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栏目浏览
专家论坛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1. 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模式及其主控因素
付 广,吴 伟
岩性油气藏    2015, 27 (1): 14-20.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5.01.002
摘要438)      PDF(pc) (1681KB)(271)       收藏
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空间配置关系分析,对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模式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主要存在 4 种油气成藏模式: ① 源内断层圈闭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次凹南一段地层中,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南一段烃源岩内发育扇三角洲前缘砂体; ② 源外侧断层圈闭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斜坡带上南屯组地层中,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发育连接斜坡带上的断层圈闭与次凹南一段烃源岩的砂体输导体系; ③ 源外侧基岩裂缝圈闭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与次凹南一段油源区侧接的古潜山基岩中,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发育与次凹油源区侧接的基岩潜山; ④ 源上断层圈闭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次凹南一段油源区之上的大磨拐河组和部分南二段地层中,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次凹南一段油源区长期发育与大磨拐河组及部分南二段地层连接的断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再论海相沉积是中国石油工业未来的希望
李国玉,陈启林,白云来,廖建波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6): 1-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1
摘要578)      PDF(pc) (1131KB)(418)       收藏

中国海相沉积分布广泛,古老碳酸盐岩是勘探规模储量发现的主要领域,在四川盆地的震旦系与寒 武系、塔里木盆地的寒武系与奥陶系以及鄂尔多斯盆地的奥陶系均发现了规模储量。 古老碳酸盐岩油气 资源丰富,泥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古隆起背景上油藏类型多,未来的油气勘探要集中在大型古隆起复式 油气聚集带、区域不整合面控制的地层溶蚀带、台缘带礁滩体及与蒸发岩共生的台内颗粒滩等重点领域。 四川盆地广泛分布的海相黑色页岩沉积是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非常规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珠江口盆地番禺 4 洼文昌组层序格架与沉积体系研究
朱筱敏,黄捍东,代一丁,朱世发,陶文芳,刘从印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4): 1-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1
摘要487)      PDF(pc) (1044KB)(373)       收藏

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指导下,依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不整合界面特征),将珠江口盆地番禺 4 洼古近系文昌组划分为 6 个三级层序,不同层序的地层分布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 根据地震反射内部 结构和外部形态,识别出强振幅高连续楔状地震相、丘状地震相和前积反射地震相等。 其中,楔状地震相 主要分布在洼陷东侧边界断层下降盘,前积反射地震相主要分布在洼陷西侧的缓坡带。 文昌组地震相在 平面上具有不对称性,在垂向上具有较强的继承性。 东沙隆起为研究区提供物源,在番禺 4 洼东侧边界断 层下降盘发育大规模粗粒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西侧和南侧缓坡也均为研究区提供物源,并形成中小 规模的多类型较粗粒三角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层序发育模式及控制因素研究
纪友亮,王勇,李清山,胡斌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4): 9-15.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2
摘要470)      PDF(pc) (796KB)(355)       收藏

根据岩心、钻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高邮凹陷的主力勘探层系———古近系戴南组进行了层序地层综合研究。 首先,根据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对层序进行划分,将戴南组划分为 3 个三级层序和 8 个四级层序,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 其次,建立了 2 种层序发育模式,一种为完整型湖泊层序发育模式,由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另一种为不完整型湖泊层序发育模式,由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构成。 最后,通过分析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认为构造沉降速率是控制三级层序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气候变化引起的湖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应速率是控制四级层序结构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水平井的表皮因子
李传亮,朱苏阳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4): 16-21.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03
摘要564)      PDF(pc) (576KB)(616)       收藏

水平井在开采低品质油气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已建立起来的水平井产量计算公式很少考 虑油井的表皮因子,因而产量预测偏差较大。 根据等值渗流阻力法,推导了水平井的产量计算公式,该 公式引入了油井的 2 个表皮因子:地层伤害表皮因子和地层改善表皮因子。 地层伤害表皮因子是由钻井 完井过程中的泥浆侵入所致,而地层改善表皮因子是由酸化压裂等增产措施所致。 二者对水平井产能的 影响有所不同,地层伤害表皮因子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较小,钻井完井过程中可以不考虑储层的保护问 题;地层改善表皮因子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较大,增产措施是提高水平井产能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区致密储层分布模式
侯加根,唐颖,刘钰铭,杨勇,王少飞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3): 1-6.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1
摘要733)      PDF(pc) (602KB)(603)       收藏

苏里格气田是我国典型的致密气储层发育区,对其储层沉积类型和成岩作用过程历来多有研究且存在争议。 利用岩心实验及分析资料,研究了苏里格气田东区致密储层地质特征,从沉积和成岩 2 个方面阐述了储层物性差异,并指出强压实、铁方解石交代和硅质胶结等作用是导致该区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 在分析沉积微相的基础上,明确了分流河道砂体是苏里格气田东区主要的优质储层,并建立了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单砂体的 4 种垂向组合模式和 3 种侧向接触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油井产能评价新方法
李传亮,朱苏阳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3): 7-10.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02
摘要543)      PDF(pc) (387KB)(544)       收藏

油井产能评价是通过产能测试完成的。 常规的产能测试是在地下进行的,即通过测量油井产量和井底压力来确定油井的产能指数,从而对油井产能做出评价。 对于某些油井,井底压力测试十分困难,产能评价往往难以实现。 为了有效评价油井的产能,对其评价方法进行了改进,即把产能测试从地下移至地面,通过测试油嘴的产能方程来评价油井的产能,并采用油嘴产能指数的大小来评价油井产能的高低。通过测量不同油嘴大小的油井产量,即可确定油嘴产能指数。 研究表明,油嘴产能测试不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也不增加任何测试费用,方法简单、实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陇东地区长 9 油层组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精细研究
郑荣才,王海红,侯长冰,王昌勇,吴艳艳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1): 1-9.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1.001
摘要526)      PDF(pc) (1152KB)(393)       收藏

9 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最具石油勘探潜力的地层单元之一,而有关该地层单元的储层特征研究非常薄弱,成为制约该区长9 油层组高效勘探开发的难点。 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和物性分析的基础上,对陇东地区长 9 油层组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有利储层发育的岩性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的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是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机械压实和方解石、石英及伊/蒙混层、伊利石、高岭石和浊沸石等次生矿物的胶结作用对孔喉具有不同程度的封堵,是储层孔隙缩减、渗透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早期次生绿泥石环边和伊/蒙混层环边胶结物虽然占据了部分孔隙和降低了储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但同时也增强了砂岩的抗压实能力和抑制了次生石英沉淀,是部分原生粒间孔隙得以保存和有利储层发育的重要条件;深部有机酸热液对不稳定组分的溶蚀作用有利于各类次生孔隙的发育,对改善储层的孔渗性贡献最大,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地震储层学的基本内涵及发展方向
卫平生,雍学善,潘建国,高建虎,曲永强,桂金咏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1): 10-1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1.002
摘要422)      PDF(pc) (814KB)(325)       收藏

在分析总结储层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揭示其已经步入地震与地质有机结合的储层表征阶段,而地震储层学正是基于此提出。 从地震储层学的目标、理论、基础、实验、技术以及方法共 6 个方面深入剖析其内涵,认为双相介质理论是其基本理论,储层参数与地震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是其核心任务,储层地震实验的突破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 地震储层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不仅要完善和创新双相介质理论,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直接针对储层从不同地震波的发射和接收 2 个环节,以及地震波传播的波动和射线 2 条主线进行正、反演结合,建立储层参数与地震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并结合储层地质研究,利用关键技术实现储层表征这一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页 | 前页| 后页 | 尾页 第1页 共1页 共9条记录