29-33. |
[15] | 吴其林,傅恒,李秀华,韩定坤,黄勇,段金宝. 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岩石学特征及其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2): 72-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