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3, Vol. 25 ›› Issue (3): 18.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3.001
• 论坛与综述 • 下一篇
杜金虎1,杨华2,徐春春3,王喜双1,焦贵浩4,陈启林5
DU Jinhu1, YANG Hua2, XU Chunchun3, WANG Xishuang1, JIAO Guihao4, CHEN Qilin5
摘要:
东西伯利亚地台里菲纪(1 650~800 Ma)和文德纪(670~590 Ma)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形成的有利条件为:里菲纪坳拉谷演化阶段形成暗色泥页岩优质烃源岩,克拉通盆地长期发育的古隆起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区带,稳定分布的膏盐岩盖层是古油藏保存的关键,构造背景上的地层岩性油气藏是主要成藏类型。 对比我国四川、塔里木及鄂尔多斯盆地,均具有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变化快的共性特征,差异性包括我国叠合盆地下组合泥页岩烃源岩生烃指标变化大、中—新生界沉积厚度大及下组合埋藏深度大等。我国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要系统评价震旦系、寒武系暗色泥页岩烃源岩条件以及多期改造作用叠合盆地的盖层条件,突出构造背景上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 近期勘探要立足大盆地,寻找构造大背景,主攻构造岩性复合大区带。 以四川、塔里木和鄂尔多斯盆地为重点,持续开展大型古隆起复式油气聚集带勘探,加大区域不整合面、古隆起斜坡带、大型地层剥蚀尖灭带、台缘带礁滩体及与蒸发岩共生的台内颗粒滩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
[1] 邱中建,张一伟,李国玉,等.田吉兹、尤罗勃钦碳酸盐岩油气田石油地质考察及对塔里木盆地寻找大油气田的启示和建议[J].海相油气地质,1983,3(1):49-56. [2] 李国玉,金之均.世界含油气盆地图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534-542. [3] 徐树宝,王素花.东西伯利亚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J].石油科技论坛,2007,26(2):33-38. [4] 金顺爱.从东西伯利亚古老地层看中国震旦系含油气前景———访李国玉院士[J].海相油气地质,2006,11(3):1-3. [5] 杜旭东,赵齐辉,倪国辉,等.俄罗斯尤罗勃钦油田储层评价与油气分布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2009,39(6):968-974. [6] 康托罗维奇A A,克拉西里尼科娃И Б,菲利普佐夫Ю А,等.西伯利亚地台里菲系最大的油气聚集带———尤鲁布钦—托霍姆油气聚集带[J].新疆石油地质,2001,22(1):79-88. [7] 杜金虎,王招明,李启明,等.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55-170. [8] Башарин А К,Беляев С Ю,Лигоду.西伯利亚叶尼塞—拜基特地区和塔里木地台大地构造与演化之比较分析(与含油气性有关)[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1,12(4/5):20-29. [9] 李国都,金之均.西伯利亚地台尤鲁布钦—托霍莫油气成藏模式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4):87-91. [10] Gogonenkov G N,Timurziev A I.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West Siberian Basin:Implication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C]. 2010 年国际石油地球物理技术交流会, 兰州,2010:97-108. [11] 陈启林,白云来,黄勇,等.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层序岩相古地理[J].石油学报,2012,33(S2):82-94. [12] 赵文智,张光亚,何海清,等.中国海相石油地质与叠合含油气盆地[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62-214. [13] 赵文智,汪泽成,胡素云,等.中国陆上三大克拉通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大型化成藏条件与特征[J].石油学报,2012,33(S2):1-10. [14] 赵政璋,杜金虎.从勘探实践看地质家的责任[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1-60. [15] 杨华,黄道军,郑聪斌.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岩溶古地貌气藏特征及勘探进展[J].中国石油勘探,2006,11(3):1-5. |
[1] | 关蕴文, 苏思羽, 蒲仁海, 王启超, 闫肃杰, 张仲培, 陈硕, 梁东歌.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宜地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77-88. |
[2] | 王子昕, 柳广弟, 袁光杰, 杨恒林, 付利, 王元, 陈刚, 张恒.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33-144. |
[3] | 尹虎, 屈红军, 孙晓晗, 杨博, 张磊岗, 朱荣幸.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45-155. |
[4] | 牟蜚声, 尹相东, 胡琮, 张海峰, 陈世加, 代林锋, 陆奕帆.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致密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71-84. |
[5] | 朱彪, 邹妞妞, 张大权, 杜威, 陈祎. 黔北凤冈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147-158. |
[6] | 段逸飞, 赵卫卫, 杨天祥, 李富康, 李慧, 王嘉楠, 刘钰晨.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二叠系山西组页岩气源储特征及聚集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72-83. |
[7] | 程静, 闫建平, 宋东江, 廖茂杰, 郭伟, 丁明海, 罗光东, 刘延梅. 川南长宁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低电阻率响应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31-39. |
[8] | 王宏波, 张雷, 曹茜, 张建伍, 潘星.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河流扇沉积模式及勘探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17-126. |
[9] | 曹江骏, 王茜, 王刘伟, 李诚, 石坚, 陈朝兵.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58-171. |
[10] | 李启晖, 任大忠, 甯波, 孙振, 李天, 万慈眩, 杨甫, 张世铭.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76-88. |
[11] | 雷涛, 莫松宇, 李晓慧, 姜楠, 朱朝彬, 王桥, 瞿雪姣, 王佳.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山西组砂体叠置模式及油气开发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47-159. |
[12] | 翟咏荷, 何登发, 开百泽. 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晚二叠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32-44. |
[13] | 王小娟, 陈双玲, 谢继容, 马华灵, 朱德宇, 庞小婷, 杨田, 吕雪莹. 川西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78-87. |
[14] | 龙盛芳, 侯云超, 杨超, 郭懿萱, 张杰, 曾亚丽, 高楠, 李尚洪.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长3段层序地层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45-156. |
[15] | 白佳佳, 司双虎, 陶磊, 王国庆, 王龙龙, 史文洋, 张娜, 朱庆杰. DES+CTAB复配驱油剂体系提高低渗致密砂岩油藏采收率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69-1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