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6): 110114.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20
王博1,赵军1,王淼1,刘淑侠2,杨东1
WANG Bo1, ZHAO Jun1, WANG Miao1, LIU Shuxia2, YANG Dong1
摘要:
低阻油层在王集油田分布广泛,由于油层与水层的电阻率对比度低,给测井解释带来了一定难度。 以岩心实验和地层水分析等资料为基础,对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层水矿化度差 异、储层孔隙结构、薄层发育及钻井液侵入作用是导致油层低阻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 针对该油田低电阻率油层的3 种识别方法,即交会法、感应与侧向联合法和侵入因子法。实践表明,这些 解释方法对该区低电阻率油层的识别和评价效果较好。
[1] 刘淑侠,全俊兆,郭彦丽,等.泌阳凹陷断块油藏低阻油层解释方法研究[J].石油仪器,2009,23(3):48-50. [2] 张小莉,王恺.王集油田相对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及识别[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5):60-62. [3] 杨春梅,周灿灿,程相志,等.低电阻率油层成因机理分析及有利区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5):600-605. [4] 陈娣,高楚桥.姬塬地区低电阻率油层定量解释方法研究[J].中国石油勘探,2008,13(6):53-56. [5] 欧阳健.油藏中饱和度-电阻率分布规律研究———深入分析低电阻油层基本成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3):44-47. [6] 麻平社,张旭波,韩艳华.姬塬-白豹地区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分析及解释方法[J].测井技术,2006,30(1):84-87. [7] 尹军强,朱巨义.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在江苏油田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08,20(2):102-107. [8] 李国欣,欧阳健,周灿灿,等.中国石油低阻油层岩石物理研究与测井识别评价技术进展[J].中国石油勘探,2006,11(2):43-50. [9] 王祥,孙灵芬,陈国华.可变的低矿化度地层水剖面的解释方法[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0,22(4):80-83. [10] 徐广田,赵秀英.利用深侧向与深感应电阻率差值识别油水层[J].国外测井技术,2005,20(3):13-14. [11] 王洪亮,王军,杨英波,等.测井技术在X 气田油藏描述中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09,21(3):76-81. |
[1] | 尹虎, 屈红军, 孙晓晗, 杨博, 张磊岗, 朱荣幸.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45-155. |
[2] | 史卜庆, 丁梁波, 马宏霞, 孙辉, 张颖, 许小勇, 王红平, 范国章. 东非海域大型深水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0-17. |
[3] | 孙辉, 范国章, 王红平, 丁梁波, 左国平, 马宏霞, 庞旭, 许小勇. 东非鲁伍马盆地中始新统深水沉积特征及层序界面识别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06-116. |
[4] | 肖玲, 陈曦, 雷宁, 易涛, 郭文杰.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80-93. |
[5] | 魏钦廉, 王翀峘, 刘军峰, 胡榕, 刘美荣, 吕玉娟. 鄂尔多斯盆地樊家川地区三叠系长63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31-44. |
[6] | 黄雅睿, 杨剑萍, 卢惠东, 李宇志, 黄志佳, 党鹏生, 房萍, 牟瑛顺. 东营凹陷营北地区沙三中亚段重力流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4-23. |
[7] | 刘化清, 冯明, 郭精义, 潘树新, 李海亮, 洪忠, 梁苏娟, 刘彩燕, 徐云泽. 坳陷湖盆斜坡区深水重力流水道地震响应及沉积特征——以松辽盆地LHP地区嫩江组一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1-12. |
[8] | 符勇, 李忠诚, 万谱, 阙宜娟, 王振军, 吉雨, 黄礼, 罗静兰, 鲍志东. 三角洲前缘滑塌型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以松辽盆地大安地区青一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198-208. |
[9] | 刘为, 杨希冰, 张秀苹, 段亮, 邵远, 郝德峰. 莺歌海盆地东部黄流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2): 75-82. |
[10] | 傅强, 李璟, 邓秀琴, 赵世杰, 庞锦莲, 孟鹏飞. 沉积事件对深水沉积过程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油层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1): 20-29. |
[11] | 李俞锋, 蒲仁海, 唐明, 袁超, 吴仕玖. 一种新型底流与浊流交互作用形成的储集砂体——以北礁凹陷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6): 55-66. |
[12] | Carlos Zavala, 潘树新. 异重流成因和异重岩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1): 1-18. |
[13] | 庞德新. 砂砾岩储层成因差异及其对储集物性的控制效应----以玛湖凹陷玛 2 井区下乌尔禾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5): 149-154. |
[14] | 李 华,何幼斌,王英民,裴 羽 . 深水交互作用沉积研究进展----以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5): 218-224. |
[15] | 鲜本忠,路智勇,佘源琦,王欣,王璐,黄捍东. 东营凹陷陡坡带盐 18—永 921 地区砂砾岩沉积与储层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4): 28-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