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8, Vol. 20 ›› Issue (2): 615.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2
刘树根1, 黄文明1, 张长俊1, 赵霞飞1, 戴苏兰2, 张志敬1, 秦川1
LIU Shugen1, HUANG Wenming1, ZHANG Changjun1, ZHAO Xiafei1, DAI Sulan2,ZHANG Zhijing1, QIN Chuan1
摘要: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到中三叠统主要是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勘探已发现震旦系、寒武系等15个碳酸盐岩含气层系。其中, 上震旦统与寒武系碳酸盐岩基本上完全白云石化, 其余层位也具有不同程度白云石化。对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白云岩成因机理或模式, 不同学者具有不同的解释, 主要有原生、准同生、渗透回流、混合水、埋藏成因、热液成因、淋滤玄武岩成因及生物成因等8 种模式。白云岩储层是现今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最为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之一, 白云石化是四川盆地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的必要条件。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白云石化埋藏成因模式与混合水模式受到广泛质疑, 可能为热液成因。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中2 次地裂运动及其导致的广泛的流体活动背景, 致使热液白云石化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普遍。
[ 1] 奇林格 G V 主编.沉积学的进展———碳酸盐岩[M] .冯增昭译.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78. [ 2] 弗里德曼GM, 桑德斯J E. 白云岩的成因及产状[M] ].冯增昭译.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78: 1- 39. [ 3] 张荫本.四川盆地二叠系中的白云岩[ J] .石油学报, 1982, 3( 1) :29- 33. [ 4] 潘钟祥.石油地质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6. [ 5] 曾允孚, 夏文杰.沉积岩石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6. [ 6] 梅冥相.贵州及邻区奥陶纪桐梓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J] .贵州地质, 1989, 6( 3) : 217- 226. [ 7] 李文平.川东、鄂西长兴组礁的成岩作用与白云岩化[ J] .天然气工业, 1989, 9( 1) : 10- 15. [ 8] 陈明启.川西南下二叠阳新统白云岩成因探讨[ J] .沉积学报,1989, 7( 2) : 45- 50. [ 9] 强子同, 文应初.四川及邻区晚二叠世沉积作用及沉积盆地的发展[ J] .沉积学报, 1990, 8( 1) : 79- 90. [ 10] 吴熙纯, 刘效曾, 杨仲伦, 等.川东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控储层的形成[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0, 11( 3) : 283- 297. [ 11] 朱井泉, 张瑞锡.平行连晶状白云石的发现及其成因探讨[ J] .现代地质, 1990, 4( 2) : 44- 52. [ 12] 曾允孚, 郑和荣.四川龙门山唐王寨地区中上泥盆统白云岩成因[ J] .地质论评, 1991, 37( 1) : 1- 11. [ 13] 雷卞军, 强子同.川东上二叠统生物礁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1, 12( 4) : 364- 375. [ 14] 李茂竹, 王玉英.四川华蓥山中段下二叠统灰岩中“砂糖状白云岩”特征及其白云化作用的讨论[ J] .川煤地勘, 1991, ( 9) :45- 48. [ 15] 雷怀彦,朱莲芳.四川盆地震旦系白云岩成因研究[ J] .沉积学报, 1992, 10( 2) : 69- 78. [ 16] 李天生.四川盆地寒武系沉积成岩特征与油气储集性[ J] .矿物岩石, 1992, 12( 3) : 68- 78. [ 17] 强子同, 文应初.川东鄂西上二叠统生物礁白云石化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J] .地球化学, 1992, 22( 2) : 158- 165. [ 18] 王维斌.川东地区北部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分布[ J] .天然气工业, 1993, 13( 2) : 22- 28. [ 19] 朱同兴, 黄志英.地质记录中的海水白云岩化[ J] .岩相古地理,1993, 13( 5) : 16- 25. [ 20] 杨长庚.扬子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氧、碳同位素与成岩作用[ J] .石油实验地质, 1994, 16( 3) : 267- 273. [ 21] 郭一华.川东地区石炭系储层成岩作用和天然气成藏规律[ 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1994, 16( 1) : 1- 10. [ 22] 雷卞军, 强子同.川东及邻区上二叠统生物礁的白云岩化[ J] .地质论评, 1994, 40( 6) : 534- 543. [ 23] 穆曙光, 华永川.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类型[ J] .天然气工业, 1994, 14( 3) : 23- 27. [ 24] 朱井泉.华蓥山三叠系含盐建造中白云岩的成因阶段及其特征[ J] .岩石学报, 1994, 10( 3) : 290- 300. [ 25] 郑荣才. 白云岩成因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以龙门山泥盆系为例[ J] .矿物岩石, 1996, 16( 1) : 28- 37. [ 26] 郑荣才, 刘文均.白云岩成因在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以龙门山泥盆系为例[ J] .矿物岩石, 1996, 16( 1) : 28- 37. [ 27] 何幼斌, 冯增昭.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二叠统细—粗晶白云岩成因探讨[ 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1996, 18( 4) : 5- 20. [ 28] 王运生, 金以钟.四川盆地下二叠统白云岩及古岩溶的形成与峨眉地裂运动的关系[ J]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7, 24( 1) : 8-16. [ 29] 梅冥相, 马永生, 周丕康, 等.碳酸盐沉积学导论[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7. [ 30] 翟永红, 郭成贤.中扬子台地北缘灯影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序列及成岩模式[ J] .地质地球化学, 1997, 25( 2) : 45- 52. [ 31] 李淳.川东地区上石炭统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J]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8, 22( 5) : 19- 22. [ 32] 向芳, 陈洪德, 张锦泉.