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8, Vol. 20 ›› Issue (4): 7579.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4
谢武仁1,牛嘉玉2,王洪亮3,刘宝红4
XIEWuren1,NIU Jiayu2,WANG Hongliang3,LIU Baohong4
摘要:
辽河西斜坡鸳鸯沟地区构造油气藏勘探难度日益增大,岩性油气藏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以层序地层学研究为基础,依据层序、古地貌控砂理论,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寻找砂体发育区,对鸳鸯沟地区岩性油气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鸳鸯沟地区砂体主要受古地貌控制,砂体为河道多期叠置、厚度大。储集体为扇三角洲,发育3 个次生孔隙发育带,物性较好,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1] 宋红日,李晨,纪彤洲,等.西斜坡南部地区滚动勘探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1,8(1):37-41. [2] 贾承造,刘德来,赵文智,等.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5):1-4. [3] 侯维虹,渠永宏,张永庆,等.通过对地层沉积过程进行储集层的精细描述[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增刊):106-109. [4] 张文昭.一个斜坡带油气富集区———辽河坳陷西部斜坡带[C]∥张文昭主编.中国陆相大油田.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92-199. [5] 沈守文,彭大均,颜其彬,等.试论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思路[J].石油学报,2000,21(1):16-22. [6] 李宏伟,朱怡翔,李胜利,等.辽河西部凹陷北部地区隐蔽油气藏预测与成藏机制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1):44-46. [7] 庞雄奇,陈冬霞,张俊.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岩性油气藏,2007,19(1):1-8. [8] 张厚福,徐兆辉.从油气藏研究的历史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J].岩性油气藏,2008,20(1):114-123. [9] 吴贤顺,樊太亮.从古地貌谈层序格架中储层的发育规律[J].地球学报,2002,23(3):259-262. [10] 赵俊兴,陈洪德,时志强.古地貌恢复技术方法及其研究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研究为例[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28(3):260-266. [11] 李天明,支东明,靳军.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层序地层格架[J].新疆石油地质,2002,23(1):286-290. [12] 刘豪,王英民,王媛.坳陷湖盆坡折带特征及其对非构造圈闭控制[J].石油学报,2004,25(2):30-35. [13] 冯有良.断陷盆地层序格架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特征[J].石油学报,2005,26(4):17-22. [14] 李宗杰,王胜全.地震属性参数在塔河油田储层含油气性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4,43(5):453-457. [15] 石玉,李宗杰.塔河油田三叠系非构造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1):53-60. [16] 陈萍.泌阳凹陷陡坡带砂砾岩体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2):198-200. [17] 张研,张颖,孙夕平,等.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在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1):59-63. [18] 孟元林,高建军,刘德来,等.辽河坳陷鸳鸯沟地区成岩相分析与异常高孔带预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36(2):227-233. |
[1] | 关蕴文, 苏思羽, 蒲仁海, 王启超, 闫肃杰, 张仲培, 陈硕, 梁东歌.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宜地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77-88. |
[2] | 程焱, 王波, 张铜耀, 齐玉民, 杨纪磊, 郝鹏, 李阔, 王晓东. 渤中凹陷渤中A-2区新近系明化镇组岩性油气藏油气运移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46-55. |
[3] | 易珍丽, 石放, 尹太举, 李斌, 李猛, 刘柳, 王铸坤, 余烨.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物源转换及沉积充填响应[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56-66. |
[4] | 王子昕, 柳广弟, 袁光杰, 杨恒林, 付利, 王元, 陈刚, 张恒.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33-144. |
[5] | 尹虎, 屈红军, 孙晓晗, 杨博, 张磊岗, 朱荣幸.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45-155. |
[6] | 牟蜚声, 尹相东, 胡琮, 张海峰, 陈世加, 代林锋, 陆奕帆.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致密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71-84. |
[7] | 张磊, 李莎, 罗波波, 吕伯强, 谢敏, 陈新平, 陈冬霞, 邓彩云.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57-70. |
[8] | 段逸飞, 赵卫卫, 杨天祥, 李富康, 李慧, 王嘉楠, 刘钰晨.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二叠系山西组页岩气源储特征及聚集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72-83. |
[9] | 王宏波, 张雷, 曹茜, 张建伍, 潘星.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河流扇沉积模式及勘探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17-126. |
[10] | 曹江骏, 王茜, 王刘伟, 李诚, 石坚, 陈朝兵.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58-171. |
[11] | 李启晖, 任大忠, 甯波, 孙振, 李天, 万慈眩, 杨甫, 张世铭.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76-88. |
[12] | 雷涛, 莫松宇, 李晓慧, 姜楠, 朱朝彬, 王桥, 瞿雪姣, 王佳.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山西组砂体叠置模式及油气开发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47-159. |
[13] | 翟咏荷, 何登发, 开百泽. 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晚二叠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32-44. |
[14] | 龙盛芳, 侯云超, 杨超, 郭懿萱, 张杰, 曾亚丽, 高楠, 李尚洪.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长3段层序地层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45-156. |
[15] | 洪国良, 王红军, 祝厚勤, 白振华, 王雯雯. 南苏门答腊盆地J区块中新统Gumai组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及有利区带[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38-1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