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2): 4247.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09
唐群英1,尹太举1,路遥1,蔡文1,吴军2,任强燕2
TANG Qunying1, YIN Taiju1, LU Yao1, CAIWen1,WU Jun2, REN Qiangyan2
摘要:
川东北普光地区陆相地层主要目的层须家河组岩性致密,储层物性差,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利用 岩心、薄片、EMI 成像测井3 个方面的资料对普陆1 井须家河组裂缝开展精细描述与分析研究,探讨了裂 缝的类型、特征和分布规律,分析了裂缝对储层储集性能和气层生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发 育有高角度构造缝和低角度非构造缝,裂缝充填程度高,主要被方解石和碳质充填,裂缝发育程度高但纵 向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须二段、须四段和须六段。分析认为,裂缝不仅成为流体的储集空间,还是重要的 流体渗流通道,对于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起着重要作用。
[1] 马永生.四川盆地普光超大型气田的形成机制[J].石油学报,2007,28(2):9-14. [2] 唐立章,张贵生,张晓鹏,等.川西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成藏主控因素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24(9):5-7. [3] 王金琪.川西坳陷须家河组(T3x)气藏再认识[J].天然气工业,2002,22(2):1-5. [4] 蒋裕强,郭贵安,陈辉,等.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砂岩优质储层成因探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4(1):18-21. [5] 徐樟有,宋丽,吴欣松,等.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典型气藏解剖与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9,21(2):7-11. [6] 唐永,梅廉夫,张春生,等.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储层裂缝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32(2):48-53. [7] 李阔,曾韬,潘磊.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特征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2,24(1):46-51. [8] 唐大卿,陈新军,张先平,等.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断裂系统及构造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2008,30 (1):58-63. [9] 安福利,张炎林,郭忻,等.川东黄金口构造带普光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模式[J].海洋地质动态,2009,25(5):25-29. [10] 曾联波.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的形成与分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0-44. [11] 陈颖莉,顾阳,陈古明,等.川西坳陷邛西构造须二段裂缝特征及期次探讨[J].天然气工业,2008,28(2):46-50. [12] 周进松,童小兰,冯永宏.柴窝堡背斜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J].石油学报,2006,27(3):53-56. [13] 于兴河.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202-208. [14] 曾联波,李忠兴,史成恩,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特征及成因[J].地质学报,2007,81(2):174-179. [15] 南珺祥,王素荣,姚卫华,等.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6—8 特低渗透储层微裂缝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7,19(4):40-44. |
[1] | 徐兴荣, 苏勤, 王劲松, 寇龙江, 文一华, 王靖. 加权MPFI方法及其在三维连片处理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1): 122-129. |
[2] | 边立恩, 于 茜, 谷志猛, 韩自军, 屈 勇. 低速异常带平均速度场建模方法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3): 122-126. |
[3] | 陈可洋,吴沛熹,杨微. 扩散滤波方法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1): 117-122. |
[4] | 陈可洋,吴清岭,李来林,范兴才,关昕,毕民. 松辽盆地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效果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2): 87-91. |
[5] | 冯心远,王宇超,胡自多,李 斐,邵喜春. 基于叠后地震记录求取整形算子的叠前资料拼接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3): 93-96. |
[6] | 陶云光, 袁 刚, 陈新安, 牛慧赟,孔 旭,赵卫东. 二维地震连片相对保幅处理及储层预测技术在塔西南地区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1): 96-100. |
[7] | 苏 勤, 吕 彬, 李 斐. 几种叠后时间偏移方法在西部低信噪比地区应用效果比较[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1): 117-1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