资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葡萄花边的成因研究[ J] .矿物岩石, 1998, 18( 增刊) : 136- 138. [ 33] 王士峰, 向芳.资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因研究[ J] .岩相古地理, 1999, 19( 3) : 21- 29. [ 34] 张廷山, Kersh S.四川盆地南北缘志留纪生物礁成岩作用及储层特征[ J] .沉积学报, 1999, 17( 3) : 374- 382. [ 35] 钱峥.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孔隙演化中的埋藏胶结作用[ J] .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9, 23( 3) : 9- 12. [ 36] 金振奎, 冯增昭.滇东—川西下二叠统白云岩的形成机理———玄武岩淋滤白云化[ J] .沉积学报, 1999, 17( 3) : 383- 389. [ 37] 马永生, 田海芹.碳酸盐岩油气勘探[M] .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9. [ 38] 王兴志, 穆曙光, 方少仙, 等.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 J] .沉积学报, 2000, 18( 4) : 549- 554. [ 39] 王兴涛, 张庆石, 张吉, 等.青藏高原中生界白云岩特征研究及成因分析[ J] .沉积学报, 2000, 18( 4) : 555- 559. [ 40] 杨晓萍, 张宝民.四川盆地南部志留系碳酸盐灰泥丘成因与储集性[ J] .海相油气地质, 2002, 7( 4) : 26- 32. [ 41] 杨雨, 曾云贤, 刘微.川东北部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相对鲕滩储层分布的控制[ 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2, 25( 3) : 1- 9. [ 42] 王志宏, 李建明, 高振中, 等.渝东武隆上寒武统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 J]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2, 22( 3) : 69- 73. [ 43] 汪泽成, 赵文智, 张林, 等.四川盆地构造层序与天然气勘探[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 44] 方少仙, 侯方浩, 董兆雄.上震旦统灯影组中非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白云岩[ J] .沉积学报, 2003, 21( 1) : 96- 105. [ 45] 王身建, 郑超, 雷卞军, 等.川东铁山地区飞仙关组鲕粒白云岩成因分析[ J] .河南石油, 2004, 18( 6) : 13- 14. [ 46] 徐世琦, 洪海涛, 张光荣, 等.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分析[ 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4,27( 1) : 1- 3. [ 47] 朱永刚, 蓝贵, 张豫, 等.西北部鱼洞梁飞一段储层特征[ J] .天然气工业, 2004, 24( 7) : 19- 21. [ 48] 王芙蓉, 陈振林, 王雪莲, 等.川东北地区石炭系成岩作用及储集性[ J] .海相油气地质, 2004, 9( 1) : 91- 96. [ 49] 邓长瑜, 张秀莲, 陈建文, 等.黔东南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分析[ J] .沉积学报, 2004, 22( 4) : 588- 596. [ 50] 石新, 王兴志, 张帆, 等.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研究[ 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5, 27( 2) : 13- 16. [ 51] 蔡勋育, 马永生, 李国雄, 等.普光气田下三叠飞仙关组储层特征[ 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5, 27( 1) : 43- 45. [ 52] 陈更生, 曾伟, 杨雨, 等.川东北部飞仙关组白云石化成因探讨[ J] .天然气工业, 2005, 25( 4) : 40- 41. [ 53] 汤朝阳, 王敏, 姚华舟, 等.白云石化作用及白云岩问题研究述评[ 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6, 29( 3) : 205- 210. [ 54] 刘传虎, 徐国盛.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油气成藏———以济阳凹陷和川东地区为例[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 |
[1] | 王宏波, 张雷, 曹茜, 张建伍, 潘星.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河流扇沉积模式及勘探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17-126. |
[2] | 刘建宁, 何幼斌, 王宁, 顾志翔, 郝烃, 刘亚伟. 济阳坳陷惠民凹陷沙三段地震事件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2): 14-23. |
[3] | 余海波, 程秀申, 漆家福, 谈玉明, 徐田武, 周燕. 东濮凹陷古近纪断裂活动对沉积的控制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5): 12-23. |
[4] | 赵青峰, 张建国, 康文君, 王思琦, 姜在兴, 杜克锋, 黄昌武.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沙四上亚段震积岩特征及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5): 24-33. |
[5] | 邓 远,陈世悦,杨景林,王 越. 准噶尔盆地北部晚白垩世—古近纪沉积特征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5): 53-59. |
[6] | 王忠楠,柳广弟,陈 婉,杨雨然,郭飞飞,唐 惠 . 利用声波速度计算南阳凹陷古近纪末地层抬升量[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6): 69-74. |
[7] | 王君,郭宏莉,朱如凯,李文科,毛治国.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地表火山口类型及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09, 21(4): 37-40. |
[8] | 王克, 刘显阳, 赵卫卫, 宋江海, 时振峰, 向惠. 济阳坳陷阳信洼陷古近纪震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08, 20(2): 54-59. |
[9] | 杨仕维,李建明. 震积岩特征综述及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08, 20(1): 89-94. |
[10] | 代黎明, 李建平, 周心怀, 崔忠国, 程建春. 渤海海域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4): 75-8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