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2): 102105.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20
赵小龙,刘向君,梁利喜,杨超,陈春宇,刘道杰
ZHAO Xiaolong, LIU Xiangjun, LIANG Lixi, YANG Chao, CHEN Chunyu, LIU Daojie
摘要:
完井方式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产量、净现值、完井成本、完井产能、边底水锥进、储层岩石坚 固程度等,各因素间存在着不确定性、随机性以及模糊性。通过采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模糊层次分析法 及非线性模糊矩阵合成算子,改进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其模型综合了各种因素,并权衡技术、经济等指 标,对完井方式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求取了最优完井方式的隶属度。改进后的模型评价其结果与实际更 为相符,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及可靠性,具有评价优势。
[1] 吕渐江,唐海,段永刚.运用二级模糊多目标综合评判方法预测低渗透气藏水锁损害程度[J].岩性油气藏,2010,22(4):120-124. |
[1] | 董敏, 郭伟, 张林炎, 吴中海, 马立成, 董会, 冯兴强, 杨跃辉. 川南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古构造应力场及裂缝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43-51. |
[2] | 孙夕平, 张昕, 李璇, 韩永科, 王春明, 魏军, 胡英, 徐光成, 张明, 戴晓峰. 基于叠前深度偏移的基岩潜山风化淋滤带储层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220-228. |
[3] | 章惠, 关达, 向雪梅, 陈勇. 川东北元坝东部须四段裂缝型致密砂岩储层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1): 133-139. |
[4] | 赵万金, 周春雷. 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图像增强技术识别裂缝[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3): 103-109. |
[5] | 周 文,尹太举,张亚春,李伟强,王冬冬 . 蚂蚁追踪技术在裂缝预测中的应用——以青西油田下沟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6): 111-118. |
[6] | 张 晶,李双文,付立新,龙礼文,姚 军,卢 异 . 黄骅坳陷孔南地区碎屑岩潜山内幕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6): 50-56. |
[7] | 李彬,罗东红,梁卫,汪瑞良,王愫,戴建文. 双反射偏移技术实现礁灰岩油藏断层和裂缝的有效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2): 92-97. |
[8] | 王时林,秦启荣,苏培东,范晓丽,李乐. 川北阆中—南部地区大安寨段裂缝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5): 69-72. |
[9] | 邵晓州,秦启荣,范晓丽,史立川. 川东北黄龙场构造飞仙关组四段底部裂缝预测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5): 96-100. |
[10] | 李国斌,沙雪梅,方光建,张静,王建功. 阿尔及利亚BEL 构造泥盆系油藏描述[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2): 24-29. |
[11] | 李 虎,秦启荣,王志萍,向俊铭. 大邑构造须二段储层裂缝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2): 107-110. |
[12] | 王国刚,苏培东,秦启荣. 罗家寨构造嘉陵江组嘉四2 段底部裂缝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09, 21(4): 82-86. |
[13] | 王愫. 双反射偏移(DWM) 技术介绍及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08, 20(2): 78-82. |
[14] | 滕团余, 余建平, 崔海峰, 张年春. YH 地区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08, 20(2): 119-123. |
[15] | 吕 彬, 李 斐, 李振春, 叶月明. 聚焦点控制照明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初探[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1): 113-1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